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世蕃被斩后,嘉靖皇帝下令查抄严氏家产,其中黄金约三万两,白银三百万两,另外,珍奇、古玩、地产不计其数。最后查抄清单呈交到皇帝手中,皇上大吃一惊,盛怒之下的嘉靖下令将严嵩驱逐出家门,严府人丁(包括他的孙子严鹄)一律充军边疆效力。
据说,当时查抄出的财富只是严氏家产的十分之一,这其中可能有严嵩及家人事先转移藏匿,也有一部分可能是奉命查抄官员的私吞,还有一种可能是徐阶为了打压政敌而虚报数字所致。但已查获的财富相当于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
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江西巡抚和按察使负责查抄严嵩家产,当严嵩向巡抚大人提出给他自己留一些药品的请求时,巡抚皱了皱眉头问:“你家有没有治疗刀剑红伤(不是跌打损伤)的药品?“严嵩连忙回答:“有,有,多乎哉!(多得很)“巡抚满脸怒色道:“那药物能医治好杨(继盛)大人脖颈上的刀伤吗?“严嵩尴尬极了,无言以对。
此时的严嵩已老病体弱,他已经八十多岁了,他的老伴死了,儿子死了,孙子被流放了,家产遭封存,自己被逐出了家门,独自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在以后的生涯里,他以乞讨为生,住在墓地旁的一间草房里,苟延残喘,生不如死。两年后,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里,冻饿离世。
自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以后,明朝的政坛就悄悄发生了变化,一个新的权力体系逐步形成,皇帝、太监、大臣构成了一个奇特的三角。它又叫君权、宦权、相权,它们相互制约,如果其中的两权联合起来,就能控制大明帝国。
徐阶是明代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因为在他的精心组织和领导下,打倒了强大的严党势力。他在打倒严嵩以后,成为了一个足以制衡嘉靖皇帝的人,相权是相当的威猛,这实在超出朱皇帝的想象。他虽废除了一个丞相,却有一个强大的文官集团取而代之,这就是政治学范畴,规律是不可以改变的,但它能够为人们所认识、利用。
在明代过去的二百年里,皇帝或联合太监,或联合大臣来维持帝国机器的正常运转。
最早打破以上三角平衡的是嘉靖皇帝,众所周知,他是个非常聪明但固执的皇帝,此人天赋相当的高。他十五六岁就搞定了功勋卓著的三朝元老杨廷和、张璁等人,他还不惜动用廷杖对付那些敢于反对他的大臣,但同时他也没有放松对太监的打压。
嘉靖实现了其祖爷爷朱元璋“不准太监干预政事“的遗训,太监只好乖乖地干活儿,不敢乱说乱动。在整个嘉靖执政的四十年里,太监们都“销声匿迹“了。
经过多年的试探,严嵩这个政治老手能够琢磨透嘉靖的心思并借助他来对大臣发号施令。
天道轮回,严嵩黯然步下政坛。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徐阶在对政敌的斗争取得了胜利,终于坐上了首辅的宝座,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隐忍了十几年,有屈辱,有泪水,有不甘,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
徐阶当上了首辅以后,立刻命人在内阁值班室挂出意在他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条幅。
上任不久,徐阶就和次辅袁炜一道处理政务,共同为皇上(票拟谕旨)出谋划策。嘉靖得知这一情况,就对徐阶作出指示:只要首辅一人票拟即可。这体现了皇上对徐阶的充分信任和器重,徐阶向皇上进言,国事交由众人合议较为公正,而公平、公正会使政治清明,就能政通人和,才能使大明江山稳固,皇上见徐说得有理有据,立即表示赞同。
徐阶此举意在改变严氏父子专权的局面,他多次重申,绝不想成为第二个严嵩,要反其道而行之。
当时言官(御史大夫)猛烈攻击严党成员。惹得皇帝很不高兴,徐阶居中调停,缓和了紧张的气氛,这样君臣便相安无事。
