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227200000002

第2章 儒家根基

上古至西周时期是中华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的变迁及哲学思想的产生,为儒家及诸子百家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成为儒家和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

上古时期,尧舜禅让转变为父子相传,我国社会跨入了文明的门槛。商周之际,我国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周人把注意力从“天”转向人,开始了对人世间的关注,人性从此觉醒。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儒学文明的基础。

尧舜禅让奠定文明基础

那是上古五帝时代,有一位著名的部落首领叫尧,姓伊祁,名放勋。尧16岁的时候就担任了部落的首领,他才华出众,治世有方。在他管理下,社会安定,人们生活幸福。尧到了晚年的时候,开始选拔接班人,以代替他管理部落。有人推荐尧的儿子丹朱,尧认为丹朱粗野好斗,无法胜任首领一职。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让大家推荐有贤能的候选人。大家都推举虞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非常能干的人。

舜姓姚,名重华。他的父亲名瞽,是个盲人。舜幼年丧母,父亲又娶了一妻。后母生下一子一女,因此视舜为异己,经常对舜棍棒相加、百般虐待。

舜同父异母的弟弟叫象,他生性阴险,常在父母面前说哥哥的坏话,这就使父母越来越不喜欢舜,并时常想害死他。

舜虽是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皮肉之伤新旧复加,却依然是逆来顺受,孝悌为先,呵护弟妹。

但是舜的忍让和宽容并未使父母和弟弟对自己的恶行加以收敛,他们反而变本加厉地迫害舜。万般无奈之下,舜只好远走他乡。

舜在历山耕种,前往雷泽捕鱼,在河滨制陶,所到之处无不以品德聚拢四方百姓,以才智创造富庶生活。

在舜来历山前,这些地方的人们为了争夺土地,常常打到头破血流,而舜以美好的品德感化了人们,他以身作则,谦逊恭让,在舜的影响下,当地的人们也变得谦让有礼。

舜到雷泽捕鱼,把最好的房屋和渔场让给别人,使那里的渔民深受感动,他们也争着效仿舜的做法。舜在黄河边烧制陶器,把先进的技艺带到那里,当地的陶工深受启发,做出了更加精美的陶器。

舜每到一个地方,大家都追随他,一年工夫,那里就会成为村落,两年后就会变成镇子,三年后便成为城市。舜的美名被四方传颂。

尧听了人们对舜的谈论之后,对其行为十分赞赏,有意让舜做自己的接班人。他先对舜进行了考验。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做妻子,并安排他去做各种事情。

舜使自己的妻子娥皇和女英与其他人和睦相处,并把尧安排的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尧知道后十分高兴。他赏给舜一件衣服、一张琴,还有一些牛羊。

舜的父母和那个同父异母的胞弟看上了舜的财产,他们妒火中烧,起了坏心,想害死舜夺得财产。

一天,瞽让舜去修粮仓屋顶。等舜上去后,瞽却在下面放起火来,大火霎时间蔓延到屋顶。浓烟滚滚,熏得舜睁不开眼睛。

危急之际,舜想到屋顶上的两顶大斗笠。舜一手抓起一个大斗笠,张开双臂跳了下去。两个大斗笠像一对翅膀,使舜安全落地。

一计不成另生一计,瞽又让舜去挖井,等舜挖到很深的时候,舜的同父异母的弟弟象把泥土、石块都一股脑儿地推进坑里,企图闷死舜。

没想到,早有准备的舜事先在井下挖了一条斜道。舜顺着那条斜道又一次死里逃生。虽然父母和弟弟接二连三地加害,舜依然用仁德之心善待继母、胞弟,用宽广胸怀包容糊涂的父亲。

尧认为舜宽宏大量,并且能够很好地处理复杂的事情,把治理天下的大权交给这样的人,是最明智的选择。于是经过三年的综合考察,尧把王位让给了舜。

尧帝传位给舜时,举行了庄严而隆重的禅让大典。尧对舜说道:

咨!尔舜!天之厉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意思是说:嗨!你,舜!上天安排的使命落在你的身上。你要真诚地把握正确的原则。如果天下政治混乱、百姓贫困,上天给你的禄位就永远完结了。

