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雄轮番上场】
三晋乱周礼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都被大国给吞并了,势力逐渐集中到了少数人的手中。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周威烈王册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俗称三家分晋。这一变局拉开了战国的序幕,也使得当时的社会体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这其中分封制起到了很大作用。分封制本来是周朝统治者想出来帮自己排忧解难的办法,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办法的弊病越来越显露了出来。当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让诸侯帮他管理的时候,诸侯为了省事,又分封给了大夫,而大夫则分封给卿,卿分封给士,它的每一层都是往下分封的。
所以,当春秋初期,周天子开始被诸侯架空时,就已经预示了诸侯也会逐渐被大夫架空,这是个不可避免的规律,因为这是由它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生产力进步了,生产关系也得发生变化。一些国家的内部就已经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了,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他们原先也是奴隶主贵族,后来他们采用了封建的剥削方式,转变为地主阶级。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还用减轻赋税的办法来笼络人心,这样,他们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了。
那个时候称霸中原的晋国也早已经衰落得外强中干了,君主成了可有可无的傀儡,国家的实权被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各自有各自的武器装备和人马,经常为了扩大地盘,打得不亦乐乎。
打着打着,有的大夫家族就被打弱了,然后被其他家吞并。后来,晋国就剩下了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大夫。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智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其他三家也不是傻子,不能等着智家来欺负他们,但是这三家的心也不齐,彼此之间都留着一手。四家人混战,耍心眼,玩暗杀,搞暴动,把晋国折腾了个底朝天,不得安生。
最后本来势力最大的智家反而在争斗中处于了下风,被赵、韩、魏三家给灭了,三位大夫瓜分了智家的土地和家产,又一起把晋国其他的土地分了分。然后想自己已经这么有权有势了,还当个大夫,太不够档次了,就一起去找周天子商量,看能不能给他们分个诸侯当当。
周天子哪敢说不,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打那以后,韩(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自此,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这是后话了,总之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周天子被三晋威胁着封他们为诸侯,这种窝囊事让周朝天子的职能彻底消失殆尽了,周朝的末日指日可待了。
玩的就是毅力
比起晋国的那摊子事儿来,齐国的这事儿就更不好说清楚了。
齐国的君主本来一直是姓姜的,比如齐桓公,名字就叫姜小白,后来一代一代地传下来,谁也没换过姓。可是凡事总有个例外,齐国后来有一个大夫田氏强行把齐国君主废掉,让周天子把自己封为了诸侯,从那以后,齐国的君主就改姓田了。
这个田大夫的祖宗原本是陈国公子完,公子完为了逃避陈国的内战,逃了出来,躲到了齐国。当时齐桓公还在,收留了他,公子完就改姓了田,担任了齐国的工正。从此田氏一代一代的都是侍奉着齐国君主,没当过什么大官,但也还算混了个安稳,一直到田桓子侍齐庄公而得宠,这段时间约计122年。
这一百多年里,田氏一家人一直都是中层领导干部,说话没什么分量。后来田氏家族慢慢发达起来了,野心也渐渐大了。这期间又经历了将近一百多年的时间,田氏比较会做人,不显山不露水地将民心收买了。
他们的办法主要是武装积蓄,掌握实力。田氏很会收买人心,他们在向贫苦民众放贷时,用大斗借出,小斗收入,这招很高明,用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了,大家都很拥护他。后来在公元前490年,齐景公死后,贵族国氏、高氏立景公的儿子公子荼(音tú)为国君。田氏看到新国君登基,位子还很不稳定,是夺取政权的最好时机,于是他就乘机发动武装政变,打败了国氏、高氏,立景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阳生为国君(齐悼公),田乞为相。这一步,完成了田氏的很大一个飞跃。
田乞当相之后,实力增强了,属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田乞死后,他的儿子田常(田成子)继续为相。公元前481年,田常又发动武装政变,把几家强大的贵族如鲍氏、晏氏等全部消灭,并杀死了齐简公,另立简公之弟鹜(音ào)为国君(齐平公),政权完全控制在田氏手中,国君实际成为傀儡。到田常的曾孙田和时,于公元前391年废掉齐康公,自立为国君,完成了田氏代姜氏之齐的过程。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诸侯。
这个看起来简单的过程,却是经历了好几百年,田家人也真是够有毅力的,居然能好几辈的人,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在反复的斗争中,田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缩影,不断地争斗,失败,胜利,最后形成一个稳固的割据局面。
田氏代齐,再加上一开始的三家分晋,战国七雄的局面开始形成,战国一开始并不是就是只有这七个国家,当时一共有二十多个国家都觊觎霸主地位,历经战火洗礼,这二十多个国家就倒的倒,散的散,最后留下了毅力与实力最强的七个国家。
这七个国家还没完,他们还要继续死磕,为最后的霸主地位而奋斗。
免费午餐真好吃
公元前356年的一天,秦国都城南大门旁边的人多得跟逛街的蚂蚁一样,数也数不清。平日里也不见这里这般热闹的场景,不知今日又有什么热闹可以看。
仔细一瞧,老百姓都对着一根木头指指点点,这时候一个穿着体面的人指着木头发话了:“无论是谁,只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我就赏他十两黄金。”
这话发得可够豪气的,可在一旁看热闹的人却没有一个愿意站出来领这十两黄金。大家都嘟囔着:“木头又不是金箍棒搬不动,稍微有点力气的人就扛过去了,干吗要赏十两黄金?”
还有人嘴里骂着:“又不知是哪个骗子来骗人!”
时间刷刷地往前跑,眼看天就要黑了,可还是没人响应,于是穿着体面的人又提高了奖赏的力度,这一次可是二十两黄金。
大家还在犹豫着,这时候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义无反顾地扛着木头朝北门去了。穿着体面的人一激动,用高八度的音调大喊:“二十两黄金,一个子儿也不会少!”
“左庶长可真是言出必行啊!”事后老百姓都这么赞赏着,原来那个穿着体面的人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商鞅。商鞅原来还有个名叫公孙鞅,他是魏国的贵族,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摆弄一些赏罚的玩意儿,给魏国的宰相公叔痤当侍从,也就是中庶子。
公叔痤不愧是相国,见这小子有些才学,在临死的时候就千叮咛万嘱咐魏惠王,让他提拔商鞅做宰相。可是魏惠王大概是以为老相国病糊涂了,也就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没抓住商鞅这个人才。
过了些日子,听闻秦孝公那边要招纳贤士,商鞅也耐不住寂寞,于是义无反顾地离开了魏国这伤心之地,投奔到了秦孝公的门下,并且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之下开始了他的变法。等到变法的章程都制定出来之后,商鞅又担心百姓们不听话造反,所以才导演了迁木为信这么一出戏。
那时候奴隶制已经顾不住自己的尾巴了,封建制正雄赳赳气昂昂地往中华的大地上驰骋而来,颁布一些新的政令法令那是理所当然的。各个诸侯国都想弄个“霸王”来当当,于是争先恐后地进行改革。
变法的春风最早吹在了魏国的大地上,魏文侯在位的时候就任命李悝为变法的负责人;楚国也不甘示弱,楚昭王起用的则是因在魏国待不下去而来投奔楚国的吴起;在赵国,也有牛畜、徐越和荀欣等人天天吵着要变法;韩国的改革则是由申不害主持的。
还在魏国的时候,商鞅就跟李悝学了个一招半式,带着《法经》就来秦国施展才华了。可变法是那么容易的事吗?旧贵族们一个个地挡在门口,愣是不让变法的春风吹进门。
变法还没开始的时候,商鞅就吃了大大的闭门羹。秦国大臣甘龙气呼呼地说:“大圣人在教育人的时候从来都不敢跟老祖宗的传统犯嘀咕,想要不费劲地成功,那就要顺着老祖宗的意愿,大家井水不犯河水,也都能相安无事。”
商鞅也不是吃干饭的,他顺势反驳说:“夏商周三代霸主,各个都有个性的治国法宝,没有一个与前代走雷同路线的。聪明人制法,蠢人只能乖乖地就法,有才能的人敢于挑战旧制度,无能的人总是一味地接受。”
杜挚也唯恐天下不乱,嚷嚷说:“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是不能变的,还是祖宗的话放心。”商鞅才不是被吓大的,毫不留情地反击说:“做事的目的是为了利民强国,方法有千万种,单仿效无创新根本不是办法。”
