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最看重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生一入校就会被反复教导:“你们到这里来,为的是思考并学会思考。”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相比,人渺小得很,但是人却统治着世界,原因无他,只因人能够思考。思考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虽然它并不一定指向真理,但是不思考却必然走向迷茫。思考是个人成长、成熟的必经之路,不思者难以成长,难有长进,更难走向成熟。因为对人生有了思考,有了感悟,才会更加懂得如何生活。
突破常规才能创造奇迹
法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对学习造成妨碍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那些我们早已知晓的东西。”虽然思维定式往往可以让我们在处理问题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在对待生活中的一般问题时,这样的思维方式也往往会让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但是在需要进行创新与开阔性思维时,思维定式便会成为个人的“思维枷锁”,使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受到阻碍,使新知识的吸收受到影响。
每个人都会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心,有些人大胆地将其表露出来,并且勇于探寻,突破常规;而另一些人出于这样或那样的顾虑,将好奇心打压下去,久而久之对新鲜事物和未知领域形成了畏惧的心理。其实,勇于突破、挑战未知是一个人成长和走向成熟的标志。在突破常规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体验各种新鲜事物,还能够学习到很多知识,积累宝贵的人生经验,而这一切,恰恰是一个人在社会中扎根、生长的绝佳资本。
有一年,美国北部一连几天都在下暴雪,积雪压断了高压电线,多个地区损失惨重。美国电力公司连忙召开紧急会议,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都参与了讨论,力求找出一套可行性极强的除雪方案。
在明确会议目的后,大家开始讨论,所提出的方案五花八门,但是可行性都不是很大。在中场休息的时候,一个技术员开玩笑地说道:“带上扫帚,坐直升机去除雪。”这本是一句玩笑话,可是听者有心。很多人觉得这个提议可以加以改善,于是在共同研究后,一种简单且高效的除雪方法出现了——利用直升机高速飞过时产生的气流来清除积雪。对于这个方案,一些人提出了质疑,经过现场试验,发现用直升机除雪真能奏效,一个久悬未决的难题终于被解决了。
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成功,就必须运用创新的思维进行学习中的探索,要在原有学习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探寻新知识、新方法。在当今这个经济时代里,每个人的生存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充满变数的未来,只有大胆探索,敢于突破常规,才能创造奇迹。
肯·罗宾斯是一位杰出的企业家,他的成功来之不易。一开始,肯·罗宾斯依靠推销鱼缸养活自己,他曾充满自信地拉了一车鱼缸去一个小镇推销,但是那个地方没有人爱好养鱼。在那里推销了一段时间之后,肯·罗宾斯没有卖出一个鱼缸。当地人劝他换个地方,也许别的小镇需要这种工艺精美的鱼缸。
肯·罗宾斯没有退却,而是去城里的花鸟市场买了500条金鱼,之后来到小镇上游的水渠边,将金鱼都放进了水里。看到水渠中游动的漂亮金鱼,当地人兴奋极了,甚至有人跳进水渠里捕捉金鱼。捉到金鱼的人都想到了肯·罗宾斯的鱼缸,于是兴高采烈地买来鱼缸养金鱼。那些没有捕到金鱼的人也纷纷抢购鱼缸,因为他们想,也许明天就能捉到一条金鱼,鱼缸早晚能用得上。
就这样,几千个鱼缸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而肯·罗宾斯也发了一笔小财,为自己的人生掘到了“第一桶金”。
打破常规思维模式,你会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止一条,你就可以从中选择出最佳路径,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否则,一根筋地往前走,肯定是要碰壁的。常规是约束创造力的枷锁,如果能够打破常规,冲出重围,我们就可以开启成功的大门,否则我们永远只能在成功边缘徘徊。