这一句话表明,尧已经将上天的神圣使命托付给了舜,并告诫舜,要忠于这份神圣的使命,强调舜对天下人的重大责任。

舜接替尧成为首领后,更加勤勤恳恳地工作,认认真真地办事,大大小小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舜为了更好地了解民众的疾苦,常去各地巡视。一次,舜到南方苍梧之地巡视时,不幸染病去世。

舜没有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也以推荐的方式选拔接班人,最后传给了治水有功的大禹。大禹准备退位时,想把王位让给贤能之士伯益,但由于他的儿子启在当时已经很有势力,伯益和启相争,启获胜,王位最终为启所得。

启取得了王位,结束了天下为公的时代,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启还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我国社会由此进入了国家阶段。

尧舜禅让的方式,就是经过各方诸侯以民主协商的方式推举部落联盟的最高首领,为历代人们所传颂,也成为当时理想政治的最佳模式。

知识点滴

在舜统治时期,有一个名叫伯益的人非常贤能。他10岁的时候,便接替父亲的职位,担任东夷部落联盟首领。他把东夷部落联盟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为当时华夏境内最强盛的部落。

闹水患的时候,伯益与大禹并肩奋斗了13年,终于取得治水的彻底胜利。舜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伯益做妻子,并让伯益主管灾后重建的全面工作。

据说,由于伯益各方面工作都很出色,舜曾经想把大部落联盟首领的职位禅让给他。但是伯益拒绝了,舜于是让大禹做了自己的继承人,并要求大禹退位后必须把职位禅让给伯益。大禹退位时,想把王位禅让给伯益,但由于大禹的儿子启很有势力。在启和伯益争夺王位的斗争中,启最终取得了胜利,继承了大禹的王位。

周公制礼作乐成为先驱

商朝是一个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信奉神性的朝代,商朝的百姓认为自己的生活是上天安排好的,而商朝的历代君王也认为自己是上天派来管理人间的。他们对大事小情都要进行占卜,征求神的意旨。

商代末年,大臣祖伊看到西伯侯姬昌修明政德,又不断兼并周边方国,害怕其有朝一日势力大增,危害商朝的统治。他把这种情况和自己的担忧如实告诉了商朝国君纣王。

纣王听完之后,却不以为然,说道:“我生下来,不是就有了天命吗?他能把我怎么样呢?”

纣王依然我行我素,整天吃喝玩乐,他不把祖伊的话放在心上。

周本来是渭水中游的一个古老部落,居住于陕西中部的一些地区,依靠优越的自然环境逐渐发展起来。到西伯侯姬昌时,对内重用吕尚、散宜生、太颠、闳夭、南宫适等众贤臣。对外,姬昌宣扬德教,积极调停各方国间的争端,使诸侯纷纷依附,国力逐渐强盛。

公元前1050年,姬昌病逝,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1046年率领数万人东征,在牧野一战中,重创了纣王的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由此灭亡。

武王灭商后不久就去世了,其子周成王即位。由于周成王年幼,就由周成王的叔叔,即周武王的弟弟姬旦摄政。姬旦,也称“叔旦”,因是周代第一位周公,又称“周公旦”。

过去,商王朝对于臣服的方国、部落虽加有侯、伯等封号,但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分封制度,没有系统的控制方案,所以天下的方国时而臣服,时而反叛,使商政权很不稳固。

周公就从王朝的长治久安出发,吸取了商代的建制不完备的教训,开始对分封制重视起来,目的是使之系统化、制度化,并与宗法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广到广大地区。这样一来,一个有别于商的新的分封制国家便呼之欲出了。

为了巩固周王朝对分封的各个诸侯的管理,周公从政治及文化方面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史称“周公制礼作乐”。

周公在洛邑这个地方开始制礼作乐。在当时,洛邑人大多是殷商遗民,他们表面上臣服周朝,内心里却不和周王朝一条心,时刻都有反叛的可能。周公在洛邑理政,第一要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

周公下达命令,让安阳一带的殷商遗民统统向洛邑方向集结,并指着已经建好的成周城对人们训话说:“你们听着,现在我不忍杀掉你们,但要向你们下达命令。我在洛水附近修建了这座大城,是方便四方诸侯前来朝贡的,也是为你们服务王室提供方便,免得你们从大老远的地方奔赴而来,遭受劳顿之苦。”

周公稍顿了顿,又说:“你们必须顺从并臣服于我们。你们仍有你们的土地,可以安心从事劳作和休息。如果不敬事周国,你们不但会失去土地,还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如果你们能够安心住在这座城邑,继续劳动,你们的子孙就会兴旺起来。”

