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257900000008

第8章 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一、开展感恩教育实践的必要性

感恩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感恩教育也是一种实践活动,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知恩、识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2)。在感恩教育中坚持以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参与,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在体验中学会感恩,在体验中培养社会责任感,传递爱心,回报社会,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特点

感恩教育是一项实践性特别强的价值观类教育,它具有养成性、实践性、体验性、效果隐形性等特点祝国超。论大学生感恩教育课程化【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

养成性,是指感恩是一种长期养成的优秀品德,对这种品德的养成不能够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较长的教育培养过程。因此不能采取传统的知识教育方式进行感恩教育,而要慢慢养成。

实践性,与养成性相关,是指感恩的习得必须要在具体实践中。感恩本身是一个实践过程,感恩教育也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再多的关于感恩的知识,也仅仅是掌握了知识,并不代表具备了感恩的心,成为了感恩的人,就像你看了再多烹饪书也不如亲自下厨容易学会炒菜一样。只有让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且能够在实践中经常性地做出感恩的行动,才被称得上一个感恩的人。

体验性,是指感恩品德的获得要靠亲身体验,获得强烈的感恩情怀,造成情感升华,才能做出感恩行为。高度重视体验是感恩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重要方面。感恩教育忌讳单纯的知识传授,感恩认知和感恩情感都需要通过大量的体验来获得。

效果隐形性,是所有品德类、价值观类教育共同的特点。它不像技能,获得以后马上会用,会产生显性效果。感恩教育效果如何,要受教育者在日后的生活中、社会实践中慢慢显现,而且日后受教育者的感恩道德显现与所受感恩教育的关系也不是正相关,受教育者感恩和施恩举动,不一定是之前教育的结果。

以上反映了感恩教育的复杂性和实践性,充分说明感恩教育是一种实践活动。

(二)感恩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当前,感恩教育刚刚起步,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

1.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多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多地关注分数、升学率和就业率。中学教育沦为考试工具,大学教育沦为找工作的工具,社会教育沦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一些学校对感恩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感恩教育的实施力度较小,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未形成“学会感恩”的良好氛围。学生感恩意识缺乏,导致情感冷漠,责任心与协作精神匮乏,这给学校育人的功能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感恩教育表面化,缺乏系统性

每个人心中感恩教育的形式都应该是丰富多样的,但是教育者往往把感恩教育片面地等同于搞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盲目地顺应潮流,追赶时髦,主观臆断地拟题作秀,让感恩教育沦为“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的作秀表演。如许多学校不约而同地让学生给家长写“感恩信”,以给父母洗一次脚作为家庭作业,等等。教育者在没有讲清感恩活动的精神内涵的情况下盲目让学生“活动”,致使活动收不到应有的成效。许多家长甚至感到莫名其妙,认为不过是学校的一时心血来潮,使活动的真正意义消解。而学校管理者在总结、评价学校的德育工作时,往往罗列学校搞了哪些感恩教育的活动,这无疑是感恩教育中的短期行为。举办活动不是目的,而应成为教育的手段和渠道之一。在实际情形中,很少有学校把感恩教育活动系统化、序列化并纳入学校长远规划,这势必使感恩教育缺乏系统和长远目光,削弱了感恩教育在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过程中的作用。

3.感恩教育环境建设缺失,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感恩教育脱节

据一项对16-20岁人群的“亲情调查”显示:有20%的年轻人不记得父母的生日;有60%的男孩女孩自己过生日时,不会想到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有48%的青少年和父母没有话说,但他们中有超过70%的人曾为超女的“真情感言”流泪。有人将这种“见超女尖叫,见父母无言”的年轻一代称作“新移情一族”。青年是社会上最敏感、最早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群体。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使部分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当代青年把情人节、圣诞节过得比我国的任何节日都隆重,但对同样是外国传来的节日——感恩节,却很少人记得住。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不得不让辛辛苦苦为了青年们的前途付出心血的父母、老师和朋友等寒心。

4.感恩评价体系不完备

学生感恩教育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评价体系,致使感恩教育难以落到实处。有的学生本来有较高的道德内省意识,如在思想上认可“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当他们看到忘恩负义的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时,原有的道德意识就会发生动摇,进而放弃对他人感恩。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将使学生的道德水平处于失范状态,使感恩教育很难在学生的心灵中引起震撼。

二、感恩教育实践方法

1.提问式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然而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日趋倍增,中国很快迈入老年社会。践行“百善孝为先”的传统感恩思想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时,可以用提问式开展针对老年人“他们的生活、身体状况如何呢?”为主题的感恩调查。可以请班上的同学担任小记者,对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者邻居老公公、老婆婆等进行采访,特别要询问老年人是否有受到冷落、虐待、遗弃等不孝的情况。让学生自由选择对象,自主发问,真实记录情况。当然也可以在我的提示下去了解以下这些情况:

(1)你家的老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和你们住一起吗?若不是,他们住在哪?

(2)老人的房间里有彩电看吗?有冰箱、空调用吗?若没有,那是什么原因?

(3)年老体弱,有的已失去劳动力,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本身无养老保险费,晚辈给他们赡养费、医疗费吗?

(4)当老人生病卧床不起时,晚辈会带他们去医治吗?会有人去护理吗?

(5)老人在家里经常有不开心的事情吗?这是为什么呢?

(6)你是怎样对待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等长辈的,有什么不孝之言行吗?

(7)假如你老了,处于一种被冷落、遗弃的处境,你的感受将会是怎样的呢?

……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走向社会,身临其境,去探索问题的奥秘,去探求问题的核心与主题,去亲身感受那些不幸的老年人的滋味。经学生的采访调查,晚辈对老人的一些“不孝之举”令人深思、催人警醒。这一幕幕真实事例的采访,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次震憾。这是一种很好的感恩教育方式。

2.对话式教育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搜寻活动,进行心灵对话,去获取“感恩”知识、提升感恩情感、激发报恩冲动。

(1)与父母对话。学生爱听故事是天性,请父母讲述前辈孝敬的故事,从纯朴的语言中去领略“感恩”的内涵。

(2)与教师对话。明确“感恩”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特征,知道应该弘扬什么,摈弃什么。

(3)与同伴对话。各自交流生活中是如何孝敬长辈的故事,了解“感恩”在彼此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4)与书本对话。请学生走进图书馆、阅览室,通过查阅圈划、摘录笔记等形式来知晓前辈“感恩”的动人事迹。

(5)与电台对话。经过声讯,认识“感恩”的含义、内容与方式。

(6)与网络对话。学生对网络爱不释手,引领他们进入教育信息网络,搜寻了解新时代赋予“感恩”的新的含义。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典型的事例中去感知理解“感恩”的时代内涵,懂得“感恩”的内容与方式。

3.体验式教育

第一,算成长账,感恩国家与社会。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大型调查活动,调查政府领导、工厂厂长、居民、学校教师,了解祖国和家乡为培育人才所付出的心血、付出的财力、作出的奉献,激起学生报效祖国与人民的情怀。学校在大量活动中提供给学生培养感恩意识、奉献精神的渠道和空间,以这种方式来强化感恩教育。

第二,过节日,学感恩。

(1)国际“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春节……这些节日都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感恩道德教育的良好时机。在庆祝今年的“三八妇女节”时,可以开展“感谢妈妈”的活动。活动中,孩子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出人间亲情的温暖,是升华感恩情怀的好时机。

(2)教师节,师生之间来一次坦诚的交流,一句真心的话语,送老师一件特别的礼物(自制的,作业本、小作品等)、写一句感恩的留言,等等,都在述说着人间至纯的真情和传承着中华传统美德。

第三,学做父母,体验辛劳。

开展活动之前,针对学生在家中的表现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内容包括:是否知道父母生日(都不知道?知道一人、两人?);是否经常做家务;在家使用礼貌用语的情况。通过调查摸底后,鼓励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自己父母生活的酸、甜、苦、辣,希望他们能从内心深处碰撞出感恩的火花,激发出感恩的真实情怀。

(1)妈妈十月怀胎后才把我们生下来,那是什么滋味呢?我们用一定质量的米袋(等同于刚出生小孩的质量)绑在自己的腹部行走、扫地、读书、写字……体验一下母亲的辛苦。

(2)冬天洗衣、洗菜等洗理活动。寒风呼呼地刮着,当我的手浸入0℃以下冰冷的水中时,是什么感受?为什么妈妈一到冬天,满手都是冻疮?

(3)夏天高温,参加户外劳动。夏天,室内气温高达40℃,室外甚至超过了50℃。这样的天气,农民伯伯、爷爷还要下田插秧、除草、施肥、防虫治病。伯伯和爷爷额头的汗珠像黄豆似的不停地落下来,是不是很辛苦?

(4)到水果摊头站一小时,感受一下?帮着买卖水果试试?

第四,坚持“为父母洗脚”一个月。洗一次脚不足以体会感恩,洗一个月的脚一定可以体会出来。洗脚过程应成为很好的亲情交流过程,主题要围绕感恩与报答。坚持一个月,一定能够情感升华。

这些亲身体验的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感恩社会、珍惜生活的情怀与欲望。

4.同伴教育

实践证明,同伴教育是感恩教育的有效形式。同伴教育发源于澳大利亚,流行于西方国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在社会发展领域内广泛使用的培训方法。它是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心理进行教育的方式。同伴教育通常首先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青少年学生(同伴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然后再由他们向周围的同学传播知识和技能,甚至向更广泛的范围传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许多研究都证明,同伴教育在使人们形成正确的知识、态度、行为方面发挥着十分有效的作用。同伴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是相互融洽、有信任感的同龄伙伴关系,而非师生关系,因而便于通过人际交流与反馈,相互分享生活中有用的经验和信息。将同伴教育实施于感恩教育体系中,可以使学生更易接受爱自己、爱他人的感恩理念,积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近年来,在学生的教育中,同伴教育越来越受到欢迎,因此,感恩教育可以经过组织安排,通过同伴教育的形式,进行感恩教育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共鸣,达成共识,达到教育的目的张颖香。大学生“感恩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6)。

5.故事教育

老师可以选用短小精美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等,加以讲解或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道理。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生动有趣,吸引力特别大,效果应该是非常显著的。老师用生动的感恩故事或忘恩负义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完故事后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或直接谈看法,老师最好是加以评述来达到教导学生的目的。

6.对比教育

人是要通过对比才能体会差异、感受不同的。犹其是独生子女,面对优越的社会条件,享受着丰富的物质资源,每天都生活在家长的关爱与呵护之中,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幸福地沐浴在家长和国家所创造的优良教育环境中,却常常视而不见地说“我什么也没有”;面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再加父母的“421”宠爱,却说“谁都不爱我”;面对社会的关爱,一些人连“谢谢”都不会说,把一切都看成是理所当然。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一直都生活在这样的条件下,“没有什么好不好”、“本来就该这样”、“没有什么好感激的”。但是经过对比,情况就变了:感恩教育,需要设置一定的条件,让受教育者感受差异,从而认识到爱的实实在在。比如说,对一个生病的学生,开始可以故意不去看他,让他一个人呆着,过一阵子慢慢给他无微不至的关心,他就会深切体会到被别人关照的“恩情”,以致以后遇到别人生病,他就会主动去关心别人,这样感恩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又比如一个学生在考试时竟然忘了带笔,在其正着急万分的关键时刻,你递上一支笔,想想这个时候肯定会激发起其感恩之情的,以后看到类似情形,想到自己的这个经历,就应该会伸出援助之手的。这些情境都是一些感恩教育的手段。所以有人说,对孩子要“狠一点”,是不无道理的。对学生也要“狠一点”。

三、感恩教育实践方案的制订

(一)基本思路

1.活动与体验是感恩教育的主要渠道

感恩教育忌讳单纯的知识教育,感恩认知和感恩情感都需要通过大量的活动和体验才能获得。在这里,笔者特别强调感恩教育生活化。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江苏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694。感恩教育尤其是这样。要从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通过身边的每一件小事进行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体验感恩、把握感恩,在现实行动中把感恩意识和个人的情感、意志、知觉等具有缄默特征的东西交融在一起,最终在现实生活中实现感恩教育。如开“算账”课感知父母恩、大学校园设立“感恩节”,举办“回家给父母磕个头”活动我们都该给父母磕个头!【EB/OL】.人民网:网友之声,2007-1-24.

