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736400000005

第5章 “帐篷”

火红的格桑花撒满了茫茫的大草滩,在昆仑山下的霍霍西里草原上,开始兴建一座大型现代化农机厂。从破土开工到现在刚刚一个月出头,荒凉的草原就变了样,那些横的、竖的、高的、低的,密密扎扎的脚手架,已经清晰地勾画出了一座座高大建筑物的轮廓。

就在这个建筑高楼大厦的工地上,一间座落在土塄坎上的工棚,十分惹人注目。这是一间木板房,它实在平常极了,树枝撑的架,木板围的墙,黄泥抹的顶,竹条编的门。板墙缝里挤出来一道道泥巴,覆盖在屋顶上的泥层露着一条条茅草。

这会儿,太阳刚刚在昆仑山巅冒花花,把漫天的夜幕才揭了个缝,工地上还笼罩着一层浓浓的雾气。一位藏族老人站在工棚前,举目瞭望着全工地,他看上去六十开外,穿着藏袍、藏靴,脸上刀刻似的皱纹显示着无比的刚强,眉毛上、胡子上以及两鬓角还沾着星星点点的木屑。这位老阿爸看了一会,将视线从远方收回来,抡胳膊甩腿地活动了几下筋骨,便走进木板房。

少许,就从工棚里飞出了欢乐的电锯声——哧啦,哧啦!这是农机厂工地战斗曲的前奏,它揭开了这工地上又一个紧张、繁忙的一天的序幕。接着角角落落便喧闹起来了。

这位老阿爸叫帐篷——为甚叫这样一个奇特的名字,先不管它——,这间木板房就是他的工棚。老人原先是建筑队的木工,从去年年底开始领退休金了。按说从此他就可以“告老还乡”了,可是这农机厂开工以后,老人决心要贡献一点力量。工地上轰隆轰隆的机器声,对老人有莫大的吸引力,牢牢地粘住了他的心,他一刻听不到这声音就感到若有所失。于是经他再三再四地请求,才在工地上搭了这个工棚住下。帐篷阿爸讲得好:“我不能劳动了,看看同志们干活,听听机器的声音,心里也高兴,筋骨也舒畅呀!”话是这么说,其实他到工地上来可不是为了看为了听,而是扑下身子干哩!白天,工棚里不间断地响着锯木、锉木、刨木、劈木的声音。夜里,他就睡在这儿看守工地,为正在兴建中的高楼大厦放哨。

木板房四面的板墙上都有一个天然的窗口——有的是圆的,有的是方的。这“特别窗口”犹如哨所的了望孔,使帐篷阿爸从里面可以看得到工地上的每一个角落。北墙上挂着一张工地一览图,这是老阿爸自己描画的,上面的方框代表着楼房工程,圆圈代表着器材仓库,黑点代表着水泥池,蓝道代表着人工河……图左边那个小房形的标志自然是指这间木板房了。你瞧,四周的框框、圈圈、点点、道道,恰象从这小房里撒出来的无数颗珍珠。

工地上哪里有什么,哪里干什么,甚至就连一堆水泥,几垒砖头,都在这张图上看得一目了然。

同志们说:“这间木板房小吗?不,它把整个工地都装进去了。”

每天夜里,喧闹了一天的工地宁静下来以后,帐篷老人便开始在工地上“巡逻”了。地图上的每个框、每个圈、每个点、每个道……他都要走到、看到。哪儿少了一根椽,坏了一块板,湿了一袋水泥,都休想逃过他那双敏锐的眼睛。朝朝暮暮,风风雨雨,老阿爸在工地上就这样走呀看呀,留下的脚印被风刮没了,被雨冲掉了,被雪埋住了,他又踏上新的脚印。他的脚下好象永远没有终点似的。大楼一天比一天变高、变多,需要的器材越来越多,地图上的框框、圈圈,点点、道道也越来越密,不用说阿爸也越来越忙了。