哈佛人生箴言
哈佛大学商学院知名教授约翰·科特说:“向未知宣战的直接结果是提高头脑智能。”换句话说,在不断变化中敢于打破常规的人才是聪明人。他们通过改变自己固守的心态来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不断更新观念、完善内心,并最终打造一个全新的自己。社会在发展,个人也要进步,在与时俱进中打破常规,不断推陈出新,最终才能取得更高层次的成功。
敢于冒险,不断提升自己
西点军校有一句格言:“假如你选择了军队,就不要害怕牺牲;假如你选择了天空,就不要渴望风和日丽。”人生本身就是一场冒险,不敢冒险、害怕做出牺牲才是最大的风险。通常情况下,有风险便意味着你有可能会失败,但是这毕竟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风险固然不是在天堂,但也并非在地狱。它是“天堂”与“地狱”的岔路口,战胜风险,你便能进入“天堂”,若你不幸在风险中覆灭,你便难免陷入“地狱”。
1984年,36岁的阿诺特决定将当时濒临没落的服装帝国迪奥集团购买下来。这想法一经公开,便引发了时尚界的集体嘲讽:迪奥虽曾经辉煌,可它现在已是落日,其余晖也将闪耀不久了,阿诺特以家族建筑企业作抵押,将迪奥收购下来,不是愚蠢便是疯狂。
接手经营后不久,阿诺特再出怪招:他将迪奥原本的首席设计师辞退,并起用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英国人来主持产品的设计,这更是引发了公众的讥讽,甚至连家人也认为阿诺特是在败坏家业,纷纷对他进行指责。
面对家人的反对与质疑,阿诺特将自己购买迪奥与进行大规模人事调整的原因一一道出:“公众都对我购买迪奥之举进行批评,并认为这是一种无谓的冒险行为,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迪奥因经营不善而导致的产品滞销,却忽略了它多年来建立起的全球性奢侈品牌的巨大商业价值。太多的人都习惯于站着看事物,所以,往往只关注它的现在;而我更喜欢躺下来看,并更多地对它的过去与未来进行分析。”
最终,阿诺特排除异议。果然,在进行产品形象的重塑以后,迪奥作为世界顶级奢侈品牌的感召力得以迅速恢复,而阿诺特也因此挖掘到了进军时尚品牌领域的“第一桶金”。
在此后长达二十六年的时间里,他接连“冒险”,并购了已呈衰败之势的路易·威登、纪梵希等各大世界级名牌,并大获成功,组建起了全球最大的时尚帝国,一举成为现代时尚帝国中的最高领袖。
一般情况下,风险越高,人的情绪就越容易接近恐慌和崩溃。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由于缺乏相关的阅历和经验,也总是显得不知所措,总是表现得恐慌畏惧。然而,当你害怕冒险和面对困难的时候,也许已经没有办法获得成功了。
几乎所有的成功者都有这样的特质:他们敢于冒险,并认为接受风险是人生创富的第一步。其实,这里的风险真的如同我们想象中那样可怕,但是他们在变换了角度、做出了决定以后,这些风险早已成为他们人生中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正如美国著名作家苏森·吉夫斯所说:“只要我不断地将自己推向世界,只要我继续提高自己的能力,只要我继续经历新的冒险,以便使梦想成真,我便一定要承担风险。”的确,一个不敢冒险的人,在错过风险的同时,也错过了胜利。一个害怕牺牲的人,往往也会以失败告终。
一位哲学家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生活往往在那些难以进入的困难地带。”不管是在军事上、在商业竞争上,还是在人生中,一个人的魄力往往体现在他是否敢于背水一战或者勇敢地开拓新的道路。想要迈入成功、看到更美丽的风景,冒险必不可少,但是冒险绝对不是赌博,顶住压力与风险去创造、去开拓的基础是你有能力去承受风险,更能确定自己可以从风险中获得既定的收益。
哈佛人生箴言
从哈佛大部分成功者的经历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没有风险便不会有机遇,没有机遇便很难获得成功。正如美国第二任总统、哈佛荣誉学员约翰·亚当斯所说:“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你开动脑筋,只要你敢于冒险,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人生就是一场搏击赛,更是一连串的冒险活动。没有冒险,我们便无法成长,敢于冒险,愿意去相信自己的能力,并能够以理智来判断出哪些事是可以冒险的、哪些最好循规蹈矩,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让自己不断去锻炼的能力。