2.一二三课堂相结合是感恩教育的好方法

作为思想教育课程,单一的课堂教学是枯燥无味的,感恩教育既要利用传统课堂(第一课堂)的优势进行教育,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体验(第二课堂)进行教育,还要充分利用最现代化的网络手段(第三课堂)进行有效教育。因此很有必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相结合:第一课堂的任务重在感恩知识的传授,通过系统的知识教育,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恩认知;第二课堂是在感恩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系列活动、亲身体验,获得感恩情感,学习感恩方法。包括校园感恩专题活动、校外实践基地感恩体验活动等;第三课堂主要是利用青年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将第一、第二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延伸进去进行的教育,如开办专题网站、举办网络活动、设置感恩人士QQ聊天群、网上专题阅读与资料查找等。一二三课堂相结合,是感恩教育的好方法。

3.“采—读—品—行”四步法让感恩教育立竿见影

“采—读—品—行”实际上是体验教育的四个步骤:

采,即采集感恩故事。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积淀了大量的感恩教育资源;现实生活中,在我们身边也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的感恩故事。让学生亲自去认识,去感知,并将它们采集起来,编辑成感恩故事小册子,获得感恩教育的第一手感性材料,这本身就是一次感恩教育。采集需要到图书、网络中去,也应该到社区、企业中去,关键是在自己家庭、朋友身边,在校园、师生之间用心寻找。这是一个很好的主题探究体验过程;

读,即阅读感恩故事。这是将采集到的感恩故事进行成果分享的过程,也是感恩教育氛围的营造之举。组织交流阅读感恩故事,摘抄感恩名句,组织感恩故事会、演讲赛,还可以送感恩故事“三下乡”。特别提倡学生回家给父母讲述感恩故事,提高对感恩的认识;

品,即品味感恩真谛。这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也是感恩教育非常关键的一环。老师要组织学生对收集的感恩故事进行深层品味,并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体会,借助语言、文字如感恩感言、感谢信、读后感、心得体会,以及用书法、漫画、歌曲和其他文艺节目等形式将故事内容表现出来。特别提倡组织大规模的“感恩经典诵读”活动,积极的氛围能够迅速升华感恩情感,领悟感恩真谛;

行,即做出报恩施恩行动。有感恩之心还不行,关键是要见行动,人的行为习惯是靠长期训练日积月累的形成的。学校要出台措施提出要求积极引导,如填写“感恩活动登记卡”,进行红榜表扬、德育加分等,使报恩施恩蔚然成风。一是要引导学生在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教师节母亲节,开展报恩实践活动;二是提倡大学校园设立“感恩节”,在这天,每个学生都要深思感恩的人,做出报恩的事;三是要将感恩活动经常化。要将学生感恩实践与常规行为训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强感恩意识、学习感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通过以上“四步教学法”,感恩教育会收到立竿见影之效。

(二)活动设计

“学会感恩”就是以“感恩”为主题,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活动,小处入手,从身边入手,教育学生认识、感受、体验父母、老师、同伴、身边人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让学生知恩图报,进而推而广之,爱他人、爱自然、爱祖国,并使感恩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这种品德的形成,需要通过一些实践。具体来说,实践活动方案的制订要考虑好以下几方面:

1.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感恩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必须包括教务、学生、财务、后勤等方面的领导,以方便活动的组织开展,取得最佳效果。

2.目标设定

根据感恩的内涵及感恩教育的规律,设定具体而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该目标是以后实践教育的总纲,目标清晰与否,直接关系到最终效果,因此十分重要。

就目标而言,无非是认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的培养之恩、他人的关爱之恩,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而最根本是,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感恩价值观,形成一颗感恩的心,做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

3.活动安排

以一次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而言,一般分为:宣传发动(集中教育)、分步行动和总结评比几个阶段。

(1)宣传发动。宣传鼓动的效果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实践效果,因此十分重要。宣传主要是对活动的目的意义的宣传,基本技能的准备,有关事项的安排。利用利用校园网站、广播站、宣传橱窗、宣传牌、黑板报、学习园地、墙报等宣传阵地进行广泛宣传,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召开学生干部会议进行宣传、发动。宣传发动阶段有的也通过集中教育进行,目的相同。

(2)分布行动。这是关键,直接影响最终效果。组织者(学校教务、学生管理部门)要列出一些行动建议,落实到各班、各位学生,依据班级、个人实际情况选择部分建议或采用建议之外的其他措施付诸行动。学校要为学生的实践行动提供帮助和条件。这个过程很繁杂,需要校方周密安排,为学生设计N种方案,要有组织、有要求,有记录、有考核。以下是举例:

感恩父母行动:①完成爱心家庭作业: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给父母过生日;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给父母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洗脚;为家里做四件家务事: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等等。②倡导节约,杜绝浪费:“为父母节约一分钱,一粒米”。③向父母写一封家书,汇报自己在校学习、生活情况。

感恩老师行动:①见到老师,使用尊敬老师的文明用语。②上课认真听讲,认真思考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③向老师献真情,自选“五个一”(给老师写一封信、找老师谈一次心、为老师做一张贺卡或献一份礼物、向老师提一个建议、向老师表一个决心)。

感恩他人行动:①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②开展扶贫助学献爱心活动。③开展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去敬老院慰问老年人)。

感恩祖国行动:①收集祖国成就、“祖国之最”、祖国的世界之最以及祖国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军事国防、文化繁荣的图片资料在橱窗展示。②观看一部爱国影片。③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3)总结评比。每位学生以书面形式向班级提交感恩活动个人总结,强调感受的真实性;每个班级向学校提交感恩活动班级总结、班将活动开展情况(图片或文字形式)、学校将活动照片、总结、感言等资料进行展出;学校开展感恩教育评比。如评选感恩活动先进个人、先进班级、感恩道德模范等,并及时予以通报。

(三)方案案例

案例一:

小学感恩教育实践活动方案来自wenku.baidu.com大庆市让胡路区教育系统团委。

一、指导思想

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感知生活在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之中,具有感恩意识,培养和造就具有感恩意识的人,结合我校的实际,开展感恩节教育系列活动,让队员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懂得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栽培之恩,感谢别人以及社会帮助之恩,引导队员在实践中体验感恩,学会感恩,把他们培养成为心地善良、懂得报恩的文明人。以“孝、忠、礼、义”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祖国、老师和他人。

二、活动主题和口号

主题:让“感恩”伴我成长

口号:(1)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2)永怀感恩之心,常做感恩之事。

(3)学会感恩,培养美德。

三、目的意义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感恩意识的人,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的付出,社会的关爱与扶持,体会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的关爱,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扶持,对别人为自己的付出知道感恩。

四、目标任务

感恩教育是传承中华民族美德,提升民众素养,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统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道德行为规范养成的感恩教育活动,以“八荣八耻”和《中小学生道德规范养成学习资料汇编》及《三字经》、《弟子规》为主要内容,以庆祝“三八节”、“国庆节”、“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为契机,开展七个感恩教育:一是感谢党和祖国的培育之恩,做立志报效祖国的“四有”新人;二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在家做孝敬长辈的好孩子;三是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在校做尊师爱校的好学生;四是感谢同学、朋友的爱心互助之恩,做团结互助互爱的好青少年;五是感谢社会主义大家庭关爱之恩,做助人为乐的“小雷锋”;六是感谢大自然的赐予之恩,做保护自然环境的小卫士;七是感谢老一辈大庆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教养之恩,誓作大庆“铁人”好后代。通过主题班会、写感恩日记、自制小贺卡、给家长、老师写一封感恩信、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劳动等活动。坚持不懈地对青少年进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教育、艰苦朴素、文明礼仪、尊老爱幼、尊规守纪、诚实守信、勤劳俭朴和感恩教育。使青少年以“八荣八耻”为标准,扬荣弃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树德修身,学会做人,勇于承担起对父母、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把青少年培养成具有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热爱劳动、团结友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四有”新人。

(1)形成“知恩相报”之识。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明白,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和他人、学校和社会的恩惠,人人都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一切,让学生学会“知恩”。

(2)产生“感恩相报”之情。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产生一种回报恩情的意识,懂得对生活和他人心存感激,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不断增强学生的报恩意识和报恩能力,学会如何回报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学校和社会,让学生学会“报恩”。

(3)树立“感恩报效”之志。使队员认识真情回报是以自己的成长、成才来回报,激励自己奋发学习,还应当怀着宽容的心态、愉快的心情,尽自己所能地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让学生学会“施恩”。

五、活动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3月下旬、4、5月份)。

以营造感恩环境为重点,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宣传动员活动。

(1)动员部署。根据学校的总体安排,并结合实际情况于月日班会课上开一次“感恩教育”主题班会。

(2)广泛宣传。充分利用网络、校报、广播和橱窗等宣传工具,开设学生感恩教育专题板块,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宣传,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作一次感恩教育专题动员讲话;编一份“感恩教育”专题校刊;开一次“感恩教育”主题班会;作一周“感恩教育”专题广播等。

(3)具体活动安排:(各中队于月日班会活动具体内容下发各班,并组织落实)

中队活动主题活动时间活动地点负责人小叮当1、2中队

(即:一(1)中队和一(2)中队)感恩在心月日各班教室班主任小蜜蜂1、2中队(即:二(1)中队和二(2)中队)感谢在行月日各班教室班主任小蚂蚁1、2、3、4中队

(即:三(1)中队、三(2)中队、三(3)中队和三(4)中队)感谢有你月日各班教室班主任满天星1、2中队

(即:四(1)中队和四(2)中队)知恩感恩月日各班教室班主任雄鹰1、2中队(即:五(1)中队和五(2)中队)爱党爱国月日各班教室班主任

第二阶段:全面实施阶段(5—11月份)

(一)感谢党的培育之情

(1)开展征文活动:结合“红领巾·太阳花”主题教育活动来开展“我心目中的英雄”征文活动来感谢党的培育之情。

(2)家庭作业:了解党史。

(二)感谢父母、长辈养育之恩

(1)开展征文活动:开展“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主题一封家书活动,要求每一位在校学生以此为题,给父母写一封家信。

(2)爱心家庭作业:为家里做四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

(3)开展“孝心”活动:《我为妈妈洗一次脚》

(三)感谢老师的教诲之恩

(1)各班级组织《感谢您,老师》演讲

(2)征集感谢老师的格言。

(3)开展《我爱我师》征文活动,每班投稿两篇以上,在“校园之声”广播站广播。(四)感谢感谢同学、朋友的爱心互助之恩

(1)在同学中开展“心连心、手拉手”活动。

(2)开展“今天我值日”活动。

(3)给身边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中队做一件有益的事。

(4)美术课上画一幅感恩的画——心中最想感恩的人或物。

(5)音乐课上学唱一首感恩歌曲,如:《感恩的心》、《父亲》、《母亲》、《烛光里的妈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朋友》、《懂你》等。

(五)感谢社会主义大家庭关爱之恩

(1)各班级组织《感谢社会给我的关爱》演讲。

(2)结合国庆节学校组织“红歌比赛”活动。

(六)感谢大自然的赐予之恩

(1)节水为荣活动:随时关上水龙头,别让水空流。

(2)分类回收,循环再生活动:让学校师生把垃圾分类、废品回收的老传统拾回来,使它成为今天新的环保时尚!