鄢懋卿是严嵩父子的铁杆盟友,他系江西丰城人,原任官行人,后升为大理寺少卿、刑部侍郎等。他曾依附严嵩权奸,严嵩把持朝政时,任用鄢懋卿管理江淮盐政,在这个富得流油的职位上大捞特捞,贪得无厌,作威作福,不少地方官吏见到他时跪行伏地。但奇怪的是,鄢长官听说了海瑞的清廉和耿直,竟然绕开淳安,害怕看到他。
鄢懋卿穷奢极欲,据说他用锦缎装饰厕所,用白银制作便器。御史林润曾弹劾鄢懋卿向属吏索要钱财,勒索富商,每年耗费数千金,虐杀无辜之人,民众怨声载道,他疯狂敛财于江淮等五大罪状。严嵩垮台后,皇上下旨免除鄢懋卿的职务,将他发配云南。
三十年前,嘉靖命人在宫廷的柱子上刻着“徐阶小人,永不叙用。“的文字。从后来徐阶的从政经历看,皇帝大人的记忆力确实不怎么样。当年的“小人“变成了名满天下的内阁首辅。
徐阶一反过去严嵩专权时买官卖官的卑劣做法,他大胆任用自己的学生张居正,可谓唯才是举,这位老牌政治家用人选人有一套标准,极具战略眼光。他首先看重的是张居正以“平治天下为己任“,有做“救时宰相“的气魄和过人的做实事的才干。很多国家机密大事,徐老师只和他一人商讨,他的用心良苦,在于培养张居正,最终使他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
其次,他要考虑的是张居正和高拱的关系,二人曾同为裕王僚属,他们在编修《永乐大典》(后续部分)成为配合默契的好搭档,二人在一起能很好地合作共事。
因此,徐阶认为,张居正由自己亲手保举入阁,绝不会联合高拱背叛他徐阶。
在徐阶看来,张居正的才干、胸襟都远超高拱,把张居正调到内阁,由他来制约心高气盛的高拱,也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退休后安享晚年。
对于老师徐阶的提拔重用,张居正自然感激不尽,他不禁发出慨叹:知我者,徐阶。“阶代嵩首辅,倾心委居正。“(明史《张居正传》)
在徐阶的关照下,张居正从裕王讲读升为侍讲学士,再到掌翰林院事。只要徐阶一声令下,张居正就能参与国事的决策。
徐阶除了进行人事制度的改革外,还进行经济改革。嘉靖儿子的土地,徐阶首辅说分就分,由此可见,以徐阶为首的名臣时代已经来临。
公元1561年,景王就藩湖广德安府,“多请庄田“,良田、湖池、盐店、坑冶税金等悉归所有,田产数万顷,他俨然就是一个土皇帝。天有不测风云,几年后,景王因病去世,之后,徐阶下令将他生前拥有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楚地的民众都欢天喜地,奔走相告。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过上幸福的生活,给予他们很高的待遇,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他没有想到,若干年后,人口会大量繁衍。他们的俸禄由国家提供,年俸标准为:亲王每人禄米1万石,郡王2000石,镇国将军1000石,辅国将军800石……
明代宗亲子弟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过着寄生虫般养尊处优的生活。据史料记载,有位王爷的儿子多达100人,除长子世袭王位,其余封镇国将军,都享有很高俸禄,他们若参加祭祀活动,兄弟间竟有互不认识的。到了万历年间,宗室人口达到十五万之多,堪称史无前例。
如此沉重的负担令老百姓苦不堪言。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说:“为宗藩大抵皆溺于富贵,妄自骄矜,不知礼义。至其贫者则游手逐食,靡事不为,明曰天枝,实为弃物。“意即宗亲只知享受,不从事劳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坐吃山空,最终沦为贫困者,宗亲里的大多数人骄纵狂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简直就是个废物。
嘉靖末年,由于宗藩耗费大量禄米,人民已不堪重负。朝廷有识之士,如海瑞等,他曾向徐阶首辅建议:应减少宗藩禄米,可允许一部分宗亲从事农、工、商各业,自谋出路,从而减轻大明王朝的财政压力。