为了有效管理殷商遗民,周公派了兵士,其实这些兵士是为了应付东方战事而准备的,之所以这样设防,是为了威慑殷商遗民罢了。

这样一来,那些殷商遗民便不敢轻举妄动了,时间一长,他们也便服从了周王朝的管理,心里不再想反叛复辟了。

周公制礼作乐并非是全部首创,而是他在夏、商已有的礼乐制度上进行修改,使之成为适合周代的礼乐制度。

据文献记载,为了更好地管理好国家,周公经常夜以继日地思索如何把古代圣王的功业发扬光大,如果遇到想通的地方,便会尽快付之于行动。

周公认为,“礼”的主要功能是区别贵贱,如果让各个等级的人各归其位,各安其分,社会就不会出现混乱,也就不会产生争夺,这样就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和谐。

周公颁布了一系列典章制度,来规范社会各阶级的职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宗法制。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商代王位继承制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意思是兄长去世后,由其弟接替王位。这样的制度,传位不定,会使统治集团内部因为争夺王位而产生矛盾,进而引发争夺,客观上会削弱统治集团自身的力量。

为了克服这个弊端,周公以血缘关系为出发点,规定王位由嫡长子来继承,遵循“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其余的诸子,则分封为诸侯,这样从制度上避免了因继承而发生的流血冲突。

此外,周公制定了一系列礼乐制度,涉及君臣父子、言谈行为、男女性别等各个方面,在多个方面维护了周王朝的稳固。

周公规定的礼非常细致,如办丧事的时候不能谈笑;远望灵柩的时候不许唱歌;吃饭的时候不能叹息,不能说话,不能发出咀嚼声;邻居们有丧事,不能兴冲冲地走路;听音乐的时候,不许唉声叹气等。

在周公制定的周礼中,还有一种礼叫“谥”,或者叫“谥法”。就是在每个天子乃至诸侯去世后,根据他生前的政绩和为人的好坏取一个代号,以概括他的一生。

周公制定的“乐”,更多的是强调“和”。礼制森严的社会,虽然保证了秩序井然有序,但这样的体系过于僵硬,而“乐”正好可以进行调和。

通过艺术手段的“乐”来感化人心,使百姓在心中认同社会。乐与礼相辅相成,二者有尊有亲,有别有和,构成治理社会的一个有机整体。传说,周公曾作《三象》、《大武》等乐歌,描述了武王伐纣、周公东征及周初盛世的情景。

周公制定的“乐”虽指音乐却超越了音乐,带有浓厚的社会功能,如《诗》原是用音乐伴奏的歌词,有《风》、《雅》、《颂》之分。《风》是指不同国家地区、不同风格的乐曲;《雅》是指西周京畿的乐歌;《颂》是天子用于祭祀和其他重大典礼的乐歌。

《雅》和《颂》的乐曲由于用途、声调不同,所以要使用不同的乐器。如果用错了,例如应该用琴的时候却用了瑟,就是违礼,乐师就要受惩罚。

而琴又有雅琴、颂琴之分,绝对不能搞混。在当时,招待宾客,举行宴会,举办典礼,都必须由乐工奏乐或歌唱,所唱的乐歌、所用的乐器都分出等级,不能乱来。

周公制礼作乐,为西周社会的稳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西周社会正是在宗法制和分封制的支撑下得以保持社会的安宁与平静。

周公的制礼作乐,奠定了我国礼乐文明的基础,使我国成为一个礼仪之邦,从此以后,礼乐制度一直是规范国家生活的主要手段。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我国在治理国家方面以教化为主的思想基础。

知识点滴

实际上,周公实行的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宗法制,在商代已经有了雏形,只不过是在周代完全形成并大力推行。

狭义的宗法制,施行于大夫、士阶层,其家族始祖一般是国君的别子。由于别子不能继承国君的位置,便分出自立一家,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大宗,一直世袭下去。别子的庶子的子孙只能继承其父,不能继承其祖,所以称为小宗。广义的宗法制,天子对诸侯,天子为大宗;诸侯对卿大夫,诸侯为大宗。根据亲疏远近不同,享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至圣先师孔子学礼授教

