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传媒业。平凉日报社为全市唯一的报业单位,2006年报纸由黑白版改为彩色印刷版后,发行量和产值增长幅度较大,增长率近.50%。为了使报业有长足的发展,市委、市政府领导现场办公,由市财政出资,解决了在职职工80%的工资。离退休职工的工资全部由财政负担。该报的广告业务和业已脱钩的报纸印刷业务有新的发展。其中,广告年收入1007Y元,报纸印刷业收入124万元;广播电视业广告经营额增长,电视网络业在城市用户数量扩大的同时,2006年向农村延伸的步子比较大,年度城乡新增用户3 000户,年产值730万元。
文化旅游业。2006年,以建设“道源崆峒、魅力平凉”为目标,以“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打造旅游精品,培育旅游商品,巩固“创优”成果,发挥“名片”效应,拓展旅游市场,全年旅游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据统计,年内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4%。主要是以文化项目带动为突破口,依托崆峒文化、武术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文化等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加大文化旅游景区(点)的文化包装和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如皇甫谧陵园建设、大云寺建设、龙泉寺景区、秦皇祭天莲花台文化建设项目的开发,都收到了可喜的效果。崆峒山景区以黄帝问道和崆峒武术文化开发,在景区演绎“黄帝问道”舞剧和崆峒武术表演;王母宫景区以弘扬西王母文化为突破口,在景区开设了“七仙女献寿”、 “蓝月莲担水”、 “杨燕麦”和完颜民俗祭祀民俗舞蹈表演;崇信县龙泉寺景区“绿色崇信、芮水古韵”崇信民歌民俗表演热闹非凡;华亭县莲花台景区挖掘秦皇祭天历史文化,修建秦皇祭天雕像群,秦汉建筑风格的七国风情园和秦始皇征战古战区景致。按照“企业+协会+公司”的开发模式,设计制作了新颖、美观,实用和便于携带的旅游文化纪念品。如泾川县依托西王母文化开发了西王母金银币、福寿刺绣、石碑拓片等;华亭县依托秦皇祭天开发了秦皇祭天宝鼎、莲花台水晶笔筒、金盘秦始皇等;灵台县依托商周文化开发了西周饕餮纹鼎等文物仿制品、皇甫谧甲乙经纪念币、泥塑虎、宫灯等;庄浪县发挥地域优势开发了麦秆画、工艺草编、木刻等;静宁县依托成纪文化开发了成纪刺绣系列;崇信县依托公刘文化开发了龙泉寺纪念币、根雕、刺绣等。
体育和会展业。2006年,成立了平凉市崆峒武术学院。庄浪县斥资210万元,建设了县体育馆、田径运动场和灯光球场。市上举办了大型文化产品博览会。上述建设和活动的开展,培育了群众的文化消费意识,刺激了文化消费市场,拓展了产业发展的链条。
四、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相对滞后。存在着文化形成不了产业的观念,不习惯于文化有偿服务,文化经济意识淡薄,依靠政府办产业的思想仍然很突出,创新意识欠缺。
二是发展不平衡,总量小,效益低。平凉市文化产业各个领域发展不平衡,多数文化产业单位处在自发状态,未形成规模生产优势,抵遇市场风险能力差,效益较低。
三是体制制约较为突出、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国有文化单位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问题比较严重;文化投资渠道单一、社会参与少,文化产业自我发展与完善的机制和投融资体系尚未形成。
四是龙头产业和品牌产品还未形成。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低,龙头企业稀少,全市基本无名牌产品企业,旅游纪念品开发档次较低,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效益。
五是缺乏经营管理人才。相当多的行业执业者经营能力欠缺,对产业发展趋势和自身条件缺少透彻的了解,投资产业方向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制约了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上的有关政策和全省文化产业经验交流会议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培育知名品牌产业,优化发展环境,培育经营管理人才,加大项目带动力度,使平凉市文化产业在总量和质量上有一个大的发展。
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中共临夏州委宣传部
基本现状
1.各行业法人单位分布情况
截至2006年底,全州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30户,总资产24 958万元。其中,工业企业40户,占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30.77%;批发零售企业1户,占0.8%;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4户,占10.7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户,占4.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2户,占9.2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户,占1.5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43户,占33.08%;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12户,占9.23%。
2.各行业从业人员分布情况
全州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6 015人。其中,工业企业1958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32.55%;批发零售企业12人,占0.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96人,占4.9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49人,占0.81%;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403人,占6.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5人,占0.2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982人,占16.33%;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39人,占3.97%;个体2 061人,占34.26%.