商鞅的胆识得到了秦孝公的青睐,他很快就升官了,成了左庶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商鞅这三把火可是要好好地放上一放。
不信治不了你
贵族们财大气粗,想要严格按照法令行事当然没有迁木为信来得容易。第一次变法还算顺利,商鞅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
那些贵族叫苦连天,可是商鞅是个铁面无私的人,谁跟他求情也没用。商鞅非常严厉地执行着自己的法令,贵族如果没有贡献功劳,那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这些法令简直是要了平日里好吃懒做的贵族们的命了,他们哪经历过这架势,挨罚的挨罚,被没收的被没收。这日子从来就没过得这么惨过。
有了秦孝公的支持,商鞅打遍天下无敌手。
可是公元前350年第二次变法时就遇到了难题,因为当时以身试法的可是万人之上的堂堂太子,执法官员在办案的过程中打了哆嗦。
就在其他人都犯难的时候,商鞅心中却窃喜着,这不正是杀鸡给猴看的好时机吗!假如真的不能在太子头上动土,那么不如拿他的老师开刀,公子虔的鼻子被割,公孙贾的脸上被刺了字。这一事件在人民群众的心中影响极大,新法也很顺利地贯彻了下去。
变法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甜头,国力噌噌地往上蹿。商鞅改革的内容主要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确立了土地私有。改变了之前大家心照不宣、国家变相默认土地私有的状态。
二、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法。就是把老百姓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大网,他连他,他连着他,大家都有牵连,一个人犯错了,其他人就要跟着遭殃。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重视农民,看不起商人,主要鼓励大家多下乡种地,给国家多支援粮食,要是人都跑大街上卖布去,那君王就要饿死了。
四、奖励军功,按功受爵。之前的爵位授予者是世袭制度,那些人一生下来就有工资领,有饭吃。商鞅认为这个很不公平,他坚决提倡多劳多得,不劳不得。
五、燔诗书而明法令。就是让大家都服从命令。
六、统一度量衡。规定一米是多长,一毫米是多长,这样避免好多误会。
七、废分封,行县制。这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让以前诸侯作乱的现象再度发生。
商鞅的这一系列变法措施,促进了秦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为秦国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
小心眼的下场
当年那位不听公叔痤教诲的魏惠王可倒了霉,因为商鞅大哥在公元前340年率领秦军报了当年不被重用的仇,魏国被逼得迁了民,魏惠王想买后悔药都难。
其实魏惠王还犯了一个大错,当年公叔痤曾警告过他,说如果不能重用商鞅,那么就一定要杀了这小子。公叔痤不愧是忠心耿耿的老大臣,他不愿意看到商鞅这么好的人才流入他国。
但是现在说什么也晚了,商鞅现在在秦国,事业发展得很好。魏惠王眼红得不得了,他也想在找一个像商鞅那样的人才,来给自己的国家变变法,让自己的国家也强大起来。于是他花了好多钱招揽天下豪杰,魏惠王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许多人前来应征。
其中有个叫庞涓的魏国人来求见,向他讲了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挺高兴,就拜庞涓为大将。
庞涓不是个只会说嘴的假把式,他肚子里还是真有些学识的。他天天操练兵马,先从附近几个小国下手,一连打了几个胜仗,后来连齐国也给他打败了。看到庞涓这么有本事,魏惠王更觉得他是个人才,非常重视他。
但庞涓却是个小心眼,他有个同学叫孙膑(音bìn),齐国人,比他还有能耐,是吴国大将军孙武的后人。孙膑手里有本祖传的《孙子兵法》,非常厉害。魏惠王也听说了孙膑的名气,就把孙膑请来了,本想让庞涓和孙膑两人好好工作,可是没想到庞涓嫉妒孙膑,怕他抢了自己的风头,就说孙膑的坏话。
魏惠王也是个软耳根,真信了,把孙膑脸上刺了字,还剜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要不是被齐国一个使臣救出,孙膑就死定了。魏惠王伤害了孙膑,但齐国大将田忌却温暖了孙膑那颗受伤的心。
田忌对孙膑十分器重,后来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赵国向齐威王求救,齐威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孙膑也不露面,就是负责给田忌出主意,就把这仗打赢了。
后来,公元前341年,魏国又派兵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那时候,齐威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齐宣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韩国。
孙膑又使出智慧,把魏国打得落花流水,这次他还报了仇,把害他的仇人庞涓杀死了。孙膑带领齐国军队大破魏国军队,把魏国的太子申也俘虏了。这场仗为孙膑在军事界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后来,孙膑的名气就越来越大了,而他写的《孙膑兵法》也流传后世,为后人所仰慕。
【一山还比一山高】
混的是张嘴
孙膑打败了魏军,魏国就一蹶不振了,但秦国却在改革的力量中,势力越来越强大了。当时秦孝公已经死了,他儿子秦惠文王掌了权,惠文王当了一把手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商鞅干掉。
是啊,惠文王坐上宝座之后怎么能饶过商鞅呢?他正是当年被商鞅杀鸡儆猴的太子啊。惠文王对商鞅表面上恭敬,然而暗地里却在使坏,发动那些利益受到损害的贵族联合起来陷害商鞅。商鞅被扣上了谋反的罪名,逃亡的时候一不小心就被惠文王的追兵抓了个正着,就地正法。说起来这惠文王也是够狠的,人死了也就算了,他倒好,还来个车裂之刑。
商鞅不仅给自己引来了血案,还给后人提供了评头论足的好素材。有人觉得商鞅是个不厚道的人,比如司马迁,他就不欣赏商鞅推行的酷刑。
不过也有像王安石这样的名人来给商鞅助阵,他觉得他那个时代的人根本不能跟人家商鞅比,个个儿言而无信。刘向也说商鞅是秦国后来能够独傲天下的开山鼻祖。
生前身后事还得留给后人品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商鞅也算运气不错,不仅逢上了变法的好时机,而且还遇到了识才的主子,这才得以声名赫赫,被推到了中华变法始祖的位置上。
不管怎么评述商鞅,他的确给秦国带来了很大的生机。惠文王干掉了商鞅,依然利用商鞅留下的大好资源不断去扩张势力,引起了其他六国的恐慌。
这个时候的秦国就像一匹饿狼,看着就让人害怕,怎样对付秦国的进攻呢?有一些政客帮六国出主意,主张六国结成联盟,联合抗秦,这种政策叫作“合纵”。
还有一些政客主张帮助秦国,以秦国的立场向各国游说,要他们靠拢秦国,去攻击别的国家,这种政策叫作“连横”。
不管是主张“合纵”,还是主张“连横”,这些政客们就是在靠一张嘴,把君主们说高兴了,然后赏他们一碗饭吃。
在这些多嘴的政客中间,最出名的要数张仪。张仪是魏国人,在魏国穷困潦倒,跑到楚国去游说,楚王没接见他,但是楚国的令尹把他留在家里做门客。有一次,令尹家里丢失了一块名贵的璧。令尹怀疑是出了家贼,而他的门客里张仪最穷,他就把张仪打了个半死,丢出去了,浑身是伤的张仪回到家,妻子看到他哭了起来,张仪突然问了句莫名其妙的话:“我的舌头还在吗?”看到妻子点头,他就放心了:“只要舌头在,就不愁没有出路。”
后来,张仪到了秦国,凭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的相国。这时候,六国正在组织合纵,倡议者是一个叫苏秦的家伙。
闭关修炼有进步
周王姬扁手里拿着扫把在大街上扫过来扫过去,看他手上直哆嗦就知道心里一定是担心着什么。原来是苏秦从楚国来,正要到赵国去,途中要路过洛阳,周王唯恐招待不周而掉了脑袋。
说起来也是笑话,堂堂一国之君,怎么害怕起苏秦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来了呢?原来苏秦这小子也真不赖,居然弄到了六国宰相的相印,一路走来咣当咣当地在腰间晃悠着,所到之处掌声如雷鸣一般,花团锦簇的,苏秦可算是风光了一回。
老婆在一旁伺候着,丝毫不敢怠慢,还有那位嫂嫂,之前还让苏秦挨了饿,这下可惨了,哭得稀里哗啦,拜天拜地拜苏秦,求他饶了自己的无知。苏秦抚摸着腰间的六国相印,心中不由得感慨万千,激动万分。
想当年,苏秦刚刚从鬼谷子那里毕业,卖了所有家产到各国去游说晃荡,结果成了旁人眼中的败家子,就连老婆和嫂嫂也觉得他丢人。苏秦受了刺激,不过这一激可了不得了,击出了一个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
闭关发奋了一年,苏秦觉得自己对天下大势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其中奥妙也了如指掌,这才决定出关。这是苏秦第二次出山,他先是昂首阔步地来到了周宣王这里,可是宣王身边的人都了解苏秦的老底,觉得他就是个市井流氓,死活不肯引荐。
苏秦经过了一年的修炼,对于这些个不识货的人根本就不会动怒,他无暇理会这群有眼不识泰山的人,坚持四处奔走,终于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在赵国被赵肃侯看上了。
苏秦跟打机关枪一样将他的治世之道说给了赵肃侯:“邦交很重要很重要,赵国千万不能与大猫树敌,例如齐国和秦国,这是安民之本。假如赵国选择与秦国结盟,那么秦大猫就一定会去啃韩国和魏国这两根鱼骨头。如果赵国与齐国联合,齐国就要吃楚国和魏国的肉。韩、楚、魏这三国一旦被抽了筋拔了皮,那可了不得了呀,赵国从此就失去了外援!国与国相处,不外乎一个合纵,一个连横,那些嚷嚷着要连横的人实际上就是一群败类,只想着自己的荣华富贵,却是牺牲了国家的利益。赵王您想想,六国的疆土加在一起可比秦国大了去了,兵力更是不在话下,还怕什么啊!”
