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794000000002

第2章 为什么我就是想去大城市受苦受累

你得不到别人的笑脸相迎,不怪他们太无情,只怪你还不够好。

你要让你的能力配得上你的虚荣,让你的优秀配得上你的自尊,让你的视野配得上你的骄傲。

为什么我就是想去大城市受苦受累

我不想生于小城,囿于小城,终于小城,其间从未看过另一番风景。

-1-

徘徊在毕业季、跳槽季的人,面临着各种选择:读研、工作、出国,外企、国企、民营……但是无论走哪条路,总是逃不开这个问题:“你以后想留在哪个城市?”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逃离北上广”的论调甚嚣尘上,新闻报道大多是说大城市打拼的艰难困苦和小城市安家的逍遥自在,似乎选择“大城小床”是可笑而愚蠢的,选择“小城大床”才是明智的。

电影里某大城市的“X二代”爱上穷人的戏份,在现实世界里极少出现。大城里的小床随时都有可能被房东收走,小城里的大床却可以一直为我所有。你在黄浦江边饿着肚子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理想,我在小宅庭院悠然自得地看着星星、赏着月亮。

对于“以后要留在哪个城市”,我曾经只是一个旁观者,难解其中味。看到别人选择时,出于关心也源于无奈,抑或是因为人类天生贪图安逸与享乐的本性,我也会劝说:“别那么辛苦,回小城市去过安稳的日子吧。”

可现在轮到我做选择的时候,我却毅然决然地说:“我就想去大城市,受苦受累也没关系。”

-2-

有一期《奇葩说》里谈到了“是要大城里的一张床,还是要小城里的一套房”的话题,我非常赞同马薇薇的观点:在大城市,你会遇到一种东西,叫“未知”。你不知道你会遇到什么人,你不知道你会经历什么事,你不知道你会死在哪个坑里,但是你会看到,由于命运的变幻莫测,你永远也无法猜到人生这本小说的结尾。这是最棒的小说,它让人觉得人生虽艰难却值得追求。

没有人愿意自己的人生是一份一眼就望到尽头的说明书。

大城市虽然竞争激烈,可竞争能带来公平,所以才会给来自小城、不能“拼爹”的我们一个去拼才华和能力的机会;竞争能带来动力,所以才能促使我们竭尽全力以防止混吃等死。

大城市更多的人会更讲究规范,更守规则,更能按合同办事,更少靠人情买单。江湖规矩,简单直截,你来我往,能者上,弱者下,这才是真正的公平。

在大城市,一部手机能连上Wi-Fi,就可以购买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各式各样的服务。你笑我在大城里只有一张床,却未见我走出房门一样是花花世界,华灯璀璨、车水马龙。

视野不同,格局迥异,这才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

在小城市发展,人生的天花板会陡然降低,触手可及。也许拼到四十岁就到了头,再无向上发展的空间,从此剩下的四十年,你无数次徘徊在小城十年如一日的街道,熟悉的叫卖声、嬉闹声此起彼伏。你站在街头,一眼望到街尾,举目四望,搜寻不到一个新鲜面孔;路过的二狗随地吐了一口痰,不小心就吐到了你新买的仿真皮鞋上;翠花家的“熊孩子”鬼鬼祟祟地在你脚边放了一个炮仗,闷雷一声响,你被吓了一跳,于是他满足地扯着嗓子尖笑着跑开,你双腿一软,蹲在人挤人的街头,双手抱着脑袋,揉搓着刚刚在一家叫作“潮流最时尚”的理发店剪的平头,一下子就哭了。

第二天,你被小孩子的炮仗吓成神经病,在大街上抱头痛哭的事,一下子传遍了小城,成了家家户户茶余饭后的谈资笑料。

没有人知道,你为什么而哭。

这就是小城镇的生活状态,太纯粹,所以缺少生趣。

-3-

我身边即将步入社会的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小城市出身的人,虽然都知道大城市的竞争更激烈、生存更艰难、人性更复杂,但都无一例外地想去大城市发展。

究其原因,无非是为了寻找更大的平台、更多的机遇、更开阔的视野。而我不矫情诗和远方,不空喊梦想的口号,只是想去看看大城市的灯是不是更红,酒是不是更绿,女孩是不是更美,男孩是不是更帅;只是想去看看大城市到底有多苦、有多累;只是想去看看我这块料能不能在大城市被打磨成器……

因为,以上的一切,对于小城市出生的我来说,从未亲眼见过。

我不想生于小城,囿于小城,终于小城,其间从未看过另一番风景。

当然,人各有志,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无论大城小城,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生活温柔以待。只是,我不去闯就会不死心,比起在小城市饱食终日、坐井观天,我宁愿在大城市摸爬滚打、遍体鳞伤。

谁说“90后”是垮掉的一代?我们上进着呢!

你那么“怂”,还想要世界为你堆满笑容

你要让你的能力配得上你的虚荣,让你的优秀配得上你的自尊,让你的视野配得上你的骄傲。

-1-

看到高考成绩的那一刻,埋在我心里三年的酸楚,只剩下一声如释重负的叹息。

高考成绩是我自高三以来考得最好的一次,但我所在省的高考情况反而是近几年来最不好的一次。很多人都发挥失常,我却从模拟考中的全市两千多名冲到了高考的全省前五百名。

同学们都很诧异,说我“运气好”。只有我自己才知道,拼到这个成绩,我已经用尽了对冷暴力的所有忍耐力,最终才没有被高考的压力彻底打垮。

高中的时候,在理科实验班,我是永远拖后腿的学生。理科实验班聚集了全校成绩最拔尖的学生,是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掌中宝、心头肉,所以我们班的考试成绩都背负了沉重的使命感,每个人的成绩都会被无限放大,成为全校的谈资。

考得好——“不愧是实验班的!”

考得差——“竟然是实验班的?”

我就属于在实验班再怎么努力也考得很差的那一群人,自然成了老师重点教导的对象。

当我们全班都在备战生物竞赛的时候,我还在为每次的生物遗传题拿不到一半的分而苦苦纠结。

当我们全班的物理平均分每次都能稳稳上90分的时候,我只能考50分。

当我前后左右桌的数学成绩都上了140分的时候,我才为自己终于考了一次130分暗自庆幸。

高中最好的哥们儿在班上一直排前几名。高考后我们时常聚在一起回忆高中生活,每当他用一堆诸如“和蔼可亲”“耐心”“热情”等词来形容我们高中老师的时候,我只能皮笑肉不笑地回应“是吗”“哈哈”“好吧”……

因为在我的高中生涯里,我看到的老师一直是不会笑的,至少笑的时候不是对着我。

是我不努力在放弃自己吗?平心而论,除了成绩上不去,我符合一切传统意义上“好学生”的标准。我学习认真刻苦、尊重师长、团结同学,在团队合作中总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可就是“成绩上不去”,这点一直让我不敢面对老师。