那是夏天的一个夜晚,已经是深夜一点多钟了,黑沉沉的暮色罩着工地。帐篷阿爸从工地上巡查回来刚躺下,四周的玻璃窗上就敲起“噼哩叭啦”爆豆般的声音,他忙撑起身子,把头伸到窗口朝外一看,一滴滴冰凉的东西落在了脸上,他用手一摸。湿湿的。噢!下雨了——高原上的天气就是这样,说变就变,刚才还满天星斗呢!老人立即穿上衣、登上鞋,一闪身跑出小屋。那急促的脚步,震得大地都在“咚咚咚”的象敲小鼓。

原来帐篷阿爸想起了一件事:夜里十点钟时,运输队白天一辆抛锚的汽车才赶到工地,卸下一车器材。因为工人们都下班了,还没来得及搬呢。那会儿天晴朗朗的,谁知这阵子落起了雨。雨渐渐变大,地上串起了一片烟尘。老阿爸一溜小跑,等跑到器材堆跟前一看,已经有两个人影扛起了器材箱,但他们站在那里焦急地望着,显然不知扛向何处。帐篷阿爸二话没说,掮起两个箱子,一个肩上甩了一箱,对那两个人说:“快,跟上我走!”三个人踏着地上的泥水,来到木板房,把器材箱放下又去扛。三个人的肩膀象一条急速转动的传送带,终于把器材全部搬到了工棚里。

器材保住了,帐篷老人这才顾得看了看和自己一起干活的是两张熟悉的脸——就是运输队那辆抛锚汽车上的司机小吴和助手小高。这时雨已经下得很大了,地上一条一条小溪渐渐地汇成了一股股黄浪,哗啦哗啦地流淌着。木板房堆满了器材箱,帐篷阿爸没处落脚,就站在房檐下,大风将雨洒了他满身满脸。第二天,人们才知道阿爸在风雨里淋了一夜。

狂风卷着倾盆大雨,猛烈地扑打着木板房。但木板房迎风挺立,岿然不动。人们完全可以相信,有帐篷阿爸这样坚强的老人撑着,就是刮十二级台风,小房不会倒,器材不会受损失!

不久前,木板房搬了家——移到紧挨着工地的一个山头上。用阿爸的话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草原建设这么快,要时刻提防有人搞破坏!

工棚的“了望窗”里,日夜亮着一双警惕的眼睛……

帐篷阿爸的工棚是“仓库”,是“哨所”,它还是课堂呢。上个星期天,老阿爸就在这里给一伙新到工地来的藏、汉青年工人上了一堂非常生动的教育课。话是从“帐篷”这个名字的来由讲起来的那是在旧西藏。一年阴历十月底,乌沉沉的天紧紧扣在山顶上,刚刚入冬,大雪便纷纷扬扬地下起来了。这个座落在深山中的小牧村早已寒气逼人。就在这时候,在山下的一间用树枝、藤条搭成的草棚里,一个小生命出生了。大雪漫天,狂风怒吼,他一出世就尝到了人间的风寒,听,那“哇——哇——”的哭声能把人心撕碎!

这个婴儿就是旺堆的第三个小孩。旺堆给牧主扛长活已经十多年了,本来硬邦邦的身子都累成了罗锅腰,可是给一家人没有挣来过一顿饱饭,连住处也没有。平时,一家人就缩在牧主牛圈旁的窝棚里过夜。不久前,牧主见旺堆的妻子要生小孩,怕冲了他家的“福气”,连牛圈也不让住了,他们便搬到这山野里来。现在孩子出世了,没有给做父母的带来半点喜悦,他们叹息,发愁!用什么养活这张嘴?眼下,都入冬了,这间四面透风,上下漏雪的草棚怎能御寒?再冷再苦,大人顶一顶可以过去,可这刚刚生下的孩子……“唉!要是有一顶帐篷就好了。”旺堆的妻子望着包在破袄里的孩子,吐出一声长叹。

旺堆只是抱着头抽烟,他何尝不盼望有一顶暖暖和和的帐篷,可是从哪里来啊?