(七)感谢老一辈大庆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教养之恩。

(1)每周五利用早读时间学习铁人王进喜的事迹。

(2)写感恩日记:感谢老一辈大庆人所创造的物质财富。

总结评比阶段(12-1月)

(1)组织一次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观摩会。

(2)举办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征文和演讲比赛。

(3)组织开展“感恩之星”评选活动。

(4)各班级出一期专题黑板报、室内外版面墙报。要求:

a.主题围绕“感恩教育”

b.检查时间:12月18日

小学感恩卡

中队姓名

感恩对象:

感恩方式及内容:感恩体会:

被感恩人签字:

案例二: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

《全省中小学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方案》的通知陕教德〔2009〕3号

各市教育局、杨凌示范区科教发展局、石油普教移交中心: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全省中小学“三讲两实践”系列教育活动的内涵和形式,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省教育厅决定在2009年,以庆祝建国60周年为契机,在全省中小学集中开展一次“感恩教育”活动,并结合我省德育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了《全省中小学开展“感恩教育”的活动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市、县及中小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和正在推广实施的咸阳市泾阳县“中华民族四项优秀传统美德教育”(简称“四德教育”)的经验和做法,认真贯彻执行。

2009年2月11日

附件:全省中小学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建国60周年为契机,以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学会感恩、学会报效为主要内容,通过主题班团(队)会、课堂教学、读书征文、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全省中小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刻怀有感恩的心,时刻“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立志报效祖国,做到爱护集体,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把中小学生培养成知恩相报、立志图报、诚实守信、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活动内容和形式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各中小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督促和指导,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要贯穿于学科教学和各种活动中,形式要多样,内容要丰富,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避免空洞说教。

(1)感激祖国和人民的关怀。以建国60周年为契机,组织学生走进工厂、农村、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并通过“服务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劳技活动”等形式,使他们了解和感受建国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家乡的巨大变化,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体会到社会对他们的至关至爱,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激发和增强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2)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通过鼓励和动员学生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为父母揉揉肩、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使学生懂得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3)感激老师的辛苦教诲。以学校的名义动员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通过如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送一句话等真挚朴实的方式,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4)感激同学的真诚相助。通过开展以“同学如手足”、“牵手同学、共同进步”等主题活动,以及给身边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团支部)做一件有益的事,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感情。

(5)感恩自然的伟大赐予。开展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活动。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美化、绿化校园,组织每一个学生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志愿者。

三、活动时间安排

(一)宣传发动阶段(2009年3月—4月)

各市、县制定下发关于开展“感恩教育”的通知和实施方案,组织各中小学校以“感恩”为主题,利用每周升国旗仪式、主题班(团、队)会、黑板报、宣传版、校园网站、橱窗等方式,悬挂感恩教育主题条幅,张贴《感恩教育活动倡议书》,组织和动员学生了解“感恩教育”的相关内容,为全面开展“感恩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2009年5月—10月)

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感恩教育”同庆祝建国60周年和全国第6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月”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全面组织实施“感恩教育”活动。各中小学校要组织学生开展“八个一”活动,即召开一次“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团队会);组织一次“感恩教育”演讲比赛;开展一次“感恩教育”征文比赛;组织一次“感恩教育”演讲比赛;组织一次向老师献真情的“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组织一次“感知父母恩”系列活动;组织一次“我为同学做一事”系列活动;开展一次“从我做起,爱护一棵树、一片草”活动。

(三)活动总结阶段(2009年11月—12月)

(1)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感恩教育”活动结束后,要组织各中小学校进行总结,并组织开展全县“感恩励志小标兵”评选活动,对“感恩教育”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评为“感恩励志小标兵”。

(2)各市教育行政部门在县和学校总结的基础上,要认真总结“感恩教育”活动的成果,形成书面总结,作为2009年中小学德育工作年报的重要内容报省教育厅。我们将对组织措施得力、活动成效显著的市县教育部门予以表彰。

四、活动要求

(1)要根据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龄段学生身心特点、生活体验和成长需要,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适合他们的“感恩教育”活动,确保“感恩教育”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学习、贴近学生实际,使他们能理解、能学习、能提高,真心实意地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2)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寓感恩教育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之中,特别要发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在“感恩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要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让学生从教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

(4)要加强学校和家庭、社区的联系和沟通,构建家校合作、家区合作的“感恩教育”氛围。

(5)要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要将“感恩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认真学习借鉴泾阳县“四德教育”的经验和做法,积极创新中小学德育的形式和内涵,通过设置学校“感恩教育月”、“感恩教育周”或“感恩教育日”等形式形成“感恩教育”活动的特色和亮点,将“感恩教育”内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案例三:辽宁医学院护理学院感恩教育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1)让全体学生懂得“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和道德准则。“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2)让学生懂得“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3)让学生学会感谢、珍惜和感恩。

二、活动主题:感恩从心开始 让爱温暖彼此

三、活动时间

2008年3月13日—2009年5月16日,共分3个阶段

四、活动实施 具体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渲染气氛。(3月份)

(1)举行理学院感恩教育活动动员大会,院党总支熊书记做“和谐校园感恩活动动员”的动员讲话。

(2)宣读《感恩教育倡议书》全员发动。以“感恩”为主题出一期专刊,组织班干部学唱手语歌《感恩的心》,然后各班利用班级活动课与形势政策课时间学唱,做到人人会唱会表演;班级出一期感恩教育专题板报,创设校园感恩氛围。

(3)召开《感恩从心开始 让爱温暖彼此》的主题班会。

第二阶段;五个“感谢”系列活动:(3—5月份)

以班为单位,利用班级活动课或班会时间,开展“五个‘感谢’系列活动”,各班组织开展活动时,务必通知院团总支人员参加,以便宣传和总结。

(一)感谢父母养育我

(1)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主题为“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的主题班会。

(2)布置爱心家庭作业:①制作感恩日记,记下自己和父母为家里做的每一件家务并作对比,如: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整理房间等。②在活动月期间,做一件令父母感动的事;③在五月母亲节期间:制作一张感恩卡,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为父母送上一个温馨的祝福,让父母享受一份感动。

(二)感谢老师教育我

(1)开展《我和我的老师》故事演讲活动,说说自己和老师发生的故事,要真实、感人。

(2)班级开展:“畅所欲言、感怀师恩”主题团日活动。

(3)开展“尊师重教”活动。①要求所有学生讲文明用语,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点头问好。②让学生利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老师辛勤付出的尊重,报答老师厚重的师爱。

(三)感谢同学帮助我

召开以“同学如手足”、“牵手同学、共同进步”为中心的主题团日活动,倡导每个星期为同学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动,掀起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四)感谢社会关爱我

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感谢党培育我

(1)班级开展主题班会“感谢学院培养之恩,圆了我的大学之梦”。

(2)观看教育片,感恩系列影片欣赏。

第三阶段:活动总结与评比。(5月8—16日)

(1)谈谈通过活动对“感恩”的认识,各班组织开展“感恩于心,回报于行”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具体要求:①文章体裁不限。②字数要求:5000字以内,诗歌以其主题内容为准,不作字数要求。③时间:2009年3月16日—4月25日。④参加对象:全院学生。⑤作品提交时间即要求:4月26日前以班为单位上交到院团总支宣传部处(前五份为班级优秀作品),获得过各类助学金的同学必须参加。⑥评委:届时将邀请相关老师对作品进行评比。⑦奖项设置:学院将组织评审,评出优秀征文若干,对获奖作者颁发证书和奖金。

(2)总结这一阶段活动的收获,整理感恩的资料,结合感恩新体会,每人出一期感恩的手抄报。

(3)院内展出手抄报;评比,评价;择期举行颁奖仪式。

四、感恩教育实践注意事项

1.设计利用各种感恩情境

把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感恩情境素材包括:说明情境: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体验情境:为说明感恩的重要意义,设计一些比“说明情境”更隐蔽的情境,使学生获得某种感恩体验教育;体谅情境:为增强学生的感恩敏感性和感恩意识而设计的,包括家庭、学校或社区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人际互动事件。设计一些感恩教育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恩”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比如说,对一个生病的学生,开始可以故意不去看他,让他一个人呆着,过一阵子慢慢给他无微不至的关心,他就会深切体会到被别人关照的“恩情”,以致以后遇到别人生病,他就会主动去关心别人,这样感恩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又比如一个学生在考试时竟然忘了带笔,在其正着急得不得了的关键时刻,你递上一支笔,想想这个时候肯定会激发起其感恩之情的,以后看到类似情形,想到自己的这个经历,就应该会伸出援助之手的。其实这些情境都是一些感恩教育的手段。另外,在日常的学科教育、道德教育和生活教育中进行渗透性的感恩教育,在教材里编入一些感恩题材的课文,也是一种感恩教育手段;请相关的名人名家讲关于感恩与感恩教育的专题讲座也是一种手段;还可以在特定日子以社区或单位出面举行大型的感恩活动,如教师节、母亲节等节日晚会和广场聚会等。其实,我们可以把感恩教育手段化为具体的感恩教育方法。

2.把握感恩教育的基本原则

教育性原则。教师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努力挖掘《品德与社会》、《语文》等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从而让学生感知、体验,导致行为上的变化。

实践性原则。对小学生而言,意识更多地来自对实践的判断,然后作出相应的行为,并上升为情感的需要。通过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使学生从真实的感受中,深深体会到感恩对象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感恩图报的情怀与欲望!

持久性原则。“学会感恩”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从一件事情或一节课就能产生高效果的功利行为,它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影响和长期的教育过程,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激励性原则。感恩教育是一个漫长的培养工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完善评价机制,而评价则以激励为主,对学生哪怕是一点细微的感恩行为,都给予积极的评价,促使学生的这些行为得以持久地保持并获得发展。

3.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开展感恩教育

利用主题班会。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开展好感恩系列主题班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祖国等),使学生在认知和意识上建立感恩的概念。如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指导学生说好感恩的话语:对自己熟悉的父母长辈,说一句“××我爱你!”;对关心自己的老师、同学,说一句“××你真好!”;对帮助自己的陌生人,说一句“谢谢你!”……同时告诉学生,一个微笑、一次握手、一个拥抱……都向对方传递着你的感激。

利用传统节日。让孩子切实感受到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辛劳,亲身体验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在每一个传统节日到来之时,让学生为要感恩的对象做一件事情,献给特定的人,学会从生活中小事中为父母着想,从行动上孝敬父母、感谢父母。

利用日常生活。老师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丰富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了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知道感恩老师,并不需要他们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用他们成长进步的行为报答老师对他们关爱的良苦用心。

结合实践活动。可以结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心中有他人,首先学会感激与他们朝夕相处、给予他们帮助的同学,在同学有困难时,能够主动帮助。同时,把感恩的情感迁移到回报社会上。

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都蕴涵着丰富的感恩因素。这些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其过程一般为:信息筛选——情感体验——拓展延伸,即首先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然后通过或朗读、或想象、或深入思考等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的内容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做适当的拓展,可以设计一些说话练习,如:“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我想对你说……”等等,让学生通过表达心声,升华情感,也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文章或书籍,让他们受到更多的感恩教育。

4.开展积极的感恩教育效果评价

及时的、积极的评价和肯定,是巩固感恩成果的最好方法。感恩教育是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需要运用积极的评价,使这个过程健康而有效地获得发展。评价是把双刃剑。同样是学生的一种行为,给予积极的评价,学生就受到激励,从此扬起奋进的风帆,朝着既定的目标而不懈地努力;反之,给予消极的评价,学生就遭受伤害和打击,从此萎靡不振,不利于培养目标的达成。在感恩教育活动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注重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微小进步,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努力付出,从而使原本缺少感恩意识的学生有了感恩行为,使原本就有感恩行为的学生变得有更积极的感恩行为,从而真正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5.关键是做到“知行合一”

学生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加以体现,光说不做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必须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活动、去冲突、去体验、去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中去获得和发展感恩品质。

比如,在感恩父母问题上,就要做到八“心”:

经常问候,让父母舒心。古人云:“言为心声。”语言是一个人内在思想、情感的外在体现。作为学生,晚辈对父母长辈如何表达才称得上是尊重、有礼。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为此,鼓励学生坚持开展家庭“感恩”活动,经常对父母说说体贴或感激的话——“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经常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交流思想感情;经常为爸爸、妈妈等长辈制作“感恩”卡——例如:生日卡、节日卡等,写上一句祝福的话。

少说多做,让父母省心。“爱的不必说,爱就是需要做。”一个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行动,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行动,也比那些美丽动听的浮泛语言强千百倍。因而,在生活中学生力求自强自理,在双休日想方设法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扫地、洗碗、拖地板、烧饭、做菜等;多为父母做一些侍奉性的事——例如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擦擦汗等,尽自己的一份“孝”心。

诚实守信,让父母放心。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人求真,学做真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学做人”是小学生一生的头等大事。如果一个无论做啥事,总让人担惊受怕,不是违纪违法,打架坏事,就是不遵守社会公德,给父母带来耻辱,这样的人,即使他有孝心,也是不能使自己的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慰藉,甚至整天让父母提心吊胆,不放心。为此,在班级里开展了“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将《新三字经》印发给每位学生,让他们边学边做,强化品行的培养,力求使学生形成人人争做诚实守信、积极上进、举止文明“孝星”的良好氛围,真正让父母满意、放心的好孩子的良好氛围。

勤奋上进,让父母开心。为人子者,要让父母真正感受到你的一份孝心,还必须有真才实学,掌握日后自立于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的过硬的本领。有了这些本领,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并对人类社会作出贡献。只有这样,才会使父母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父母的脸上才会露出发自内心的笑容。

虚心好学,让父母称心。常言道:“天下最慈父母心。”天下的父母大都十分疼爱自己的子女,加上父母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比较丰富,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当学生们遇到大事难事都主动与父母商量,多向父母学习,并尽可能尊重父母的意见。当与自己父母不符合道义的事时,不仅不盲从,而且能勇敢地站出来纠正。这样,既显示出学生的一片孝心,又不失自己的人格。

宽容豁达,让父母顺心。世界是多情的:爱情、友情、亲子之情、手足之情;世界又是复杂的:矛盾无处不在,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两代人也有矛盾。面对矛盾,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学生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想方设法去化解。“唠叨”是父辈的通病,我们常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父母的唠叨,在父辈的唠叨中,取其所长,为我所用,尽力维护父母的感情与尊严,消除其“代沟”。

真诚坦荡,谏父母真心。对父母的感恩,并不是盲目服从或迁就父母的过错。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克服自己的依赖性,能勇敢地脱离父母的翅膀庇护,克服懦弱行为,又不能为了所谓的“感恩”昧着良心,甚至帮父母瞒坏事,干坏事。

持之以恒,使父母安心。道德形成是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让父母安心。

链接1:为母洗脚:“秀”出生动的感恩教材

一、新闻故事

丰都星火学校家长大会发生惊人一幕校长下跪为母亲洗脚【EB/OL】.华龙网-区县新闻【2010-01-19】.