周公的以宗法和分封为基础的礼乐制度在维系西周和平与稳定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破坏礼乐之事时有发生。诸侯之间开始了接连不断的争斗,社会也由此动荡不安,导致了礼崩乐坏。

公元前551年,在鲁国的陬邑曲阜东南的叔梁纥家里,一个男婴降生了。男婴被取名为孔丘,字仲尼。仲尼3岁时就失去父亲,与母亲颜徵在到外婆家所在的曲阜城生活。

小仲尼家里生活全靠母亲一人支撑,日子过得十分拮据。他从小饱尝生活的艰辛,由此学会了体贴母亲。

曲阜是鲁国的国都,鲁国为西周初年周公封地,由于这个原因,周天子给了鲁国高级别的待遇,西周王朝的许多典章文物都被周公带到了鲁国。西周末年,社会动荡,周王室的许多典章文物都散佚了,鲁国却保留了不少,因此人们说“周礼尽在鲁”。

小仲尼从小就受到周礼的耳濡目染,他与小伙伴们嬉戏时,常把祭祀礼器摆放出来,练习礼仪。日复一日,小仲尼尽情地和小伙伴们玩着这种游戏。这一切,都被细心的母亲看在眼里。

有一天,母亲把仲尼叫到身边,微笑着问:“丘儿,你长大以后,是想做管祭祀的官吗?小孩子家怎么天天学礼制呀?”

小仲尼瞪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认真地回答:“娘啊!我长大了,要当个为国效力的好大夫,不学礼制能行吗?”

母亲一听到儿子有读书的要求,心中暗喜,一把将儿子搂在怀里说:“丘儿真是娘的好孩子!从今以后,咱家里专为你设学堂,娘教你读书好吗?”

“太好啦,太好啦!孩儿谢过母亲!”小仲尼说完,恭敬地给母亲磕了一个头。

小仲尼6岁的时候,有一天,有位贵族在曲阜南郊进行祭祀活动。他得知后就连忙跑到举行祭祀的地方,兴致勃勃地观看完了郊祭大典的整个过程。

祭祀结束后,小仲尼意犹未尽,回到家便从屋里找出一些坛坛罐罐恭敬地摆在院子里,模仿刚才在南郊看到的祭礼,按照程序一丝不苟地认真演练了一遍。从此,模仿郊祭便成了小仲尼经常做的游戏。

在母亲悉心教导下,小仲尼进步飞快,只用了6天的工夫,就把300多个字学会了。13岁时,小仲尼进入官学学习,当时学生们所学的,主要是敬神祭祀的礼节。15岁前,仲尼学习了一般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但这些根本无法满足他对知识的渴求。

由于家境贫寒,仲尼没有条件进入专门为贵族子弟设立的高级学校深造,他就只能通过自学来提高自己的水平了。

仲尼勤奋好学,当时社会上要求士人必须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大科目,他都努力去掌握。他进太庙时遇见什么问什么,表现出极其强烈的求知欲望。

仲尼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机会。有一次,郯国的郯子来鲁国朝见鲁国国君,鲁国大夫昭子问郯子少昊时以鸟名官的事情,郯子作了详细回答。孔子听说后,便马上去拜见郯子,向他请教少昊时的职官制度。

仲尼非常热衷于政治,从小就树立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决心步入仕途,中兴家业。他对周公非常仰慕,以至于经常在梦中见到周公。每次他梦见周公后,总是久久不能入睡。因为敬仰周公,他经常到鲁国各地考察学习,遇有不明白的问题就虚心向他人求教,这使他获得了大量知识。

仲尼时刻不忘随时随地研习周礼,通过不断地观摩钻研,他对周礼越来越熟悉了,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就连鲁国国君也开始注意到他。

孔丘17岁时,母亲颜徵在去世了。母亲离世后,孔丘的生活更为艰难了。迫于生计,他选择了相礼助丧的职业,也叫丧祝,就是专门为贵族和富裕平民主持、操办丧事。

按照当时礼制,丧礼仪式是十分复杂的,也颇为讲究,尤其是富庶人家的葬礼更是隆重奢华。这种丧祝活动在西周时期主要由王室和诸侯国的神职人员巫、祝之类担任。后来,随着社会发展,神职人员地位开始逐渐降低,并逐步散落民间,成为专门从事丧祝活动的术士。