不为自己设限,激活全部潜能
一个老印第安人一夜暴富,于是他立刻买了一辆豪华轿车。他每天都会开车去附近又热又脏的小镇走一趟。他希望看见每一个人,也希望别人都看见他。他待人和善,总是“开着”车左弯右绕地穿过小镇,去和每一个人打招呼。但所有人都会用惊奇的眼光看着他,原因很简单,这辆大而美丽的轿车是由两匹马拉着的。
你可能会认为,老人的汽车引擎有问题,其实,并非如此,汽车引擎一点毛病都没有。只是老印第安人不知道要插进钥匙去发动它。车内有上百匹马力可以发动,但这个老印第安人却在外面用两匹马拉着它。是不是很可笑?其实如果你不积极开发自身的潜能,就会犯和老印第安人同样的错误。
生命是一个永远值得期待的过程,它蕴含了太多的可能与无限的潜能,有时候,你会感觉到山穷水尽,此刻你需要做的,可能就是让自己突围而已。学着打破自我设限,你便有机会克服困难,突破阻挠。
美国人科瑞恩是一名已被医生确定为残疾的人,他靠轮椅代步已有十二年。他曾经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只因19岁那年,他赴越南打仗,被流弹打中了背部,后来被送回美国医治,虽然性命无碍,却再也不能行走了。
从一个能跑能跳的健康人沦落为一个只能整天坐轮椅的残疾人,科瑞恩觉得此生已经完结,便总是借酒消愁。可是有一天,当他从酒店出来,像往常一样坐轮椅回家的时候,却碰上了三个劫匪,他们蛮横地抢他的钱包。出于本能,科瑞恩拼命地呐喊和反抗着。没想到他的举动却触怒了劫匪,他们一怒之下竟放火烧他的轮椅,然后逃走。轮椅一着火,科瑞恩就慌了神,他此时已经忘记自己是个残疾人,站起来就跑,竟一口气跑完了一条街。
劫后余生的科瑞恩说:“如果当时我不逃走,就一定会被烧伤,甚至会被烧死。可我还想活命啊,于是我忘了一切,一跃而起,拼命逃生。当我跑完了一条街,我才发现,原来自己不但能走路,还能跑动。”时至今日,身体健康的他已经在洛杉矶找到一份工作,过上了和常人一样的生活。
我们身上都藏着没有被发掘的潜能,但我们却不懂得运用,而让它白白浪费了。许多普通人总是带着从未演奏过的乐章走进坟墓,不幸的是那些乐章往往是最美妙的旋律。其实,我们原本可以生活得更美好,也可以更轻松,但是我们却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知道善加利用自身的资源,结果就无法享受那种惬意和愉快,即使是本应该享有的荣誉也黯淡了。
许多人之所以不敢去追求成功,并非因为他们永远也追求不到成功,而是因为他们的内心总是有一个默认的“高度”,这一自我设定的“高度”总是在暗示他们:成功是不可能的。
经验与学识是岁月馈赠给世人的财富,更是人们走向成功的基石,但它们也可能会转化成无形的包袱或者绊脚石,让我们在不知不觉间故步自封、自我设限,最终形成重重的“心障”,横亘在心灵上,屏蔽了前方更加高远的目标,从而使自己的生命潜能受到制约与扼杀。
自我设限的人,就像蚕一样自己弄茧把自己裹起来。这层茧在心里,始终没法突破,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每次都在想失败的事情。比如,有些人担心收入不够,他天天在想,我没钱我还怎么办得了事?我钱就是不够用……他在这样想的时候,已经注定他钱不够用了。你对结果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你思想的深度和做事的力度,最终决定你是赢家还是输家。人生想有所突破,你一定要在思想上进行突破。
打破自我设限的突破口在于,让自己意识到一切都可以改变,不断对自己进行重新审视,不断地突破固有的经验,让自己有机会去重拾梦想,点燃成功的欲望,你才有机会走出自我设定的藩篱。
哈佛人生箴言
哈佛大学资深研究员艾里斯教授指出:“每一个人都会对自己或其他人有不合理的假设,这种假设往往会进一步成为自我设限,使自己陷入自主思维设立的高墙之中。”一个人想要获得发展,最迫切的需要就是将自我设限丢掉,让自己认识背后的那些负面假设可能并不存在,同时,以合理的信心来代替这种设限。
探索真理,不迷信权威
翻开哈佛大学的校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哈佛大学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这便是哈佛的学术态度。“敢于质疑”是获得真知的前提,在对待各种问题时,都应持好奇与怀疑的态度进行思考,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个人思维开始独立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往往是肤浅的。只有当感到个人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应该如何做”时,个人思维才能呈现为主动状态,自我才能真正地深入性地思考。
