参加四川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1987年年会暨学术讨论会的学者们认为,对外国经济学说的研究不能囿于旧说,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其进行新的研究。
一、外国经济学说的教研必须进行改革
大家一致认为,外国经济学说的教学、教材的改革势在必行,学术研究也必须深入。过去鲁友章、李宗正所编写的《经济学说史》起了有益的历史作用,不能否定。但一般说来,外国经济学说这门学科,往往偏重于理论,忽视对实际的结合,很不适应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现在要破除一些陈旧观念,破除过去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
与会同志认为,过去在教学和科研中,出发点往往偏重于批判,形成为批判而批判的偏向,而改革、开放要求我国要学习西方有用的东西。因此,应该转变为立足于吸收,再谈批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和我们是不同的社会制度,但在搞社会经济这一点上,都是共同的,西方经济学说是适应新的经济提出来的,我们应该好好研究,作为借鉴。
我们应该从改革和建设的需要出发,对现实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力求作出理论上的正确解释。要改变过去偏重于抽象原则的研究的倾向。按照党的十三大精神的要求,要把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放在中心地位,研究宏观调节、市场机制,研究苏联、东欧等国的改革思想。总之,和本学科有关的课题,都要尽可能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二、经济学说的评价标准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以意识形态作为评价经济学说的标准。即使是马克思主义,也是第二性的,意识形态的。有些原理已被证明是不适应的,必须修改和发展,例如马、恩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没有商品经济的观点。所以,对马克思的论述,也不能搞“凡是”论,需要根据实践进行检验和发展。有的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所以说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评价标准,同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者是一致的,并不矛盾。有的认为,还是应提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较为妥当。
三、经济学说史教材的主线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过去基本上是以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论》为依据。《剩余价值理论》基本上论述的是剩余价值学说史,不能概括经济学说史,所以过去以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为主线是过于狭窄了。现在应该打破以“两论”为主线这个框框,不要以“两论”来剪裁别人的观点,而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出事实的本来面目。还有这“两论”之外的许多东西,如方法论问题、均衡问题。各个经济学家的著作内容不同,观点各异,应有什么研究什么。
一种观点认为,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当然是重要的,但除此而外,还有别的,如边际效用学派、均衡理论等等。不过总的说来,应以经济发展,即发展生产力作为主线。因为不管何种学说,都是和经济发展相联系的。
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固然是主要方面,但不必提是个主线,因为它再重要也只是一个方面,以一方面的内容作为整个经济学说史的主线,就不免以偏概全,束缚人们的思想,忽视作家们其他方面的思想。所以,最好不提主线问题,以免僵化和局限。
四、关于“古典”和“庸俗”的划分问题
一部分同志认为,马克思关于古典和庸俗经济学的划分不妥,应重新考虑划分问题。理由是:
(1)当代西方经济学不能划为古典,也没有理由划为庸俗。既然后面(指当代部分)不应划为这二者,前面也没有必要保持这种划分,否则就前后不一致了。而且,当时萨伊、马尔萨斯等的庸俗被后人继承发展了,前人是庸俗派,后人为何反不庸俗了?所以,前后均不做这种划分为好。
(2)马克思提出这个问题有个前题,即认为资本主义外壳即将爆炸,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全面到来,所以,这时的经济学变为庸俗的了。但这一百多年的事实有了很大变化,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进程估计得快了一些。现在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是个长期的历史阶段,就是说前提发生了变化。既然前提变了,那么,以此为前提的这种划分,也就没有必要了。
(3)马克思说的庸俗性即辩护性,其中有一条叫做不违背警章。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马克思说萨伊是庸俗派,但萨伊就违背过拿破仑的警章所以,把是否违背警章,作为划分是否庸俗的标准是不妥的。
(4)马克思有时把辩护性和庸俗看成是一回事,但有时又看成不是一回事。如说詹·穆勒是庸俗的,但又说不应把他和辩护士们混为一谈。至于说到辩护,为资产阶级利益辩护得最好的莫过于李嘉图,但他被称为古典派。所以,庸俗的含义不很确定,不好理解。
(5)用本质和现象来区分古典和庸俗也值得怀疑。现象固然不能代替本质,但研究现象也很必要。价格、市场、供求等等,很多是现象的东西、表象的东西,但它们也有科学道理,研究它们同样可以作出贡献,有益社会。只重本质的研究,忽视表象的研究,也是一种偏向。其实,被称为古典派重要人物的斯密,对现象问题的描述并不少见,就因为说他是古典派,就褒大于贬。有的庸俗学派也有科学因素,但因为说他是庸俗派就贬大于褒。
总的意见是,抛开古典和庸俗之分,只有一个是与非、深与浅的区分,不拘泥于古典、庸俗,以免受此概念的束缚而趋于僵化。
有的同志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古典和庸俗这种分析,有其特定含义,不能抹杀掉或取消掉。这是马克思在许多著作中提到的,涉及许多重要观点。至于庸俗经济学家也有科学因素,这是另一个问题,不能以此作为取消这种区分的理由。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一视同仁地、实事求是地反映经济学家的经济观点、经济理论。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应该如此,对马克思也应如此。既然古典和庸俗的划分是马克思经济思想的一个部分,一个内容,就不能不讲这个内容。在教材中、教学中还是应按马克思的原意讲,不能取消。但在马克思没有讲到这种区分时,就不要沿用马克思的分法,给人扣上庸俗的帽子。
五、经济学说史教材的范围问题
一种意见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应该另外开课。现在一般教材中,马恩部分篇幅过多,形成一个突出的“大肚子”,这势必和其他课程重复,如和《资本论》、《政治经济学原理》课重复。
一种意见认为,“大肚子”不行,甩出去也不行。因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是最重要的经济学说,经济学说史中没有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不行的。但篇幅过大就会发生和其他课程重复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概括为指导思想来编写教材。马恩部分篇幅缩小,但保持其完整的结构,只写历史发展,不要写范畴史。
在经济学说史教材的结构和比重问题上,可以分为三个大时期:奴隶制和封建制时期;资本主义时期;社会主义时期。在社会主义时期,应把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最新改革理论和实践反映进去。在比重上,当代应占一半比重,凯恩斯以前(不含凯恩斯)占一半。这样就需要压缩以前的部分。以后设想设立三门课:外国经济学说史,马克思恩格斯经济思想史,当代西方经济学。
此文载于:四川社科联通讯,19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