每次我尝试向老师请教问题,他们稍有冷漠我心里都会有一种刺痛感,我总是觉得他们不喜欢看到我,脸上写满了“实验班的学生竟然连这个都不懂”的表情。

作为班上家庭经济条件最不好的学生之一,每次等待分配助学金名额的时候,我都会很担心被忘记;因为口才不错,我还被班上的同学一致推荐去电台做节目,可是班主任竟然把机会给了另一位同学。

班上排名前十的同学生病,班干部们亲自到医院嘘寒问暖;我感冒趴在桌上起不来的时候,他们让我自己坐公交到医院打点滴……

庆幸的是,我还算是个遇挫则强的人,觉得受了委屈,就在别人吃饭的时候一个人躲到操场大哭一场,哭完接着滚回去学习。我的生物和物理的成绩都特别差,不会做的题目就要拼命研究答案,直到弄懂。每一次考试都尽量不去计较排名,把时间都花在反思总结上。

这种方法虽然让我进步缓慢,但我感觉到自己的心态正在转变,成绩也在逐步提高。高考结束时,心中已然满是可以超越自己的底气。

-2-

如果你以为我是在讲述一个“差生逆袭”的励志故事,那你就错了。

我当然也抱怨、指责过有些老师的偏心,但多年以后,再回想起高中经历的一切,我已经不会再埋怨。

我总是觉得,当时的我在别人眼中就是一个成绩不好、家里又穷的一个loser(失败者)、一个“怂包”,我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去要求别人像对待优秀学生一样笑容满面地对待我,他们有表达自己的情绪的自由。我只能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能配得上别人尊重和友善的学生。

大多数普通人都会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因为他们符合这个社会所设定的“优秀人才”的标准。

同样,大多数普通人,都或多或少会对优秀的人给予更多的笑脸和尊重。这是无法改变的人性,也是关系型社会中残酷的生存法则。

优秀的员工才能和老板称兄道弟,差劲的员工只能为老板跑腿打杂。你埋怨老板对你尖酸刻薄的时候,就应该想想自己是不是那一批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人,值不值得老板的嘉奖鼓励。

人活一世,最难逃过的是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你要优秀到别人在背后对你闲言碎语的时候,都是在怀疑你的成功是不是走了捷径,而不是在拿你的人生作为前车之鉴吓唬小孩要好好读书,以免成为下一个你。

你得不到别人的笑脸相迎,不怪他们太无情,只怪你还不够好。

你要让你的能力配得上你的虚荣,让你的优秀配得上你的自尊,让你的视野配得上你的骄傲。

如果你和我一样笨,那请和我一样努力吧。

你不一定会成功,但你一定要努力;你不一定会成为人人敬仰的人上人,但是努力学习、奋力拼搏的过程会让你的人生愈加深刻而非日渐浅薄。即使有一天,你还生活在俗人的圈子里,你也终将不再被俗气沾染。

寒窗苦读十年书,如今抢着去打工

认为自己只是在为别人打工的人,只能一辈子做打工仔;能当老板的人,都是用打江山的心态在打工。

-1-

室友结束了在一家公司的实习,回来对我说:“我决定要读博士了。”

在我眼里,博士是一种多么奇特、怪诞、神秘又崇高的生物,珍贵得可以被圈养起来了。

我问他:“为什么想读博士?你不是挺想干一番事业的吗?”

他回答说:“因为我想留在学校。我不想过那种朝九晚五、天天不重样的日子,似乎活着就是为了上班领微不足道的薪水,每天穿着难看得要死的工作装,对着领导、同事满脸堆笑、小心翼翼,那种周而复始的生活,对我来说简直就是生不如死。”

我深以为然:“是啊,我也不愿意过那种刚三十岁就看到头的日子。可是,学校也不一定就比社会好过,没有人能逃避社会。”

室友说:“即使要把青春耗在学校里,我也觉得比读了十几年书,到头来却给别人打工好。”

我默然。

我现在就是四处投简历、要去给别人打工的实习生大军中的一员。经济形势不好,就业市场本来就“僧多粥少”,即使拿着“985”“211”大学的文凭以及光鲜亮丽的简历,我也是处处碰壁。

我所在的学校虽然不错,可是地理位置很偏,离大城市比较远,光是因为面试的时间和地点无法协调好,就已足够错失一堆机会了。当然,肯定不排除其中有我自身的问题。

我身边的大多数同学也都在焦躁不安。

很多人一开始眼界太高,只看得上BAT(指中国互联网公司百度公司、阿里巴巴集团、腾讯公司,其首字母缩写为BAT),熬到后来,机会越来越少,看到一个招聘信息就饥不择食地扑上去投简历。

当我投下第一份简历的时候,就在心中暗暗立誓:非北上广深不去。我投了十份简历都没有回应,这才回头去看二线城市,发现二线城市的岗位早就被抢光了。

我们在学校时,也能拿着哈佛商学院的案例头头是道地为世界500强出谋划策,站上讲台指着身后炫酷的PPT,张口闭口都是政策经济、社会文化,找工作的时候却为了一份销售工作争得头破血流……

从小到大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主宰世界,现在才懂得,到了人才市场谁都得乖乖排队,插队要被活活打死。

年轻人傲骨挺立,但是如果撞上坚硬冰冷的现实,玻璃心就会碎一地。

随着网络传播力的加大,鸡汤文在不断滋生蔓延,以至于我们的生活一旦和“打工”“安稳”这种字眼有联系,就会被文艺青年所鄙夷。

可现实是“寒窗苦读十年书,如今抢着去打工”。

我们为什么会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感到无力,以至于垂头丧气?因为听起来,我们的骄傲好像终究要被追求安稳的心打败。

不得不承认其实这句“丧气”的话,才是人生最真实的模样。

-2-

即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喊得再响亮,真正有勇气、有能力自己创业当老板的人也没几个。

绝大多数大学生创业的idea(想法),只能活在用PEST(一种宏观环境分析模型)、SWOT(一种态势分析法)、波特五力分析模型(一种竞争环境分析方法)等堆砌出来的商业策划书中。

我一个朋友拿过多个国家级、省级的创业类竞赛金奖,参与了几个得到学校基金出资扶持的创业项目,大三时就有创业公司拉他入伙。

聊到以后的发展,我问他:“你是不是想走创业这条路?多牛啊!”

他耸了耸肩说:“我是一定不会去创业的,风险太大了。像我们这种缺钱的人,注定是要为别人打工的。创业?等我创业成功了,家里人估计也都饿死了。”

是啊,我也是,太缺钱,所以不敢再花时间读研,不敢放开手去创业,虽然我知道说这种话很丧气、很负能量、很反鸡汤,可是大多数人确实是要为柴米油盐而拼命,吃不饱饭的诗和远方终究是虚无的、华而不实的。

找个好工作,安心地为别人打工,成了我们最无奈、最稳妥的出路。

我有一个同样在做自媒体的朋友,目前也难以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

她的微信公众号粉丝人数现在已经快十万了,有一定的商业化运营潜质,所以她曾经跟我说过一个“疯狂”的想法:毕业后不就业,借助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开工作室。

说这个想法“疯狂”,是因为现在的自媒体行业钱少、事多、竞争大,而且还不稳定。搞不好今天的势头就会被明天的另一个风口所取代,搞不好哪天突然就遇到了瓶颈而无法持续地输出优质内容,搞不好粉丝厌倦了你就会相继取消关注。大学刚毕业就想干这一行,意味着要错过最好的就业时机,风险系数自然不必多说。

她不仅有勇气,也有才华。

她曾问我:“你那么拼命读书,拼命做微信公众号,难道就只是为了给别人打工,过所谓的安稳日子吗?”