朱元璋这个超级牛人,依靠个人的努力,既拥有了大明江山,又制定出看似完美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他希望后世子孙只需按照他老人家的规划办事,就能享受清福,绝不会有像他年轻时讨饭那么辛苦。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在不断变化,总会出现意外,嘉靖时的内阁比朱皇帝时代宰相的权力要大得多,如嘉靖想重修斋醮用的道观,徐阶就是不答应。
朱皇帝规定农民只许干农活儿,不准从事诸如经商、做工之类的职业。但在明朝中后期,流民却四处流动,因为他们的土地被宗亲、官绅兼并,要想活下去,就得背井离乡寻找生计。崇祯时期,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其中绝大多数是流民。
在朱元璋时代,为了推行重农轻商的政策,规定商人不得穿锦绣衣服,违者轻则打板子,重则充军。可是后来“祖宗成法“没有人愿意遵守,在万历年间,明**开放了海禁,允许中国和外国通商,贸易逐步繁荣起来,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那时大商人穿金戴银已成为时尚,甚至有为官者经商的现象产生。
朱皇帝给他的子孙们准备了爵位和优厚的待遇,但在他去世的多年以后,人口不断繁衍,他的后代有家境贫寒的,官方又不准他们自谋生路,以至于很多宗亲子弟像孔乙己那样的生活困顿、贫穷。
朱元璋制定的规则果真是完美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明朝初年,在一定程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当时,农民很想也有权穿华丽的衣服,却无钱购买,连吃饭都成问题。商人有钱买得起,法律却不准他们穿。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只有对社会进行变革,才能顺应历史潮流,这正如唐朝诗人刘禹锡所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嘉靖皇帝仍然修他的道,争取多活几年,徐阶却是一个实干家,君臣各干各的,他们井水不犯河水。为推行新政,徐阶上书嘉靖,他以林御史的奏折为蓝本,针砭时弊,向皇上提出了解决宗藩俸禄问题的具体方案,“天下税赋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各处王府禄米凡八百五十多万石。“长此以往,国家财政将入不敷出,宗亲定会吃垮**。接着他又以山西、河南两省为例,宗亲所需禄米远超库房存留米,这势必造成官吏禄米和军饷的紧张。
嘉靖皇帝御览后深受震撼,欣然同意徐阶提出的革新宗藩制度,不久颁布命令,采取控制宗亲人数增长,允许一部分宗藩人员从事士农工商各业等措施,使其自谋出路。
徐阶十分勤于政务,简直就是“拼命三郎“,凡皇上交给的任务,即使一夜不合眼,他也要拼命完成。他这种勤奋精神深深打动着皇帝,因而受到赞赏。他还经常劝说皇上善待边关将士,这有利于边疆的巩固。
在徐阶的高效管理下,原先“吏道污杂“的状况大有好转,政局焕然一新。吏部尚书严讷对徐阶的举措赞不绝口:“吏部官员和内阁首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事情就会做得好,我任职两年来,适逢徐阶首辅领导有方,办事得心应手。“
一日深夜,徐阶又如往常在内阁朝房值守并处理政务,他审阅了一份又一份从各省传来的奏章。他伸了伸懒腰,连打两个哈欠,倦意阵阵袭来,竟伏在桌上进入甜蜜的梦乡。睡意朦胧中,他仿佛只身来到美丽的仙境——凌霄宝殿,深绿的琉璃瓦再配以金碧辉煌的宫墙,显得分外富丽壮美,它位于天宫之首,是玉皇大帝会见朝臣的地方。只见这里红光祥云笼罩,又有如彩虹般绚烂夺目。
徐阶正惊叹间,忽然,有仙人笑向他问道:“你就是巧治严嵩,敢分景王土地给百姓的首辅?失敬,失敬!“
徐阶忙还礼不迭回道:“仙家谬爱,徐某不敢!“只听天廷仙乐奏响,那仙人于凌霄宝殿朗声说道:“徐阶你是文曲星下凡,多多造福百姓吧。“这时窗外清风徐来,徐阶猛然惊醒,他还在回味梦中仙人的话。
纵观徐阶的一生可谓迭宕起伏。少年时代的徐阶聪慧异常,据华亭县志记载,有一次,徐家宗师以“丹墀下风吹鹤巢坠地“为题对对子,上联是“风落鹤巢,二三子坠地”,这相当于今天的情景作文,小徐阶才思敏捷,随口应道:“雨淋猿穴,众诸侯待漏朝天。“上联“及地“和“及第“谐音双关,这暗含宗师对少年徐阶的期许,下联预示着徐阶志存高远,前途光明,暗含自己将成为一代名臣。