无奈何,旺堆只得连夜上山割了些野草背回来。把棚子加厚了些。每天夜里,他睡在门口给一家人遮风挡寒。

旺堆和妻子盼帐篷盼得心切,给第三个孩子起了个名字叫:帐篷。而且在帐篷刚会干活后就让他去学木匠,干修盖房子的事儿。可是,直到旺堆两口离开人间,他们也没有盼来一顶帐篷、一间房子。聪明的帐篷很快就学成了一手出色的木匠手艺,他给牧主家盖了楼房盖厦房,盖了门房又盖客房,可是他和哥哥、姐姐以及所有的穷人,仍然住的是几代人留下来的破旧草棚。帐篷看透了这个世道天再高没有穷人伸腰的地方,地再大没有穷人立脚的地方,他一摔锯子、锉刀,不干木匠活儿了……

家乡解放以后,帐篷又拿起木匠工具,在建筑队工作。今天,他是给翻了身的农奴盖房,给新西藏盖工厂,盖商店,盖学校……身上有使不完的劲。这些年来,经他手盖的瓦房、楼房数不清,在他的面前总是一片片荒滩,在他的身后总是高大的建筑物。房子修盖好了,人们高高兴兴地住进去,他却到了另一个新工地,又愉快地住进新工棚。每在这时候,他就想起阿爸、阿妈给他起的这个“帐篷”的名字,那时候老人们只希望他们一家有顶遮挡风寒的帐篷,然而今天他却是给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建造高楼大厦呀!想到这些,帐篷阿爸感到浑身的每一根筋骨都生了劲!

在工地上帐篷老人住工棚,回到家里总可以住好房吧?不,住的还是建筑队刚建立时给他们分的一间泥瓦房,由于他勤维修,爱护得好,虽然十多年了,现在仍然很结实。老阿爸没有小孩,就他和老伴两人,但这间房里并不寂寞,整天孩子们吵吵闹闹可热闹了,老伴经常把街坊邻居的孩子抱来照看,所以大家又给这房子送了个雅号:“义务托儿所”。大前年,建筑队盖起一栋大楼,领导和同志们让帐篷阿爸搬到楼里去住,他说:“先叫别人住吧,我家住在这里就可以了。”牧区社会主义建设飞速发展,建筑队工作人员也随着年年增加,去年又盖了一栋楼。即是这样,帐篷老阿爸还是没有搬家。有的人说老人太犟堡,搬个家何必这样固执。他听了,说:“同志呀,并不是我满足于住工棚,住旧房,你看咱们建筑队的同志哪一个都巴不得把全身的劲使出来,给每一家、每一个地方都修起新房,盖起大楼!”他说这话时眼睛里闪烁着明亮的光彩。从这双深邃的眼睛里大家看到了他那宽阔的胸怀。他住的是小工棚,胸怀比海宽,拿的是瓦刀,想的是共产主义事业呀!

帐篷阿爸这一堂课上得好呀,使大家明白了许多深刻的道理。以前人们只觉得农机厂工地这间木板房虽然小,可它装得下一座座高楼大厦。为什么呢?答案是不明确的。现在清楚了,是因为帐篷阿爸的心里时刻装着远大的革命目标,装着共产主义大厦。

工地上的木板房啊,人们崇敬你,赞美你……

同类推荐
  • 出村庄记

    出村庄记

    本书是一部书写中国大西北乡村民间文化记忆的非虚构散文读本。作者以平实的语调,朴素、简约的语言,描绘了大西北一个叫史家河的无名村庄的地理经纬、历史记忆、身体疼痛和现实境遇,以饱含深情而又独到的笔触,向世人展现了一个粗犷古朴、柔美清奇、神秘宁静、深沉而又多变的乡土世界,集中地向我们展示了古老而又不断变化的关中大地的人文风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手笔为读者书写了古朴、多姿的农村社会画卷。
  • 世界散文经典·东方卷5