我一时语塞。

做自媒体虽然很辛苦,但写字是我的爱好,再忙也会腾出时间想选题、抠字眼、排版。那会让我感到无比充实,所以也并没有像她说的那样辛苦。

可是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还没有积累到足够的资本来支撑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找份好工作、谋求安稳依然是我目前最大的期望和最好的出路。

-3-

我特别讨厌那种鼓吹着正能量,叫人不要安于稳定的鸡汤文章。

什么“稳定地活着就是浪费生命”“年轻人就是要去冒险”“当你发现你完全胜任于自己目前的工作时,你就该换个工作了”……

这都是什么话啊?

这些话都是网络上某些知名作者说的,就是这些内容给他们带来了粉丝和关注量,让他们得以安安稳稳地活着,然后仿佛看穿尘世一般继续大肆鼓吹“稳定地活着就是浪费生命”。

阿里音乐前董事长、音乐人、词曲创作者、制作人、导演、脱口秀节目主持人高晓松先生曾说:“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句话是说给那些尚在底层苦苦挣扎、一个月工资只够交房租、奋斗一辈子也买不起一套房的年轻人听的。

但是,于我,于普通人,稳定才是诗和远方。

稳定不等于苟且,稳定不代表不努力,稳定绝不是混吃等死、安于平凡和碌碌无为。多少人为了稳定的生活拼了命地努力,才能换来一个普通的人生;多少人苦读十年书才从与世隔绝的山沟里爬出来,有机会去为人打工,换取一份安稳的小确幸。

对于我这种随时可能交不起学费,找不到工作,爸妈也没有能力供养我的人来说,安稳就是人生最大的馈赠。

不要羞于谈稳定,朝九晚五也是一种美好的生活。在稳定的工作中可以忙里偷闲,拉三两好友月下小酌、闲庭信步,也是人生最美的样子。

年轻人当然要努力,但是现在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日后的安定,而不是为了生活在奔波劳苦之中。

所以我想对那些像我一样正在抢着去为别人打工或者已经开始在为别人打工的人说:“也许寒窗十年造就了你现在的心高气傲,可是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终究是普通人,也许注定一生都只能通过为别人打工来谋求安稳的生活。不必不甘,不必不愿,不必自我质疑,因为认为自己只是在为别人打工的人,只能一辈子做打工仔;能当老板的人,都是用打江山的心态在打工。”

走,我们一起去打江山!

年纪轻轻的我们,为什么总是感到无比焦虑

我隐隐感觉三十岁的模样已经近在眼前了,只是与我隔了一层面纱。

-1-

万达集团董事长、中国首富王健林参加访谈时的一段话,曾经在朋友圈里被广泛传播:“很多年轻人,有自己的目标,比如想做首富是对的,奋斗的方向,但是最好先定一个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你看看能不能用几年挣到一个亿,你是规划五年还是三年呢?”

挣一个亿,请问你是规划五年还是三年呢?

原以为首富只是钱比我们多,现在才知道,首富之所以被称为首富,不仅是因为他钱多,还因为我们普通人眼里的“钱多”在他眼里都不算多。

很多人转发王健林的这段话,多为调侃:在首富眼里,原来一个亿只是个“小目标”。

由此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小目标”段子也紧随其后在各行业内刷屏:

“新的一周,我要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比如先瘦它个四十斤,再长得比范冰冰还美!”

“做新媒体的,应该要先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比如下个月,粉丝涨它个一百万!”

“年纪也老大不小了,接下来的一年,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嫁给宁泽涛吧!”

我无意去探讨王健林的这段话是不是被断章取义了,第一次看到这段话,我感到的是隐隐的恐慌。

-2-

首先,是“五年还是三年”这几个字让我感到很焦虑。

很多读者知道我是个二十二岁的大学生后,第一反应都是:“原来你还那么年轻?”

可能是我的心理年龄比较大,所以我一直不敢认为二十二岁还年轻,按照王健林的话说,过个三五年,我也是个奔三的大叔了,我的工资能有多少?买不买得起房?我能混到什么地位?能否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我不敢认为二十几岁“还年轻”,是怕自己习惯性地把“还小、不懂事”当借口。我隐隐感觉三十岁的模样已经近在眼前了,只是与我隔了一层面纱,如果等到揭开面纱的那一刻,我看到的是一个碌碌无为、穷困潦倒的自己,内心难免会感到悲伤。

我身边有很多同龄人,有的开始创业当老板,有的已经月入几万,买下了自己的第一套房,有的被保研到清华、北大去钻研学术。从前总觉得传说中的各种牛人事迹只存在于新闻报道里,现在发现他们就活生生地在我们身边。这样的现实,让我觉得就算我不断地前进,也随时有可能会被淘汰出局。

—3—

其次,王健林口中的“小目标”即一个亿,让我第一次认真地计算了一下,现阶段我到底有多少存款。

过去的半年,我靠自己做自媒体时赚的广告费、读者的打赏和学校奖学金,一共攒下了69000元。嗯,离一亿元还差了99931000元,在大城市可以买个1平方米的房子。

半年能有这个数目的存款,已经是我牺牲了几乎所有的娱乐时间,边工作边读书边写作赚来的。暂且不说广告费本来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赚钱的渠道远远没有需要花钱的地方多,赚钱的速度远远比不上房价飞涨的速度,赚钱的能力还不足够支撑起在大城市立足的野心。

一个亿的目标当然不具备参考性,只是调侃,但无法调侃的残酷现实是经济越来越发达,年轻人反而越来越穷了。

《每日经济新闻》的一篇文章说道:“年轻人需要安家置业,需要娶妻生子,其支出通常要比退休人群高,因此也需要相匹配的更高的收入,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卫报》对上述调查出示了以下数据:

在美国,30岁以下的年轻人比退休人群要穷;

在英国,退休人群可支配收入的增幅相当于年轻人收入增幅的3倍。

美国千禧一代的工资水平大幅缩水,这样的情况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德国、加拿大也同样存在;在一些国家,年轻人工资缩水的程度甚至超过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

此前《每日经济新闻》中刊载了一篇文章,是一位澳洲华裔女学生写的一封公开信,表达了她对于前途的迷茫:“我们家10年前买的房只有40万新西兰元(约合人民币180万元),如今它的市场价值已经翻倍至80万新西兰元,这样的涨幅超过了我父母薪水的涨幅,而我对自己大学毕业后的薪水预期,也就是我父母当前的收入水平。从前那些看似可以通过勤奋工作就能实现的梦想,如今已经变得遥不可及。”

临近毕业,同学问我:“你的期望工资是多少?”

