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观被称为“天下第一观”,位于西便门外迤西约一里。它既是全真道教十方丛林的第一林,又是全真龙门派的祖庭。白云观庙会正月初一至十九日开放,十九日下午关庙门,为期十八天半。
白云观的前身是唐玄宗为“斋心敬道”,于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建立的天长观(在今白云观以西高地)。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金正隆五年(1160年),北方契丹族南侵,天长观遭到兵火焚毁。金大定七年(1167年)重新修葺,于大定十四年(1174年)竣工,并建立了道教丛林传戒制度,同年改称“十方大天长观”。金泰和三年(1203年)改为太极宫。
据说,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至西亚,曾问终南山全真派道士邱处机(长春真人)治国安邦之道。邱直人进谏,要统领天下,首先应体察民情,取得人心。
元太祖认为言之有理,立刻封邱处机为国师,命其统领北方道教,入居太极宫。但因当时连年战火,太极宫殿宇均已残破,邱处机便与诸弟子积极募化,兴工修葺。三年后,殿宇焕然一新。
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谕旨改太极宫为长春宫,邱处机遂在此演教,立龙门之宗。这是白云观在历史上最兴盛的时期。
邱真人羽化后,他的弟子尹志平(道号清和)为供奉其师遗骨“乃易宫之东第为观,号曰白云”。
元末,因受兵火影响,长春宫被毁。明永乐初,打算对其重建,但基址不明,遂即修缮了近在咫尺的白云观。以葬邱真人的处顺堂为前殿,又修建了后殿和廊庑厨库及道侣藏修的地方。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正式改称“白云观”。
明末,又对白云观进行了多次修葺,并先后扩建了三清、玉皇阁、钟鼓楼、长生堂和施斋堂。
清初,任白云观主持的龙门第七代宗师王常月康熙皇帝非常器重,康熙为太子时便在王常月传戒期间受了方便戒,在此期间,曾对白云观又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和扩建。
现存的白云观基本上是清代王常月方丈在位时重建的,体现了清代道观的规制。
白云观分为中、东、西三路。
中路——中轴线上依次为题有“洞天胜境”的牌坊、山门、窝风桥、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邱祖殿。
殿后是方丈院,正中有楼阁一座,上为三清阁,东边是藏经楼,珍藏正统道藏,西边是望月楼。下为四御殿。
西路是祠堂、八仙殿、吕祖殿、元君殿(娘娘殿)、元辰殿(星神殿)。
旧时,观西有养老院,共有十几个道士居住。此处还养些施主们放生的牲畜和禽类。东路为南极殿、火神殿、真武殿、斋堂。据说还有所谓“瓷碗山”,即道士们于各地云游时,检来的名贵古瓷。
“云集园”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位于庙宇后面。院内以三个庭院连结而成,游廊迂回,假山环绕,东山有“友鹤亭”,西山有“妙香亭”、“云华仙馆”。
园内“退居楼”是道士们静修的地方。白云观是京城开放时间最长,香火最旺盛的庙宇。
庙的东侧,有很多商贩摆摊,除了卖北京地方风味小吃外,出售耍货的也不少。
广场的西部是茶棚,有的很讲究。新席起脊,四面镶有红蝙蝠图案的玻璃窗,内设金漆八仙桌数张,铺着洁白的桌布,上面摆了干鲜果品,板凳上罩有绣花套。
棚内设火池,可以取暖。还有些串棚唱竹板书的。茶棚的西下坡是大车道,辟为跑马场。庙会之日,每天下午举行跑车赛马活动。
白云观庙是结合道教节日的祭祀活动进行的。庙会期间,庙内有两项最热闹的传统活动:摸石猴和打金钱眼。香客、游人们未进山门可先去摸石猴。据说,人们摸了它可以却病、避邪。
正月初八日是白云观祭星的日子。这一天,香客们朝拜星神,以求一年平安吉庆。星神殿(即元辰殿),内供着金、木、水、火、土、太阳、太阴、罗侯、计都以及二十八宿等星神像。每尊像前设有牌位,上书干支、属相、年岁。
香客们根据自己的属相、年岁,去给自己的“流年照命星”烧香礼拜,敬献香资,还可以求签,以卜本年吉凶。
晚间庙里还有祭星大典,点燃星神殿108盏灯,两旁列有二十八宿和七星灯盏。由方丈率全体道士披法衣,鸣钟击鼓,唪诵《五枢经》。
正月初九日为玉皇大帝诞辰,白云观照例有祝诞仪式,道士们要诵经礼忏,祝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山门鼎盛,香火绵延,道侣芬芳,道法兴隆。
正月十三至十七日为“灯节”(上元节),白云观有夜庙,举行大型灯会。
正月十八日夜,有“会神仙”的活动。
传说邱真人生于正月十九,十八日夜里至十九日凌晨,仙人便下界来超度有缘者,遇到神仙者则“延年却病”。
有的善男信女争相布施,宿于观中,有的则露宿于星神殿后边的广场上。道士们也都彻夜不眠,静坐于观前的松林或山门前,期待着与神仙结缘。
正月十九日上午举行“宴邱会”也叫“燕九会”,游人香客摩肩接踵,邱祖殿者火旺盛。庙内有盛大的法会,庙外四周除有出售各种玩物、小吃的摊贩之外,还有扭秧歌、踩高跷、耍狮子、龙灯、跑旱船的、赛马射箭的、作樗蒲戏的,人们对此称为“耍燕九”。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十一月十二日,白云观道众因不满主持安士霖和知客白全一平时交结权贵,苛虐道众,在白云观真人殿前石阶下,架起柴火,将两人活活烧死。此案震惊京城,使观名声受到损害。
20世纪50年代初,庙会自行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