    世界散文经典·东方卷5

    人类创造了文明和文化,人在文明和文化中生存,文明和文化同时制约着人。人是文化动物,去掉了人身上的文化,或者说人丧失了创造文明和文化的能力,人就不成其为人了。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要著所在。本选集将我国现代散文定于“五四”现代文学的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大体上与西方的启蒙主义运动相当。回顾近一个世纪来我国散文的发展,大体上也与西方文学三、四百年间各种流派兴衰更迭的历史相当,确切些说,西方现代文学三、四百年间的历史发展被我们浓缩在一个世纪里有选择地加以介绍、传播和完成了。西方现代散文的前两大篇章,相当于“五四”至三十年代我国现代散文发展繁荣的个高潮期;台湾地区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散文创作可视为我国现代散文的第二个繁盛期,而八十年代后半叶开始,无论大陆还是台湾,在散文接受本世纪人类文化成果方面,海峡彼岸和此岸都已经或正在与世界同步。我国现代散文近二个世纪高高低低、坎坷不平的历程表明,把外来文化和文明成果作为发展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撞击,触媒可发酵的机制,几乎是一个必要的前提。鲁迅讲,“五四”时期的散文就在新兴的诗歌和小说之上;周作人讲,“五四”现代散文的来源有两个,一是明清小品的传统,一是英国小品的传播,是两者融合的产物。世界散文经典包括东方卷和西方卷。
  • 美好心态,灿烂未来

    美好心态,灿烂未来

    同样的一件事情,看问题的角度变了,结果就大为不同。幸福从心开始,快乐从心开始,希望从心开始,几乎生活中的一切美好都是从美好的心态开始的。山不过来,我们可以过去。倘若现实无法改变,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而心态改变了,就会反过来影响现实。所以说心态是你的真正的主人,心态决定你的人生走向何方。
  • 云间笔会(2011)

    云间笔会(2011)

    本书是上海市松江区文联文学分会会员作品汇编,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等形式,文笔流畅,内容健康向上。其中不乏优秀之作,体现出松江的地方文化氛围和创作状况。
  • 上古传说

    上古传说

    上古历史多存在于神话传说中,从上古传说中我们可以获得我祖先对于世界的认识,可以得知我们的祖先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许多美丽的文学形象也取自于上古传说。
热门推荐
  • 却忘尘

    却忘尘

    “你大可不必在意,随心而动便是。”我不愿一直躲在你的身后,我要的是终有一天能与你并肩去看万里河山。“教我炼蛊吧。”
  • 老婆六七个
  • 荏苒的是时光

    荏苒的是时光

    三班学校里的风云班级这个不平凡的班级有着不平凡的人有着不平凡的故事有着不平凡的你我他四十七个人因为在这个班级里终将会不平凡
  • 山口山党的妄语
  • 租赁人生

    租赁人生

    李响是一个有理想有志向的好青年,可惜了,作为一个庸庸碌碌的小平民,所谓理想,不过是让他有个咸鱼翻身的梦。更何况,他的李响,不是理想那个想,是响亮的响(他爸爸想让他的名字有一天响亮起来)。或许注定了他一辈子都没法达成他老爸的期望,当然有时候命运女神也会不小心被风吹起了裙子,让他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我不是抄的。
  • 清元锦

    清元锦

    清元年间有位新晋飞升的小神仙下凡历劫,而日夜看管瑶池的仙子意外发现了一只闪着银白光晕的锦鲤透着酸败之气。瑶池仙子请求那玉宫的仙娥游说了桃源的大娘娘,自此这天地间多了一位洒脱姑娘,而仙班则少了一位小神仙。
  • 人鱼杀手

    人鱼杀手

    她,是黑道中的顶级杀手;她,是被一家渔家人收养的孩子;她,是人鱼族堕落的公主。她就是田思影。
  • 不死传说之谜

    不死传说之谜

    一出生,因为没有天赋被丢弃,可谁曾想,他却是以后所有人的救星。虽然她不是人类,可是他爱她:虽然她已经离去了,可他不能忘记她。既然上天给了我这样的天赋,又何必给我孤独的诅咒!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九影修仙

    九影修仙

    修仙从得到一块玉简开始,玉简上面有九幅图,每修炼成功一幅,便会多一名影子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