赵肃侯被苏秦的好口才说得晕头转向的,不过人家苏秦也确实对六国之间的地理位置了如指掌,各国之间的利害关系也看得一清二楚,怎由得他不信。赵肃侯言听计从,还有点低三下四的感觉:“您看我这还没长大,涉世不深,这治国的长远之计还不曾想过,想也想不来,还要有劳先生为我国奔忙啊!”
苏秦一听大喜,又快马加鞭地把剩下的五国说服了,各国的头头在苏秦的撮合之下都纷纷抛开了先前的恩恩怨怨,组成了庞大的统一战线来对付秦国。苏秦自然而然地成了六国联盟的总代表,这也是他生命和事业最巅峰的时刻。
公元前333年,六国在洹水相会,要商量怎么对付秦国。苏秦在会上被推举为六国相,并且佩戴了六国的相印,这一下可了不得,一下子把秦国出函谷关的时间推后了至少十五年。
洹水之盟后,苏秦要回赵国给赵肃侯报喜,身后跟着一大帮保镖,周显王心里直打哆嗦,对苏秦嘘寒问暖,可见当时苏秦的力量之强大,一个喷嚏都能让天下人泪流满面。
无奈赵王胆小得连老鼠都不如,后来秦国骗齐国和魏国,说让两国与他联合一起攻赵,赵王得到此消息之后就把责任通通赖到了苏秦头上,苏秦一气之下离开了赵国,六国曾经的山盟海誓也付之东流了。
苏秦戴着草民的帽子在各国的政治舞台上尽情地跳着踢踏舞,左踢踢右踢踢,不仅展现了个人的魅力,还为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哪来的力量呢?
其实,战国时期出现了一批特殊的群体,就是人们口中的纵横家,说白了就是搞外交工作的,苏秦就是其中名声响亮的一位。这群人出身往往卑微,可是天生却又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拼了命地想要出人头地。等到修炼到家之后,就凭着自己的才识和三寸不烂之舌在各国间游说,说上两句就能获得胜利,走哪儿都牛气冲天的。
当时齐国国力强盛,吓得燕国大气不敢出一个,苏秦愿意给燕国当间谍,佯装是燕国的罪犯而逃到了齐国。齐宣王没心没肺地信任着苏秦,他一命呜呼之后,苏秦又劝说刚上任的湣王厚葬宣王,大兴土木,以此来分齐国的心。
苏秦的死更是惊天地泣鬼神,当时他被敌家派兵暗杀,为了抓到凶手,他居然让齐王把他车裂于市,还要故意说他是为了燕国在齐国捣乱。真真假假弄得世人一头雾水,不过苏秦的伎俩还真的让齐国找到了真凶。
苏秦死了以后,他是燕国间谍的事情也就随之败露了,齐国人民恨他恨得牙痒痒,不过司马迁却对苏秦大加表扬,说他是燕国的大忠臣。
见招拆招才是高手
作为鬼谷子的学生,张仪和苏秦在毕业后的事业都发展得很成功。一个合纵,一个连横,虽然对着干,但也算是战国时期,那个年代里一出好戏的主角了。
苏秦忙着张罗六个国家彼此联合,他终于成功了,在公元前318年的时候,楚、赵、魏、韩、燕五国组成一支联军,攻打秦国的函谷关。但因为这五个国家彼此之间不肯坦诚合作,相互之间都不能互相信任,这次的出征很快以失败告终。
这次的行动,给张仪敲了个警钟,在六国之中,齐、楚两国是大国。张仪认为要实行“连横”,非把齐国和楚国的联盟拆散不可。他向秦惠文王献了个计策,就被秦惠文王派到楚国去了。
到了楚国后,张仪先拿出一份贵重的礼物来贿赂楚怀王手下的宠臣靳(音jìn)尚,果然靳尚在楚怀王耳边说了张仪不少好话。
所以,楚怀王见到张仪的时候,显得和颜悦色的,两人坐一起讨论了当下的局势,张仪跟楚怀王说,“秦王这次派我来,是要和贵国交朋友的,如果大王能够和齐国决裂,那秦王就能跟贵国永远友好相处,还能把商于(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献给贵国。这样一来,贵国很是划算啊。”
楚怀王是个糊涂虫,一听有便宜占,立刻高兴地答应了,张仪这次游说成功。楚国的一帮大臣听怀王说了这好事,也纷纷表示祝贺,但是有一个人提出了反对意见,那就是陈轸,他对怀王说:“秦国为什么要把商于六百里地送给大王呢?还不是因为大王跟齐国订了盟约吗?楚国有了齐国作自己的盟国,秦国才不敢来欺负咱们。要是大王跟齐国绝交,秦国不来欺负楚国才怪呢。秦国如果真的愿意把商于的土地让给咱们,大王不妨打发人先去接收。等商于六百里土地到手以后,再跟齐国绝交也不算晚。”
但是楚怀王一心想早点把便宜占到手,就不听劝,赶紧就和齐国断了关系,又派人去跟张仪到秦国要那个便宜去了。但是没想到张仪不肯承认了,死活说自己没说过要给楚国六百里地。
这下可把楚怀王气坏了,当下就调动了十万人去打秦国,秦国也不示弱,也发动了十万人应战,而且还约上了齐国。齐国君主正因为楚国跟他断交生闷气呢,一听有报复的机会,赶紧就派人出来了。
楚国打不过齐国和秦国,十万人被杀得就剩两三万了,吃了闷亏的楚怀王只得投降,不但商于六百里地没到手,连楚国汉中六百里的土地也给秦国夺了去。就此以后,楚国元气大伤。
张仪哄了楚国之后,又陆续到了齐国、赵国、燕国,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这样,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了。
试试新衣服
当楚国正在遭到秦国欺负的时候,北方的赵国却在发奋图强,力争上游。赵国的老大武灵王,眼光远,胆子大,想方设法要把国家改革一番。
有一天,赵武灵王对他的大臣楼缓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咱们东边有齐国、中山(古国名),北边有燕国、东胡,西边有秦国、韩国和楼烦(古部落名)。咱们要是还这么混吃过日子,早晚得等死。所以,咱们要先发奋起来才行啊。”
楼缓问:“怎么发奋啊?”
“改革啊,依我看,咱们要先从这衣服改起来,你看咱们穿的,多麻烦啊,长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短衣窄袖,脚上穿皮靴,这衣服穿上才利索呢。咱们学人家那样,把衣服改一改怎么样?然后学胡人那样骑马射箭。”赵武灵王说。
楼缓听了很赞成,但是别人不答应了,好多大臣都反对,他们认为这事儿太不靠谱了。于是,赵武灵王又去找另一个大臣肥义讨主意,肥义无私地鼓励了他,说做大事就要不拘小节,怕这个怕那个什么也干不成。
赵武灵王听了很受鼓舞,于是就甩开膀子大干起来。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他就穿着胡人的衣服走了出来。底下大臣跟看时装秀似的,个个都傻了眼。这哪是国王上朝开会啊,简直是耍猴嘛。
赵武灵王把让大家都穿胡人衣服的事情跟大臣说了,可是大臣们总觉得这件事太丢脸,不愿这样办。赵武灵王有个叔叔公子成,是赵国一个很有影响的老臣,头脑十分顽固。他听到赵武灵王要改服装,就干脆装病不上朝。
看到大家都不支持自己,赵武灵王也没灰心,他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掉泪,非要把这事给办了不可。他知道要想让大臣们都照办,肯定得先从老臣子那里打开缺口,于是他带了礼物,亲自去看望了他那位装病的叔叔。
赵武灵王磨破了嘴皮子,就是死活缠着他叔叔,讲改革的好处。他叔叔被磨得没办法了,最后觉着换换衣服样式也没坏处,反正也少不了一块肉,就答应了。大家一看,既然君主和他叔叔都穿胡服了,那自己还撑个什么劲呢?