从此,丧祝不再是贵族的专利,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平民在丧葬礼仪上也日益讲究起来,对于丧祝的需要也越来越多。如此一来,丧祝便开始成为一部分民间知识分子的正式职业了。

孔丘虽然严肃认真地从事着助丧相礼的职业,但他不满足于只做传统的丧祝者,他希望把丧祝的礼仪发扬光大,使其成为一套社会规范的礼仪。他继续刻苦学习周礼,他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在丧祝活动中很快就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承认和赏识,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于是,便有一些年轻人慕名而来求学于他,并尊称他为孔子。

鲁国的国君鲁昭公对孔子的言行也极为赞赏。公元前532年,19岁的孔子完成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那就是结婚了。婚后第二年,他便有了儿子。

鲁昭公知道这个消息后,特命人送了一条大鲤鱼以示祝贺。孔子随即给儿子起名为鲤,字伯鱼,以表示对君王赐鱼的纪念。

孔子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得到更多人的赏识,特别是鲁昭公赐他鲤鱼的消息更是不胫而走,一时间传遍了鲁国都城。在鲁国执政的正卿季武子就派人前来请他,让他担任中都宰。

孔子恪尽职守,正直公正,工作卓有成效,得到了众人赞誉。与此同时,他一面做好本职工作,一面更加孜孜不倦地学习。他越学越感到不满足,越学越感到自己与古代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此期间,曾点、颜路等青年先后拜孔子为师,做了孔子的学生。

随着孔子的名声越来越大,前来拜孔子为师的人越来越多。鲁国上卿大夫孟僖子面奏鲁国君,请求准许孔子开办学校教授学生。鲁国君答应了。

孔子在阙里的街西边筑起了杏坛,建成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所民间学堂。由此,开启了我国私人办学的先河。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强调所有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他招收学生的条件极为简单,只要有人愿意跟随他学习,便可成为他的学生。

在教学态度上,孔子认为应该“诲人不倦”;在教学内容上,他注重因材施教,提出对学生要做到有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他强调启发的重要性,提出开导学生要把握时机,要等学生实在无法想明白的时候再去开导他,认为如果不让学生自己努力思考就直接帮助,反而会使学生养成不爱思考的坏习惯。

针对当时的礼崩乐坏,在教学过程中,孔子特别强调学生们要加强自身修养,强调做人要正直和仁德,他说: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只有心中坦荡做事才没有担忧。虽然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些人只是靠暂时的侥幸避免灾祸,迟早要跌跟头的。

孔子认为,做人除了要正直外,还要仁德,因为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并且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而且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他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那么怎样做才能算仁呢?孔子认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途。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一起讨论学问。弟子颜渊向孔子请教:“老师,什么是仁?如何做到仁呢?”

孔子回答:“克制自己,恢复周礼,就是仁;以周礼为标准,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周礼,就是做到仁了!”

弟子子路便又接着问:“老师,什么是仁德呢?怎样做才算是仁德呢?”

孔子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德了。”

子路说:“老师,假如我当将军带兵打仗,让子贡、颜回做我的校尉。攻城必克,夺地必取,百战百胜。这样算是有仁德之人吗?”

孔子说:“这样只能算是勇敢的武夫而已!”

孔子认为“仁”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而不是天生就有的。而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需要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

孔子还认为,还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他说: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为了能做到仁,弟子曾子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

除了正直和仁德,孔子又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就是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借在于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孔子的私人办学迎合了当时广大平民的愿望,受到了上至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欢迎。孔门弟子最多时达到了三千多人,其中贤能者有七十二位,最有名的弟子被称为“四科十哲”。

孔子把学问分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个方面,共有十位弟子在这些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这十位弟子就被称为“四科十哲”。他们是孔子弟子的优秀代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尊敬。

孔子的学生遍布当时的许多个诸侯国,多数来自鲁国、卫国、齐国、秦国、陈国、宋国、晋国、楚国、吴国、蔡国、燕国等。

孔子曾经按品行和专长对他的学生进行分类,举出每一类的佼佼者。其中品行高洁者以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为代表;表达力强以宰予、子贡为代表;擅长政事者以冉有、子路为代表;在学问研究方面以子游、子夏为代表。

针对当时的诸侯割据和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一直在思考着治国良策,也一直希望通过入仕将自己的所有才华用来治理国家,却苦于没有机会。于是,孔子便把教育当作“安邦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文教来感化百姓。

公元前517年,齐景公出访鲁国,因仰慕孔子的大名,便派人把孔子请到府上,向孔子请教安邦治国的良策。

景公问孔子:“请问夫子,做为国君,如何治理他的国家呢?”

