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省级文化事业单位要建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机制。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工作,让世界通过文化艺术了解中国甘肃,让甘肃走向世界,是扩大开放的需要。省级文化部门要把对外文交流工作列入创建的机制中。依托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读者》、敦煌等文化品牌认真组织策划好大型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要按照对外文化交流计划,定期组织文艺精品节目,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要组织力量,拍摄、制作一些反映甘肃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成就的专题影视片和特色风光、风情系列短片,提供给我国驻外使(领)馆开展对外文化宣传工作。
三、如何发展和培育甘肃省文化产业
甘肃文化资源丰厚,但文化产业薄弱。主要原因是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意识薄弱、机制缺位,长期靠政府出资兴办文化事业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扭转。从整体上看,甘肃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省相比差距很大。具体表现为文化产业发展观念滞后,总量规模偏小,市场机制不完善。
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二是经营性文化产业混同于公益性文化事业,脱离市场,缺乏活力。三是文化产业政策不完善,立法层次低,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不及时。四是文化体制改革滞后,产业结构调整缺乏力度,市场化程度低。五是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现象严重,难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六是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足,竞争能力不强。在这样一个欠发达省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阶段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多种发展思路。
1.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培育市场主体。进行企业改制,实施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管理机制。
2.大型的产业须要文化部门进行股份形式或其他形式参与,这样才能消除群众对投资风险的顾虑,引导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鼓励依托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运用联合、重组、兼并、上市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例如由《读者》杂志为主体组建的读者出版集团上市迫在眉睫。我们坚信拥有上千万读者的《读者》一旦上市一定会得到股民们的青睐与呵护,不菲的业绩与股民的厚爱是《读者》创造新的辉煌的又一个重大历史机遇。
3.加大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文化创意把中国由制造大国引向创意大国。文化创意会把文化的经济价值最大限度地开掘出来。但是大型的具有导向性的文化创意产业,目前我省还没有出现。这是由于创意人才缺乏,更重要的是文化创意观念十分淡薄。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将抽象的文化直接转换成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精致产业。这种创造产值的活动改变了过去必须要有实体才能生产与制造的概念,将一个抽象的、无形的产品当作产业链的一环,这种特殊的生产方式,为那些具有文化内涵的传统产业,提供了无限发展的潜力。
文化创意产业比一般文化产业的利益回报更大,更适应甘肃省资金欠缺但文化资源丰厚的实际情况。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主要是人才投资。因此,文化体制改革应把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纳入规划。允许有特殊才能的文艺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其拥有的知识产权、创作成果和科研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参与收益分配。甘肃省应大力扶持这种人才。
4.加快人事、劳动制度改革,推进分配机制改革。坚持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依法实施对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盘活国有资产,确保保值增值。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具备条件的可实行资产授权经营。扶持打造一批国有文化控股公司和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5.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政策。文化行政部门管理的各个文化产业门类,要降低门槛,向民营资本开放。特别是民营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鼓励和允许上市公司以资产重组或增发新股方式进入。
6.积极整合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对文化资源重新进行整合,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
7.用高新技术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培植开发新兴文化产业。
8.扶持发展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争取一定数量的政府投资,作为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与运营,特别对文化产品的生产给予资金补助和信贷贴息等支持。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
9.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文化企业要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积极制定参与市场竞争的知识产权战略,实行研究、创作、开发、生产、销售全过程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以取得法律保护并依法正确使用。大力支持文化创新,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创造和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大幅度提高我省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利益。如果缺少知识产权的全方位与全过程保护,文化产业特别是创意产业就只能是墙里开花墙外红,甚至我们的点子成了人家的金子。
作者: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创新体制善用资源提高文化产业化水平
甘肃省文化产业关键转折年(2006)的观察和分析
◎刘春生
文化产业是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个判断已经成为共识。 “十五”时期,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甘肃省文化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甘肃省文化产业也在这一年进入了其关键的转折之年。本文的基本判断是:到2006年,从主观上看,甘肃省文化产业已经大体完成从自发到自觉的观念转换;从客观上看,甘肃省文化产业基本的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同时,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症结问题也日益凸显。如果能够在“十一五”期间解决这些问题,完成文化产业的关键性转折,则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有一个可观的前景。本文以文化产业化问题为中心,对2006年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作一宏观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2006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
到2006年为止,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可以概括为从自发到自觉,大体完成了观念的转换、产业基本格局的初步形成,从相对较为被动的“改革”站到了更加主动“发展”的起跑线上。
(一)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自发到自觉
1.文化资源的普查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依托。甘肃省地处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尤其丰厚。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国策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甘肃省的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派出专门的工作组对全省文化资源进行了调查,有关的科研机构也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已查明:甘肃省伏羲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的积淀丰厚;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度排列全国第五;境内石窟寺的数量、品位、分布,则在国内首屈一指,被称为“石窟艺术之乡”。全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万多处,各类馆藏文物42万余件,有国家一级文物3240件。莫高壁画、嘉峪雄关、魏晋砖画、武威天马、西夏古碑、麦积雕塑等,都代表着各自时代的艺术高峰;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26处,这些重要资源均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甘肃省还被国家列人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革命文化遗存丰富,目前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的革命文物有300处,各级博物馆收藏的革命文物近万件;红军长征红色旅游系列景区会宁县红军长征纪念馆、迭部县腊子口战役遗址、宕昌县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等8个景区,被列为“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文化资源的普查为甘肃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2.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规范化
2006年11月,为了推动甘肃省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加强组织协调,成立了省委宣传部、省统计局、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旅游局为成员单位的全省文化产业统计工作领导小组。12月,为了正确反映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管理,省委宣传部、省统计局、省财政厅、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旅游局联合下发了《甘肃省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实施方案》,明确了调查范围、调查对象、调查的主要内容、调查方法和全省文化产业统计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
3.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订
2006年4月,省委常委会决定,为加强对甘肃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统一领导,成立甘肃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随后,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文化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了甘肃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明确了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任务,部署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和地区的主要任务,规划了改革工作的实施步骤,并从成立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加强指导协调、严格工作纪律等三个方面明确了组织领导。7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甘肃省“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第一个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它明确了“十一五”期间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任务。《规划》标志着甘肃省文化产业进入了自觉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
(二)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探索:以品牌为依托的集团化道路
2006年1月18日,以甘肃人民出版社为基础,依托《读者》品牌优势组建的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大会在兰州隆重举行。该公司以期刊、图书、音像、电子网络等出版物的出版、印刷、发行和相关的物资保障为生产、经营范围,兼营广告等其他传媒及相关产业,主要任务是发挥《读者》的品牌优势,促进出版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读者》核心竞争力突出、图书专业特色鲜明、品牌优势明显、出版结构合理、具有相应规模、社会效益良好、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优势。
读者出版集团的成立是甘肃省文化产业界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是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具有示范性和方向性的标志。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虽然从总体上看相对落后,但也有其特有的优势,除了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之外,也不乏《读者》这样在现代市场里打磨出来的知名品牌,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和发挥其品牌的优势与潜能。读者出版集团的成立说明,甘肃省文化产业的自觉发展已不仅仅停留在观念和规划阶段,而且已经探索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
(三)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策略探索:走出去与请进来
甘肃省文化资源丰厚,但如何使之产业化,开发利用其蕴涵的价值,始终是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2006年,甘肃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积极参与文化会展,并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会等活动,充分利用或建造文化产业的发展平台,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