有一个年轻人在美国一家大型石油公司工作。他学历低,也没有什么出众的技术,公司只好把他安排到巡视岗位。
每天,年轻人都要查看并确认石油罐盖是否被焊接好。这是一条自动流水线,石油罐被传输带送至焊接台,然后焊接机自动滴下39滴焊接剂,石油罐盖焊接完毕。这一现象引起了年轻人的思考,他一直搞不清楚为什么需要39滴焊接剂,而这个问题连资深技师也说不清楚。
于是,年轻人开始研究,怎样才能将焊接剂减少,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很多同事听说了他的意图都嘲笑他太傻,认为39滴焊接剂是权威专家研究出的结果,里面没什么文章可做。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实验,年轻人研制出了“38滴型”焊接机,他的这个发明很成功,每年可以为公司节约5亿美元。
后来,公司斥巨资买下了年轻人的研究成果,而这个年轻人利用这笔资金开始自主创业,最终成为掌握全美95%石油销售的大企业家,他就是洛克菲勒。
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对权威有着极度的迷信,认为它一定是正确的,但是,在这样的思维方式中,人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权威并非真理。在很多时候,正是由于我们轻信权威,才使个人发展受到了束缚,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盲目顺从之下,让许多新发明、新见解推迟了许久才出现。不迷信权威,敢于相信自己,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避免损失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当你遇到了问题、对权威看法有所怀疑时,不要想着先去网上、书本中寻找答案。虽然你可能无法做到与世界彻底隔绝,但是,你完全可以对自我习惯性观念的摄入点进行限制,以此来增加自我独立思考的空间。这同时也意味着,你将减少与媒介接触的时间与精力,让自己尽量保持思维上的独立性。
不要总是期望以一个新的固定性、大众性习惯思维去替换旧的,你完全可以主动地寻找一些与自我观点不同的经历,它们有可能存在于他国文化、非主流的亚文化中,或者在一些你并不认同的非主流读物中。而这样的知识接入点会让你意识到,你正迈向新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在旧的思维轨道上继续前行。
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一贯的做法完全抛在脑后,可以让你获得这样的自由:完全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对这个世界进行观察,将会使你获得一种自我思考的平静,同时也会让你明了,他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新想法的。
在产生新想法的时候,不要再坚持去相同的场所、与相同的人聊天,你可以让自己积极地投身于追求新经历的过程中。许多人之所以表现出对权威看法的习惯性看法,往往是因为这些看法可以为他们带来安全感。但是,若你期望自己的新想法能够逐渐独立、逐渐形成体系,你需要跳出自己习惯的圈子,改以随机化的方式生活。
你可以尝试让自己养成本能的质疑能力,让自己乐于对一些习惯性的看法与做事方法提出质疑,但是你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自己成为犬儒主义者。不要认为“真理”是不证自明的,所有知识与看法在成为真理之前,都会经过大量的现实论证与事实支持。让自己拥有真实的理论与实践之后,再提出合理的质疑,这才是正确的质疑方法。
哈佛人生箴言
哈佛著名学者乔伊·克罗齐曾经如此评价敢于质疑的重要性:“揭示真理往往需要付出代价,但是真理终将由于实践的证明而战胜一切。”不迷信权威并非吹毛求疵、毫无根据地质疑,而是实事求是地让自己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事物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进行客观的认识,了解事物的存在本质。在面对问题时,不迷信前人与经验,从事实出发,研究与认定其合理性,并在其中加入自我想法与见解,这才是获得真知的最佳途径。
创新让你引领未来
哈佛商学院的市场营销学教授西奥多·莱维特认为,一个人是否拥有敢于运用创新思维的勇气是其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很多人没能成功,是因为他们不敢与众不同,害怕成为被枪打的出头鸟。很多人并不是没有独立思维,没有超出别人的观点与创意,而是他们没有勇气,只求安于现状、安于平稳,因此而远离了成功。
