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企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人才,人才就好比是企业的发动机,少了它,什么都运行不了。作为企业的领导者,一定切记,用人一定要用德才兼备的人才,决不能让小人进入企业的核心层,即使这个小人身上有很多他人难以超越的才能。
人才是任何一个团队和任何一家企业发展的根本,和其他方面比起来,人才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最强大力量,也是企业必须紧紧抓住、努力开发的最核心资源。然而,现实生活中是什么景象呢?很多企业并不缺能力高、学历高的人,甚至有的企业精英荟萃,可是让人迷惑的是,在这样的企业或者团队里,却面临着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甚至有的还惨遭淘汰。
仔细挖掘其中的原因,我们会发现,在这样的企业中虽然能力高、学历高的人不稀缺,但是他们大多缺乏诸如忠诚、敬业、服从、正直、诚信等优良品德,而一个优秀的员工是必然要具备这些品质的。如果一个公司员工人品普遍低下,企业充满重重矛盾、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损公肥私,又怎能发展壮大呢?
在用人唯德这一点上,晚清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曾国藩就有一双能够看清手下人的眼睛。
曾国藩提出的“德”,含义十分广泛,包括忠诚、踏实、正直、勇敢等。他一再强调,要“于纯朴中选拔人才,才可以蒸蒸日上”,他所说的“纯朴”,指的就是朴实、诚实等优秀品质。他曾经指出:“德,就要能够在政治上忠于自己的信仰与事业,并心甘情愿地为这个信仰和事业竭尽全力;在生活作风上,要能够质朴实在、吃苦耐劳;在精神面貌上,要能够有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
一天午后,曾国藩的府第来了3个年轻人,但是曾国藩没有立刻就接见他们,而是将他们“晒”了一段时间,故意让他们在大厅中等待,直到黄昏,曾国藩才出来见他们3人。这3人都是他的学生李鸿章举荐过来的,希望曾国藩能够重用他们,为大清朝做出一番业绩。而曾国藩有意迟迟不见他们,就是想对他们3个人进行一番考察,来了解3人。
他在暗处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发现3人有不同的举动:第一个人在屋子内四处观望,第二个人老老实实地坐在椅子上,第三个人一直站在门口,静静地看着天际流云。时间久了,前两个人露出不满的神色,第三个却一如既往,十分平静地观赏周围的景色。
这一切让曾国藩对他们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随后便走到大厅,和他们交谈了起来。经过一番谈话,曾国藩对他们又有了新的看法:不住地观察屋子中摆设的年轻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那个一直坐着的人,一言不发;四处欣赏风景的人,是不发言则已,只要一出口,都是些惊人的言论,见解十分之高,偶尔还会出言顶撞他。到天色渐晚之后,他们就起身告辞了。
等到他们离开之后,曾国藩对他们职位的安排心里有了数,结果让人很是意外:那个敢于出言顶撞自己的人被派往军前效力;那个沉默寡言的人负责管理粮草;而那个说话滔滔不绝的年轻人,则被安排了一个闲职。
对曾国藩的安排,众人十分不解,就来问他原因。曾国藩解释说:“那个和我聊得来的年轻人,在大厅等我的时候,就在四处打量屋里的摆设,以此揣测我的喜好。大家等久了,只有他抱怨最深,但见了我之后,却对我十分恭敬,可见此人是一个表里不一的人物,所以不能委以重任。而那个沉默寡言的人,虽然对我唯唯诺诺,全没半分魄力,但性格沉稳,正好可以用来管理钱粮。而那个敢于出言顶撞我的人,我让他等了那么久,他却毫无怨言,甚至还有心情观赏天际浮云,可见他的淡定从容,有大将之风。我当然要提拔他。”事实证明,曾国藩的眼光是十分独到的,被他提拔的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
曾国藩在用人上能够意识到识才、选才、用才的相互作用。对一个人才的任用,首先懂得识别,进而根据对人才的了解进行甄选人才,最后再任用人才,将他们分配到适合他们工作的岗位上。