我回答:“税后怎么也得拿到8000,才能保障基本生活吧。”

同学大惊失色:“你做梦吧,大学刚毕业就想拿税后8000的工资?现在大学生平均月薪5000都没有。”

直到我看到这样一组数据:

腾讯教育—麦可思调查显示,被调查的2015届应届毕业生中,已签约的高职高专毕业生、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平均签约薪资分别为3133元、3694元、5590元。

我想哭却又哭不出来,于是就去问我同学:“对于我们这种有老人要养又没有老人可“啃”的人来说,那么低的工资,工资增幅又远不及房价增幅,你觉得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买得起房?”

同学回答:“找个对象,两个人一起奋斗三十几年,总该买得起了。”

我无奈地开了个玩笑:“刚买好新房子,就到了该考虑买墓地的年纪了……”

-4-

代际的收入鸿沟越拉越大,同时,现在的年轻人也将承担养老压力、养育后代压力等,可谓是不堪重负。

我们这些只有背影、没有背景的年轻人,虽然永远年轻,却也永远感到压力重重。

现在一无所有,对未来一无所知,我时常会感到焦虑,感到惶恐。

获得第74届雨果奖(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的中短篇小说《北京折叠》构造了这样一个世界。

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夜晚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地被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

在不同的空间里,分门别类住着不同的人,第三空间是底层工人,第二空间是中产白领,第一空间则是当权的管理者。在可以折叠的北京里,上流社会的人不仅仅有更精致的生活,还有更长的时间。掌权者要依靠剥削底层人的劳动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这也是故事冲突爆发的火药库。但郝景芳的思考深了一步:如果底层人连被剥削的理由都失去了怎么办?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劳动力越来越不重要,主角老刀是两千万垃圾工人中的一个,但机器人已经可以处理垃圾,只不过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而保留了这部分工作。因而,这些人只能被“塞到夜里”,不参与社会经济的运作。

虽然是虚构的科幻世界,却映射出当代社会中人们对于阶层割裂趋势的深切焦虑,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对未来的预想。

社会竞争的确很残酷,但我们也绝不能让自己处于这种焦虑之中,不能让这种情绪阻碍自己的提升和发展。人是不可能被完全界定的,一切都可以通过努力而发生改变。未来再艰难,也总有人会突破困境,你怎么认定那个人就一定不是你?

其实我也想靠父母啊

我想说,还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自己不能靠父母之后,依然坚持靠自己。

-1-

我认识一位作者,一个月前突然患病,急需做手术,所以就在自己的公众号里向读者募捐。作者群的朋友也都热心捐款并帮忙转发捐款链接。大家都以为手术费是几十万元,要不怎么至于大动干戈地搞募捐呢?

后来听说原来费用只要两万多元,人们很奇怪地问:“才要两万多元,家里连这点钱都拿不出来?”

我想说,有的人真的拿不出来两万块钱,尤其对于很多农村家庭来说两万块钱就是一笔巨款。

我刚开始上大学的时候,就只带了两万块钱,这是我家全部的积蓄,后来几年全靠奖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支撑下来。

没有经历过缺钱的日子,是体会不到没钱的人生有多么尴尬的。

出国一直都是我的梦想,每次收到关于出国交流的邮件,我都会先看看费用是多少,自己估算一下,超过两万元的我就把邮件删掉,因为我真的去不起。

即使我的成绩在班级排名第一,保研去更好的学校深造也完全不成问题,但我还是得直接去工作,因为我太缺钱啊。

有个朋友要出国读研,听他说费用是三十万元。天啊!让我砸锅卖铁,再把我家的破房子卖了,我也凑不出这三十万元啊。

所以说,缺钱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啊!没钱,会使生病的家人无法得到救治,使学子的求学之路困难重重,使年轻向上的梦想折翼,无法向更高的地方飞翔。

-2-

我曾经发了一条朋友圈状态,问微信里的朋友在北京租房贵不贵、难不难?

答案出奇地一致,都是又贵又难!

大三快结束的时候,我准备在暑期找一个实习岗位,刚好认识的一位学姐在北京的某知名公关公司工作,他们公司正在招实习生,于是我就去找她咨询了一下。

没想到第一个问题就把我难住了——去北京实习要自己找房子。像我这种在二线城市读大学的人,如果想去北上广深实习(一般实习期要求是三个月),实习的时间可能会和大四的课程安排有冲突,而且还要面临租房难等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所以,即使我有能力申请到去大城市的大公司实习的资格,也不一定去得起。

有位同学和我说,她曾经在北京实习,为了方便上班,不得已租了公司附近一间月租三千多块的房子,三个月房租就花了一万块。对我来说,这真的是太贵了。我的银行卡总计就一万五千块钱的存款,下学期还要交学费和生活费,能支撑我上完大四就不错了。虽然不同地段房租的费用也不同,但是大城市确实是闭着眼睛都得花钱的地方。

有个在北京读书的好朋友看到我发的朋友圈状态,发微信跟我说:“我暑假不回家,你可以过来和我住。”我一点都没有和他客气,直接说:“真的吗?能省钱的事情我一定不怕麻烦你的。”

还有个学弟跟我说:“学长,我在北京的朋友多,要不要帮你问问租房的问题?”我开玩笑式地回复他:“你顺便问问他们喜不喜欢可爱帅气的小男生,没错,就是我,我可以考虑被‘包养’。”

每一个玩笑的背后都是两眼泪汪汪的无奈啊。

-3-

我在自己发的朋友圈状态下面感慨了一句:“看来我得开始攒钱付房租了。”

有个朋友回复我说:“真是自立自强的好孩子啊。”

我叹了口气,满脸苦笑,回复他说:“哈哈,其实我也想靠父母啊!”

是啊,如果我父母有能力为我创造更轻松的人生,那么我也想靠父母啊。人一辈子就活三万多天,谁愿意因为没钱、没地位活得那么辛苦?