1860年6月30日清晨,牛津大学的林荫道上许多马车向博物馆大楼驶去,许多身着黑衣的教会人士、学者、大学生、报纸杂志的记者,也纷纷踏上演讲厅的台阶,不一会儿整个会场便被挤得水泄不通,还有很多晚到的人站在门外院子里和草地上。主席台上坐着雄辩的演说家韦柏福斯大主教和以赫胥黎为首的几位学者,他们在进行着一场关于动植物及人类的起源的激烈论战。这场论战是由一本刚刚出版的名为《物种起源》的书引发的。提出的观点骇人听闻,它否定了教会一直向人们灌输的“上帝创造世界”“自然界是恒定不变的”宗教学说,而提出自然界的一切动物和植物是经过长期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的结果,同时也否定了“人是上帝创造的”这一观点,而认为人是与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起源的。这本否定神学、否定上帝的书的作者就是英国生物学家查理士·达尔文。
正因为达尔文有创新的勇气,出版了《物种起源》,才受到了后人的敬仰。其实赫胥黎也早就发现了物种起源的理论,但是他没有将自己的发现付诸出版,而直到达尔文第一个出版后,他才出来为达尔文辩论。因为当时的环境所限,人们的思想还被神学与上帝所禁锢,赫胥黎没有足够的勇气,所以提出物种起源理论的是达尔文而不是他。
查理·艾尔顿从牛津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到一家公司当顾问。有一次他奉命到天寒地冻的北极地区进行动物生态考察。到达后,艾尔顿在翻看这家公司以往向因纽特人收购皮毛的账簿时,无意中发现公司收购的北极狐皮毛,每四年中总会出现一次收购高峰。他向许多当地人和一些科技人员请教,得到的答案却是:“北极狐时多时少,这是由来已久的事了,没什么奇怪的。”
艾尔顿并没有就此罢手,他凭借所学的动物学知识,意识到这可能与北极狐的食物有关。经过一番认真的研究调查,他发现北极狐的主要食物是旅鼠。而旅鼠有一个非常怪异的特点就是它们会在某一时间内,几万只、几十万只甚至几百万只一起穿越山冈,进行大规模的集体迁徙。他觉得十分奇怪,又去研究“旅鼠”的生活习惯。经过长时间的考察,终于弄清了这个问题,原来旅鼠繁殖极快,当旅鼠的数量达到一定极限后,就会导致食物严重匮乏。这时的旅鼠饥饿难忍,只好开始大规模转移,这给以旅鼠为主要食物的北极狐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使北极狐的数量不断增加。因此,这一时期从爱斯基摩人手中收购的皮毛也达到了高峰。1924年,艾尔顿公开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动物界食物链这一著名理论。1927年,他首创了动物生态学。从此,他成为闻名全世界的动物学家。
这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却只有艾尔顿一个人产生了怀疑,不像别人一样僵化了自己的思维能力,而是积极地进行了思考,并努力地进行了研究,结果创立了一门学科,取得了“鼻祖级”的成功。
四次普利策奖得主罗伯特·弗罗斯特说过一句话:“不创新,就灭亡。”事实确实如此,我们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里,在这个时代里,知识与科技呈现出了日新月异的更迭速度,如果自己的思维停滞不前,那么就离“灭亡”不远了。
哈佛人生箴言
“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这是哈佛大学第二十四任校长普西对开发学生创造力意义的理解。要成为一流人才,就要让自己保持开拓进取的创新能力,不要局限于过去的思维中。只有打开自己的思维空间,扩大视野,提高个人知识积累,在不断实践中去印证、去实施个人创新思想,我们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把握住前进的脉搏。
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
哈佛大学的医学专家马威尔逊说:“我宁愿让一个人犯错误,也不喜欢他为自己的错误而迷失自己,只要他不继续犯同样的错误,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其实,错误是有教育意义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人可以在错误中学习、成长。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方法错了,且不认识到错误的源头,那么将一事无成。有时候,一个小小的错误可以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只要加以避免便可以远离失败的深渊。