近来,丰都县城的人们纷纷议论着这样一件事:位于丰都县城丁庄码头的星火学校校长,在全校的家长会上,当着1200名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面,给母亲下跪洗脚。有人认为,该校长纯属作秀;有人觉得,校长为人师表,以身示范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学会感恩,值得称道。

事情原委到底如何?校长为何有此举?昨日,本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一)惊人一幕:校长在家长大会上为母洗脚

昨日,学校老师范岚岚向记者讲述了12月31日事件发生的那一幕。

“当时,学校正在操场举行一年一度的家长大会。在教导主任等人讲话完毕后,校长郑天云上台总结发言。在说了学生管理、家庭教育等问题后,他话锋一转,谈到一些学生不懂孝顺的事情……”

当时,1200多名教师、学生和家长正聚精会神地聆听着校长郑天云的讲话,意外的是一位衣着朴素的农村老太太登上了讲台。

“她是我的母亲!”郑天云将老人扶到台上的椅子上坐下,“2010年到了,你们送给父母什么新年礼物呢?”

“我的礼物是今天为母亲洗一次脚!”突然,郑天云扑通一声跪在母亲跟前,将水瓶的水缓缓倒入脚盆,接着扶起母亲的左脚,取下鞋子,轻轻地脱下袜子,用手指伸进脚盆里探了探水温,双手捧起老人的左脚,放进了脚盆,腾出双手又扶起母亲的右脚。

台下,一片寂静,校长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大家为之一愣,纷纷提臀翘首,张着嘴巴,目不转睛地看着跪在台上的校长为母亲精心地洗脚。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伴随着《母亲》动人的旋律,郑天云左手托起母亲的左脚,右手掬起热水,流过脚背、脚板,双手不停地揉捏、抚摸着母亲的脚。看着郑天云,老人慈祥地笑了。

“父母为了我们成长日夜操劳,他们的头发白了,脸有皱纹了,甚至还衣衫褴褛,我们有的人看不起父母了,不愿他们出现在同学面前,不愿同他们说话。其实,他们也想穿好、吃好,可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能吃好、穿好,学习好啊……”郑天云一边为母亲洗脚,一边通过麦克风告诉台下的孩子们。

台下,高一年级八班的胡维维落泪了,有的学生脸红了,有的低下了头。

(二)各有说法:有人感动有人说是作秀

学生巧明(化名)母亲是个聋哑人,父亲在县城做苦力。他告诉记者,那天他没有通知父母来开家长会,因为之前父亲满身汗气到学校给他送生活费,让他感觉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如果让同学们知道母亲是个聋哑人,自己肯定会没面子。那天看着郑校长为母亲洗脚,巧明突然认识到,父母为了自己成长,比别人付出的更多更艰辛,而自己却看不起他们。他告诉记者,父亲很辛苦,母亲又行动不方便,自己要多做家务,减轻他们的负担。

“不仅教育了孩子,还教育了我们。”陈学良的女儿念高一,那天他也参加了家长会。他说,郑校长的举动,不但教育了女儿,还让他想起乡下的父母。陈学良告诉记者,只有自己孝敬父母,女儿也才会有感恩的心。该校高一一班班主任范岚岚称,在校长的感召下,当时很多学生都向自己的父母下跪感恩,并为过去不懂事表示了忏悔。

也有一些人对此有不同看法。“像是作秀。”在丰都县城经营百货生意的李俊义认为,郑天云的举动太夸张了,为母亲下跪洗脚给人有点沽名钓誉的感觉,除了赚取眼球炒作自己和学校外,指望一场为母亲洗脚的表演唤起孩子感恩的心,也似乎太简单了。78岁的张林华大爷说,郑天云在考虑培养孩子感恩的心时候,不知想到过母亲的感受没,寒风中,让母亲在众目睽睽下,坐着让你洗脚,当心让老人伤了身体又伤了心。

(三)为何洗脚:“学生感恩的心太薄了!”

郑天云为何要当众下跪为母亲洗脚呢?他告诉记者,12月初,一位学生想把手机带到学校,与父母发生了争执,结果离家出走。焦急的父母跑涪陵、去主城,整整一周不吃不喝找儿子。结果找回家中,儿子却毫无愧疚之心。

“感恩的心太淡薄了!”联想起平时教学管理中,不少学生除了要钱,一般不给父母打电话;他调查过50多个学生,竟有大多数人不知道父母的生日;最让他生气的是,每次家长会总有10%的家长不能参会,后经调查,却发现多是贫困家庭和父母残疾,这些学生根本就没通知家长。学生们向他透露心迹:根本不愿意父母到学校来,让别人了解自己的家庭状况。

“他们有父母孝敬不知道珍惜!”今年30岁的郑天云出生在璧山农村,父亲一直在主城打工,母亲张芳在家务农。2001年,父亲检查出得了癌症,当时正好念大三的郑天云让父亲回家养病,自己打工挣钱读书。父亲不听劝阻,坚持带病挣钱。不到他大学毕业,父亲便离开了人世。

“子欲养而亲不待。”郑天云把对父亲的愧疚转化成对母亲张芳的孝敬。张芳告诉记者,儿子毕业后去哪里工作,就把她带到哪里去,非常孝敬自己。郑天云说,本想让辛劳一辈子的母亲享享清福,没想老人现在却成了自己的保姆——成天伺候他的生活,每天总是等到深夜10点,郑天云回家才一起吃晚饭。

就这样,一年一度的家长会又召开了,郑天云想到用为母亲洗脚的方式,教育孩子们爱父母,懂得感恩。

(四)新闻面对面:之前我也做过这不会是最后一次

记者:有人说你作秀,你有何看法?

郑天云:母亲节、生日、生病我都要为她洗脚。当时也没通知媒体,我只做给学生看,让他们学会感恩。

记者:把母亲也请到现场配合,考虑过母亲的感受吗?

郑天云:用我们母子这份深情教育更多的孩子,母亲很乐意。她今年57岁,身体也很健朗,也不存在有人担心的伤了身体。

记者:一次这样的举动作用有多大?

郑天云:当着师生、家长为母亲洗脚,之前在其他学校我也做过,当然这也不是最后一次。除此自外,我们还分班级围绕感恩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与父母的感情。

二、同行看法

(一)不经意间发现洗脚更好

(田冰冰巴蜀小学教师、全国十佳班主任)

这种行为非常真诚,用自己的感悟和诚心通过自己去感悟身边的人值得肯定,但这种方式更适合情感比较单一的小学生。与中学生而言,他们有一定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理解,对于接受传统教育较浓的学生会愈发理解、尊重校长;但对于接受传统教育相对薄弱的学生,也许会有自己的看法,甚至产生抵触。

这样的做法如果回归到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去,不要请上圣坛。试想,如果校长的同事将部分感恩情感相对缺乏的学生,不经意地带到校长家里,发现如此感人一幕,相信教育效果会更好。

(二)这对母子不是在演戏

(郑亚铁丰都县教委教育课德育干部)

之前,我们的感恩教育的确做得比较欠缺,在学生当初出现了一些不正确的做法、错误的观念。校长下跪为母亲洗脚,比简单地说教生动、感人。这对母子不是在演戏,他们只是把生活中感人的一面让更多的人得以见识,从而深受启发,这正是为人师表的真正体现,并非有作秀之嫌。

(三)不要过于挑剔吹毛求疵

(王纬虹市教科院副院长)

培养感恩之心,感激别人的关心、帮助很有必要。过去一段时间,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我们都有所忽略,现在将其纳入重要的德育内容,郑校长用自己的经历、言行作为一种榜样,也是可取的,值得肯定。是不是作秀不说,总的来说,是积极的举动,正确的方向。作为社会,在教育方式上不要过于挑剔、吹毛求疵,应多给予更多鼓励、支持。

三、网友纵论

就像这个校长说的,当众为母亲洗脚,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如果这样的作秀重复千百遍,铁石心肠也不会无动于衷。所以我想对郑校长说:这样的“作秀”你就一直坚持下去吧!

——爱在隆冬网友

培养学生感恩没错,但又何必校长下跪,要母亲冒寒风登台呢?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科学持续地落实德育工作,一样可以让孩子们懂得感恩。这真是苦了校长与母亲了。

——一片痴心网友

现在的孩子们,确实不懂得何谓感恩。这位校长的做法算是给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但这堂课到底有多大效果,还有疑问。如果孩子们就仅凭一次触动就学乖了,那教育就不是难题了,关键还是得在平时的教育上下工夫。

——晴天娃娃网友

你如何看待校长为母亲洗脚的举动?你认为此举是不是作秀?

四、专家评论

栗明方。为母洗脚:“秀”出生动的感恩教材【J】.中国德育,2010,(11)。

为母洗脚,“秀”出了敬老爱老的道德风尚,“秀”出了感恩父母的生动教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显然,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领悟真善美,学会做人之道,是为人师者的第一职责和要义。作为一校之长,能以身作则给母亲洗脚,这种现场直播,所起到的巨大教化功能和榜样力量,通过一些学生的临场反馈,已经得到很好证明。即使校长给母亲下跪洗脚真的是作秀、是炒作,那么这样的“秀”也不妨多作作,认为这是作秀的朋友也不妨回家“秀”一下。

感恩意识的缺失是当今中小学生包括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90后乃至00后的孩子,由于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原因,感恩意识普遍淡漠。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为国人所推崇的传统美德。与善心、爱心一样,孝心与感恩首先是融入人的血液、根植于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好情感,然后才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自然的行为表现。父母给了我们美好的生命,养育了我们,从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从婴幼儿到长大成人,他们日夜操劳,费尽了心血。孝敬父母,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道出了天下儿女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孝,德之基也。”父母儿女亲情,是人类最本能最淳朴高尚的情感,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形成的基础情感,也是今后各种品德形成的基本前提。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呢?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谁又相信他能无私奉献、报效祖国呢?校长下跪为母亲洗脚,比简单的说教生动、感人。这对母子不是在演戏,他们只是把生活中感人的一面让更多的人得以见识,从而深受启发,这正是为人师表的真正体现,并非作秀。

笔者以为,校长为母洗脚的生动教材,让在场的每一位学生接受了一次深刻的道德教育。在关爱和呵护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就应当懂得父母养育他们所付出的辛勤和牺牲,珍惜和感激父母的含辛茹苦:就应当懂得老师教育他们所付出的辛勤和汗水,珍惜和感激老师的谆谆教导。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社会态度。有了感恩的意识,感恩的情怀,对学生的教育也就会变得容易了。

链接2:孟郊故里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富阳教研网【2007-11-27】

德清县英溪小学课题组课题组负责人:施正根;课题组成员:马正逢、房建芳、沈晓鸿、陈丹霞。

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中,有着极为深厚的孝文化内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以极其精炼的语言和深挚的感情,歌颂了伟大的母爱,成为我国孝文化教育的杰出代表之作,并以此为典范构成了我国特有的孟郊游子文化。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作为孟郊故里的浙江德清,为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增进现代社会的人间亲情,激发华夏子孙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让更多的海内外朋友了解孟郊故里,于2003年发起首届“孟郊奖·慈母心游子情”全球华语散文大赛,在全球掀起了一股孟郊文化研究热潮;2004年,中共德清县委宣传部和德清县教育局联合在中小学校举办了“寸草当报三春晖”主题教育活动,更是将孟郊文化的发展推向了高潮。

德清县英溪小学作为孟郊故里的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的感恩文化。因此学校结合本县乃至全球对孟郊文化的研究和应用,实施了本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探索。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和意义

1.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所谓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倡导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在当前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家长溺爱孩子,对父母却关心不够;也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学习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却很少过问。综观当今社会,一些孩子只求索取,不知回报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实施感恩教育是当前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2.感恩教育是创新学校德育的需要

感恩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感恩来自于人的心理的满足,来自于对人对事的宽容和理解,来自于一种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良好心态。它是一种协调人际关系的纽带,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是建立个人威信的重要心理素质。生活在感恩的心态中的人,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幼教专家曹华曾经说过:“‘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所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实施“感恩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是学校德育的迫切需要,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之一。