就这样,在穿什么款式衣服这个问题上,大家得到了统一。随后就是要号令大家学习骑马射箭。在赵武灵王的积极督促下,不到一年,就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公元前305年,带着这支队伍,赵武灵王收复了很多土地和部落,赵武灵王觉得自己已经可以和秦国一较高下了。
于是他打算亲自到秦国去摸摸底,他打扮成赵国的一名使臣,带着几个手下人,上秦国去。到了咸阳,他以赵国使臣的身份拜见了秦昭襄王,向他报告了赵武灵王传位给儿子,自己当起了主父的事情。(这就是说的他自己)
随后他就在秦国考察了一番,等到秦昭襄王觉出不对劲的时候,他已经跑出函谷关三天了,早跑没影了。秦国就这样吃了一闷棍,好歹也没什么损失,秦王也就没怎么再追究了。
【你争我夺誓不休】
乐毅是个猛人
燕昭王一向是个惜才的人,他知道自己这王位来之不易,所以更希望招几个才高八斗的大圣人来给他当参谋。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燕昭王还不忘回忆回忆当初自己是怎么坐上这皇帝宝座的。
那时候孟尝君被齐王撤了职,灰溜溜地回到了老家种地。齐王是个不消停的大王,之后又忽悠着楚国跟他一起干掉了宋国,看到自己有了点小建树,就跟太阳照在了桑干河上似的仰着脸走路。他一直梦想着自己将来统一各国,弄个大皇帝当当。
齐王那嚣张的气焰惹火了周遭的几个国家,特别是燕国,好端端地就受到齐国的骚扰,整日不得安宁。要说燕国一开始也是个不一般的大国,不过被是后来的燕王哙坏了名声,居然把自己的王位让给了相国之子。
听到老爹把王位给了相国之后,太子平就郁闷了,朝中的大臣们也都吵着不愿意,一气之下就搞起了内讧。后来在大臣们的努力之下,太子平总算是接了老爹的班,当上了君主,就是燕昭王。
燕昭王听说郭隗是个不错的大臣,为了让燕国变得厉害,他就合计着自己亲自去请老郭出山。见了郭隗以后,燕昭王装着一副可怜兮兮的模样跟老郭诉起了苦:“齐国一直骚扰我们燕国,还小瞧我们燕国实力小,我就不相信我干不过他!听闻您老是个有才的人,所以我来请您出山,您看如何?”
郭隗听到燕昭王这么说以后,心里美滋滋的,不过他心想咱也不能就这么便宜了他,先扭捏扭捏再说,于是老郭就先给燕昭王讲了个故事:
从前,有个当大王的,对千里马特别感兴趣,可是他派人出去找了三年多连个马蹄印都没找到。就在这大王撂下一副苦瓜脸的时候,有个大臣说他能弄到千里马。这消息可把大王乐坏了,赶紧让这大臣去把马弄来,还给了他一千两金子。
这大臣估计骑了匹病马去的,等他到了千里马的所在地时,千里马已经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无奈他就带着千里马的骨头回去给大王交差了。大王看见眼前这堆马骨头以后更加郁闷了,脸绿得跟黄瓜似的。
大臣赶紧解释说:“嗨,大王,您先别气呀,您想想,要是大家都知道您花了大价钱买了一堆千里马的骨头,那他们会怎么个想法?说明大王您爱千里马如命啊!您瞧着吧,不等多久就有人给您送千里马来了。”
果然,这位大臣的话应验了,大王也心想事成。
燕昭王听了这故事以后明白了郭隗的意思,赶紧叫人回去给郭隗弄了套总统套房先住着,还做了老郭的学生。四方的人听说燕王如此爱才之后都纷纷投奔于他的门下,乐毅就是其中一位。
燕昭王也是个耐不住性子的人,他看见齐王成天嚣张跋扈的就郁闷,他跟乐毅叨叨:“你瞧你瞧,那齐国的大王真不是个东西,我打算这就去跟他干,你觉得如何?”乐毅看燕昭王这么沉不住气,赶紧劝他说:“大王啊,那齐国可是人多,地盘也大,就以咱们国家目前的实力来说,还不能跟他杠上,不如您考虑一下跟其他国家联手?”
燕昭王听了乐毅的话,还让他到赵国去忽悠赵王,之后又跟韩国和魏国达成了协议,再加上秦国,大家一起干齐国,把齐湣王逼到了临淄。其他国家见齐王这么个狼狈的样子,就不想再跟他较劲了,可是乐毅却不肯放手,继续带着兵追杀他,最后把齐湣王砍死了,乐毅也成了燕国的功臣,更是燕昭王身边的大红人。
这耍的是什么把戏
乐毅是个猛人,只用半年时间就把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拿了下来,现在就只剩下即墨和莒城还没攻下。这时候莒城里出了个齐襄王,他是住在城里的大夫们新推举出来的大王。而当乐毅出兵攻打即墨的时候,里面的大夫纷纷出来抗战,却都不幸死在了乐毅的手里,这么一来即墨就成了空城。
当兵的没了个管事的人,那可就乱套了。正当大家快要一哄而散的时候,有个叫田单的出来主事。他说自己是齐王的一个远房亲戚,以前也干过这行,把大伙儿都忽悠晕了以后他就顺利地当上了主帅。
田单一点素质都没有,还通过裙带关系把自己的亲戚都弄到军队里了。不过经过他这么一编排,军队的人数倒也涨了不少,渐渐地也嚣张起来。
就在乐毅一心要攻城的时候,燕国那里却有人告他的状,说他打了三年即墨都没个说法,想当初才花了半年的时间就搞下了七十座城池,这怎么也说不过去,说不定这小子是故意在那边逗留,想要自己当个齐王呢。
燕昭王听了这话可不高兴了,他一向待见乐毅,所以就没在意在一旁说三道四的人。不仅如此,燕昭王还真的就让乐毅当齐王,乐毅听说此事之后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可是死活不愿意当齐王。没想到乐毅无心地经过这么一折腾,他在军中的威望就越来越大了。
燕昭王死了以后,他的儿子接了班,称燕惠王。这时候田单那家伙可乐了,他派人到燕国的大街上散布谣言,说乐毅之前没当上齐王,这回燕昭王死了,他可要在齐国称王称霸了。
燕惠王耳根子本来就软,再加上他也不待见乐毅,于是就派了个叫骑劫的家伙去齐国把乐毅赶走了,那个骑劫倒是留在了齐国继续率兵,乐毅一气之下就回了老家赵国。
虽说骑劫掌了兵权,可是他在军中没有威信,大家都不爱搭理他,他一个人也怪郁闷。田单知道以后就部署了下一步计划,让即墨城里的小老百姓整天在大街上扯着嗓门喊:“乐毅大将军那时候连俘虏都当亲娘对待,咱老百姓都喜欢那乐将军。说起来也是,要是那乐毅把俘虏的鼻子都割了,把咱的坟都刨了,那齐国人还打个屁仗啊!”
骑劫真是个没脑子的人,他听了这些传言之后想都没想就把俘虏的鼻子都给割了,把人家的祖坟也给挖了,把即墨城里的那群百姓气得那叫一个火冒三丈,他们都找到了田单,让他赶紧拼老命把燕国给灭了。
田单的把戏还没耍完,这时候他又弄了几个人装成有钱人,让他们带着些礼物去给骑劫送去,还告诉骑劫说即墨城已经快不行了,吃不上喝不上的,过两天就准备投降了。
骑劫居然信了人家的话,这以后就真的不准备打仗了,天天吃着大虾喝着小酒等着田单来跟他投降。
再瞧瞧田单在干什么?他不知从哪整来了一千多头壮牛,再往牛角上绑了刀,尾巴上还弄了些沾了油的芦苇。又过了些日子,田单觉得是时候给骑劫点颜色看看了,于是就在一天半夜把牛都赶到了城外,还点燃了牛尾巴。一群牛跟发了疯似的冲向了骑劫的部队,燕军被牛角上的刀捅了一个玫瑰开花,大败。
骑劫这时候才知道自己有多失败,可是他已经被齐兵围得水泄不通,不死都不行。这一次田单帮助齐国反败为胜,立了大功,后来田单又把齐襄王接回了首都临淄,齐国这才跟阎王爷说了声拜拜,又缓过气来了。
谋士有妙计
秦昭襄王是一会儿一个鬼主意,今天要跟这个谈判,明天又要跟那个签约。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又想出一把戏,说是要赵惠文王把手里的和氏璧送给他,他也会拿出秦国的十五座城池作为交换的礼物。
赵惠文王得到消息后就召集了一帮大臣在屋里开会,可是叨叨了老半天也没拿下个主意。这时候有人就推荐蔺相如出来给想个办法,还说这蔺相如是个肚子里有墨水的人,想出来的主意也一定不是没色儿的。
蔺相如说:“秦国是大狼,而咱赵国只是个小白兔,敢不答应他吗?”
赵惠文王也在心里叽咕了一番,说:“废话,这谁不知道。我就是想问你要是我把和氏璧送给秦王以后,他又说话不算话,不给我那十五座城池怎么办?”
蔺相如听了心里有些鄙视,又说:“要是咱赵国不答应他,那就是咱的不是,可是要是咱把和氏璧拱手给了他,可他又不给咱城池,那就是他的不是。咱是不是得把这个不是留给他呢?”
赵惠文王一琢磨,说:“也是,那就有劳蔺先生去秦国走一遭吧。不过我还是不知道如何是好,万一秦国真的得了和氏璧却又不交出城池怎么办?”
蔺相如嫌赵惠文王啰唆,就发狠话打发了他:“要是我老蔺丢了和氏璧却又拿不到城池,那我就提着脑袋来见您!”
