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范质又来给柴宗训讲课,这次专门讲述范质自己的文章,他期待通过自己的教导可以纠正柴宗训思想上的一些错误,范质以点带面,层层深入,引经据典全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柴宗训听得很仔细,不停地记录着,有时候又停顿下来,画上符号。
范质讲一段,就停顿一会儿,询问柴宗训是否明白,有没有什么疑问,柴宗训通常都是对于他不懂的经典提出疑问,希望知道所说经典的来龙去脉,并没有质疑范质的文章内容。
柴宗训耐心地听完范质的讲解,从文章里,柴宗训感受到范质向往的一个安定繁荣、知书识礼的世道、无为而治的大同世界,这是读书人的梦想王国。柴宗训可以理解这个时代人们的迫切需要,不想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希望可以过上安稳的生活,也知道他们通过百十来年的休养生息,创造出繁荣的盛世,只不过他们看不到两百年不到的时间,他们的这个繁花似锦的世界也崩了,虽然当时的社会已经富甲全球,处于文明发展的巅峰位置,但是面对拥有强悍武力的外族,他们的理想国度被狂虐,如同摧枯拉朽之势,瞬间沦为的永载史册的悲惨世界。
作为旁观者,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看历史是没有办法的,但是既然来到这里,柴宗训不认同他们的想法!
“这真是一个美好的世道,天下人无不乐在其中矣。”柴宗训感叹道。
范质微笑着点点头,右手轻轻摸了摸胡须,“这样的乐土,需要几代人持之以恒,用心呵护才能达致,绝非轻而易举得来啊,因此我们要坚持这套理念,用于培养人才、提拔人才、任用贤能,帝王也要坚守这个理念才行啊,缺一不可。我们需要更多的读书人参与到朝廷的治理,把军权收回来,放到贤良的文官手上,才能抑制武夫治国的弊端啊。”
“老师,这就是仁义治天下的方法吗?”
“是的。届时我大周,生活富足、人人锦衣玉食,自得其乐,成为一方乐土。”
“四方仰慕天朝者无不趋之若鹜,与盛唐的天下来朝有异曲同工之效矣。”
“老师,我们要做到这个,需要做的都在文章里面了吗?不需要别的措施?”
“嗯,还要别的措施?也许你说的是军事手段,臣以为,有了强大的经济后盾,自然就会加大军事的投入,自然就有强大的军队,况且目前大周的军队无敌于天下,因此不需要过多考虑这个问题。”
“哦,原来如此。”
“所以我们就应该减少不必要的战争,休养生息,最好从禁军大将手上收回兵权、收回各地节度使的财权、增强朝廷的控制力,培养大量的文官,用他们来治理天下、管理军队,尊重读书人与士大夫,给予优待,让世人明白读书、参加科举可以造福黎民百姓,当然也可以获得不菲的收入,这样就会引导有志之士加入读书人的行列,远离粗坯,读书人多了,就会明白道理、朝廷完善律法、教化黎民百姓。。。。。。”
“对。”
“如果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契丹人、吐蕃、大理、定难军等等就跃跃欲试,我们该怎么办呢?”
“大周禁军的实力尚在,他们岂敢,即使有所图谋,大周禁军亦可教他们做人。”
“就是说大周禁军的实力不能下降?但是统兵的大将都是文官,没有作战经验、禁军的待遇又下降了,况且他们可以参加科举成为文官,高人一等,又何必上战场拼命呢?战场之上刀剑无眼,所有人都在生死之间,怎样确保我们禁军的实力不下降呢?”
“额。。。。。。这个,世人各有不同,有的适宜读书、有的适宜练武、耕种、行商、航船,总不能都去读书啊,即使勉强去读书,也读不进去,况且读书人也要吃饭,没有一定的家底,也就读不了书,他们要尽快去耕作、找工作,赚钱养活自己和家庭,所以这样就会分流了很大部分人员到其他行业,只要聪明伶俐、有一定的家庭基础的人才有能力读书,所以皇上所担心的问题与点过了。”
“也许有一部分聪明伶俐的小孩在乡贤的关照之下也可以读书,参加科举,那也是一条上进的道路。”
“如果他们一直处于底层,他们有必要为了那些看不起他们的读书人拼命吗?他们没有经过教化,也没有保家卫国的情怀,在这个繁华盛世,他们也乐在其中,享乐人生,谁愿意在战场上拼命呢?如果战争需要他们去拼命,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性命,敷衍了事,上战场的时候一哄而散,这也无可指摘吧?他们本来就是底层的匹夫啊。”
“呵呵,皇上,须知军法无情啊,难道他们不怕死?”
“单一一场战斗,军法可以管制他们,如果是一场大的战役,战败之后可能要割地赔款、甚至直捣汴梁城,军法何用呢?更何况法不责众,届时估计也就拿中层的将领来顶罪,如果军队的社会地位没有获得尊重、利益不能获得保障,时间长了,军队没有荣誉感,必定军心不在,失去战斗力,即使有好的武器也无心恋战、他们没有捍卫国家民族的想法,有的只是为金银财帛,我们还能保住这个繁华盛世吗?”
“额,皇上有所指?”
