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咏鹅》诗,就是骆宾王7岁时创作的。
骆宾王,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市)人,出身在一个书香家庭。也许是受家庭翰墨熏陶吧,他小时候就特别聪慧,成为遐迩闻名的“神童”。
他生活在初唐时期,由于受齐梁诗风的影响,连唐太宗也喜欢那些“绮错婉丽”、粉饰升平的诗歌。
骆宾王和王勃、卢照邻、杨炯等人,努力摆脱这种靡靡之音,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平川绝塞,不但拓宽了诗歌题材领域,也使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有了初步定型。时人称他们为“初唐四杰”。
也许是因为骆宾王的生活经历更丰富吧,在“四杰”中他写的诗最多,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内容和《长安古意》相近,但篇幅更大,更多辞赋铺排,当时被许为“绝唱”。他曾久戍边城,也写了不少边塞诗,如《夕次蒲类津》《边城落日》《至分水戍》《边夜有怀》……不仅抒发了立功边塞的豪情壮志,也记述了边塞生活的所见所闻。
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在朝中任侍御史,职责是举劾非法,监察州县官吏。有一次,他向皇帝上疏言事,应该说,这是忠诚职守的表现。也不知触犯了武后哪根神经,于是就用“贪赃”的罪名诬陷他,不由分说地把他关进了监狱。骆宾王有口难辩,愤恨不已,于是写了一首《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前面有一篇长序,其中有这么几句:“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骆宾王既然对自己的遭际愤愤不平,当然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一次,在流经河北省易县境内的易河边送别朋友的时候,为了宣泄心头的块垒,也为了激励英雄侠士对强权者的反抗,他即兴挥毫,写了首《易水送别》: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的诗歌创作,不但题材领域广阔,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而且遣词用句也不同凡响。数字应该是最枯燥的吧,既不能显示语言文采,又很难找到合适的语言来修饰,所以诗人们总是忌讳用它。骆宾王诗歌中却偏偏喜欢用数字。他的代表作《帝京篇》里就用了很多组数字。如“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且论二八千金是,宁知四十九年非”。哪一联不是对仗工整,文采斐然?读起来不但不觉得枯燥,反而显得准确翔实,音韵铿锵,大大提高了语言表现力。人们非常喜欢他的诗,还亲昵地戏称他为“算博士”(《唐诗纪事》)。
因为初唐诗坛并没有摆脱六朝藻绘余习,也有人讥哂“四杰”诗歌有“轻薄为文”之嫌。大诗人杜甫却力排众议,还写了一首诗:“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说他们的诗歌有如江河行地、万古长流。
骆宾王诗才横溢,既被时人许为“四杰”之一,也该算得上文坛巨擘吧;可是他的仕途却极为坎坷。在武后执政期间,曾被诬蹲过监狱;出狱后又被贬为临海县(今浙江天台县)丞。他感到郁郁不得志,毅然辞官而去。后来参加徐敬业起兵,还为徐敬业写了一篇《讨武瞾檄》,把武则天骂得狗血喷头。武后读到这篇檄文,非常欣赏他的才华。不但不生气,一边读还一边笑。当她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这两句的时候,既惊惧不安,又赞叹不已。她问身边大臣:这篇文章是谁写的?有人回答是骆宾王。武后埋怨地说:“抛弃了这样的人才,真的是宰相的过失啊!”
骆宾王的结局有三说。一说是兵败后被杀;一说是不知所终;还有一说是出家当了和尚。
《唐诗纪事》的编撰者、宋代人计有功还据此敷衍出一则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诗人宋之问被贬黜放还。一天华灯初上时分,他来到杭州西湖西北武林山下的灵隐寺。名山雄峙,佛寺轩昂,景色清幽,月光皎洁,逗得他诗兴大发,随即吟出了两句: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用这两句开头,实在开得好;正当诗人暗自得意,哪知灵感女神却偏偏恶作剧,送来两个好句之后,就销声匿迹,无影无踪。任你如何搜索枯肠,冥思苦想,很久很久,夜渐渐深了,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正当他无可奈何的时候,忽然有位老僧人来点长明灯。见他这样紧锁眉头,苦苦思考,就问他:“年轻人夜深不寐,难道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宋之问只好据实以告。只听老僧人说:“为什么不这样写: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这两句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一下子开启了灵感的大门,宋之问顿时思如泉涌,后面几句喷薄而出: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灵隐寺》)
宋之问不禁沉浸在创作的喜悦中。可是他顿时就意识到,这灵感的火花不正是老僧人两句诗点燃的吗?天亮之后,宋之问想去拜访老僧人,可是遍访寺院,竟不见踪影。寺僧中有知情人说,他就是人们久觅不得的骆宾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