年轻人就是要奋斗,他们如是说。

也许我们辛苦一辈子也买不起北京二环一个厕所大的房子,即使是这样我们也要挤破头融入北上广深,在不属于我们的钢筋水泥的大城市谋求一张可以睡得安稳的床。

年轻人就是要坚持,他们如是说。

我们没钱,吃不饱饭,交不起房租,即使是这样我们也要硬撑,把流到嘴边的眼泪当成自给自足的盐。

年轻人就是要吃苦,他们如是说。

我们因为没有过硬的家世背景而饱受排挤之苦,即使是这样我们也只能忍气吞声,不敢怒也不敢言。毕竟世界那么大,出去看看需要的还是钱。

我不是在埋怨父母没有能力,也不是在自暴自弃。

因为我知道父母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精神支柱,我也知道有的人终究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才能养活自己的。可是喝完所有自我慰藉的鸡汤,剩下的骨头才是我们最终要面对的现实。

只靠自己单枪匹马在生活的战场里征战,是一不小心就会阵亡的。

因为你不能靠父母,只能靠自己啊。可是,再自立自强的年轻人也会因为独自面对现实的残酷和冰冷而掩面痛哭,我们也想有人能够在自己最无助的时候拉我们一把,我们不是超级英雄,生而为人,请允许我们偶尔软弱。

所有人都在叫你飞得更高,却没有人关心你的无助;你缺乏风的助力,飞得越高就会越累。

一群不缺钱的人活得安安稳稳,鼓吹要追求诗和远方的田野,嚷嚷着追求稳定就该被千夫所指,可是我们还要先赚钱才能活过眼前的苟且。

努力着、无奈着、辛酸着,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的人生也能靠父母,可以少面对多少坎坷和曲折。

但是,毕竟多数人的成长过程会充满着或多或少的辛酸与苦难,苦难就是苦难,又苦又难。

我不是埋怨父母没能架设好一个能够让我惶惶度日、坐吃等死的人生,只是当我们能力足够,却因为经济问题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机会时,难免会感到心酸。

很多人和我一样,艰苦地奋斗着,艰难地挣扎着,但我们也只能靠自己。

罗曼·罗兰说过一句话:“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想说,还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自己不能靠父母之后,依然坚持靠自己。

毕竟,你别无选择。

大学新生“排雷”指南

结交优秀的人很重要,让自己优秀更重要。

-1-

电影《楚门的世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主人公楚门从小到大的生活一直都顺风顺水、幸福美满,可实际上,他从出生开始就是一部热门肥皂剧的主人公,他经历的所有事都是虚假的,他的亲人和朋友也全都是演员,但他本人对此却一无所知。知道真相后的楚门费尽千辛万苦想逃离这个虚假的世界,逃到最后却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巨大的摄影棚里,甚至连天空都是假的。

我回想起十几年的学生生涯,竟然在自己的身上看到了些许楚门的影子:很少有老师和家长会把现实的遮羞布扯开,给你看看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模样。

最典型的一个“白色谎言”就是,好好读书,考上了大学,你就轻松了!

多少人不是误信了这个“白色谎言”,怀着挣脱高考的牢笼、重获新生的期待走入的大学?

多少人不是因为听信“上大学就轻松了”,荒废了人生中最为关键的四年,输在了走入社会的起跑线上?

考上大学之后你该怎么办?你该以怎样的心态、怎样的方式去过好自己的大学生活?

没有人会告诉你这些问题的答案。

作为一个在大学里除了性经历以外其他经历都算丰富的老学长,我有必要站出来说点真话,帮助你排除一些“雷区”,愿刚刚走入大学的你,少走弯路。

-2-

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因为你根本没有好好听!

为什么大学里学的东西,到了社会上毫无用处?——因为你根本没好好学!

大学课本里的理论知识有没有用?——当然有用,很有用。你明明一无所知,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却不屑一顾,你不失败谁失败?

很多人说:“学高等数学有什么用?到菜市场买菜,你学的线性代数和概率论能用上吗?”

我想对这些人说:“对不起,我努力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就是为了以后不需要在菜市场为了一两块钱和人争得面红耳赤。”

我更愿意将“有用的学习”定义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而不是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数学公式。

每一次的热点事件,先别着急站队看热闹,动脑子想想:这件事适不适合借势传播(抓热点)?抓哪个角度会比较新颖(营销中的“差异化”)?哪个角度最具备传播力(大众的需求是什么)?

具备逻辑思维能力的人,才更懂得如何从一堆毫无章法的数据里抓取别人看不到的规律,才更懂得比别人多跨一步,从事件的表面去思考事件背后的逻辑。

虽然读过再多书,也没有多少人能把书中的词句倒背如流,但读书多的人和读书少的人,总是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差距,这种差距就是“气质”。

学习不是盲目的、机械的,关键在于是否善于学习、勤于学习。

知识让人更理性,通俗地说就是知识让你看起来没那么傻。

—3-

很多大学新生都误以为成绩不重要,能力更重要。

他们以为的能力,就是抱着“锻炼能力”“拓宽人脉”的心态,花大量的时间混迹于各种学生社团之间,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学生会主席,顶着响当当的名号收获一群学弟学妹的崇拜,幻想着毕业后靠自己在学生组织中的光辉事迹就能被世界500强争抢。

这种想法真是痴人说梦、大错特错。

首先,成绩很重要。如果我说成绩是大学里第一重要的东西,相信任何一个上过大学的人都不会反驳。

大学里成绩的高低,决定了你四年后对自己的未来有多少选择:保送研究生,基本靠成绩;出国,也要看成绩,尤其是英语成绩;找工作,绝大多数企业在简历最前面就要你填成绩排名,虽说不是决定因素,但要是排在50%以后,你敢说你不心虚?

毕业季,成绩好的人就相当于手握一张王牌,保研、出国、工作,哪条路都会有极大的优势,压力小很多。要是成绩不好,往高了走,成绩门槛达不到,往低了走,壮志难酬,不甘心,这和高考分数低就会大大限制选择权是一样的道理。

为什么现在鲜有人再提起“高分低能”这个词语?因为我们渐渐发现,高分往往意味着高能,至少取得高分的人学习能力不会太差。学习能力可能不决定起跑线,但是决定了你起跑后的速度。

其次,对于令很多大学新生都趋之若鹜的学生社团,一言以蔽之:学生工作的经验确实有用,但没有你想象得那么有用。在大学里,锻炼能力的方式和渠道有很多,学生工作只是其中的一种,要有侧重,明确对你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再合理分配时间。

作为一个在大学做了三年学生工作并且做过学生会主席的人,我用三年的学生工作经历送给新生一句话:如果时间允许,你应该去尝试加入一个社团、一个学生组织或者其他团体,这对于寻找归属感、培养交际能力和为提前进入社会做准备都有一定好处。

但是你一定要掌握几个“度”:第一,参加社团和学生组织的数量不要过多,最多两个,因为学生社团的工作性质其实都大同小异;第二,不要抱有过多的期望,大学的学生组织没有你想象得那么有发言权,所以给你施展拳脚的机会也不会太多;第三,付出的时间不要过多,学生干部的身份在应聘的时候确实是一种优势,我建议你要有,但是不建议你为了争一个所谓的部长、主席的名头耗尽心力,本末倒置。

你做过什么比你是什么更重要。拿我当初实习的经历来说,大多数企业对我曾经是学生会主席的经历并不感兴趣,但是对我一个人做起来微信公众号的经历却很感兴趣,因为学生会主席常有,而同是学生会主席又是小“网红”的人不常有。

我不是建议所有人都要赶潮流做“网红”,我当初尝试新媒体,也不是想做“网红”,而是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是我喜欢,第二是与我的专业相关,第三是我还算擅长写字。

这三点浓缩成三句话,套用到每个人身上都适用:找准兴趣、找准方向、找准长处。至于如何找准这三点?切记一定不要盲目,方法很简单,少问问题多尝试。

最后,对于那种乐于花时间参加各种聚会以“拓宽人脉”的大学生,我觉得他们完全是想太多了,自己都还不够优秀,还指望参加几个社团就能拓宽人脉资源?

