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破不立,说到教外国人说汉语这件事,广大人民群众听的多,见的少,所以要破的误解还是挺多的,那咱们就先来看看典型的几个吧。
会说中国话就行了
如果有这个想法,那我请你想象一下这个情景:
小明,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普通话也很棒,法律专业在读本科生,口头表达也一级流利。接了份家教,学生有一点儿基础,可是也是个半吊子。这天学生一脸抓狂地问:
小明,我学了很多“了”:
“我买了包子”,
“我买包子了”,
“我买了包子了”,
为什么有很多“了”,为什么都不一样,他们都是“I bought baozi!”啊啊啊!
然后,小明石化了。
那请你思考一下,如果你和小明一样,汉语是说的很棒,可是除此以外什么装备都没有,你该如何面对学生抓狂的脸?(注意,学生抓狂的时候,你装也要装淡定哦。)
这其实是一个对汉语教师要求很高的答疑情境。
首先你的汉语语法知识要非常牢固。这里说的可不是你在中小学语文课学的主、谓、宾、定、状、补那个级别的,至少是大学现代汉语课的级别。在这个小明的例子中,中学语文的那些语法已经帮不上你了,你得知道学生问的几个“了”,其实是不同的“了”;而且,除了这些“了”,还有别的“了”。没错,就是这么复杂,中文专业的本科生在上现代汉语专业课的时候也常常抓狂。
然后,你知道了还不算,你得让学生学会运用(注意,不是仅仅“知道”)这些不同的“了”,而且还不能让他觉得“哎呀我的妈,这么复杂,我算是完蛋了”。这时候要求你有训练的方法。
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要还有很多,这些后面我们陆续再谈。
外语一定得很好
大部分的对外汉语教师,在遇到行业外的人士的时候,对方听你是教外国人汉语,十有八九都会问,啊,那你外语一定很好吧?其中或许还有一些阿姨会继续问,那你平时忙吗?有空给我家孩子补补外语吗?这时我只好微笑说,姐,我课都满了,我帮你找个好的英语老师吧!
还有一些人认为,我外语很好,那我可以教外国人说中文,既利用了母语优势,又利用了外语优势。我想说,同学你醒醒,你就是小明的外语版。不是外语好就可以教中文,理由同上一节。
另外还有一些人觉得,找个老外教教,我也能练练口语。你好天真,如果你真的拿老外练了口语,那他的汉语能力(我说的是能力,不是知识)一定还是原地踏步,那他为什么要付钱给你让你教啊?不是你应该付钱给他吗?
其实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最好是能不用外语,就不用外语的,要尽量让学生多多接触汉语。即使是零基础的学生,在完全用汉语教学的课堂上,也能顺利起步,只要老师有足够的技巧。我曾经认识一位老教师,她应该是1940's 或者1950's 年代生人,那时的人几乎是不会英语的,但是她偏偏是一位零起点班的口语老师,可见学生从进门就没听老师说过英语,但是她的班的学生永远是同级别班级里口语水平最好的,因为每天上课的听和说就没有别的语言,任何一个环节都沉浸在汉语中。这是我非常佩服的一位老师,她的各种小技巧是多年实践的产物,是教科书上不会告诉你的,能在课堂上执行得又流畅又有效,也需要多年深厚的课堂功力加持。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刚起步的时候,有条件的老师会用一点点外语来维持课堂,辅助学生理解,也能稍微缓解一下学生的紧张,但是随着课程进程,这些课堂指令、解释,也都会被汉语取代。否则,你的课上有很多外语,那么汉语出现的时间就会减少,学生口眼耳接触的汉语就会减少,他一定会比那些接受全汉语教学的学生进步慢。
反过来想一下,如果你交钱报了一个英语培训班,你的老师是地地道道的伦敦人,可是在中国呆了很久娶了个中国老婆,汉语说的倍儿棒,对中国文化也融入的很好,他上课的时候一直用中文和你解释,用中文讲英语文化,你是听得很轻松,可是课程结束你发现水平也没有提高多少,你是不是想要退钱?