说完赵惠文王就用怀疑的目光目送蔺相如去了。
蔺相如到了咸阳以后,秦昭襄王赶紧会见了他。蔺相如把身上的和氏璧先拿给了秦王,心想先让这没见过世面的家伙玩一会儿。秦王把和氏璧捧在手里左看看右看看,喜欢得不得了,还让身边的大臣们也凑过来欣赏欣赏。
蔺相如一个人灰溜溜地站在大殿上,估摸着这秦王又是在使诈,看来那15座城池是瞎话了。于是提高了嗓门说:“咳咳,秦王啊,其实这和氏璧有点小毛病,我来给你指指看!”
秦昭襄王一听可不高兴了,好好的一块璧哪来的瑕疵?不过还是把和氏璧交到了蔺相如的手上,让他给指点指点。谁知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立马退后了几步,站在了大殿里一根柱子旁边。他扯着大嗓门就跟秦昭襄王嚷嚷开了:“你是怎么当大王的?怎么说话不算数!不是说好了拿城池来换的吗,也没见动静。我走之前就跟赵王保证了,璧在我在,璧亡我亡。你要是不给城池,那我就跟这和氏璧同归于尽!”
秦昭襄王被眼前这个一根筋的人吓坏了,他害怕心爱的和氏璧有什么闪失,赶紧糊弄着蔺相如说自己一定履行约定。可蔺相如瞪着两只眼睛说:“我们赵王之前吃了五天斋饭才叫我把这和氏璧给你送来,现在你既然想要得到,那么也同样需要斋戒五天!”
秦昭襄王连连地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还给他安排了个地方先住下。蔺相如到了自己的房间以后就赶忙派人带着和氏璧偷偷地跑回了赵国,把和氏璧归还给了赵惠文王。五天以后,秦昭襄王和一群大臣又在大殿里召见蔺相如,让他赶紧把和氏璧交出来。可是蔺相如这会儿却告诉秦王说和氏璧已经还给了赵王,还骂秦国一向是个不守信用的国家。
秦王这时候怒了,骂道:“是你先懵了我,你还要倒打一耙啊!”蔺相如却静得跟神仙一样,慢悠悠地说:“你等我说完再怒也不迟。在这世上混的人,谁不知道你秦国是个厉害的主儿,谁不知道赵国是个弱国,厉害的欺负窝囊的,这是天经地义。你要是真想得到那和氏璧,那就请先把十五座城池给我们,然后再弄个人跟我一起回赵国取和氏璧。”
秦昭襄王又不是傻子,用十五座城池换一块和氏璧倒也不是太值,于是就打发眼前这蔺相如回去了。蔺相如完璧归赵以后,赵惠文王就十分地待见他,还给了他个官做。
后来蔺相如又在渑池大会上帮赵惠文王解了围立了大功,赵王怎么看他都觉得欢喜,这就惹得廉颇大将军吃醋了:“我拼着老命在战场上杀敌,他蔺相如就动动嘴皮子,功绩能跟我比?想在太岁头上动土,看我不给他点芥末吃吃!”
蔺相如听说之后就装病不去上朝,不过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这两人还是遇上了。一天,蔺相如坐着马车在小胡同里转悠,不料看到前面也来了辆马车,里面坐的正是廉颇大将军。蔺相如吩咐说到里面躲一躲,让廉颇先过去。
这件事以后,蔺相如手下的人都觉得他窝囊,活生生一个老蔺怎么怕起了廉颇?不过蔺相如解释说:“你们想想,秦王跟廉颇谁厉害?”手下的人不用想也回答说秦王厉害。蔺相如又说:“我连秦王都不怕,还怕廉颇?你们的脑袋瓜怎么就不转转呢,要是我跟廉颇闹了别扭,传到秦国那边,那他还不趁着赵国内讧把咱给灭了啊!”
经蔺相如这么一解释,底下的人天天都夸他,还把他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听了以后脸红了,背着荆条就到蔺相如的府上请罪来了。从此以后,这一文一武的两人就手拉着手共同给赵国卖命了。
【斗谋略拼计策】
远交近攻计
廉颇和蔺相如边唱哥俩好边在赵国干大事业,一时间秦国也不敢再去找事了。不过秦国从来都不肯消停,眼瞅着骚扰赵国不成,那就先跟楚国和魏国玩玩吧,于是就从这两个国家又弄了点土地回来。
别看秦昭襄王每次见了别的大王都牛气冲天的,其实这都是装的,他在秦国也就一傀儡,真正手握大权的是太后和她兄弟穰侯魏冉。公元前270年,穰侯十分嚣张地说要去跟齐国打个小仗,话音还没落,秦昭襄王就收到了一封信,信里面那个叫张禄的人强烈要求要跟他会个面。
张禄是从哪窜出来的呢?他爹娘本来给他弄了个范雎的名,儿子争气,长大了混到魏国大夫须贾的门下讨饭吃。一天,须贾领着范雎去齐国转悠,齐襄王一眼就看中了范雎,还背着须贾偷偷地给范雎送了大礼物,可是谁想到范雎是个实诚人,没要。
须贾知道以后怀疑范雎这小子跟齐国图谋不轨,还把这事跟魏国的丞相魏齐禀报了。魏齐连调查都不调查,直接就跟范雎杠上了,又是踢又是打的,差点就把范雎送到了阴间。幸亏他手下留了点情,最终用破席子把范雎卷了起来,把他扔到了卫生间。
范雎忽忽悠悠地醒过来之后,发现有个士兵看着他,他贿赂了士兵就跑了。士兵回去跟魏齐禀报说范雎死了,魏齐也就没再追究。范雎逃跑后改了名,就是现在的张禄。范雎琢磨着今后的日子应该在哪混,正巧碰上个去秦国的使者,于是就跟着这人一起到了秦国。到了以后范雎就抽空给秦王写了封信,说是想见见他。
秦昭襄王约定好跟他会面的日子,等到了时候就坐着大马车来了,范雎知道这人就是大王,可他装着不认识。秦王的手下以为范雎不知道是秦大王来了,就吆喝了一声:“大王驾到!”
范雎听了这声吆喝就来气,嘴上冷冷地给了一句:“哟,秦国也有大王,我怎么没听说过呢?倒是听闻有个太后,还有个叫穰侯的家伙。”
秦昭襄王一听范雎这话,顿时觉得眼前这小子有点来头,赶紧把他拉进屋里仔细聊聊。他跟范雎叨叨说:“哎,看来先生是个明白人,那就请您给我指条明路吧!”
范雎肚子里那些话早就耐不住寂寞了,一听秦王这么说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你呀你,秦国实力这么雄厚,本来打周边那些个小国家就跟过家家一样简单,可秦国十五年还没弄出个动静,你失策啊!你瞅瞅,齐国离秦国那么远,中间还隔着韩国和魏国。你出兵打齐国算个什么事?就算是把齐国干掉了,那齐国和秦国也不能成连一体啊。我主张个远交近攻的战略,就是先把离得近的国家解决了,同时跟远处的国家假模假样地交个朋友,等到近处的得手以后再对那远方的朋友下手。”
远交近攻,说白了就是跟相近的国家打仗,跟较远的国家交个朋友。秦国四周有要塞可守,北边有甘泉、谷口,南边有泾水和渭水,右边是陇西和巴、蜀,左边是函谷关和崤山,只要把守好这几个关口,其他国家的军队就过不来,这与其他六国相比,可谓占尽地利。
因为秦国地理位置极好,进可攻退可守,所以离他远的国家暂且保住了小命,可是离得近的就遭大殃。可谓普天之下,“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
这计策绝了。
秦昭襄王听得是一愣一愣的,心想范雎这家伙也忒有才了,远交近攻的战略也对上了他的胃口,于是就重用了范雎,给了个丞相让他先当着,还让相国穰侯回家过年去了,太后也不能再插手朝政。
魏国大王听说秦国要灭了他,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求爷爷告奶奶地找救命的人。这时打探到秦国的丞相是魏国人,就让须贾去秦国走一遭。
范雎知道须贾来了秦国,心想这回可等到报仇的时候了,于是就穿了件破烂衣裳去见他。须贾一见范雎就呆了,问他现在干什么职业,范雎就糊弄他说自己在这里当个伺候人的。须贾瞅见范雎穿得单薄,于是就拿出件貂皮大衣给他披上。
须贾问范雎谁能引荐他见见丞相张禄,范雎说他的主子跟丞相有点关系,就领着须贾去了。到了相府门口以后,范雎让须贾在大门外等等,他跑进去通报。须贾等得猴急,问范雎怎么还不出来,看门的大爷说:“哪来的范雎?刚那人可是咱秦国丞相啊!”