结交优秀的人很重要,让自己优秀更重要。很会交际不等于人脉很广,最多叫“你认识的人还挺多”,可别人不一定想和你有什么“人脉关系”。

大学可能是你人生中最后一段单纯时光了,如果看谁脸上都写着“人脉”两个字,那一定是交不到真心朋友的。

-4-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大学比高中还累?大学明明更自由,空余时间更多,为什么上了大学之后,反而觉得有忙不完的事情?

出现上述情况,一般是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你的能力无法承载你的野心。

认识一个哥们儿,刚上大学时就参加了三个社团,由于态度积极,还被辅导员力荐为班长。在时间被高度挤压的情况下,他还立志要通过保研进入排名第二的大学继续念研究生。当然大学那么适合谈恋爱,凭借傲人的胸肌(我猜的),军训期间他就光荣脱单,羡煞一众单身男。

一天只有24小时,他怎么分配得过来?天赋异禀另当别论,可他既没有天赋,又没有异禀,徒有野心,空有抱负,学生工作没做好,成绩一落千丈,女朋友嘛,没多久也和他分手了。

这样的例子,在大学里数不胜数。包括我自己,大一时也是疯狂参加各种活动,大二才意识到成绩的重要性,好在悬崖勒马、及时回头,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专业知识和自己擅长的领域上(比如学不好会计,我就专注于学营销,在营销系发掘出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

能力不够,还总觉得自己很厉害,什么都想要,这是不是很多年轻人的通病?

第二,用“什么都尝试”的表象来掩饰自己内心毫无方向,也从不做规划的乱象,呈现出一种“瞎忙却不知道在忙什么”的状态。

我就深受其害。大一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未来要做什么,从来不做规划,像大多数积极热心的大学生一样忙里忙外,看似勤奋向上,实则浪费时间,收获少之又少。

我特别佩服那些很早就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的人。有的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出国,所以早早就准备起了托福和雅思;有的人上大学就是为了读研究生,所以深知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事情都暂且靠边;也有的人上大学就是为了打游戏、谈恋爱,我挺佩服并且羡慕那种随心所欲、不用努力的人,不过我这样的穷人家的孩子不努力就没有想要的人生,所以还是辛苦一点吧。

有一个方向,便不至于走得太歪,永远知道自己该忙哪些事情,才能让收益最大化。

所以大声说三遍:给自己做规划!做规划!做规划!

我很想告诉你怎么做规划,可职业规划和心理疏导我都不擅长,就不班门弄斧了。但你也别像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学生一样只知道问,百度一下,有的是你看不完的书单。关键是你肯不肯花时间看,看完肯不肯动脑子思考,思考完肯不肯花精力执行。最后能够学到多少知识,在于你自己的用心程度而不在于你读过的任何一篇文章。

大学老师可能唯一说对的话就是,自学能力很重要。

-5-

大学里谎言无处不在,“雷区”也很多,踩到过才明白,后悔过才懂得,原来很多错误都是动动脑子就可以避免的。

可惜年轻的我们都太热血,被兴奋冲昏了头脑,很难静下心来理性思考。再加上老师、家长都觉得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没有太多人给我们指导,容易迷茫,容易走弯路。

看过很多鸡汤,深信不疑的只有一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别总让我在该谈情说爱的时候加班

在我看来,既然决定要做一份工作,那就一定要保持足够的热爱,不热爱工作的人很难做好工作。

扫盲:“996”工作制是指工作日一天的工作时间是从早9点到晚9点,一周工作6天,且没有任何的补贴。公司要求员工要按照“996”工作制来加班,而且公司不会给任何补偿,比如说加班餐、晚上回家打车的补贴。

出处:一些互联网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以口头通知,要求员工实行“996”工作制,不能请假,并且没有任何补贴和加班费。

-1-

学生时代,我以为职场会是这样一种状态:朝九晚五,下班以后大把的时间用来见朋友、谈恋爱和进行其他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最重要的是再也不用写课后作业了!

可是我错了,原来比课后作业更占用生活时间的一种东西,叫加班。

实际上,我本人是不反感加班的。我曾经在一家房地产企业实习过,房地产这个行业,竞争激烈,压力很大,确实忙,不忙就很难出业绩,于是加班和单身都早已成了一种“地产特色”……

即便我只是一个实习生,也要经常加班。但我从来没有抱怨,原因在于我们公司的加班并不是强制性的。时间安排和个人效率有很大关系,偶尔要搞个什么大新闻,集体加班其实还挺能促进公司内部团结的。

但是,即使是我这种很少抱怨加班的人,在听到“996”时也忍不住要暴跳如雷、揭竿起义了。

-2-

好公司应该给员工多留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

如果你在一家实施“996”上班制度的公司工作,就意味着你的工作和生活将会高度重叠,你几乎不会再有私人生活:没时间谈恋爱,没时间陪家人,没时间培养业余爱好,没时间享受生活……

在我看来,既然决定要做一份工作,那就一定要保持足够的热爱,不热爱工作的人很难做好工作。

但是,我们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名员工。一个人应该要比热爱工作还热爱自己的生活,好好工作的最终目的一定是为了好好生活,而不是让工作成为生活的全部。

“996”上班制度是反人性的,讽刺的是,实行“996”上班制度的反而是那些正在研究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性需求的互联网公司。

为什么我说好公司应该给员工多留一点私人时间?因为谈恋爱其实是刚需(即刚性需求,指在商品供求关系中受价格影响较小的需求)!一个情感压抑的员工如何好好工作?

而这里的私人时间,当然不仅指性生活,还指员工的私人空间和工作以外的喘息时间。

-3-

“996”上班制度的重点不在于“996”,为了完成工作偶尔“996”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你想强制我天天“996”,又不愿意给我应有的回报,这简直是剥削。

“996”上班制度是自私的,公司要求员工要按照“996”工作制来加班,而且公司不会给任何补偿,包括加班餐、晚上打车补贴,只要求员工比别人多付出,却不给员工多付出的那部分应有的补偿,凭什么把别人的生命消耗看得如此理所当然?

热爱工作不等于把时间都投入到工作,如果你想要我这样做,请为我花费的更多时间付费。

我想对所有喜欢用情怀绑架员工的企业说:“情怀让人充满斗志,可是钱才能让人心甘情愿。”

更何况,强加的口号怎么能称作情怀?情怀说这锅太重,它背不动!我们的情怀是工作之余能有时间全身心放松,和家人一起享受生活,是带着父母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不是朝九晚九、一周六天趴在办公桌前把肚子养得肥肥的。

让员工有钱地忙碌着、有钱地工作着、有钱地活着,才能让员工有斗志地干着。

-4-

只有让员工发自内心地喜欢去上班,才能让员工对工作负责、对企业忠诚。

而“996”上班制度,无疑让员工对公司敬而远之,内心产生对公司的恐惧和抵触,毕竟一到公司就要干12个小时的活啊!简直不让人活。

不和员工谈钱,就别怪员工不和你谈情。

前几天,我去参加一个企业宣讲会,宣讲的HR说了一句话,我印象非常非常深刻,深刻到让我立马就放弃了这家公司。他说:“我们是创业公司,选人有一个原则:只要是刚来应聘就和我谈工资的,一律不收。

“因为这样的人,只看重钱,对公司不会忠诚,只要别家给他更高的工资,他很容易就会被挖走了。我们要的是能一起为公司的愿景奋斗的员工。”

贵公司的愿景是什么?是招到更多的廉价劳动力吗?如果我不和你谈钱,那你也不要和我谈能力了,我去贵公司混吃等死你愿意吗?