3.感恩教育是发展孟郊文化的需要

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流传至今,一千多年来,在华夏儿女的吟诵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孝敬”为核心的孟郊游子文化。作为孟郊故里的传人,不仅要亲身实践体验孟郊游子文化的慈母之爱、游子之爱,更应为挖掘和发展孟郊文化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学校地处孟郊故乡,长期受到孟郊文化的熏陶浸润。当前,全县范围内开展的以“寸草当报三春晖”的少先队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对以“孝敬”为核心的孟郊游子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将“知父母之恩、做孝敬之人”这一活动主题升华为“感父母师长社会之恩,做知恩报恩施恩之人”,这是对孟郊游子文化进一步发展和创新,赋予时代新意的需要。

鉴于以上三个因素,我们提出《孟郊故里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以期通过深层挖掘孟郊文化内涵,组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孟郊文化背景下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规律作比较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并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来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感恩”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品质的良性发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效率。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1)上世纪80年代末期,社会上存在一股以“反传统”为时髦的民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伦理道德滑坡、民族凝聚力涣散的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全体国民的道德文化素质,让青少年学生了解、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知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1990年初,吉林省教育科学院栾传大教授提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课题,带领课题组系统挖掘了中国传统道德资源,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并以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谦虚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见义勇为、整洁健身、求索创新、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敬业尽责、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等18个德育目标为横向系列,以中华古代文明史、近代史、现代史为纵向系列,采用同一体例,运用故事手法,编辑出版了一套以中学生、小学生和幼儿为对象的实验用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吉林省辽源市于1991年率先在全市中小学中广泛地开展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

(2)1998年,东阳市教育局课题组沈兵主持完成了浙江省级年度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普通中学开设“孝敬课”实践与思考》的研究。2001年,针对“孝敬教育”由点到面、星火燎原之态势,东阳市教育局又以《东阳“孝敬教育”课程化操作模式的研究及推广》为题,开始了对东阳区域性“孝敬教育”的后续性研究。

(3)2001年,嘉兴市实验小学课题组主持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学会关心——小学生德育系列化活动探索》,在真正落实“学会关心”教育的同时,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系列化德育活动的操作模式。

(4)2005年7月,山东枣庄学院何芳教授在中国教育学刊第147期发表文章《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提出:感恩是一种认同。这种认同应该是从我们心灵的深处萌生的一种认同。我们生活在大自然里,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恩赐太多。对太阳的“感恩”,那是我们对温暖的领悟;对蓝天的“感恩”,那是我们对蓝色的纯净的一种认可;对草原的“感恩”,那是我们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叹服;对大海的“感恩”,那是我们对兼收并蓄的一种倾听。“感恩”是一种回报,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净蒙尘的心灵使之不至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感恩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懂得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的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唯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感恩”是尊重基础,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是学会做人的支点。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一)主要概念的界定

感恩教育——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所谓感恩教育,就是以“感恩”为主题,通过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校少先队活动、学科教学活动、家庭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活动等,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父母对自己有养育之恩,老师对自己有教育之恩,同学对自己有协助之恩,社会对自己有关爱之恩,军队对自己有保卫之恩,祖国对自己有呵护之恩,从此树立良好的“感恩”意识,养成感恩的习惯,具备感恩之心,自觉学会“感恩”方式,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与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感恩教育内涵的研究;

(2)孟郊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

(3)感恩教育途径的研究——家校互动、少先队活动、学科渗透、教职工参与;(4)学生感恩教育个案研究;

(5)校园感恩教育环境创设的研究;

(6)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学校实施“感恩教育”,寻求最佳的教育途径、方法、手段等,探索教育规律,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在教育内容上相互渗透、教育阵地上相互依托、教育手段上相互补充、教育要求上相互协调、教育目标上相互一致的学校“感恩教育”模式,最终使学生逐步养成感恩意识,付之行动,并形成良好的学校感恩氛围、家庭感恩氛围和社会感恩氛围。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与本课题有关研究动态,获得必要信息和数据基础上,采用行动研究法:学校边做实验、边总结、边研究、边改进。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本课题以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内容相互渗透、教育阵地相互依托、教育手段相互补充、教育要求相互协调、教育目标相互一致的交互式学校“感恩教育”模式为研究目标,因此,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实践性原则来调控课题研究工作,在实践中探索与掌握规律,并运用规律来指导实践。

(2)因地制宜原则:本课题以完善“感恩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与手段,探索“感恩教育”在促进学生个性品质发展、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效率中的作用与功能和探索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在深化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和完善学生个性品质中的交融规律为主要内容,因此,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运用因地制宜原则来调控课题研究工作,要针对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的特点来展开课题研究工作,从而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交互式“感恩教育”模式。

(3)发展性原则:本课题以完善“感恩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与手段,探索“感恩教育”在促进学生个性品质发展、提升学校德育工作效率中的作用与功能和探索学校、家庭和社区在深化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和完善学生个性品质中的交融规律为主要内容,因此,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运用发展性原则来调控课题研究工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感恩教育”的时代性特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展完善丰富“感恩教育”内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四、课题研究过程及其成果

(一)探索“感恩教育”的操作策略

我们设计了以“访——编——读——品——行”为线索,以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交互活动形式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探索实践为特征的学校感恩教育活动框架,全面实施课题研究工作。

一是访——探感恩教育之源

组织开展学校感恩教育,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感恩教育的真实含义。只有当学生真正理解感悟了感恩教育对于塑造自己的人格品质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功能作用,才能自觉地去实践感恩行为。而要使学生真实地感悟感恩教育的真谛,就必须让学生投身到“感恩文化”的探源之中,让他们在探源中亲身领略“感恩文化”的无穷魅力,感悟“感恩文化”的真谛。

千百年前,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孟郊以一首《游子吟》唱遍了几个世纪,并经过人们的挖掘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孝敬”为核心的孟郊游子文化。

德清作为孟郊故里,我们身边涌现出无数的孝敬之人,流传着不尽的感恩故事。组织学生挖掘开发这些社区资源,不仅可以让我们的学生亲身实践体验孟郊游子文化的慈母之爱、游子之爱;还可以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感恩典范,确立感恩行为的准则;更可以使他们为挖掘和发展孟郊文化,对孟郊游子文化进一步发展创新,赋予时代新意而尽他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在组织学生对社区感恩资源的挖掘探索活动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来做好引导工作。

建立感恩教育基地

我们学校地处孟郊故乡核心地区,长期受到孟郊文化的教育与熏陶,感恩文化积淀深厚,这为我们开展学校感恩教育提供了丰厚的背景资源。为此,我们通过建立感恩教育基地这一做法,借助基地建设过程来组织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探源的行为。

我们认为,基地是一种资源,它浓缩了感恩文化精髓;基地是一个窗口,它呈现着感恩文化传承发展的体验历程;基地是一块沃土,它培育着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行为。因此,将全体学生融入感恩教育基地建设的实践活动中,是我们确保的感恩教育长期有效实施的坚实基础。

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我们以“两个实践”为目标对感恩教育基地建设工作进行了精心的安排。

1.实践感恩教育基地建设的网络化

在实践中,我们首先选取了校区邻近的孟郊祠和由德清县著名“孝敬之星”马福建创办的武康敬老院作为校级的感恩教育基地,由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统一管理基地的各项活动。然后,在校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学校引导各班以公共场所、企业单位为目标建立了班级感恩教育体验基地,少先队大队部则引导各社区小队以典型的居民家庭为目标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感恩教育实践基地。这样,我们通过学校、班级、社区小队这三级组织,在全校建立了115个感恩教育基地。

我们的学校感恩教育基地网络化建设模式对于我们实施感恩教育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第一,突出了学校感恩教育的层次化。学校、班级、小队三个层面的感恩教育基地建设联动发展,这为我们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的感恩教育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也为我们引导学生经常性参与感恩时间体验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二,展示了学校感恩教育的多元性。榜样引路、参观学习、实践体验……感恩教育形式多样;住宅小区、孤寡老人、公园商场……学校感恩教育的触角伸向了社会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角落。我们将学校感恩教育活动融入了极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这就为学生全面理解“感恩”的含义,牢固树立感恩意识,全面提升感恩实践能力提供了多元发展的可能。

2.实践感恩教育基地活动的制度化

我们认为,在以往的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也曾建立了不少的教育与实践基地,但只挂牌不活动或长期闲置的情况可以说比比皆是,基地难以发挥其教育功能。因此,对于“感恩教育”这项活动来说,建立相应的基地活动制度来确保基地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是我们学校“感恩教育”活动能否取得卓有成效的教育效果的关键。

鉴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下列3项基地活动制度:

(1)基地责任人制度。我们确定大队辅导员为校级基地责任人,班主任为班级基地责任人,社区小队辅导员为小队基地责任人。各基地责任人分别负责自己所辖基地活动方案的制订与组织实施工作,上一级基地责任人同时承担对下一级基地活动方案与活动实施的督促检查工作。

(2)基地活动记载制度。我们设置了基地活动记载册,发放到每个感恩教育基地,要求每一个基地对基地的每次活动做好记录,并于每次活动后上交上一级责任人检查。

(3)优秀基地评比制度。为了促进基地活动的正常开展,提升基地活动质量,我们从活动是否按计划正常进行以及活动的次数、活动的质量等方面制定了优秀基地评比条款,并采用实时实地检查评估、方案设计评估和活动记载评估等手段,对各基地进行全面考核,于学期结束时评定若干优秀基地予以表彰。

基地活动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确保了基地活动正常、持久、优质地开展。例如大队部所管辖的孟郊祠活动基地,地方偏小而不适宜全校性活动的展开。大队部针对这一情况,采用了按月分批组织队员前往孟郊祠活动的方案,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程度设计了不同的教育内容。在听取孟郊生平事迹介绍之后,高年级学生安排了“学孟郊争做孝敬之星”的集体宣誓与个人方案交流活动,以此来引导学生明确“争做感恩人”的目标、方法与途径;中年级学生安排了“我们身边的‘孟郊’”故事演讲活动,以此来帮助学生树立身边的感恩榜样,激励参与感恩教育活动的热情;而低年级学生则安排了“爸爸妈妈真辛苦”主题队会,以此来让学生充分感受父母长辈为他们成长所付出的艰辛,激发他们爱父母爱长辈的情感。

实践证明,通过以“两个实现”为目标来实施感恩教育基地的建设,使得我们的学生一方面借助基地的选择与建立,充分了解了围绕基地所发生的一系列生动感人的感恩故事,加深了对感恩教育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借助基地的建设与完善,不断地提升了他们实践感恩行为的意识,改善了他们的行为与准则。

二是编——采编感恩教育故事

我们认为,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知识结构的限制,光凭单纯、空洞的说教,是难以引发他们对“感恩”形成比较深刻而全面的认识与理解的。而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在孟郊故里历史文化的熏陶下,千百年来,在我们身边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感恩故事。勤劳勇敢的德清人民,代代相传,奋斗不止,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邻里相亲,长幼相爱,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比如,在个人品德中的崇高志向,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在人际关系中的尊老爱幼,邻里互助,扶困济贫;在社会公德中的尊师重教,敬业守职,礼貌谦让。这些传统美德流传在人民中间,汇编成一只只可歌可泣的故事。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众多的发生在我们周边……为此,我们充分利用社区假日小队和学生课余生活时间,以“孟郊的故事”、“前人的故事”和“身边的故事”三大板块为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了感恩故事采编活动,让学生在采编实践活动中接受感恩文化的教育,体悟感恩文化的精髓。

采编感恩故事,其实质就是一项小学生主体探究实践活动。在这项活动中,我们的学生面对的是千年历史文化遗产,面对的是广袤繁复的社区人文资源,要让我们这些小学生来完成这项工作,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实施感恩故事采编活动过程中,我们对整个采编活动进行了周密的设计安排,以求将完成任务的困难降到最低点。

首先,根据感恩教育的需要,确定了“孟郊的故事”、“前人的故事”和“身边的故事”这样三大内容板块,这样就给学生采编资料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范畴。

其次,我们对资料采集的方法途径进行了排查归类,根据高中低三段学生年龄特点提出了不同的采集方法。

再者,我们对故事整理编制手段与表现形式进行了设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提出了相应的手段与形式。

最后,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和向学校所在社区内的居民小组、企事业单位分送感恩故事资料协查请求书的方法,将学校所组织的这项活动的目的意义方法途径作出通报,请求家长和社区群众的大力支持。

