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历606年,夏至,酷热。
稷下,方舟学堂。
窗外梧桐树上,蝉声聒噪。
诸葛亮、周瑜、元歌、司马懿、钟无艳等五人端坐下面,恭听老夫子授课。
老夫子看他们一眼,微微笑道:“你们来稷下也莫约十年了,虽各有所长,但都称得上是稷下立院以来不世出的天才。既来稷下参悟各自的大道,老夫就问一句,什么是‘道’?”
五人面面相觑,谁也不肯先说。
老夫子的目光转向钟无艳,温和地道:“无艳,你可知‘道’?”
钟无艳拱手应道:“回先生的话,先圣老聃有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先生所说之道,可是此否?”
“这是先圣所言,老夫想问的是,你自己可知‘道’?”
钟无艳摇头。
老夫子再次转向诸葛亮四人,问道:“你们四人,可有知道的?”
周瑜朗声应道:“回师尊的话,道是混沌!”
老夫子微微一笑:“还有吗?”
“道是阴阳!”
老夫子又是一笑:“还有吗?”
周瑜嘴巴张了几张,又合上了。
司马懿眼珠儿一转,接道:“道是恍惚,是若有若无!”
“还有吗?”
司马懿也答不上来了。
老夫子转问元歌:“元歌,你知道否?”
元歌嗫嚅道:“弟——弟子不知!”
“孔明,你可知道?”
孔明沉思有顷,摇头:“回禀师尊,弟子不知!”
老夫子呵呵一笑:“你们五人为悟道而来,却有两人不知什么是道,三人妄称知道,却也只是表皮,且拾人牙慧,非体悟所得!”
老夫子一番话说完,钟无艳等俱自僵了脸,垂下头去。
诸葛亮抬头问道:“弟子愚笨,请师尊开示!”
老夫子颔首,道:“道乃天地玄机,万物终极之源,先圣称之为无。”
诸葛亮又问道:“请问师尊,道既是无,弟子又从何处感悟它呢?”
“问得好!道虽是无,却能生有。万物皆由道生,此所谓先圣所言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理。”
周瑜插道:“请问师尊,道既然是无,我们何处寻找它呢?如果寻找不到,又如何感悟它呢?”
“问得好!”老夫子答道,“曾有宋人东郭子遇到庄子,东郭子说,‘请问先生,道在哪儿?’庄子说,‘道无处不在。’东郭子定要庄子说个实处,庄子指着一群蝼蚁说,‘道在这儿。’东郭子惊讶地说,‘道怎会如此卑微呢?’庄子指着旁边的杂草说,‘也在这儿。’东郭子正在惊异,庄子指着旁边的瓦砾道,‘这儿也是。’东郭子难以置信,极力抗辩说,‘先生怎么越说越过分了呢?’不待他的话音落地,庄子就又指着旁边的一堆粪便说,‘看,道在这儿!”
钟无艳恍然有悟:“先生是说,万物皆由道生,道亦在万物之中。万物无处不在,道亦无处不在,我们若要悟道,就要从感悟万物开始!”
老夫子赞道:“说得好!世间万物皆由道生。既为道生,内即有道,因而万事万物之理,亦为道之理。所谓悟道,就是修炼一双慧眼,经由此事之理,见出此道之理,再由此道之理,见出彼道之理,层层上推,终至见道。修炼越深,慧眼越锐,穿透力越强,距道亦越近。”
周瑜若有所悟,不无兴奋地一拍大腿,朗声叫道:“师尊,弟子知道了!”
周瑜这么快就已经知“道”?众人皆是一惊,诧异的目光纷纷射向周瑜。
老夫子的眼睛转向周瑜,微微一笑,缓缓说道:“悟道可有四重境界,初为闻道,次为知道,再为见道,终为得道。当年为师闻道,但不知其所以然,于是不辞劳苦,赶赴洛阳,问道于先圣老聃。先圣论道三日,为师由是知‘道’,大悟人世之理,遂立儒家之言。由此可见,单单知‘道’二字,已甚为了不起!”
老夫子虽无一字责怪,周瑜却是脸上发烫,垂下头去。
诸葛亮问道:“请问师尊,世间万物繁纷复杂,弟子当从何处开始感悟?”
老夫子点头,道:“嗯,问得好!依为师的体悟,你们可从最乐于去做的事情开始。只有乐意去做,才能悟得深刻。”
顿了一顿,又接着道:“你们五人,来稷下已逾十年。这十年来,稷下典藏三千,魔道、术法、武道、原力、机关、枪械,为师任由你们各自选学,乃是因为你们各自天赋不同,追求的道路也不同,但大道之行,殊途同归,终究万法归一。”
“你们是否已找到自己最乐意,并持之以恒、一生为之的‘一’呢?”
五人恍然,齐声称善。
自此,钟无艳学武道,元歌学机关傀儡,周瑜学流火魔道,司马懿学暗影魔道,诸葛亮研习天书。众人心无旁骛,进境一日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