聪明的公司都会用尽量高的薪水和福利来招揽人才,因为聪明人寻求的永远是高薪水、好福利,而不是没日没夜的加班。

不要把无爹可拼当成你失败的理由

进一寸有一寸的喜悦,至少努力让下一辈能少受一点苦、少留一点汗、少爬一点坡。

-1-

强台风“鲇鱼”在福建登陆的前几个小时,我正好结束了两家企业的面试,马不停蹄地上了动车,赶往另一家企业去面试。一天赶三场面试,第二天接着赶,投简历、参加宣讲会、笔试、面试……

校招季,我放弃了全系第一的保研资格,光荣地成为一名四处奔波的失业者。很多朋友劝我读研,因为我成绩有优势,可以被保研到更好的学校。但我想得很清楚,毕业就参加工作,抓紧赚钱,还助学贷款,养家糊口。如果再向家里伸手几年,且不说家里负担重,就怕家里的老人等不到我拿钱回家的那一天就提前离开人世了。

暑期在一家企业实习,领导和我说:“只要你愿意,就可以留下来,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如果家里没什么关系,要想完全靠自己找到一份好工作,还是挺难的。”

我嘴上答应着,其实心里不以为然,因为我觉得凭自己的能力,找份好工作并不是件难事,我一直相信能力才是第一敲门砖,因此我放弃了暑期实习的留用机会,想通过校招去一线城市发展。

可我还真没想到,要靠投简历找份好工作,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2-

拿我经历过的几场宣讲会来说,一家本地的房地产企业,在全国十几个高校举办宣讲会,光是在我们学校,几百人的大厅就座无虚席,门边黑压压一片全是没有抢到座位的学生。

而这家企业今年在全国只招收不到80个应届生。

像华为这种龙头企业更是不必多说,只要是想找工作的大学生都会去试一试。总体来看,这几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旧甚至更加严峻,僧多粥少,互联网三巨头BAT从去年开始就已经发出“缩招”信号。我去参加面试的企业里,有一家是排名全球前五的快消巨头。这家企业今年的管培生项目招聘人数比起去年缩减了整整一半。

有些岗位,全国范围内只招收个位数,这才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比高考还残酷。

找不到工作不是你不优秀,而是岗位根本就不够。

就业季,整个校园都弥漫着焦虑不安的气息,我也很难淡定,无法免俗地站在最焦虑的那一梯队。对于像我这种一穷二白,只能靠双手打拼的人来说,找不到工作的后果更是无法想象:家里给不了在外发展的你任何金钱和人脉上的支持,一旦没有收入来源,怎么吃饭?怎么养家?怎么还贷?怎么发展?

每一个问号担在肩上,都是巨大的不确定性。

-3-

我身边有很多家庭条件尚可的同学也在为找工作的事情烦躁,虽然父母能够给予一定支持,但实际上远远不够。买房,成家生子,给父母养老,给自己养老,想要活得好一点,哪个不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家庭环境一般的同学,父母在经济上能够给予的支持很少。

我一直很羡慕身边有钱的人,不仅羡慕他们的钱,更羡慕他们不会因为没钱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因为家庭环境的不同,人生选择的差异就很大。虽然年轻的我们都是一无所有,可至少有钱人家的孩子不至于像我们找工作那么紧迫,那么急于求成。

我身边的一个同学,在我四处奔波投简历找实习机会的时候,他就拿到了好几家知名银行的offer(录取通知),大家都说他是靠家人的关系获得的内推资格,找个工作根本用不着自己费心。当然,这都是大家的猜测,我们不能因为这些猜测而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人生这张试卷上,有的人只有判断题,答案只有“是”或者“否”,而有的人却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家庭条件优越的确能帮他们减轻很大的压力。但是我依然相信真正能够让一个人成功的只有他自己的努力,家庭条件仅仅是一个辅助而已。

-4-

问:如果你的月薪为5000元,5年内如何在北京买房?

答:你只需要坚持奋斗5年,存够20万,爸妈再出480万就可以买了。

刚工作的年轻人,现在想要在大城市买房几乎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事,动辄每平方米10万元、每平方米8万元、每平方米6万元的天价,平民百姓哪能承担得起?在北上广深打工的年轻人无一不笼罩在房价的阴影中,如果你还没体会过这种绝望的滋味,那一定是因为你很少关注中国的房市。

深圳6平方米88万元的“鸽笼房”被抢购一空的新闻,再次让我们这些一直想去大城市发展的年轻人感到前途无望。不是说一定要一根筋地吊死在大城市买房,房子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在一个城市的资源、机会、前景、人脉,这些都和你能否在这个城市安家紧密相关,而高昂的房价让人看不到希望,没有希望才是最恐怖的事情。

知乎某网友曾谈到,北京的高房价甚至让很多核心技术人才都不堪重负,接连出逃。

我问过一位总工程师:“你们这些年来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

他说:“北京××研究所。其他的几个厂都太老了,连产品都做不出来。”

“那现在北京这家发展得怎么样了?”

“技术跟不上需求了,比我们落后,我就是从那家研究所出来,到这里来的。”

“为什么他们不行了?”

“人才流失严重。”

“为什么?”问到这儿的时候,我本以为他会说是自己把技术人员都带走了。

结果他说:“北京房价太高,受不了,好多人都走了。”

又一名知乎网友说得好:“住房不是刚需,但是住房与户口捆绑的时候,住房就是刚需;户口不是刚需,但是户口与教育捆绑的时候,户口就是刚需。”

你问我住房是不是刚需,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不是,真正的刚需是教育!但是我这样回答你们肯定不高兴。

二三线城市的情况就会好吗?并不是。2016年整个中国的房价,都呈现出一种“癫狂”地疯涨状态,各地“地王”频出,“地王”这个词隔几天就会霸占一次头条,一次次刷新历史。

所有的探讨都要基于“得到更好的生活”才有意义,如果想随便找个工作混吃等死、住在老一辈的屋檐下过平庸的生活也无可厚非,只是并非所有人都想过这样的日子。纵然现实残酷得让人心生怨念,让人产生畏惧和退缩之感,可有些人还是成功了,还是过上了他们理想的人生。他们当中有些人和我们一样,出身平民百姓之家,没有钱也没有背景。这让我们再也没有借口去喊现实人生有多苦,只能回头审视自己,哪里出了问题。