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官。年轻时的他就梦想自己将来能够成为出色的外交官,于是他阅读了大量的外交官传记,希望从中找到成就梦想的捷径。但那时的他性格急躁、做事毛躁,因此成功仿佛在与他捉迷藏,他越是求成心切,成功就离他越远。这种情况导致了他脾气暴躁,个性刻薄,经常怨天尤人。
一次,一位老朋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富兰克林的错误:“想成为外交官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锻炼过硬的素质与内涵。你的道路走错了,你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就不要责怪梦想远在天边!”
富兰克林听后,既羞愧又难过,他诚恳地接受了朋友的意见,并且真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此后的几天里,他一直在认真思索两个问题:如何才能成为外交官?外交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当他想清楚自己该怎么做之后,便一改粗暴的脾气和刻薄的态度,开始踏踏实实地学习做人和做事。最终他成了一名成熟、明智的外交官。
每个人都在努力获得正确的认识,然而由于客观和主观因素的相互影响,错误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那么,错误产生后该怎样正确面对呢?心理学家给出的答案就是,积极认识到错误的存在,寻找产生错误的根源,避免此类情况再次发生。
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在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的时候,为说明国家的医保系统有问题,她举出了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事例:一位孕妇去医院看病,可是却因为无力支付医院规定的100美元预付金而耽误了治疗,最终母子双亡。尽管希拉里在演讲中并未说明医院的名字,但俄亥俄州一家医院迅速站出来澄清了事实:这名妇女享有医疗保险,而且医院也没有做出过拒绝病人就医的举动。
院方的说明自然让时任美国国会参议员的希拉里无比尴尬,之后,希拉里告诉媒体,自己是从治安官口中得知这件事的,当时她并没有认真核实。她勇敢大方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表示不会再讲这个不真实的故事。
面对希拉里如此风度,媒体没有深究,这件事也丝毫没有损害希拉里的形象和声誉。正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伟人犯的错误往往也是伟大的。”错误也许恰恰是道德的折射,而无关结果的好坏,人们往往可以宽恕错误,却无法容忍逃避错误的行为。
犯错误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如果及时改正反而会给人留下敢于担当的好印象。然而很多人欠缺这样的勇气和魄力,他们会忽略自己的错误,有些人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一个错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在第一次犯错时就矢口否认。久而久之,逃避错误成了一种习惯,即便这不能上升为道德品质的问题,也是严重缺失独立意识的表现。
美国前总统卡特参加竞选争取连任的时候,正好碰上了伊朗扣留美国人质事件,卡特和国家安全局商定之后,命令特种兵发动了“蓝光行动”,结果导致对驻伊朗大使馆的工作人员营救计划失败,政府因此面临了巨大的压力。这时候,卡特勇敢地站出来,向全美人民道歉:“一切责任在我。”不久之后,卡特的支持率立即上升了10个百分点。可见,能够正视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会使你得到更多的尊重,收获更大的成功。而逃避只会有损你的形象,增加你工作中的阻力和心理压力。
哈佛人生箴言
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说:“做成完美的一件事离不开正确的方法。死板、固执、缺乏灵活只会把事情办糟。”成功与失败也许只有一步之遥,关键就在于你登顶的途径是否正确,走上错误的道路,则注定与成功背道而驰。如果能从错误的道路上转变回来,就会越走越顺,最终登顶成功,欣赏到美丽的风景。
使计划赶得上变化