须贾一听这话,两眼立马冒了金星,连滚带爬地就跑进去请罪。范雎是个明白人,他念着刚刚须贾给了他件衣服穿,就没再追究他什么。不过范雎要求须贾回去告诉魏齐:“让魏齐那老家伙提早去跟阎王报到,再割出几块地给我们秦国,我就放了你们魏国。”
须贾赶紧回去跟魏齐禀告,魏齐无奈,只好自杀了事。魏国求和以后,秦国就先跟离他比较近的韩国干上了。
书本知识也不一定靠谱
魏齐死后魏国暂时脱离了危险,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命大将白起向韩国开炮。秦军先是占了野王,后来又阻断了上党郡跟韩国都城的联系。眼看着上党就要沦陷,韩军派人回去向赵王求救。
赵孝成王派援军去了上党,可两年以后秦军又把上党给围了个水泄不通,这次率领秦军的是王龁。孝成王一听急了,赶紧让廉颇也领着二十万人马去上党凑热闹去,可是廉颇一行人刚到长平的时候就听说上党已经被秦军占领了。
这时候王龁大将军正准备往长平打,廉颇跟将士们就在长平开工,又是修碉堡又是挖地道的,看样子是准备长期抗战了。王龁是个急性子,希望快点完成任务,好几次都想跟赵军开打,可廉颇死活都不肯。王龁没辙了,害怕军队断粮,就赶忙叫人回去请示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让范雎给想个办法,范雎说:“一定要把廉颇那老家伙弄回去,我来想办法!”
没过几天,赵孝成王就听到老百姓在大街上议论:“廉颇那把老骨头都快散架了,秦国怕他个甚,赵括那么个年轻力壮又帅气的小伙子,赵王就是不派他,真没办法!”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他继承了老爹的优良基因,对打仗这事十分地有兴趣,从小就研究兵法,自以为是个战神,连老爹他都看不上。
赵孝成王赶忙让人把赵括给提溜来,问他有没有信心跟秦国杠,他说:“秦国的白起不是个吃干饭的,要是跟他打我还得考虑考虑,不过这回这个王龁就不是我的对手了。”
赵王听了以后乐得跟吃了两斤白糖似的,就叫人让廉颇回来,让赵括当上了大将军。这时候,一直在旁边默默无语的蔺相如看不下去了,他说:“王啊,赵括那小子不行啊!他可是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真的到了战场上根本就不懂应变,您把赵军交给他就等于自杀!”
赵王听了蔺相如的话就来气,不爱搭理他。这时候赵括的老娘也写了封信给赵王:“王啊,赵括是我的儿子,他是个什么德性我最清楚。他爹死的时候千叮咛万嘱咐我,不能让他将来带兵打仗,他把打仗弄得跟过家家似的,您可不能让他去呀!”
赵孝成王现在哪还听得进劝,谁阻拦都不行,他就是要一根筋地让赵括当大将军,回信说:“你甭管,我决定了的事谁都不能改!”
公元前260年,赵括带着四十万大兵来到长平,跟廉颇交接了之后就正式接替了廉颇。廉颇气不打一处来,气鼓鼓地回了邯郸。
赵括仗着自己手里有几十万大军,走路都连蹦带跳的,跟个毛头小子差不多。他下令跟秦军大干,要是秦军回头跑了,赵军也不能就此罢休,而是要快马加鞭地追上去杀他个狗血淋头。
范雎听说赵括把老廉换下去以后,就让白起带着兵去了长平。白起先是假惺惺地打了几次败仗,先给赵括点甜头尝尝。赵括一路在后面跟追老狼一样追着秦军打,一不留神就陷入了白起事先整好的埋伏圈。
这时候白起连忙派出了两万多精兵,把赵军从后面切断,另派了五千骑兵去赵军的大营里突袭。赵括的四十万大军跟蚯蚓一样断成了两截,他知道自己上了秦军的当,只好等着赵王派援军救他,可是秦军已经把赵括唯一的生路给封住了。
赵括的军队因为断粮断水,四十多天以后就顶不住了。赵括无奈之下带军突出重围,结果在秦军的乱箭之下命丧黄泉。
胆够大就行
秦国三下五除二地就打到了赵国首都邯郸,赵军因为之前赵括的大败,使了吃奶的劲儿都抵抗不过。无奈之下赵孝成王就叫丞相平原君去楚国那边先想想办法。
平原君觉得自己是赵王的老叔,有义务给侄儿消愁解难,于是就决定亲自上楚国走一趟。走之前他想带上自己手底下二十个门客,要那种文的武的都有两下的有才人。可是他现在有三千门客,挑了半天才弄了十九个人出来,这最后一个人怎么都搞不定。
平原君急得眉毛跟眼睛都挤一块儿去了,这时候门客中一个不起眼的人站起来说:“您也别犯愁了,带上我吧。我叫毛遂,跟您这儿都混差不多三年了,也该露露脸了吧。”
平原君这才注意到眼前这小伙子,长得确实有些寒碜,不然也不会到现在都没人在意他。平原君回答说:“哎,有点可惜啊小伙子!人家都说一把放在布兜里的好锥子,它的锥尖很快就能把布兜戳烂,自己冒出来。可是你怎么都在我这儿混了三年饭吃了还没出来露点小才?”
毛遂说:“谁让您不早点把我放到口袋里呢?”
这时候众门客都用鄙视的眼光瞅着毛遂,心想这厮说大话脸不红心不跳的。不过平原君已经意识到眼前这个年轻人是个好苗,就把他算进了二十人的队伍。
一行人紧赶慢赶地来到了楚国,平原君在大殿里跟楚考烈王商量联手打秦的事,手底下的二十个门客就在外面等着。可是里面那两个当官的从早晨鸡叫一直说叨到了太阳照在头顶上,居然还没个够,那楚王死皮赖脸地不愿出兵。
门客们一开始还聊着天,这回越聊越急,可谁也想不出个好办法。这时候有人想起之前说大话的毛遂,就让他出来想个办法。
毛遂早就准备好了,他拿着宝剑就冲了进去,在楚王面前大声嚷嚷:“联不联手打秦,这事说个三五分钟就能搞定,怎么你们聊了老半天还没说妥当!”
楚王见跟前这个没轻重的家伙,就问平原君来路,一听说是个门客以后就怒了:“我们当爷的说事儿,用的着你一个门客管?滚远点!”
毛遂才不怵他,拿着宝剑径直走到楚王面前破口大骂:“你仗着有口破锅就抢我们家的小米,我主子还在这呢,你牛什么牛?!”
楚王一看这小子手里拿着把剑,担心他一激动把自己给宰了,也就不敢再多啰唆:“好好好,你牛!那你就说叨说叨吧。”
毛遂这下来了劲儿:“楚国那以前也是一大国家啊,一百万的将兵,五千多里地。谁想跟秦国干了几仗就败了兴,连一国之主都在秦国丢了命,魂都招不回来,耻辱啊!那秦国的小白起算个什么东西?就是个没大本事的人,可人家弄了几万兵就把你楚国给打趴下了,你说说这多丢人!”
毛遂话说得够狠,楚王差点连面子都没挂住,字字锥心呐!他赶紧顺着毛遂的话说:“说得好!说得在理!”
看楚王给自己吓成这样,毛遂也不说个客气话,赶紧往下接:“那咱联手抗秦这事儿算是说定了吧?”
楚王说:“当然!”
为了不让楚王反悔,毛遂顺势弄了盆血上来,跪在楚王面前:“那就请大王按着老规矩走吧,先歃血!”楚王没了退路,只得歃血,平原君跟毛遂也照着做了。赵楚这两兄弟算是拉上了钩,没过多久,楚王就出兵八万去赵国整顿了。
自打一巴掌
赵国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在跟楚国求救的同时也给魏国那边求救了,魏安釐王没楚考烈王那么矫情,人家一求他就立马派了大将晋鄙出兵奔赴赵国。
秦昭襄王听说三国联军要攻打他的时候也有点小害怕,就叫人去吓唬吓唬魏王:“那赵国早晚是我大秦的,也不知道你们都瞎掺和什么,谁掺和我就揍谁!”
魏王还真让秦王给吓住了,说个话都打哆嗦,立马派人去把大将军晋鄙给追了回来。晋鄙听到大王的命令后就在原地安营扎寨,十万大军在邺城候命。
赵国盼星星盼月亮地就是等不到魏国的救兵,赵王急了,派人去魏国催。魏王左右犯难,又两面都不想得罪,还是没敢让晋鄙出兵。赵孝成王这才想到魏国公子信陵君是自家的亲戚,他姐姐不正是平原君的老婆吗!于是就赶紧让平原君给信陵君写信救命。
信陵君看过信以后就成天嚷嚷让魏王起兵,可魏王那厮胆小,死活不肯。信陵君没辙了,打算自己带上一帮门客去赵国相助。
临走之前,信陵君跟自己最好的朋友侯嬴道别,侯嬴看信陵君这副架势就郁闷,说:“哎哟喂,您这哪叫去救人命啊,简直就是自己去送命,还给人家添乱。”
信陵君也觉得自己是兔子肉往狼嘴里送,可也没办法。侯嬴又说:“兄弟,你忘了吗,咱魏王最爱谁了?如姬啊!想当初如姬她爸被人杀了,还是您给她出了口恶气呢!那女人是个知道感激的主儿,您要是请求她把大王的兵符弄出来,我估摸着她得帮您。”
信陵君听了这话立马来了精神,赶紧叫人去找如姬商量,如姬这女人不错,比她老公强,答应得干净利落。当天夜里她就把魏王的兵符偷了出来,让一个知心的手下送到了信陵君手上。信陵君拿到兵符激动万分,又去跟侯嬴道别。侯嬴看他那猴急的样子就想笑,又问:“兄弟,要是晋鄙看了兵符也不肯把兵权交给你,那怎么办?”