曾国藩识才、用才的标准是以德为首,他的做法值得当今每一个企业领导者借鉴。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在选用人才的时候,就要学习曾国藩这种“先重德,再重才”的原则。假如,企业的管理人仅仅重视员工的才能,却忽视了员工的品德,只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曾经留下过一句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一个人如果知识不全的话,可以用优良的道德品质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无法用知识面去弥补。”才能的缺失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努力、他人的教育来提升,但是道德的低劣,不论是怎样都无法弥补,因为对于一个人的管理,要是在心中根深蒂固的话,就很难改变了。所以,企业的领导者在选用人才时,不要一味地重视才能。
第7招:从在职员工中发掘可造之才
大多数企业领导者都会费心费力、花更多的时间和代价到其他地方去找人才,而忽略了对公司文化和业务都了如指掌的在职员工。
每个大企业当中都有很多员工,但是企业领导者还是感叹自己手底下没有可以利用的人才。其实,并非企业当中没有人才,而是很多人才被埋没在企业当中。因此,在员工中发现可塑之才,并进一步对其进行培养,成为企业领导者所必备的能力之一。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说白了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人才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就像是千里良驹对万里之路,可以帮助你纵横商场。正因为如此,优秀的人才也就成为众多企业争相招聘的对象。为了得到人才,很多企业领导者大费心机,甚至不惜到其他公司当中“挖墙脚”。
但是,与其耗时耗力、大费周章地从冗杂的人员当中挑选人才,为什么不能换个角度思考,从手底下现有的员工当中挑选一些可以“挑大梁”的人才予以塑造,让他们成为企业的发展新动力呢?
松下电器公司曾经专门建立了一家中尾纪念研究所,目的就是为了纪念公司的副董事长中尾哲二郎。最初的时候,中尾哲二郎只是松下公司当中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职员,是松下幸之助在巡视车间时偶然发现的,松下幸之助觉得中尾哲二郎身上有很多别人没有的优点,认为他是一个可塑之才。
当时的日本正值关东大地震后的经济复苏时期,松下电器为了公司的发展,花费大量的金钱来招聘人才。开始的时候,中尾哲二郎只是在一家分公司做事情,是一名极为普通的操作工,该厂的厂长龟田从没有重用过他。
一天,松下幸之助到这家分厂考察,正巧见到中尾哲二郎正在勤奋地工作,便忍不住问他:“你在这里做了多久的活?”中尾哲二郎头也不抬,说道:“大概十个多月吧。请原谅我先生,不是我没有礼貌,而是我现在不能离开我的视线,我的工作,必须要一次性地装夹好,才算利索。”
松下幸之助听到他的回答,心里十分感动,离开的时候,他跟这个分厂的厂长龟田说道:“你手底下那个叫做中尾哲二郎的人是一个很不错的员工,我看他操作机械十分熟练。”龟田却十分不屑地说道:“那个家伙,说的话很多,连我的话也不听,有时候甚至和我大吵大闹,他能有什么真才实学呢?”松下幸之助莞尔一笑,说道:“既然你不喜欢这个员工,将他交给我怎么样呢?”
就这样,中尾哲二郎被松下幸之助带走了,后来因为他的优秀表现,很快就被松下幸之助多次提升,最后升到了公司副董事长的位子。
一个目光锐利的企业领导者,应该能够及时地从员工的行为上看到他身上存在的闪亮点,那些闪亮的地方,就是员工的可造之处。这就和松下幸之助慧眼识英雄,大胆提拔、任用中尾哲二郎一样。很多的企业领导人抱怨手底下没有可以任用的人才,实际上是自己没能及时任用优秀员工。
从各种角度来看,从自己手底下的员工当中找到可塑之才,对公司来说好处多多。首先,因为这样的员工熟悉公司的情况、了解公司的业务流程,所以工作效率很高。其次,他们常年待在公司的基层,知道公司具体存在的情况,这对解决公司发展中的问题很有经验。所以,企业的领导者一定要善待自己手底下的员工,任用他们当中的人才帮助自己管理公司。这既为自己增添了可用之才,减轻了公司的财政负担,又可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