孔子回答说:“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君主必须像个君主,臣子必须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每个人都要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否则国将不国,政将不政,社会将混乱不堪。如果君主自己正,管理国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自己不端正,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就不可能去端正别人,其国家也无法治理。”

景公又问:“稳定天下的大计是什么呢?”

孔子答:“实行清明的政治,用贤惩恶,减轻赋税,助民兴业。”

景公问:“教育百姓的良策是什么呢?”

孔子答:“用道德感化教育,用礼教加以约束,能使百姓不但有羞耻之心,而且能改过向善。”

景公又问:“怎样才能富国强兵呢?”

孔子答:“从严治吏、发展生产、节俭,三者结合是强国关键;从严治军、注重德教、训练,为强兵之本。”

景公赞扬道:“夫子所谈治国之道言近旨远,可行啊!”

自从这次交谈后,齐景公多次召见孔子论政。有一次交谈之余,景公高兴地对孔子说:“我想把尼谿封给你。”

孔子推辞说:“我对齐国没什么贡献,无功不受禄。”

齐景公说:“你多次为寡人提供良策,这本身对齐国就是一个不小的贡献嘛!”

后来,孔子就到了齐国,原本希望从齐景公处得到一个从政机会,以便实践自己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治国理想。可是,他在齐国住了一年多时间,不仅从政的希望没有实现,就连齐景公当面答应的给予尼谿之地的封赏也落空了。

孔子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他得知齐国大夫妒忌自己的才能,不但要挟齐景公收回对自己已许下的赏赐,而且还欲加害自己。于是,孔子重新回到鲁国,续继聚徒讲学。

在这期间,孔子一面教导弟子,一面上下求索。他在理论上的最大成就,就是用“仁”对“礼”进行改造,提出并完善了他的“仁学”理论。

对于夏、商、周三代的礼制,孔子最赞赏的是周礼,认为它综合了夏商之礼的优点。在他看来,周礼不仅继承了夏、商之礼的许多形式和“亲亲”、“尊尊”的核心内容,而且大大增加了夏商之礼所缺乏的道德理性精神。在此基础上,孔子进一步阐发和弘扬礼的道德性,他用“仁”对礼进行改造,从而把礼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此时,孔子提出的“仁”实际上就是赋予“仁”普遍人人之爱的形式,换句话说就是对所有人,包括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奴隶,都要尊重、关心和体谅。这样,“仁”又成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即所有人都从“爱人”的原则出发,不要把自己厌恶的东西推给别人。

当时正是“百家争鸣”时期,孔子的言论是百家争鸣中最有影响的。以孔子及其弟子为代表的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常关系的流派,成为当时一个最重要的学术流派。

因为孔子曾经从事过丧祝,他的学问也是从丧祝发展而来的,而从事丧祝的人需要身着特制的礼服,头戴特制的礼帽,当时称之为“襦服”。“襦”与“儒”字同音,人们便逐渐直接称“丧祝”为“儒”了。于是,人们把孔子创立的学派也就称为“儒家”学派了。

孔子以谈话的方式教育弟子,正是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孔门的弟子学有所得,各有所长,声名远播,为儒家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岁时,孔丘带领弟子南宫敬叔西去洛邑问礼于老子。老子熟于掌故,精于历史,谙熟周礼。孔子向老子请教了一些关于礼的问题。

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来学习,为他的好学所感动,不仅把自己所知全部相授,而且给孔子引见了擅长音乐的苌弘。苌弘也把自己会的有关乐的知识全部告诉了孔子,使孔子对音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孔子离去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去捕,会游的可制丝去钓,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乘风驾雾,飞腾升天啊!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孔丘潜心学习古代礼乐,孜孜不倦地教育弟子,为儒学的诞生和儒家学派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正是在这样的“沃土”之上,儒家文化才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知识点滴

孔子的出生富有传奇性,相传,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娶颜徵在时年事已高,听说尼山神灵非常灵验,他便携妻子来到尼山,焚香祷告,祈求早生贵子。尼山祈祷归来后,颜徵在发觉有孕在身。十月临盆时,她梦见一个仙女手牵一麒麟,麒麟背上坐着一个小孩。