信陵君被侯嬴这么一问又愣了,侯嬴也不为难他,直接说:“别愁了,我都给您想好了。我有个不错的兄弟,叫朱亥,那力气叫一个大啊,牛都抵不过他!您走的时候带上他,要是晋鄙那小子不听话,就让我朱亥兄弟上去把他杀了!”
侯嬴交代妥当以后,信陵君这才雄赳赳气昂昂地去找晋鄙了。果然,晋鄙虽然看了兵符,可脑袋里还是犯嘀咕,说:“这事大,我得问问大王再说。”
信陵君见状就给旁边的朱亥使了个眼色,朱亥这兄弟虽然长得粗鲁,却也是个心思细腻的大小伙子,晓得了主子的意思之后就大声吆喝了一声:“怎么着!你想造反!”
还没等晋鄙反应过来,朱亥就从袖子里弄出一个大榔头朝他头上砸了过去,晋鄙当场就被砸死了。信陵君得了兵权,就对所有的将士们下令:“都听好了啊!老爹和儿子都在参军的,老爹就先回去歇着;兄弟一起过来的,那老大就先回去娶媳妇;要是独生子在里面的,也先回去照顾爹娘去。剩下的人就跟我一起拼了!”
这样,信陵君挑了八万精兵就赶往邯郸去了,他一不做二不休地杀向了秦军。秦军将领王龁根本就没打算跟魏国打,一直守候在邯郸城中的平原君见到魏兵已来援助,也趁势进攻杀了秦军个措手不及。楚国那帮救兵这时候还在武关看热闹,一听说秦国败了,也就收拾行李回家去了。
三国联军总算是给了秦国一巴掌,信陵君因为救赵国有功,赵孝成王还亲自到城门口接他。
嬴政上台
秦国吃了败仗,面子上一直没过去。公元前256年,秦国又起兵进犯韩国和赵国,这回总算出了气,赢回来了,捎带着也把东周那小国家给灭了。
秦昭襄王终于拉不住气数死了,接他班的是他孙子秦庄襄王,可这孩子也是个短命鬼,才当了不到三年的大王也找爷爷去了。这才轮到太子嬴政上台,那时候这小子才十三岁,是个青年才俊。
虽然嬴政坐上了王位,可是这国家大权却不在他手里,而是由吕不韦那个老家伙掌握着。吕不韦以前是个做生意的,手里有几个臭钱。后来教唆着庄襄王当大王,成功了以后自己也弄了个丞相当着。吕不韦手底下也有不少混饭吃的门客,还有很多是从别的国家特意赶过来投奔他的。
战国时期思想开放,百家争鸣,各学派都把自己的思想和方针写成书发行出去,以扩大本学派的影响。吕不韦也跟着时代的潮流前进着,他自己是个没文化的人,于是就叫门客们吃饱了编书,弄了个《吕氏春秋》出来。
《吕氏春秋》弄出来以后,吕不韦还装模作样地把它挂在城门上,让有才的人都过来看看,看完后也能发表发表意见,把这书做得完美。哪怕是填上一个字或是删掉一个字呢,吕不韦都会赏上他千两黄金。
这风一放可惊扰了四方的志士,为了那千两黄金也得跑过来凑凑热闹啊,跟抓奖似的。吕不韦也因为这件事给自己打响了名声。
但因为嬴政跟吕不韦一直就有过节,一心想把这老家伙弄下台,自己出来主事。所以,吕不韦就没风光几年,在嬴政二十二岁那年,朝廷里出了个叛乱的事,并涉及吕不韦,嬴政顺势就把他逼死了。
吕不韦当丞相的时候结了不少梁子,他一死,那些曾经受他打压的人就纷纷蹦出来,跟嬴政说吕不韦那时候招进来的外国人都不是省油的灯,将来肯定得把秦国给卖了。
嬴政听大臣们这么一嚷嚷,也急了,就下令把那些列国来的人都赶了出去。这时候一个叫李斯的楚国人郁闷了,他给嬴政去了封信,说:“大王把非秦人都赶走了,这不是给列国送肉吃吗?想当初秦穆公重用百里奚和蹇叔,结果自己当上了主子;秦孝公手里有商鞅,变法也成功了;惠文王身边的张仪,愣是把六国联盟弄解体了;就是咱秦昭襄王,他也用了范雎来强国,这些人可都是外族人。”
嬴政听李斯这么一说,觉得在理,就让人又把被驱逐出去的那些外族人叫了回来,还给李斯恢复了官职。后来嬴政就用了李斯这个参谋,秦国越来越强大。
韩王安见嬴政这架势,想必自己的国家也是保不住了,就赶紧派公子韩非到秦国求饶。要说韩非跟李斯还是一个老师手里的学生,他是个有志向的小伙子,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国家被狼吃了,就成天在老爹跟前嚷嚷着要救国。可老爹是个败类,有个好儿子还不知道用上,韩非气得直跺脚,就闭关自己写了本《韩非子》。
韩非在书中主张要中央集权,依法治国,嬴政看过了之后觉得这小子有些头脑,差点就当了小粉丝,还希望跟自己的偶像见上一面。
韩非来到秦国以后就先给嬴政送了封信,说愿意为秦国效劳,以统一天下。嬴政看着信还在琢磨着韩非的意图,李斯在一旁猴急了,他担心韩非那小子争了他的宠,就跟嬴政胡扯说韩非不怀好意。嬴政也没反应过来,直接把韩非关了起来。
李斯这厮下手忒快,为了不给自己留后患,他让韩非喝毒药自尽,韩非无奈,也就只能死了。等到嬴政反应过来不该扣押韩非的时候已经迟了。听说韩非死了以后,嬴政那个懊恼啊,痛失一贤才。
【最后的归结】
壮士死得惨
秦王嬴政是个有野心的家伙,想吃掉中原这块富得流油的肥肉,为了美梦成真,他让尉缭出兵各国。秦王先破坏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又夺得燕国几座城池,燕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燕太子丹被扣在秦国时,洞察到秦王的心思,就悄悄溜回了燕国。太子丹回来后,他左思右想,发奋要想出曲线救国的法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想到了,这种方法不用练兵,也不用麻烦其他诸侯。那就是:除掉嬴政这小子。
为寻找刺客,他天天去人多的地方蹲点,有本事的人终会被伯乐发现的,他找到了称心的人,他给这个人吃好的喝好的玩好的,又把自己的宝马车给他用,太子丹的苦心感动了这个人,他哭着说太子丹让他做什么都是可以的,这个人就是荆轲。
秦王这时已经拿下了韩国,占领了赵国。太子丹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看样子只有使出撒手锏了。他故作忧心忡忡地来到荆轲面前,严肃地说:“荆轲啊,燕国要完了,荣华富贵到头了。”
荆轲大笑一声说:“太子说这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郁闷的事说出来啊,憋在心里时间长了对健康不好。”
太子丹听了喜上心头,“一家人我就不说两家话了,现在我要派你去刺杀秦王,为祖国而战,你愿意吗?”
荆轲说:“你太客气了,吩咐一下就行了。只是要大王给我两样东西才能接近秦王,流亡在此的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最肥沃的土地督亢的地图。大王舍得吗?”
太子丹不忍心地说:“地图的事好说,可是这姓樊的将军走投无路来这,要他的人头会招人说闲话的吧?”
荆轲明白了太子有宽厚爱人之心,就自己跑去找樊於期将军,见面就说:“樊将军,咱粗人不说拐弯抹角的话,如今燕国有难需要你帮忙,为朋友你能两肋插刀吗?”