是个扩大交际圈的好机会
这个嘛,说是也是,说不是也不是。
你教的学生越多,你的顾客群就越大,从这个非常浅的层面来说,是的,你是可以不断扩大你的目标群体,基于口碑传播,你的潜在客户群也会越来越大。但是我想大部分人所想的“扩大交际圈”,应该是不止于工作层面,而是在个人生活上,和更多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产生交流,而不是仅仅“认识”。
如果你想的是这个层面的扩大交际,而如果你和学生的交集仅限于上课的时间内,基本上这个扩大交际的结果是不会出现的。
首先我们区分一下人与人打交道的两个不同层级的圈子,从外到内分别是事务圈,生活圈。
事务圈就是我和你因为一件什么事而打交道,比如你和你们家物业,你和你健身房的教练,你和你孩子的班主任。事务圈里的人,有的都不太熟,比如如果你一年一交物业费,可能你和你们家物业也就是彼此认识;也有的很熟,比如网店老板和快递小哥可能天天见,熟的不得不了。但是无论哪种,他们都仍然是事务圈里的人,一般来说,这些人都是有事儿你才和他们打交道,没事儿你也不会约他们一起去喝茶看电影。
生活圈就顾名思义,就是没事儿这些人也会出现在你的生活中,也就是亲戚朋友,可以喊出来撸串,唱K,逛街等等。这些人除了亲戚,是你生而带来的,其他的,你可以仔细想一下,他们是怎么进入你的生活圈的。特别是那些从事务圈走进你的生活圈的,这个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从事务圈进入生活圈,无非是,在事务圈你们打交道很愉快,然后偶然发现彼此还很投缘,比如共同的爱好、朋友什么的,于是你的联系可能延伸到课下,进入生活圈。
然后再回来说上课。很多小白心中的汉语课,充满了学生和老师天南地北聊天的画面,这其实恰恰是不专业的课堂(除非这堂课练习的就是话题的表达,而在自由表达中引导、组织学生的练习,其实更不轻松,对老师是有更高的要求)。一堂专业的汉语课,是让学生在下课的时候得到了语言能力上的提高,紧凑高效的一堂课,应该充满了各种形式的学习和练习,如果他在课上练习得很辛苦,那就对了。可见专业课堂上,你是很少有机会和学生闲聊天儿的,所以那个“你们彼此发现还很投缘”的点也就有比较小的几率出现。
不过人和人的机缘是说不准的,也许你会碰到best friends 也说不定。
所以用平常心,做好你的工作,你最终在别人的事务圈还是生活圈,不是由你的单方面意志决定的。
这也是我为什么对那些以扩大交际为目的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劝退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是,如果你的动机是扩大交际,那么很有可能,你的课是只是手段,而不是目标,也就很有可能,你和学生聊得热火朝天,却抛弃了脚踏实地的操练(可能你也不会去了解如何对学生进行操练,也就是这本书将要写的),最终他的提高有限,或者进步并不扎实。然而这也可能恰恰导致你更不容易进入他的生活圈。因为如果你是先出现在一个人的事务圈,那至少你要在事务圈上表现的不错,才能获得认可,然后你们脾气投缘才能进入生活圈。你能想象一个老是把货寄丢的快递小哥能够获得网店老板的认可而最终成为他的朋友吗?就像男生挑相亲对象,永远看第一眼舒服与否,能看的下去的,才来谈脾气性格,否则第一道关否决了,你再宜室宜家都没有用。不知道你们能明白否?学生永远尊重专业的老师,永远认可能给他带来实实在在提高的老师。如果你连这一关都过不了,或者没打算过努力,那就似乎连事务圈也不必进了吧。
关于这个话题还有一个分叉,那就是:桃色事件。
以下建议给予想要认真在这个行业发展的人:除非你能非常肯定你遇到的就是真爱就是soul mate,否则任何形式的暧昧都要防微杜渐。大家都是成年人,在和自己工作不相关的生活圈子里,你想怎么去发展恋爱关系,完全是你自己的事。你想暧昧也好,你想试探也好,或者你多交往几个养备胎也好,最终和这些人的关系好与不好,也就是多一段还是少一段恋爱的区别。可是如果你在客户中(没错,本质上你是Service Provider,你的学生就是你的客户)搞恋爱关系,如果没搞好,你就人财两失,还搭上你在这个行业中的reputation。如果恋爱谈也谈了但是也只是你数次恋爱中的一段,那你也仍然搭上reputation. 在同一个地区,学生和老师都是有圈子的,这些圈子有时小到你不可置信。特别是像做Service Provider的,圈子内的reputation就是你的事业线。