也许因为家境不好,有的人只能成功得相对较慢,但进一寸有一寸的喜悦,至少努力让下一辈能少受一点苦、少留一点汗、少爬一点坡。

虽然有太多的人因为家境不好、环境恶劣而失去了很多发展的机会,可那些成功的人无时无刻不在用他们成功的事例提醒我们,决定一个人成败的并不是家境,而是他自己的能力,他对成功的欲望。环境会影响一个人一阵子,而他自己真的不想拼、不想闯才会影响他一辈子。

同类推荐
  • 不一样的温州人:揭秘温州人的创富秘密

    不一样的温州人:揭秘温州人的创富秘密

    从生意的实际运作角度,为您总结了温州人赚钱做生意的与众不同之处:不一样的思想、不一样的观念、不一样的素养、不一样的品质、不一样的胆量、不一样的创意、不一样的人脉、不一样的手段。现如今,在中国,温州人已经成为了财富的代名词。雄鸡报晓的中国版图上,温州人是一群最能赚钱、最会赚钱的商人群体。成功的经验总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赚钱就应该向温州人学习。
  • 让将来的你,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

    让将来的你,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

    《让将来的你,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激励亿万心灵的年度暖心之作,写给在每个艰难的日子里勇敢前行的年轻人。冯仑、张德芬、柴静、俞敏洪、毕淑敏、马云倡导的成功法则。与其担心未来,不如现在好好努力,只有奋斗才能给你安全感。要相信,成功并不是成功者的专利,今天的你,不过是少了一点点机会加上毫不动摇的努力。努力让今天过得更有价值,才更有可能实现明天的美好。新的一天开始了,是不是离梦想更远了?本书非鸡汤,无耳光,能量满溢,从心理学、方法论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全面帮助你认清自己和面前的这个世界。书中以精炼的法则和通俗易懂的故事,剖析成功的本质,让你在青春的迷茫中,找到自己努力奋斗的意义。
  • 博弈与心计

    博弈与心计

    “每个博弈者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不但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还必须考虑到他的决策行为对周围人的可能影响,以及周围人的反应行为的可能后果,通过选择最佳行动计划,来寻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人在社会上混,如果没有一丁点心计,遇事既不留心也不琢磨,那麻烦可就大了。在人与人的博弈中,你必须意识到,你的上级、商业对手、亲密的朋友、乃至你未来的伴侣都是聪明而有主见的人,是关心自己利益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被动的和中立的角色。一方面,他们的目标常常与你的目标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他们当中包含着潜在的合作因素。为了自己,也为了与他人更好地合作,你需要学习一点博弈论的策略思维。”
  • 人生学校:理想的工作

    人生学校:理想的工作

    圆满的人生不仅需要一份称心如意的爱情,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拥有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遗憾的是,了解自我、知道自己要把精力投向何方却比登天还难。本书将指引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帮助我们找到合适的工作。本书秉持同理心,重在务实,它将指引我们及早发现自己真正的天赋所在,在为时未晚之前厘清原本纷繁复杂的欲望和抱负。
  • 不可或缺的危机意识

    不可或缺的危机意识

    在德国奔驰公司董事长埃沙德·路透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巨大的恐龙照片,照片下面写着这样一句警语:“在地球上消失了的,不会适应变化的庞然大物比比皆是。”英特尔公司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安德鲁·格洛夫有句名言叫“惧者生存”。这位世界信息产业巨子将其在位时取得的辉煌业绩归结于“惧者生存”四个字。进入商战时代以来,关于危机意识的警言不绝于耳。
热门推荐
  • 他是秦始皇

    他是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位皇帝,历来褒贬不一,有人骂他,有人夸他,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让我们一起看看吧,你说呢?
  • 毁灭根源

    毁灭根源

    曾经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他说城市是人类毁灭的根源。一切的一切都是从那一天开始的,如果时间可以从头来过,游一凡绝对不会选择那个时间出现在那个地点,当然,从头来过仅仅只是一个奢望,因为一切已经太晚了!
  • 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同人文

    擅长捉弄的高木同学同人文

    高木与西片的高中生活~自初中以来,男生西片一直遭到女生高木的捉弄且无力还击——因为高木每一次都能破解西片心里的那些小心思并再次捉弄。到了高中,西片十分“幸运”的与高木同处一所学校。这回,西片能不能成功呢?请拭目以待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他眼角下有颗痣

    他眼角下有颗痣

    一百八十线小演员宋雨眠被同门师妹抢了富二代男朋友后有话说了:捉奸?档次太低,直接给我报警!警察叔叔,有人从事违法性行为了啊!白手起家总裁黄时昀被骗相亲,谁知道相亲对象上一秒还对自己爱答不理,下一秒就抱着大腿不肯撒手,黄总裁觉得一定是自己美色过于诱人了!相亲对象:要不看着你是我上司加救命恩人的份上,谁睬你啊?
  • 星航征途

    星航征途

    广阔无垠的宇宙中拥有着数不尽的未知事物,在地球纪元2022年人们收到了第一次与异类的通讯接触。此后100年内人类在银河系获得了一席地位成为了宇内联盟:伊甸,的一员,正式成为了宇宙军。然而总会有人被欲望与探索支配,他们就是:星际海贼!
  • 乡村非书记

    乡村非书记

    呵呵哒,土得掉渣渣的水寿村,来了书记?怎么办?他,本是留学博士,大好前途,她本是千金小姐,金枝玉叶。一次灾难,她家破人亡,一次算计,他落魄水寿。且看他两如何~
  • 混在大明当皇帝

    混在大明当皇帝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迎来了它真正的君王查理五世,开启了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时代。横跨亚欧大陆的奥斯曼帝国也迎来了他伟大的君王苏莱曼大帝,开启了全盛时代。而东方强大的大明王朝随着中兴之主孝宗皇帝的驾崩,也迎来之后东方逐渐走向漫长衰弱的时代……明朝中叶,一个人才遍地却又声名不显的时代。一个穿越而来的少年,依靠着手中的搜索系统,靠挖掘人才而让大明重新走上盛世巅峰……
  • 守护甜心之樱花季节

    守护甜心之樱花季节

    一位平凡的普通小升初女生,偶然的情况下来到守护甜心的世界,化身世界首富,有了三个守护甜心,转入圣阳中学,认识了日奈森亚梦,成为了好朋友,就这样,没过多久,一对双胞胎的出现打破了这个生活..............
  • 公务礼仪大全

    公务礼仪大全

    礼仪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公务礼仪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礼仪在公务活动中的具体应用。作为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务人员代表政府的形象。为此,各级公务人员应“内修素质,外塑形象”,深入学习公务礼仪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做学礼、知礼、懂礼、重礼、明礼、守礼、讲礼的优秀公务人员。《公务礼仪大全》从仪表、日常办公、公务活动、外事、交际、公共场所、网络七大方面讲授公务礼仪,贴近公务活动实际,是公务人员礼仪培训最值得选择的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