实践证明,由于我们实现了学校、家庭、社区的活动互补和环境优势整合,我们的这一项主题探究实践活动自始至终都处于一种教师学生热情高涨、家庭社会配合密切的氛围之中,因此,活动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果,在近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校学生通过采访活动,共收集孝敬感恩资料近十万字,编写孝敬故事资料1041份。并汇编成册,编辑出版了《感恩故事篇》一书。全书分《家长篇》、《学生篇》、《社会篇》共133篇文章,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主线,以发生在德清大地上当代百姓中一曲曲动人的感恩事迹为主要材料,记录了一件件感人之深的事例,编写出一篇篇动人之情的故事,小至家庭中给长辈洗衣、洗脚、捶背等行孝之类的感恩小事,大至拥军、捐款、舍己救人之类的崇高美德;人物有亲身经历、感受的孝子、孝子爸爸、好妈妈,有媒体传播的“江南大孝子”、“拥军大姐”、“军警模范”。这一桩桩、一件件、一个个,无不呈现出德清人民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风尚,无不渗透着英溪师生虔诚深厚的感恩之情。

三是读——造感恩教育之势

这既是探源成果的分享,也是感恩教育氛围的营造之举。

我们认为,通过前面的探源活动,我们学生的手中虽然积累了大量的感恩资料,但这只是个人的探索成果,只是个人有限的体悟。我们要实施感恩教育,就必须将学生手中已有的分散的感恩教育资源汇聚在一起,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从而有效营造一种有利于学校感恩教育开展的氛围,提升感恩教育的效益。为此。我们提出了“读在校园、读在家庭、读在社区”的口号,充分组织学生交流已经收集到的感恩素材。

1.读在校园

我们认为,学校是学生集中的场所,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利用学校这一阵地,组织学生阅读交流宣传感恩故事,应该成为我们营造感恩教育氛围,强化学生感恩意识的主要手段。为此,我们采取强化环境布置和组织交流活动这两项措施来做好这项工作。

(1)强化校园感恩环境布置。我们认为,人的情感与人所处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环境是一种教育资源,环境布置则是一种极佳的教育手段,是引发深化学生感恩情感的催化剂。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以氛围渲染造校园感恩教育之声势和榜样引路夯班级感恩教育之基础的思路,对学校环境布置进行了精心设计,以适应我们所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的需要。走进校门,大屏风展示的是学校感恩教育活动的主题词,学校黑板报上刊出的是学校感恩活动动态和学生收集的感恩故事,学校走道上张贴着简短浅显的感恩格言,学校宣传窗里悬挂着“游子文化”杰出代表孟郊、武康镇“孝敬之星”马福建等人的大幅照片和他们的感人事迹,红领巾广播播放着前人的、现实的一个个感恩故事;走进班级,在黑板报之外,班班建立“感恩教育园地”等专栏,张贴着学生撰写的故事、拍摄的照片、绘制的漫画等,孝敬班、亲情班、孝心班……每个班级都有自己个性化的班名。整个校园到处渲染着感恩教育的氛围,洋溢着感恩文化的气息。校园感恩环境的布置,让全体师生置身于感恩文化氛围之中,很好地起到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校感恩教育活动的热情、强化学生感恩意识的作用。

(2)组织感恩故事交流活动。在采编感恩故事活动中,学生们收集了大量的感恩故事资料,通过有效的交流活动的组织安排,可以让这些分散的资料成为学校感恩教育的重要资源。为此,我们充分利用晨会、午读、一分钟队会和班队活动课等活动形式的组织,让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感恩小故事拿出来交流,或进行口头演讲,或互相传递阅读,和大家一起共享感恩教育资源。在“读”的交流中,全体学生为故事中人物所感动,为故事中的情节所牵挂,学生的感恩认识得到升华,感恩意识得到增强,感恩准则得到规范,感恩行为获得动力。

2.读在家庭

我们认为,家庭是学生又一个主要生活场所,也是学校教育得以获取收效的主要支柱。借助家庭教育的力量推进学校感恩教育,扩大学校感恩教育的影响场,应该成为我们实施感恩教育,强化学生感恩意识的又一手段。为此,我们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在家里开展“每周一故事”的活动,让队员把在学校里获得的孝敬感恩故事带回家讲给父母听,并让父母也每周讲一个孝敬感恩故事给孩子听。这样,我们在把学校感恩教育向家庭渗透的同时,又利用家庭这一阵地不断地获取感恩教育的资源,使得我们的学校感恩教育更为充实,更富实效。

3.读在社区

我们认为,我们的学生生活在社区,我们的学校坐落在社区,假如能让社区成为我们实施感恩教育的坚强后盾,这对于我们最终收获感恩教育的硕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结合社区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通过“感恩故事漫画展”、“里弄小区感恩故事晚会”、“邻里友情茶话会”等形式,组织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感恩故事向社会展示交流,并从叔叔阿姨婶婶伯伯的口中获取更多的感恩故事。

实践证明,通过上述活动的设计安排,学校感恩教育的意识不仅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更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家庭和社区的每个角落,这就为我们深入开展学校感恩教育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四是品——悟感恩教育真谛

我们认为,通过前面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获取了大量的感恩教育的第一手感性材料,而将这些感性材料转变为我们学生的自觉认识,就必须对这些已有的感性材料进行必要的裁剪与提炼,使之上升为感恩的理念、行为的准则。为此,我们组织学生对收集的感恩小故事进行深层品味,并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借助书法、漫画和演讲稿等形式将故事内容表现出来。

1.书画中品悟

我们组织学生以小队为单位,选取典型的孝敬感恩故事为题材,相互合作,精心设计,将故事的内容改编成漫画,并由大队部统一制作展板进行展览,我们还进行了感恩文化书法比赛,组织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感恩名句,制作成书法作品,并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这些活动的组织,使得学生在绘制漫画和创作书法作品的过程中,对自己所选择的漫画和书法内容进行了更深层的理解,对感恩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2.演讲中品悟

我们认为,前面探源中学生所收集到的资料只是原始的素材,只有对原始素材进行深层的加工,才能使其真正成为我们实施感恩教育的鲜活材料。为此,我们通过编故事、撰写心得等手段,让学生对探源中所收集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或依据自己的理解改编成故事与诗歌,或依托素材内容撰写心得体会,然后利用班队课等形式组织各级演讲活动。

同时,对于在感恩教育活动中涌现出来的许多感人事迹,我们也采用这种办法加以宣传表彰弘扬,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3.学科中品悟

学科教学是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感恩认识,增强感恩意识。为此,我们以生活为题材,结合语文、数学、自然科学等学科教学,将感恩素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感悟感恩教育的丰厚内涵。例如在一堂语文看图作文课教学中,执教教师以本校学生王雪同学创作的曾获省创作比赛一等奖的漫画作品《朋友》为引子,结合学生采集的各种素材,通过观察画面后小组讨论与集体交流活动的组织,引导学生得出了“世界和平为我们提供了幸福生活的保障,我们要为世界和平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样一个感恩主题,使学生借助漫画的欣赏和事件的交流,实现了从“知世界和平之恩”到“报世界和平之行”这样一种感恩意识的升华。

4.活动中品悟

德清县地处孟郊故里,为传承孟郊的感恩文化而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国际游子文化节”,更是当地的一个品牌活动,并由此引发出众多的感恩文化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当地举办的各种感恩文化活动,可以使他们充分地感受感恩文化的无穷魅力,更深刻地体悟到感恩教育对于塑造人格品质的重要作用,更有效地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并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为此,我们十分重视组织学生对这类活动的参与。如今年游子文化节期间,我们对活动参与工作作了精心设计,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切入,一是配合县教育局组织了“万人同唱游子吟”活动;二是组织学校合唱团参加了游子文化节的文艺演出。在游子文化节的文艺演出中,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与我校学生共台演出,那对祖国充满深情、充满眷恋的《乡愁》让在场所有人深刻地感受到孟郊游子文化的内涵。中央电视台也播出了我们的节目,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感叹地说道,这节目真是古代与现代感恩文化的一种交流和融合。

五是行——提高感恩教育之效

我们认为,实施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知人之恩,而是为了报人之恩,即在引导学生明白家长、教师、社会、自然等有恩于我的道理的基础上,树立良好的“感恩”意识,养成感恩的习惯,具备感恩之心,自觉学会“感恩”方式,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使学生在感恩实践中养成感恩习惯,学会感恩方式。

鉴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学孟郊马福建,争做知恩感恩之人”这一主题的统领下,开展一系列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1.结合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报恩实践活动

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积淀了丰厚的中国传统美德,如:尊老敬老、亲情友情、勤劳节俭等。我们利用这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节日活动,结合新时代发展特点、小学生实际需要及发展水平,进一步开发节日教育资源,组织开展报恩实践体验活动,可以有效地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强化感恩意识,学会报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

如今年重阳节期间,学校组织学生到莫干山老年乐院进行了演出慰问和打扫卫生的感恩实践活动。小演员们和老爷爷老奶奶共处一堂,一起庆祝了老年节。有刚健雄浑的武术,有幽默诙谐的相声,有悠扬动人的器乐……打扫卫生的同学则挥动着头上的汗水,不嫌脏,不怕累,提水的提水,擦窗的擦窗,打扫的打扫……老爷爷老奶奶们心疼地让孩子休息休息,可孩子们响亮地回答说:“爷爷奶奶们年纪大了,生活很不方便,我们为你们多做一点事情,来报答你们为养育我们下一代、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恩情,是应该的!”一番话说得在场的每一个老人都点头啧啧称赞。

2.设“感恩日”倡导报恩实践活动

一项教育活动,只有将它融入参与者的日常生活之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强化意识塑造人格的功能。因此,我们在实施学校感恩教育活动过程中,创设了“感恩日”,即把每周的周日定为“感恩日”,以此来实现感恩教育的经常化、生活化和制度化。

“感恩日”活动的内容,我们则要求学生利用星期天在加、在社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既可以是感恩家庭的事,也可以是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祖国的事。

“感恩日”活动的过程,我们要求学生填写感恩活动登记卡等,并请家长、受助对象等相关人员签上名字。

“感恩日”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学生懂得了感恩的美德内涵,更促使他们将感恩意识付诸了行动。如303班严若昀、周全两位同学,由于家中既无老人,又无家务可干,感到非常着急。最后,他们想尽办法,终于在社区里打听到一位孤寡老人赵奶奶由于缺乏人照料,生活很不方便。于是每到星期六、星期天,他们就去赵奶奶那里,帮助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还给老奶奶配药。看到这两个热心的孩子,赵奶奶逢人便夸:“这俩孩子可真乖,学校与家庭教育真是好啊!”

3.家校联同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我们认为,家庭是孩子生命的孕育之地,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社会是孩子发展的自由空间,是孩子道德品质的熏陶之地;而家庭和社会,则都是孩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实践基地。因此我们的感恩教育要从家庭社会入手,孩子的感恩行动要从家庭社会做起。

建立联动制度促家庭感恩教育。我们知道,相对学校教育来说,家庭教育较多地呈现出松散无序、易走极端等特征,因此,为了将家庭教育引入到学校感恩教育活动中来,我们通过签订责任书和建联系手册的方法,建立了家校联动制度,以此来促进感恩教育在学生家庭的开展。

其一,签订家校《感恩教育协议书》。

我们在召开家长座谈会充分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拟定了家校《感恩教育协议书》相关条款,并通过签约仪式确立了学校与家长在“感恩教育”活动各自的职责。这样,就以责任制度的形式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统一纳入到“感恩教育”这一轨道上来,从而确保了家庭感恩教育的正常有序实施。

如签约后,学校按照协议要求开办了“家长学校”,在向全体家长通报学生在校表现的同时,还开展了组织家长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为家长举办品质培养、行为习惯养成、心理辅导技术等知识讲座,为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与能力,促进家庭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而很多家长则按照自己的职责,在家庭生活中处处以身作则,在孝敬父母等方面认真做好子女的表率;一旦发现子女有违“感恩教育”要求或不文明行为,基本能及时教育并通报学校。有一位五年级学生在一篇以《爸爸变乖了》为题的作文中写道:“最近,爸爸想变了个人似的,以前吃饭时狼吞虎咽只管自己吃,可现在却常常放下饭碗往爷爷奶奶碗里夹好吃的菜;以前和妈妈说话总是粗声粗气的,可现在却变得温柔可亲,让妈妈好不习惯常说受不了;以前我要什么他就会毫不犹豫地给我买来,可现在我一提买东西他就先要问我什么用途,还常常说我是无理要求不予满足……”

其二,设置家校感恩活动联系本。

我们当前处于一个信息社会之中,对于家校联动实施“感恩教育”来说,信息互通是正常有效实现家校联动推进“感恩教育”的前提,为此,我们设置了《学孟郊孝敬实践活动记载册》,以此作为家校沟通交流信息的一条途径。

记载册分学校和家庭两个板块,学校板块8项内容,由班主任进行评定;家庭板块有9项内容,由家长进行评定。每周五学生回家时将学校评议带回家交给父母,每周一则把家庭评议带回学校交给班主任。每月结束,我们还根据记载册所作的纪录,组织各班开展了“孝敬小标兵”评比活动,运用评奖动力来推进活动的发展。