“老兄,你真是太啰唆了,有什么事赶紧说!”樊於期急等着听什么事。
“那好,我是太子叫去杀秦王的,为让秦我相信我,想借将军脖子上的玩意用用。”
樊将军是爽快人,立刻就拔剑割掉人头给了荆轲。这两样东西都得了,荆轲很欢喜。太子把荆轲叫过来,又给他一把毒剑,只要这把剑刺到秦王,保证他立刻完蛋。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东风刮起来了。选了个良辰吉日荆轲出发了,太子又叫勇士秦舞阳做他副手。临行的时候,荆轲又唱了一支抒发男人情怀的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转眼到了咸阳,秦王一听通缉多年的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来了,高兴得笑成了花,叫荆轲来见面。刚开始是秦舞阳拿着地图,荆轲捧着装头的盒子。秦舞阳一见这大阵势,吓得手乱抖,吃了秦王一个闭门羹,荆轲就一个人拿着东西去和秦王面谈。
荆轲拿人头给秦王看,果然是樊於期。秦王很高兴,就让他打开地图瞧瞧。荆轲心里有些紧张,可他还是慢慢地把地图打开来,等快到尽头时,事先藏在里面的匕首露出来了,这被目不转睛地秦王看得一清二楚,他哇的一声跳了起来。荆轲赶紧拿起匕首,一只手拉着秦王,想要捅他一百零八下,谁想到秦王的袖子断下来跑掉了。
秦王这时才明白天上掉下来的不是馅饼,急忙跑到一个大柱子后面,荆轲追过来,他们就绕着柱子你追我赶,像两个拉磨转圈的驴。这时秦王的医生拿起一把药朝荆轲扔来,荆轲以为是什么,吓了一跳,在这时秦王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荆轲站立不住,在知道自己已经失败时,荆轲大笑一声说:“要知道这样,我早些下手就好了啊!”于是,荆轲被侍从结果了性命。
多米诺骨牌倒塌
燕太子和荆轲这么一闹,令秦王嬴政感到这帮人太讨厌了,看来自己收拾他们的计划得提前了。时不待我,秦王在杀了荆轲之后,随即就下了命令,让他的大将王翦加紧攻打燕国,一是给自己出出气,二是打开吞并六国的开口。
燕太子丹刺杀失败之后,只得硬来,他带着兵马和秦军对抗,但是秦军个个彪悍,燕军实在扛不住。燕太子领人打了一阵,就被打得稀里哗啦,落荒而逃,他带着他爸爸燕王喜逃到了辽东。
本想着都跑这么远了,总算可以消停了吧,但是嬴政不愿意就此罢手。他又派兵追击,非把太子丹拿住才肯罢休。看着实在没办法了,燕王喜就只好把自己儿子砍了,拿自己儿子的头去和秦国求和,希望秦王能看在他连自己儿子都肯杀的诚恳分儿上,放过他。
燕国就这样被秦王收拾了一顿。这个时候,嬴政又向尉缭讨主意,看看接下来该打哪个倒霉鬼。
尉缭说:“韩国已经被咱们兼并,赵国只剩下一座代城(今河北蔚县),燕王已逃到辽东,他们都快完了。目前天冷,不如先去收服南方的魏国和楚国。”
尉缭说的,嬴政照单全收,他听从了尉缭的计策,派王翦的儿子王贲(音bēn)带兵十万人先攻魏国。魏王一见这架势,赶紧派人向齐国求救,可是齐王没理他。
原来嬴政设计好的灭六国的顺序是这样的:韩、赵、魏、楚、燕、齐。齐国之所以被排到最后,是因为齐国实力最强,而且离得最远,打起来不方便。于是嬴政就跟齐王田建说:“我灭那几国你别管,你看着,等我打完了,咱两把这天下分一分,我就是西帝,你是东帝了,多好。”
田建也觉得挺好,所以其他国家向他求救他都看着,就等着做东帝呢。就这样公元前225年,没人管的魏国被灭了,随后就轮到楚国了,嬴政跟老将军王翦讨论该派多少人去打楚国,王翦说怎么也得六十万,嬴政说二十万差不多就够了吧。王翦说六十万我都是少说了,本来还想说一百万呢,最后两人折中了一下,就派了六十万去灭了楚国。
秦国因为生产力很高,人口也多,这打仗动不动就六十万,感觉那人乌压压的,都要倾国出动了。不管怎么说,楚国亡了之后,又绕路去把燕国彻底灭了,这下六国就剩齐国还健在了。
看着秦国把天下扫平了,齐王很高兴,他想着自己终于也要当天下第二了。就收拾了几样礼物,坐着车去秦国找嬴政,打算问问嬴政什么时候封他为东帝。
要说这齐王田建那可真是没脑子,这时候还想着去咸阳问候嬴政,这不是羊羔上狼窝么。嬴政哪能有那么好心,把自己辛苦打下来的天下,分给别人去坐拥一半。
齐国已经是朝不保夕了。很快,齐王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可惜啊,已经晚了。
谁也不能讨价还价
想当东帝的齐王驾着小马车已经快要走出城门了,幸亏这个时候还有个明眼人。
车马走到首都临淄的大门口时,城防司令官问齐王说:“我说大王啊,齐国之所以建国,究竟是为了国家还是为了您自个儿?”
田建一时没反应过来,条件反射地说:“当然是为了堂堂齐国和老百姓啊。”
城防司令官又问:“那您傻啊!既然是为了国家,干吗还要跑那么远去拜访秦国那只狼?”
田建这时候好像明白了一点,是啊,我傻啊,这个时候去秦国。想通了之后他就吩咐掉转车马,一群人大眼瞪小眼地又回到了宫中。
这齐王真是有些老年痴呆了,搞了半天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前往秦国。说起来田建执政的时间也不短,掐指头一算也有四十来年,可是这长久的稳定可不是他的深谋远虑换来的,而是靠着贿赂秦国,对秦王嬉皮笑脸才得来的。田建可要好好地感谢他手底下的大臣,他们没造反还真是这皇帝的福分。
齐王这时候还愣头愣脑的,可人家秦王的脸上都快乐开花了。这不,还没等张开的嘴合上,公元前221年,嬴政就已经又派大将王贲率军讨伐齐国了,几十万秦兵像泰山压顶一样,从燕国南部直扑临淄。奇怪的是,齐国的军民居然没有丝毫抵抗。
“田建,你投不投降?”王贲大将军只在城楼下这么一喊,齐国就已经没了魂儿,名副其实的名存实亡。
田建在城头上吓得腿都软了,他不投降也得投,不过为了多少给自己撑点面子,他要求秦国给他五百里地,秦军也答应了。不费吹灰之力,士兵手里连一刀都没有捅出去,齐国居然就这么轻而易举地投降了。
田建的确是老年痴呆了,掰着脚趾头都知道秦王不会给他五百里地。秦王嬴政是谁啊,这个世上还有谁敢跟他讨价还价的。
看看人家嬴政,从公元前230年开始,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短短的十年间,他就把别人辛辛苦苦经营好几百年的国家给吞并了。其中楚国活了519年,魏国活了145年,齐国活了138年,燕国、赵国和韩国分别存活了111年、105年以及104年。可秦国呢,仅仅建立了118年,也是,年轻人没气魄谁有气魄呢。
嬴政的确是个聪明人,自打继承王位以来,他就一直秉承着远交近攻的外交理念。为了让齐国不与五国联盟攻打秦国,嬴政花了大价钱来贿赂齐国的大臣。同时,又派王贲和王翦扫荡其余五国。没花多少时间,天下就只剩秦齐二国了。
现在齐王也投降了,齐国也被灭了,这各诸侯国经过250多年的纷争,从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起,终于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的局面。
“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贾谊大概是嬴政的粉丝,不然他干吗好端端地挥洒出这么一篇来称赞秦国。
事实上嬴政的巨大成就大家也都看在眼里,羡慕在心。他不仅开辟了一个新的大一统时代,而且还在华夏子孙的心中铸就了一个新观念,那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一起来砌墙
当然了,秦国最终能够称霸天下也不单是嬴政一个人的功劳,还有秦国世代帝王所秉承的共同理念:远交近攻。这些个帝王也都是专一的人,认定了什么事就一直坚持下去,成功的秘诀不正在于此吗?
范雎为秦国立了大功,他的主意成了日后秦国统一天下的方针政策,各代帝王只要认真贯彻和落实这一方针,一般是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可见,六国的悲惨命运早在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时就已经注定了。
公元前221年,嬴政最终完全灭掉了六国,得了天下。
可是嬴政天生就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他还是四处蹦跶,到处找人打架,先是统一越族地区,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将自己国家周边的人收拾了个遍。河套地区,也就是黄河大拐弯的那个地方,水草丰美的鄂尔多斯草原。
嬴政跑那么远,收拾了一番,然后就开始收拾自己这摊子事。
先是封自己为始皇,接着又大刀阔斧地统一货币和度量衡,闲都闲不住。不过老百姓在享受大国臣民的自豪的同时,也有说不出的苦衷。拿北建长城来说,也不知道多少尸骨都被埋在了山脚下。
为什么要修长城,都把匈奴打败了,还修那玩意防谁啊?嬴政很有远见,当然还是防匈奴,匈奴打得跑,可是打得绝吗?匈奴人热爱马上作战,打不过就跑,溜得快着呢,撵都撵不上。然后看你这边收兵了,人又溜溜地跑回来了。跟这样敏捷的部队打仗太费劲,跟不上那节奏。所以,嬴政想了个一劳永逸的招,在河套那里修长城。
用一个长城把匈奴人拦下来,你爱跑多快跑多快,只要打扰不到我们就行。省得你一来,我们就得花钱打仗,不能搞社会建设。就这样,世界八大奇迹中的一员就这么被修起来了。
这些事情都做完之后。秦朝的疆域已经北起长城(今天的内蒙古、辽宁),东至大海,南达南海,西到陇西(今天的甘肃),据说达到四百万平方公里,加上两千多万人口,相当于四百年后极盛时期的罗马帝国,人口比罗马帝国还多一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