除非是真爱,这时你考虑的就是怎么和真爱好好相处,这部分话题你们感兴趣的话欢迎看我情感专栏。至于教学的工作,结束吧,给其他专业的老师去做,相信我,没有任何一个男友/友女/太太/老公可以一边恋爱一边把自己的另一半教好,哪怕是专业的语言教师也不能,至少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没有见到过任何一例。因为进入核心生活圈以后,你就回不到事务圈的那种公事公办,但是却能专注于事件、把事情做好的交往层级了。
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感
很多想教汉语的朋友认为教外国人很有意思,部分是认为:看,我们在传播中华文化耶!特别是一些在中国国内受“汉办”、“孔子学院”的宣传影响的学生党,看着一个个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仿佛在这个世界上遍地开花,每每展示成果的时候总少不了组织学生包饺子、学书法、打太极……(如果关于“汉办”、“孔子学院”的影响,你不懂我在说什么,那么恭喜你,你可以跳过这一段了。)于是觉得汉语教学再带上文化教学真是多姿多彩趣味横生,甚至会在产生使命感,希望学生不仅学汉语,还要爱上中国文化,所以在教学中不自觉地向学生灌输中国文化。
没错,语言和文化不分家,在教语言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的问题,如果这些文化问题阻碍了学生的理解,你稍作解释就可以,或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或者为了控制课堂节奏让学生放松一下,讲一些文化知识,传说故事什么的,都无可厚非。但这仅仅是小插曲,不能成为主旋律。除非学生来找你上课的时候明确地告诉你,老师,我想学中文,因为我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我想学会中文以后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请你上课的时候也跟我多多介绍一些文化方面的东西,否则,作为语言教师,你要知道,学生来学习的最直接的目标,是掌握这门语言,如果课程结束这个目标没有达到,他看到不认识,听到不理解,想表达的时候说不出,你就是给他再多的文化浸润,再多姿多彩,他就算饺子包得赛过东北大妈,你的这门语言课都算失败!
而且退一万步说,就算你的学生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也乐于接受你在课上加入很多文化内容,你讲的越多他越乐在其中,你也要记得,他要是语言能力达不到,最终仍然会限制他对这个文化的了解,也会限制他将来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根源与精髓。所以作为教师,你要比学生清醒,语言是文化的根基,语言是打开一个你不了解的文明大门的钥匙,如果你的学生连钥匙都没拿到就要向那扇大门冲过去,你就是那个拉住他的人,和他一起慢慢打磨他的那把钥匙。
何况,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你不要听中国汉办告诉你现在海外多少多少大中小学把汉语列为第二外语课/必修课,世界人民学汉语的热情高涨,因为他们对中国的崛起再也不能忽视(此处请给我配个新闻联播的背景音乐)。首先这些大中小学校的学生不是你的目标客户群,他们有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管着呢,用不着你;其次,能用得着你的人,学汉语的动机各异,未必都是因为对文化感兴趣。人家纯粹只是想学一门语言,你就不要把事情搞太复杂。什么时候你真的成了气候,老外追逐你像追逐名师的时候,你要真的喜欢教中国文化,你想开个什么班,那就随便你了。不过你现在得把“你教出来的学生说得倍儿棒”的reputation做出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