家校感恩教育活动联系本的设置与使用,将学校和家庭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成为一个有机体,这对于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有效的。

4.寓感恩实践于常规训练之中

我们认为,人的行为习惯是靠长期训练日积月累的,将学生感恩实践与常规行为训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增强感恩意识、学习感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可以整体提升学校感恩教育的效果。

(1)倡“八心模式”规范感恩行为。我们知道,规范对于人的行为具有较强制约作用和评价作用,运用常规行为训练手段来实施感恩实践活动,就必须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条例。鉴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组织学生大讨论和充分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后提出了学生应该遵循的“八心模式”,以此来作为学生感恩实践训练的行为规范:

回家后,常问好,让父母舒心;

少空谈,多帮忙,让父母省心;

求上进,走正道,让父母放心;

尊师长,勤学习,让父母开心;遇难事,互商量,让父母顺心;

有错误,善改正,让父母爽心;

遇困难,能战胜,让父母称心;

重感恩,能迁移,献社会爱心。

以此为规范,我们组织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每月的感恩行动计划,并每月考评一次,既评比出每月的“八心之星”,又引导学生检查反思,修正自己的感恩行动计划,使之更实际,更能够指导自己的行为。

(2)分年段细化实施感恩要求。在“八心模式”总体规范的基础上,我们按高中低三个年龄段将对学生的感恩要求进行细化,以利于学生平时的行为训练中进行操作。如:一、二年级我们要求做到,进家门说,(妈妈)我回来了;出家门说,(爷爷)我去上学了,再见等;三、四年级要求做到,团结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在家给父母泡茶等;五、六年级要求做到,关心学校,举止文明,你丢我捡,在家打扫卫生,做力所能及的事等。感恩要求细化之后,基本能适应每个年龄段学生操作需要,由此很多同学经过不断的实践,逐渐养成了感恩的习惯,提高了学校感恩教育的实效性。

(3)开办“感恩银行”激励感恩实践。记录学生的点滴进步,弘扬感恩的正义之风,可以有效促进学校感恩实践活动持久高效开展,为此,我们指导各班开展了建“感恩银行”、评“每周之星”的活动。

“感恩银行”由班主任担任行长,班长与中队长担任副行长,副班长、小队长担任监督员,各小组长担任储蓄员,全班同学都为存户。

“感恩银行”储蓄的内容为好人好事,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参加竞赛,平时习惯等。

各班“感恩银行”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在学校总要求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储蓄细则、积分奖励制度、积分公开制度等。

“感恩银行”根据每周学生积分情况评出各班的“每周之星”,由学校在晨会上统一进行表彰。

“感恩银行”的推出,受到全体学生的大力欢迎,学生们实践感恩行为的劲头十足,感恩事迹层出不穷。如六0三班李晓刚同学因参加县篮球运动会,拿了第一名,得五分,存到银行;汤丽娜因捡到二百元交还了失主,得五分,也被存入银行。在“感恩银行”的召唤下,学生感恩行为实践的氛围十分和谐,这就有效促进了感恩实践活动的开展。

5.“关爱社会”共建和谐社区

我们认为,积极参与和谐社区建设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思想意识。为此,我们积极争得学生所在各个社区的支持配合,以学校感恩教育基地为重心,辐射到社区内的孤寡老人和社区卫生等,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和谐社区”建设之中。

如去年下半年,学校与施教区几个社区联系后,共同组织一次在校学生的“和谐家庭”评比活动。在活动中,社区群众纷纷反映,自从开展“和谐家庭”评比活动后,孩子的言行举止都有明显的好转,他们会帮助父母做家务、邻里相处也非常和睦、很懂得关心他人,以前只懂享受的“小皇帝”、“小公主”,都彻底的变了个样。连他们的父母也受到孩子的影响……

今年上半年,我们组织社区的干部和学校的老师不辞辛劳,对学生家庭和邻居挨家挨户地跑,并通过调查问卷、谈心了解等方式,对学生家庭开展“和谐家庭”建设活动情况进行了摸底考核,再结合学校对学生各方面的评价后,评选出在校学生的“最和谐家庭”二十六个,进行了表彰。

(二)构建“感恩教育”的基本模式

我们十分注重学校感恩教育模式的探索,通过一年的研究,初步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感恩教育模式。可以用“一个依托、二个支点、三个层面、四个结合”来加以概括。

一个依托——依托当地积淀丰厚的人文资源实施学校感恩教育,赋感恩教育以浓郁的地方色彩,将感恩教育融入乡土文化发展之中,这是我们所构建的这个教育模式的一个鲜明特征。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发生的,而任何一种教育都是对与之相关的主题文化的传承弘扬发展创新的过程。德清作为“游子文化”杰出代表孟郊的故里,感恩文化积淀相当深厚,这是我们学校在实施感恩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特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这种优势资源,可以使我们的学校感恩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而富有成效。因此,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通过采访、参观等多种途径,运用编写故事、绘制漫画、制作小报、举办演讲活动等多种手段,对当地感恩文化资源进行了充分的、深层次的挖掘,积累了丰厚的感恩教育素材,这为我们高效优质实施学校感恩教育奠定了坚实而良好的基础。

二个支点——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学校感恩教育的实施确定了“校园活动”和“区域互动”这两个支点,并以此为基点来搭建学校感恩教育模式框架。一是以校园活动为支点,扎实开展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校园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校园活动是实施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认为,相对家庭、社会活动来说,校园活动具有频率高、指向性明确、理性教育成分大、学生易受性强等特点,因此,以校园活动为支点实施学校感恩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感恩教育的内涵,明确感恩教育的意义,更新感恩文化的观念,激发参与感恩教育活动的热情,从而达到增强感恩意识的目的。二是以区域联动为支点,全面推进感恩行为的训练与实践。我们认为,相对校园活动来说,以家庭、社区为主干的区域性活动具有活动空间广、操作性实践性持久性强、辅导力量强等特点,更适宜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以区域联动为支点实施学校感恩教育,有利于学生在大量的行为实践过程中学会感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从而将感恩意识自觉内化为感恩行为。

三个层面——要将对感恩教育的认知内化为自觉的报恩行为,势必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加工过程,为此,我们将学校感恩教育划分为知恩、感恩、报恩这样三个层面来实施。一是知恩——获取直观体验。对于小学生来说,什么是“恩”似乎是一个比较抽象而空洞的概念,尤其是在现在的家长溺爱、长辈宠爱的现实环境下,学生对于“恩”的体验实在是肤浅得可怜。因此,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大量充实的材料来让学生感知什么是“恩”,是确保我们的感恩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也是我们开展学校感恩教育的首要任务。基于这样的分析,我们将“知恩”确定为学校感恩教育的第一个教育层面,通过查询资料、采访调查、观察记录等手段,引导学生获取大量的生活素材,从中感受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教师对自己的孜孜教诲、同学对自己的点滴帮助、警察叔叔为自己守护着平安等等都是有恩于我、有恩于他人、有恩于社会,从而在对一个个鲜活的具体事例的直接体验中认识什么是“恩”,体会到自己无时无刻都在接受着他人所施予的“恩”。二是感恩——启迪理性思维,“知恩”层面的教育只是让学生的认知停留在由一个个具体的事例构成的原始印象阶段,而对于我们的学校感恩教育来说,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更需要的是“感动”和“激励”,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具体事例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教育,引导学生在对一个个具体事例分析评议中加深对“感恩”内涵的理解,自觉产生“感激”之情,产生“感恩”心理需要。因此,我们把“感恩”确定为学校感恩教育的第二个教育层面,通过演讲、征文、编制小报、绘画等手段,引导学生对感恩素材作深层挖掘与提炼,并借助各种表现形式将自己对感恩文化内涵的理解表达出来,并由此产生“报恩”的动力。三是报恩——养成行为习惯。在学生对感恩文化内涵深层理解的基础上,必然会产生“报恩”的需要,而在这种需要心理的支配下,学生必然会产生“报恩”的行为。然而,我们知道,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需要”是非常短暂的,是一种冲动的结果,而我们实施学校感恩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将学生的这种感恩需要转化为持久地自觉地感恩行为,从而达到学校感恩教育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把“报恩”确定为学校感恩教育的第三个层面,通过“感恩日”活动、“游子文化节”、“感恩银行”建设、“和谐家庭建设”等一系列校内外活动的开展,将感恩行为训练寓于日常生活之中,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学会感恩方式、养成感恩习惯。三个层面构成了学校感恩教育的链带,环环紧扣,循环往复,不断更新学生对感恩文化内涵的认知,不断促进学生感恩行为的实践,从而有效养成感恩习惯。

四个结合——“四个结合”即学校感恩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制度建设相结合、与节庆活动相结合、与常规训练相结合。

1.感恩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感恩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让我们学生的每个生命个体学会感恩,学会做一个有健康思想道德的社会公民,比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为此,我们将学校感恩教育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亮点工作来抓,作为学校主打的文化品牌来抓。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感恩教育这一主题融入学科教学、少先队活动、校园环境布置、个性化班级建设、校本课程建设等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之中,以感恩教育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建设来深化感恩教育。

2.感恩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

任何一项教育活动的实施,必须以与之相适应的规范与制度来加以保障;而在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原有的规范制度得到补充修正,新的规范制度不断形成,使得学校的规范制度得以完善。因此,在学校感恩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排查,对学校原有的“一日常规”、“师德要求”等规范制度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并在实践过程中先后建立了“八心模式”感恩行为规范、“孝敬小标兵”评选标准、“每周感恩之星”评比制度、感恩基地责任人制度、基地活动记载制度、优秀基地评比制度等一系列新的规范制度,这既使得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工作更趋规范完善,又确保了学校感恩教育活动卓有成效地实施。

3.感恩教育与节庆活动相结合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繁多,充分利用与开发节庆日组织开展教育活动,这是我们学校常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学校感恩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利用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以及当地的“游子文化节”等节庆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感恩实践活动,并在校园内创设了“感恩日”活动,既丰富了节庆日活动的内容,赋予了传统节庆日以新的意义,又确保了我们的学校感恩教育活动正常有序地进行,强化了学生感恩意识。

4.感恩教育与常规训练相结合

小学生年龄小,对感恩的认识、理解,光凭单纯、空洞的说教,那不能起多大的作用。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靠长期生活积累而形成的,因此,在学校感恩教育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八心模式”的实施、通过“感恩日”和“感恩银行”的创设、通过“学孟郊孝敬实践活动”的组织,将学校感恩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校一年多来开展的感恩教育收到了极佳的效果。

(三)产生“感恩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年来,通过感恩教育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施和研究,有效促进了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各方面都取得可喜的成绩。

1.在社会上产生“辐射”作用

学校开展“感恩教育”以后,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注。湖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周珑同志来我校视察以后,指出“英溪小学的感恩教育扎实有效,值得推广”。德清县委宣传部、文联副主席杨政华同志多次来校现场指导,提出学校的感恩教育应和我县的孟郊“游子文化节”紧密结合起来,把它办成我县的一个文化品牌。我县教育局也高度重视,局党委书记蔡卫中等同志多次莅临学校,不仅赞扬了我校的感恩教育,更对感恩教育的途径、方法作了详细的指导。

同时,感恩教育的开展也引起了广大新闻媒体的关注。新华社“人民图片网”、《浙江教育信息报》、浙江电视台、《湖州日报》、湖州电视台、《今日德清》、德清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纷纷对我校的感恩教育进行了报道。尤其是学校合唱队与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共同表演的《游子吟》,在中央电视台有三套节目进行了播出,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好评。

除了新闻界和各级领导重视之外,广大家长和群众对开展“感恩教育”更是倍加赞赏、热情支持。许多家长都说:“英溪小学的感恩教育开展得好,早就该这样抓了。”学生赵家锦的父亲赵以升说:“英溪小学的感恩教育活动抓得非常及时,在全党全国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中抓到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点子上,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能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就大有希望。”在“母亲节”时,学生林彬彬的母亲从意大利写信给学校,她殷切的希望学校将感恩教育深入的开展下去,让中国的新一代传承和发扬这一中华传统美德。

2.学校管理有了可喜的进步

我校以当地特有资源开展的“感恩教育”为突破口,在实践道德教育的同时,学校各方面也都取得了累累硕果。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荣获了:

(1)国家“中华小神笔”动漫创作基地;

(2)浙江省文明单位;

(3)湖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4)县新一轮五星级目标管理学校;

(5)县“平安校园”示范学校;

(6)县年度安全收费及综合治理工作达标单位;