不管是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还是对于某一件事情来说,我们都要想好了再做,切不可边想边做,没有计划就急忙下手。这样漫无目的、没有计划性的做事方法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然而,计划常常赶不上变化,很多事情都瞬息万变,成功之路也是如此。人生在世,不可能只生活在一种环境下,只和一种人打交道,因此每个人都应当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学会改变,不要等到最后才发现四面全是墙壁,而那时会被碰得头破血流。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全部的理论基础就在于“变化”。没有变化,任何一种动物或植物都不会一直生存下去。只有能够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自己,才能长久地生存。之所以有些物种会灭绝,而有些物种会随环境的改变而变异,就是因为后者能够针对变化的环境做出反应。那些能适应新环境的物种,就生存了下来;相反,不适应新环境的物种自然就被淘汰了。
人类社会其实也遵循着同样的原则。我们的生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每天每时都有新的事物出现,而把旧的抛在后面。生生不息,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每一种新生事物很快就会成为常态。也许我们把握不了永恒,但我们接受了变化,而当变化成了常态,我们开始学会习惯,并将其称为“适应”。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像动物一样,适应了环境,适应了新生事物,适应了一切的改变。
戴尔公司培训员工时的口头禅之一是:“不要粉饰太平。”意思是说:你不要试图把不好的事情加以美化,问题迟早会出现,直接面对最好。其创始人戴尔希望找到经验与智慧均衡发展的人、在创新的过程中不怕犯错的人,以及视变化为常态并且热衷于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和情况进而提出极具新意的解决办法的人。
公司出现问题后,戴尔都会以积极的态度正面迎接问题,而不否认问题的存在,从不找借口搪塞。戴尔公司用这种斩钉截铁的态度去面对所有错误,坦白承认:“公司遇到问题了,必须及时修正。”戴尔很清楚,如果自己不这么做,别人这样做了,成功就会属于别人。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切都处在变化之中,我们不能重走自己的老路,所以智者会根据自己所处的场合与情境的变化重新考虑应变的方式,重新制订计划,以期取得成功,而愚者则不知应变,往往会被现实所抛弃,导致事业乃至人生的失败。
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场合中,做事一定要做到计划周详,要适时、伺机而动,同时,还要因人而异,以不同的交往方式赢得不同时代、不同场合、不同人群的认同,这才是明智的举措,如墨守成规,不会随机应变,势必因固执或者落后而落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注意现实的变化,要会变通地对待,不要墨守成规,以免铸成大错。
“英雄举事,变化无方”这八个字,可以说是对古今中外一切英雄豪杰成功经验的最好总结。明变、求变、应变体现了他们的见识、勇气和能力,与其他人不同,他们不仅有远见卓识,有应付危机的能力,善于把握事物变化的规律,而且有预见能力,有自我完善能力,有应对变化的能力,还有利用变化规律的能力。因此,他们能在危机发生的时刻,临危不乱,转“危”为“机”。
要想使计划赶得上变化,就要在变化发生时,及时有效地做出正确反应。应变有一定的被动性,这一点与主动求变有显著区别,尤其对付突发变化,如果反应迟钝,措施不当,就可能招致损失。因此,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我们应该做的是沉着冷静,并积极主动地配合它去“变”,而不是慌了手脚,乱了方寸。
哈佛人生箴言
比尔·盖茨说:“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而人们要不断适应这种时代的变化,而不要坐等未来,失去自我发展的良好机会。”世界总在变化,没有任何事情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成功的道路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想要成功就一定要根据成功道路上的不断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计划,让自己随着变化而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取得成功。