3.文化产业增加值情况
全州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9 591万元,占全州GDP的比重为1.53%。其中,工业企业增加值3 235万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3.73%;批发零售企业增加值15万元,占0.1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400万元,占4.1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944万元,占9.8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加值754万元,占7.86%;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6万元,占0.1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加值2 004.万元,占20.8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加值448万元,占4.67%;个体增加值1775万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8.51%。
4.文化产业层次情况
从文化产业的三个层次看:核心层实现增加值1992万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0.77%,共有从业人员979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16.28%;外围层实现增加值3 035万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1.64%,共有从业人员2 076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34.51%;相关层实现增加值4 564万元,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7.59%,共有从业人员2 960人,占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49.21%。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的增加值之比为20.8:31.6:47.6,从业人员之比为16.3:34.5:49.2。
5.文化产业区域分布情况
大部分文化产业单位主要集中在临夏市,约占全部文化产业单位总数的70%以上,经济文化水平欠发达的县文化产业单位很少,东乡县文化产业单位仅占全州文化产业单位总数的3%左右。
二、发展潜力
1.地理区位优势
临夏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自古以来,是中原农耕文化和西部游牧文化融合之地,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甘川通衢交汇之处,被誉为“中国西部的旱码头”,是祖国腹地连接青海、西藏的枢纽要塞。近年来,随着兰临高速公路、康临、兰刘高等级公路和临合公路等交通设施的建成和康临高速公路的成功立项,临夏州已成为连接、沟通青藏高原地区与中部东南沿海地区的交通要冲,成为两地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这些地理优势为背靠青藏高原,面向中部东南沿海地区,开拓两大市场,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同时,临夏州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先后被国家和省上确定为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和全省民营经济示范区,被国家和省上赋予了一系列相比其他地区更多的民族优惠政策和经济发展政策,可以在包括发展文化产业等诸多领域和方面率先进行超前性、突破性的创新实践。州上相继制定实施的《临夏回族自治州自治条例》、《临夏回族自治州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全省民营经济示范区若干优惠政策》、《临夏回族自治州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放开搞活、扶持发展区域经济的政策和措施,也为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创造了宽松环境。
2.文物资源优势
临夏州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古代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以新石器时代遗址为最多,尤其是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甸文化、寺洼文化遗址密集,发现各类文化遗址达58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1处,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国宝“彩陶王”就出土于临夏州积石山县三坪村,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等因在临夏境内发掘而命名。另外,临夏州还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遗产,已发现的恐龙足印化石有10类80组1600多个,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足印,发掘并馆藏的古生物化石有8 000余件,占据了世界上6项世界之最,和政古动物化石被誉为“高原史书”、 “东方瑰宝”。这些珍贵的古文化资源和自然遗产,为临夏州开发彩陶和古物化石复制品,工艺品及纪念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文化资源优势
临夏州境内聚居着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108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56%。其中,东乡族和保安族是以临夏为主要聚居地,是甘肃省三个特有民族中的两个少数民族,其建筑艺术、民族歌舞、饮食服饰、生活礼仪、民族风情等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全州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活习俗,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花儿”、民间小调、河州贤孝、宴席曲、剪纸、刺绣等传统文化异彩纷呈,仿古地毯、砖雕彩绘、民族服饰、雕刻葫芦、麦秆贴画等民间工艺品流光溢彩,酿皮子、甜麦子、发子面肠、东乡手抓、羊肉黄酒和造型精美的油炸果果、麻花、馓子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构成了五彩缤纷的民俗风情画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誉为“西北魂”的民歌临夏“花儿”,其曲令之丰富,唱词之浩瀚,流行地区之广,传唱民族之多,被专家誉为世界山歌之最。临夏州被中国民间文艺协会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和政松鸣岩、康乐莲花山分别被命名为“中国‘花儿’传承基地”和“中国‘花儿’保护基地”,永靖县被命名为“中国傩文化之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命名永靖县和积石山县为世界“民歌采录地”。中国民协“花儿”文化专业委员会在临夏正式成立,备受中外文化艺术界和广大爱好者的极大关注。境内的莲花山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和河州贤孝、河州砖雕、保安腰刀锻制技艺等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5个申报项目列入甘肃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成功打造“大禹治水的源头”、 “中国西部的旱码头”、“古生物的伊甸园”、 “民族建筑艺术的博览园”、 “中国‘花儿’之乡”、“中国彩陶之乡”等文化品牌,已成为自治州的文化“名片”,这些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为发展特色旅游、民族风情展览、民族了艺品生产等特色文化产业提供了难得的资源优势和发展后劲。
4.旅游资源优势
临夏州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按照国家旅游局和中科院地理所编制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系统》分析,在全部68种基本旅游资源中临夏就拥有45种,占66.2%,每76平方公里就有一处旅游景点,远远高于全省每1 250平方公里一个景点的平均数。黄河在境内的流程达102公里,有西北最大的水上娱乐基地和休闲度假胜地——黄河三峡旅游风景区,有国家AAAA级景区——松鸣岩,有“西崆峒”、“小泰山”之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莲花山,有丹霞地貌奇景炳灵石林等省级风景名胜区,有神秘莫测的太子山自然保护区,具有可深度挖掘的山水风光和森林生态旅游优势资源。这些旅游资源与特色民族民间文化相映生辉,相得益彰,使临夏州成为丝绸之路游、西北民族风情游、青藏游和“星月之旅”的黄金热线,为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壮大文化旅游产业的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制约因素
临夏州近年来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经济总量小,自然条件严酷,正处在基本解决温饱,开始向稳定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社会迈进的阶段,全州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全省14个市州中的位次均处于后列,发展的差距还在拉大。这种州情实际和发展现状,导致对文化产业的投入还不足,还没有形成良性循环、滚动发展的产业链。文化单位的主要经费来源为财政事业性投入,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取决于财政的支持能力,社会化、多元化、市场化的文化投融资渠道尚未建立。文化产业的产业组织形式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状态,市场机制不健全,文化产业规模小、层次低,缺乏竞争力。
四、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