(7)县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等。

3.教师教学业务水平明显提高

教师是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同时也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受惠者。通过对感恩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教师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

(1)教学业务:沈晓红老师被省作家协会少年文学分会评为05年度省优秀指导老师;江婷和姚淑芳老师分别被评为第二届全国“中华小神笔”动漫画竞赛优秀指导老师;青年教师陈洪良在“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的教学比武中获浙江省二等奖、湖州市一等奖;沈兴娣等七位教师在湖州市小学教师解题竞赛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姚燕红老师在湖州市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比武中获二等奖;姚林花等三十多位老师在我县的各类教学比武中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2)教学论文:赵艳艳和方惠玉老师撰写的《我心飞翔——想象和想象作文之我见》获全国万校教师论文一等奖;闻燕飞和吴根仙老师撰写的《读中悟悟中写——浅谈读写结合之我见》获全国万校教师论文二等奖;房建芳和马正逢老师撰写的《城镇小学感恩教育途径初探》获浙江省教科研论文三等奖;施正根校长撰写的《“访、读、品、学”实施学校感恩教育》获湖州市论文评比一等奖;张伟芬老师等五十余人在市、县论文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

(3)教育科研:房建芳和张伟芬老师主持的《利用游子文化开展学校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获湖州市一等奖;邱伟和赵海良老师主持的《开放式体育教学评价的构筑与运作的研究》获湖州市论文评比三等奖;徐剑梅老师等主持的五项课题分获县一、二、三等奖。

4.学生的学习、精神面貌有了很大转变

学生是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实践者。在实践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感恩意识,养成了感恩习惯,把感恩思想有机地融入生活、学习中,学生的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第十三届全国万校小学生作文竞赛中荣获集体奖;洪哲人同学在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潘语冰等7位同学在第二届全国“中华小神笔”动漫画竞赛分获一、二、三等奖;叶月同学在“中国少年雏鹰行动”中获全国四星级奖章;王圣炎同学在05浙江少年儿童平安校园行动活动中获“平安行动好少年”称号;童妍等4位同学在浙江省中小学生书画比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还有厉漂漂等117位同学在省、市、县的各类活动和比赛中分获一、二、三等奖。尤其是学校合唱队与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共同表演的《游子吟》,在中央电视台有三套节目进行了播出,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好评。

5.开发编制了学校《感恩教育课程》

一年多来,学校从理论层次研究了实施感恩教育的意义、策略,针对学生年龄、心理、思想实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了“感恩春天”、“母亲节献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切实增强了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感恩行为,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为使这一教育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针对德清本地的自然、社会、文化历史等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组织了由十几位教师组成的校本课程编写小组,通过对全校师生在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中获取积累的大量资料整理归类,几经修改,编制了一套以“感恩学校”、“感恩家庭”、“感恩社会”三大板块为内容的《感恩教育课程》教材三册,每册5单元20项教育内容,有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分析、教学重点,并选编了文质兼美的诗歌、散文、童话等文学作品,曲调优美的音乐作品,以及部分趣味性、操作性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材内容在小学教育中符合国家要求已基本稳定的各项教育内容。如:学生行为规范道德教育、人际交往、环境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清社会、经济、人文历史、资源、城市发展等通用课程,一般以综合课程形式出现。通过学习校本教材,引领学生感恩父母养育、感恩师长教育、感恩祖国培育,感恩自然孕育感恩故事。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研究,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较为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反思课题研究的进程,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和思索。

(一)“孟郊故里感恩教育”的内涵需要进一步拓展与更新

孟郊虽然是“孝敬文化”的杰出代表,但受时代限制,他只是一名唐代的著名“苦吟”诗人,他流传于世的大部分诗歌作品并不适应学校感恩教育的需要。而“感恩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基础,它是以全面塑造良好的学生个性品质为目的的,因此,如何将孟郊为代表的狭隘的“孝敬文化”融入全方位的感恩文化之中,这是我校在今后开展感恩教育的需要解决的一个难点。我们认为,感恩文化应理解为以孟郊的《游子吟》为代表的所有的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感恩文化。如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古代思想家孔子的“老亦老,及人之老”、古代故事中的《程门立雪》等等都是属于这个范畴。所以在下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此为指导,进一步深入开展孟郊故里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二)学校感恩教育的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评价体系的完美可以更好地促进感恩教育活动开展的成效。虽然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展了一些评比活动,并建立了一定的评价标准,但作为对整个学校感恩教育活动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这对推进学校感恩教育活动的进一步深层次的开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我们觉得在下阶段的工作中应更加重视感恩教育的评价体系建设,并不断地加以完善。如可以建立学生感恩教育成长记录袋,把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照片、体会、作文、信件等等装入记录袋中,并进行汇总交流、研究,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感恩教育活动的热情,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开拓创新,把感恩教育推向全社会

开展感恩教育,从内容上看,应包括学会知恩、感恩、报恩等方面;从对象上看,要感恩帮助过我们,关心过我们,鼓励过我们的人。感恩教育的开展,为少年儿童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值得感恩的世界,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精神文化环境,形成一个“知恩图报”的道德共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把感恩教育推向全社会,大力提倡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让全社会的百姓在研究古代文化中感受中国历来的尊老携幼、和睦相处、相互提携的优良传统,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我们的贡献!

同类推荐
  • 校长教学工作与素质教育的管理(上)

    校长教学工作与素质教育的管理(上)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不定期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 用心爱: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用心爱:中小学教师师德修养漫谈(创建和谐校园16本)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已成为社会的主人。教师的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他们在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的过程中,自己也相应得到发展。这样的一致性使教师的劳动热情得到极大的激发,他们主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自觉履行师德的规范要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而竭心尽力。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依法执教,享有社会赋予的各种权利,同时履行相应的义务,这种权利与义务、道德与利益的统一,也是社会主义师德平等性的重要表现。
  • 教育与美好生活

    教育与美好生活

    《教育与美好生活》这部教育名著篇幅不长,除一个简短的引言之外,总共十九章,分三篇。该书的前两章构成了第一篇,综论现代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目的。民主可以说是罗素教育思想的一条门槛式原则,他开宗明义地提出“我们所追求的未来的教育体制必须给每个孩子提供现有的最佳机会”,“如果一种教育方法不可能普及,我们就无法将其视为令人满意的”。正是基于这种精神,他对传统的教育理论、英国贵族式的传统教育特别是公学制度多有反思和批评,希望采用蒙台梭利等现代教育家摸索出的理论和方法破旧立新。不过,他并未一概否定古典人文教育的合理性和重要性,而是指出这方面的教育一定要在内容上有所取舍、方法上有所改良,“人类知识的总量和人类问题的复杂性正在不断增长,因此每一代人都必须为了找时间学习新东西而改进其教育方法”。罗素推重的第二个基本原则是自由。他认为,绝不能像旧时那样通过恐吓、强迫甚或体罚来管束和训导儿童,而应该培养儿童的自律和主动。一方面要借助现代心理学知识来把握和利用儿童的心理特性,另一方面要传授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来激发儿童的学习欲望。品性和美德的养成绝非依赖外在强制,也不能诉诸意志控制,而是取决于儿童早期确立的良好习惯,“好习惯几乎可以自动产生大部分美德”。在罗素看来,理想人格的基础是活力、勇敢、敏锐和理智等四种品性。他特别指出,传统教育的一大缺陷是轻视理智,而没有理智,“教育者们常常因为热衷于灌输所谓的正确信念而疏于对理智的训练”。即便时至今日,这样的提醒仍旧值得我们谨记。第二篇包括十一章,考察的主题是品性教育,即道德教育。罗素对此所作的讨论是异常全面而具体的,他的许多见解尤其可以供中国的家长们借鉴。例如,他认为,道德训练应该在婴儿的出生之日就开始,这样最有益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自律能力,“即便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也要把他当作一个将会在世界占据一席之地的人来尊重。不能为了贪图一时便利或照料孩子的乐趣而牺牲他的未来”;例如,要培养孩子的勇敢品质,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通过学习操作性或控制性的技能,而非通过跟他人进行身体竞争”;例如,父母的关爱是孩子应得的权利,而不是一种需要偿还的债务,父母对子女的回报“应该当作纯粹的额外收获而怀着感激之情去接受,就像春天里的好天气,而不应该将其作为天经地义的事情来期盼”。第三篇共六章,罗素探讨了智力教育。他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要限制乃至排除道德因素对智力教育的影响,“在道
  • 美国黑人教育发展研究

    美国黑人教育发展研究

    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主义盛行、凡事都强调实用的社会里,学术研究也深受其苦、深受其害。有没有直接用途?能否直接为地方和国家经济建设服务,成为许多人判断一项学术研究是否有价值的惟一标准。因此,研究美国黑人教育史给人们带来的疑惑和惊讶可想而知,此书在申请立项资助时几经磨难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幸亏最终有人慧眼识珠,我们才能读到这本倾注了作者近五年心血的力作。
  • 学校领导与教师的规范化管理(下)

    学校领导与教师的规范化管理(下)

    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学校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相对稳定的管理内容,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范,采取强制执行、严格训练和有效的思想教育,使之成为学校师生员工自觉遵守的习惯,内化为师生员工的素质,进而形成学校的传统,以达到管理非管理,似有似无的境界,并形成一定的常规。
热门推荐
  • 你若清风慰我一世安好

    你若清风慰我一世安好

    纵然岁月流逝,沐语依旧记得那年的雨夜,霍亦琛撑着伞站在雨幕中,救她于水火,从此,他在她的心间安了家……遇见霍亦琛之前,沐语不知喜欢为何物,遇见霍亦琛之后,沐语懂了,喜欢……就是他的样子。人人都说,霍亦琛桀骜不驯,可他们不知道,他也会有柔情的一面……
  • 你怎么还不来找我

    你怎么还不来找我

    这是一个有关梦想,有关孩子的故事。小说结尾充满了奇异的色彩,但字里行间缓缓涌动着的人文关怀令人动容。
  • 染一蓑凉秋

    染一蓑凉秋

    记得,这是谁的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绝世盛宠:邪魅人鱼妃

    绝世盛宠:邪魅人鱼妃

    一场穿越,她得到了月族圣女的部分力量。一心想颠覆曾经的生活,要过简单的日子,却事事不如人意。想轻松在家偷懒,却被家中各夫人惦记。想远离男人,偏偏被一个个男人纠缠。不愿信任他人,却遇上最真的友情;不想再谈爱情,却最终陷入真爱。且看冥冥之中,还有什么存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被传唱的史诗

    被传唱的史诗

    传说,世界由八大元素与四大法则构成;传说,无尽海域的彼端是世界尽头;传说,这是一片迷失在未知中的空间;传说,史诗中写满诗人的谎言……
  • 陪他一段

    陪他一段

    陪他一段,是苏伟贞小姐的第一本小说集。这个集子里共收录了十一篇短篇,一个苏刚的序和伟贞自己所写的后记。 我们的人生,是要我们自己来走完的。但在其间,有许多人都会陪我们走一段:也许是父母,陪我们度过幼年;也许是朋友,陪我们走过不同的人生阶段;也许是爱人,陪我们行过人生的幽谷;也许是小孩,让我们的人生有了奋斗的目标;更也许,只是路人甲,陪我们搭个公车、乘个电梯什么的,但我们都要感谢他们,因为他们陪我们走了一段人生的旅程。而苏伟贞的陪他一段,不也如此,陪我们走一段人生旅程!
  • 娶妻重生

    娶妻重生

    霍容玥是霍家最小的姑娘,世人眼中宋霍两家娇宠着长大的姑娘。人人都说将门出身的平宁侯长孙昭冷情冷性、杀人如麻。可如今,霍容玥却成了他的填房妻子。平宁侯府的水深火热远超表象,吃斋念佛却心狠手辣的婆母,独得众宠却未请封世子的嫡长子。霍容玥只想要个孩子。长孙昭只想与她白头偕老,子孙满堂。--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痴情王爷魅惑妻

    痴情王爷魅惑妻

    三年前,富商柳业一家不知道是得罪了什么人,一夜之间惨遭灭门,柳晴因为外出游玩幸运的逃过了这一个劫难……
  • 那个喜欢穿白衬衫的坏女孩

    那个喜欢穿白衬衫的坏女孩

    她---一个总是穿着白衬衫的坏女孩,高傲、独立、在世俗眼中坏透了顶,又与这周遭世界格格不入。却在这黑白校服的高中校园赚足了爱慕、敬仰和眼球。他---秉性暴戾、冷眼相待这周遭世界。意外转学,本想安安分分读书上学圆外婆的梦。却因深夜那惊鸿一瞥,在心里种下一颗“魂牵梦绕”的种子。谁知想要扑倒人不知他一个,于是将计就计“扮猪吃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