“学生所指是军人没有地位、众生不平等而导致的歧视,他们没有为国效劳的使命、没有荣誉感,只为权贵、财帛效命,这样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我们不能期望禁军将士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在平常日子里夹着尾巴做人、唯唯诺诺吧。您觉得这样合理吗?”
“额,这个。。。。。。,皇上言之有理,微臣汗颜,臣现在明白之前皇上要提高禁军及其家属的待遇的原因了。这个确实需要重新考虑,这个问题很重要,如何平衡这个点还需要重新斟酌。”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读书人内部的问题。”
“熟读圣贤书的读书人还有内部问题?”
“老师所期待的朝廷稳住,然后慢慢地休养生息,其实也是众人所求,只不过,树欲静而风不止,个别卑劣之人总希望趁机打破平衡,制造一个动乱的契机,以便从中获益,此乃君子与小人的区别,高尚君子,希望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保境安民、让黎民百姓休养生息;屑小之辈就希望制造一个乱世,趁乱夺权,实现自己的封官许愿、光宗耀祖的美梦,他们更在乎的是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坚定地为自己的理想王国服务,至于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就无所谓啦。这些人表面看起来也是谦谦君子、或者说忍辱负重,但他的出发点是错的,经不起推敲,也许五十年没有问题,但是一百年、两百年呢?他们的观点对我们这个民族的危害实在是非常巨大的。因此不得不察啊。”
“皇上,为什么这样说呢?”
“读书人的这个问题是:理念之争,其实总目标也许是一致的,但是他们会针对不同的实施手段而产生分歧,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在朝堂之上会怎样呢?党争,或者说朋党之争,党同伐异,不择手段地把对手搞臭、发配边关,用自己的利益相连的党徒占有那个官位,把朝堂变成利益交换的场地,届时又会出现什么问题呢?”
“所以读书人他们心里想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正如老师您,廉洁耿介,可以贿赂吗?显然不可以。这样的读书人是正直的人,不会为了个人的利益出卖国家的利益。但是您可以保证天下读书人,人人都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吗?总的来说学生认为读书人越多越好,毕竟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是不能以科举的成绩来衡量他就是人才,学生认为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即使我们录用了某个人才,也要不断地通过律法、监察来鞭策他,确保他走正道,避免给权贵腐蚀了。”
“自古以来,先贤提倡的六艺从个人的各个角度进行学习,既讲个人修养、又讲为国为民、还提倡锻炼身体、掌握保家卫国的本领,从来不会迂腐地卑躬屈膝地向外敌屈服,以身饲狼并非先贤的主张。读书并不单纯只是读圣贤书,还有学习各样的本领,现在的读书人又能学习这些本领吗?以此看来,现在的读书人已经偏离了圣人的教诲,吾辈有责任纠正过来,让更多的读书人读圣贤书、习六艺。”
“孔圣人门徒无数,有教无类的主张世人皆知,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这就说明了世人皆平等,人人皆可以教育,所以不能以读书与否决定世人的地位与层次,更不能由此享受超人一等的待遇,世人在朝廷律法面前一律平等,一同受到朝廷的保护,这才是理想王国啊。”
“对外而言,敌人从来不会因为我们的退让而适可而止的,只有打不过我们,他们才会止步,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哪一天我们通过休养生息,拥有财富却没有自保的力量,那这就是我们民族覆灭之时,或者有人说‘我们供给钱帛,可止刀兵,奈何?’”
“学生却知道,欲壑难填,你可以喂饱一个强盗,难道你可以喂饱全世界的强盗?你没有自保的权利,难道我不会干掉你,把你的财帛子女全部据为己有?那岂不是更为痛快?那些野蛮人需要讲道理吗?”
“也许有人说,那我们没有尽到教化的义务啊,这才是导致有强盗的原因啊。”
“虽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然而正所谓鞭长莫及,我们的教化亦有鞭长莫及之处,难道我们可以派出教师到普天之下的各个蛮族进行教化?他们听得懂我们的话?愿意听我们的教诲?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前朝契丹人为何退回幽云十六州?难道是我们感化了他们?恰恰相反,是此起彼伏的反抗迫使他们退回去,但是契丹人也有英雄豪杰啊,他们不会为了自己的民族开疆拓土、掠夺财富吗?总有一天,等他们彻底消化了幽云十六州的巨大财富,练就更为强大的军队,必定期待再次饮马黄河,甚至定鼎中原,届时我等为亡国奴也。也许我等看不到,但子孙难逃厄运矣。”
“老师,你猜这个推测可能吗?”
“这个,。。。。。。”
“一个社会,如果它不敬重英雄,那这个社会就很难出现英雄,也许出现个别热血男儿,但是谦谦君子会说他是非理性的,或者说是不优雅的,无法成为榜样,甚至成为嘲笑的对象,那长此以往,不会有热血男儿愿意舍己为公,剩下的都是饮食男女、道德君子,那谁来捍卫我们的美好国度呢?我们创造的巨额财富又有谁来捍卫呢?”
“因此我们不能只讲道理,而忘记了先贤的教育,我们要有捍卫自己国家民族安全的手段,没有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无法驱逐想要奴役我们的豺狼。因此我们需要强大的军队、拥有超越敌人的武器,足够大的威慑力才能保证我们的安定繁荣,确保我们走向繁华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