讲究原则,也要灵活变通
父子二人去山里野营,两人约好各自负责自己的行李。在第一天休息吃饭时,累得满头大汗的儿子,决定扔掉行李中的玩具。第二天,他觉得随身携带的画册和太阳镜也是累赘,就又扔掉了。到后来,儿子的包里只有水和食物了。因为他发现:野营中最重要的就是水与食物,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到达山顶时,父亲对儿子说:“现在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水和食物,甚至钱都可以不要,因为没有什么用处。人的一生想要攀上某座高峰,要扔掉的东西也非常多,只要记住什么是自己的主要目标就可以了。”
原则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每个人做人做事都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底线,这是正确的,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原则与底线,那么他也不能真正地立足社会。但是每个人的原则与底线是不同的。你不在意的事,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很重要的事,反之亦然。有的人认为利大于名,于是求利重于求名,也有的人认为名大于利,则求名重于求利。因为立场与观念不同,所以原则与底线也会大不相同。但是有的时候,不管是名还是利,都是可以转变的。所以,如果一个人只是死守自己的原则,往往会得不偿失。所以,坚持原则是对的,但是更要学会去变通,懂得在变通中坚持自己的基本立场,而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利益不妨放弃。
一位犹太商人走进了花旗银行信贷部说:“我想借一些钱。”经理一听,便说:“可以,但是您要在我们这里贷款的话需要拿一些东西抵押才行,不知您打算押一些什么?”
“要抵押可以。您看这个,”犹太人说完就把手里的箱子拿了出来,打开一看,里面装满了金银珠宝和各种股票、债券等,“我这箱子里的东西大概可以值500万美元。”经理一看,这箱子里的东西都很值钱,于是就毕恭毕敬地问这位富翁:“您到底要贷多少钱?”犹太人想了想说:“我想贷款1美元。”经理一听这话十分惊讶,抵押500万美元的东西只贷款1美元,这个人肯定是疯了。但是他转念一想就明白了,这个犹太人肯定是位大客户,要拿1美元的事考验我们的信誉和效率,还有办事能力呢!于是他十分殷勤地说:“没问题,这1美元我们绝对贷给您。”之后将手续一一办好,目送富翁离开。
几个月后的某一天这位犹太人又回到了花旗银行,他拿出了1美元对经理说:“今天我来还这1美元,你把之前我抵押在这儿的东西还给我吧。”经理把东西如数交给了犹太商人之后,犹太人起身说了一声谢谢后就要走。经理一把抓住了他问道:“难道您没有什么事要办了吗?您借这1美元是出于什么目的呢?”犹太人微笑着说:“其实我是想到国外去旅行,但是家里值钱的东西实在是不放心。本来想在你们的银行办理一个保管业务,可一算每个月的保管费就需要花掉几百美元,太不划算了。但是像现在这样多好,我拿这些值钱的东西去贷1美元,几个月之后还款也就是1美元,而且我的东西还被你们保管得很好。”经理终于明白,原来犹太富翁只是想让他们给自己保管物品。
犹太人的精明是举世闻名的,他们的精明有时就是表现在他们的善于变通中。因为银行保管需要花很多钱,而如果用这些东西作抵押去贷款则会花费很少,于是他便去贷款1美元。富翁用这种变通的方法不仅使自己的贵重物品得到了保管,而且还没有花1分钱。
做人会不会变通,决定了人生是否能取得成功。会变通的人做什么都轻而易举,易如反掌,将所谓的难事变成易事;不会变通的人做什么都四处碰壁,孤立无援,所谓的易事也会变成难事。所以,坚持原则的同时,每个人都要学会灵活变通。
人应该学会灵活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来达成自己的目标。当然,变通处世的最基本原则是不违反正确的立身之本:一切的变通都应建立于道德的基础上,在这一前提之下的变通才是正确的、才能够使个人生活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哈佛人生箴言
哈佛大学第二十七任校长萨默斯曾经如是说:“每一个哈佛学子,都应坚守自我人生的原则,但与此同时,懂得变通也是极为必要的处世之道。”在坚持基本立身原则的基础上,以改变自己为途径,让自己更轻松地与他人交流,才是成功者的最基本处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