后来徐阶考取功名后在翰林院供职时,内阁大学士张璁(孚敬)大权独揽,嘉靖听从了张学士的建议欲去掉孔子的名誉称号,年轻气盛的徐阶对此坚决反对。张大学士不满地训斥翰林编修徐阶:“你胆敢背叛我?“徐阶立即反驳:“背叛生于依附,我没有依附你,哪来的背叛?“,结果徐阶被贬到福建延平做了推官。
他的独立人格由此可见一斑,心静如止水,行动如脱兔,他的隐忍和杀伐决断。我认为,这对他后来推行新政大有益处。
从某种意义上说,徐阶改革和嘉靖新政是一脉相承的。
《明史》载,朱厚熜在入继大统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纠正时弊的改革。
登基后,嘉靖派人清查出宗亲强占的土地,并将其分给农民,因而在某种程度上稳定了民心。
他还在局部地区进行赋税、徭役的改革,规定按实有田亩数分摊赋税、徭役,同时又减少外戚的俸禄,从而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促进了经济发展,国力逐步恢复。
明朝中期,大量土地被皇亲国戚等侵占,以京师附近的情况为例,皇家庄园有五处,拥有田地一万多顷,外戚纷纷请求当政皇帝赐给良田美池。广东等地无受封的藩王,但土地大多为官绅侵占,也有一部分为农民隐匿,这些造成国家赋税大量流失,明代财政捉襟见肘。
由于土地流失严重,农民被迫离开赖以生存的田地而沦为流民,他们成为社会上不安定的因素,一遇灾荒,就会像陈胜、吴广那样揭竿而起。
明朝成化年间(公元1426年——1487年)发生了陕西、四川、湖广地区的农民起义。
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十月,刘六、刘七在河北霸州发动起义,数千农民响应。起义军纪律严明,不滥杀无辜,秋毫无犯,深受百姓的拥护,第二年队伍迅速发展到五六万人。
由于起义军受到官军的围剿,在刘六、刘七的率领下,起义军开始突围,他们经山东、河南辗转到达陕西、四川、湖北交界的山区,这里交通极其不便,地形复杂,也是明朝统治薄弱的地方,流民在此开垦荒地,种植谷物庄稼,他们为了逃避**的赋税徭役,砍伐树木建起简易房,安家落户。流民渴望过着“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式的美好生活,但好景不长,官府的嗅觉很灵敏,官兵很快追了过来,朝廷视流民为盗贼,要大力进剿。
刘六、刘七兄弟是河北文安县刘庄人,自幼习武,擅长骑射且行侠仗义,骁勇善战。
后来,刘氏兄弟因得罪权贵,官军杀害其父母并焚烧其家,刘氏兄弟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率众起义。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起义军转战河北、山东、河南、湖广地区多次大败明军,但由于他们长期采取流动作战方式,未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后被明军各个击破。
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明军大举进攻,刘氏兄弟先后中箭不幸身亡,群龙无首,起义宣告失败。
起义军被镇压下去以后,摆在嘉靖面前的突出问题是土地的过分集中,而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主要手段就是重新丈量土地,但嘉靖不同意在全国范围内通行丈量,他担心会引起朝野的动乱,总之缺乏和顽固势力作坚决斗争的勇气。“一条鞭法“在局部地区逐惭实行,对后世的赋税徭役制度的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徐阶新政和张居正改革均是嘉靖新政的继续。
这一制度是由嘉靖时期的大臣桂萼率先提出,由明世宗颁布施行。他上疏建议清查新增田地及编审徭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桂萼这位仁兄不但统计学学得好,经济学也不含糊,要是在今天毕业于XX大学经济系的高材生,其年薪大概在五十万元。
徐阶新政为将来隆庆帝顺利登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