仙女说道:“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颜徵在欲缚住麒麟,却见麒麟张口狂吼,颜徵在猛地从梦中醒来。颜徵在把梦境告诉丈夫叔梁纥。叔梁纥认为麒麟送子,自是吉兆。不久,颜徵在就生下了孔子。

同类推荐
  • 经典哲学名著:论自由

    经典哲学名著:论自由

    《论自由》肯定思想和讨论自由,并要求政府不仅要通过消极地不干预来保障公民自由,还须依靠立法来创造和增进公民自由。体制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社会,社会要素被引入密尔对自由的讨论之中。
  • 北大哲学课

    北大哲学课

    历经沧桑的北大,以其“兼容并包”的风范,将古今中外百家思想融会贯通,同时以“思想自由”的理念培养出了一大批学者,他们对于人生有着独特的经验与智慧。本书汇聚中外哲学大师的思想精华,穿插北大人的生命体悟,不仅是一本哲学思想著作,也是一本指导现代人生活的著作。
  • 张居正直解《孟子》(全集)

    张居正直解《孟子》(全集)

    先读《四书》,后读经史,兼习书法,是历代帝王必修之大纲。明代万历年间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张居正协同翰林院的讲官给万历皇帝朱翊钧(明神宗)编写的讲“四书”的讲稿后来结辑成书,名为《四书直解》,“直解”就是相当于对古文的白话翻译。当时皇帝读书称为“日讲”,万历皇帝在明隆庆六年(1572年)即位时只有十岁,这部讲稿原书以最通俗的明代白话文写成,是为万历皇帝量身定做的宫内读本。后来该书刻本流传到宫外,成为当时通行的一种读本。清代的康熙皇帝读此书后御批:“朕阅张居正尚书、四书直解,篇末俱精实之义,无泛设之词。”康熙皇帝甚至认为《四书直解》是自宋代朱熹《四书集注》之后最好的一部四书读本。
  • 旋转与升腾:新经典主义文学的哲学视野对话

    旋转与升腾:新经典主义文学的哲学视野对话

    《旋转与升腾——新经典主义文学的哲学视野》承接《于天上看见深渊——新经典主义文学对话录》,根据哲学家邓晓芒与作家残雪在前部著作出版之后的数次对话辑录而成,两人分别从文学和哲学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角度进入对诸多问题的探讨,话题涉及中西文化比较,宗教和无神论和自然主义,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信仰与生命的关系,艺术与认识的关系,等等。本书的读者在书中读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探索的历程。当一个艺术家想对自己为之献身的艺术进行一种哲学把握的时候,当一个勤于思考的人想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定位的时候,他就可能陷于这种探索之中。读者对本书可以期待的是,这种探索不是一个人冥思苦想,而是由两个不同的人,一个是代表女性思维的作家,另一个是代表男性思维的哲学研究者,在对话中进行一种身体力行的示范或演习。
  • 易经:中国神秘文化

    易经:中国神秘文化

    《易经:中国神秘文化》也做了周密的考量,最终选择按照先天八卦的次序,分八个卦宫,分别予以讲述。在每一卦的结尾处还附上了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这样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轻而易举地读懂周易。
热门推荐
  • 凡人意识

    凡人意识

    什么是意识?是所有生物都拥有意识,还是人类独有?察觉杀气果断反杀,遭遇GANK提前离开,意识存在万物之间。在不断萎缩的世界反面,少年背负起旧神的灵龛,从灰暗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决定带给凡人们新生。
  • 冰兮冷兮暖兮

    冰兮冷兮暖兮

    我不是选择放弃,而是放弃了选择。风陌冰觉得人或许就应该自私一点,太过无私那就是作,就是装,可惜,这个道理她明白得太晚了。可是他们都知道,这才是他们认识的风陌冰,看似冷得像块冰,心却软得像豆腐。
  • 呆萌老公的冷面娇妻

    呆萌老公的冷面娇妻

    从民政局走出来的两人,满脸的纠结。少年看着手中的红本想着“尼玛我这是娶老婆呢还是娶个小妈?”女人看着手中的红本想着“这哪是嫁老公,明明找了一个小儿子。”两个相互对视一眼,各人转身朝反方向走去。成为陌路。这是吃与反被吃的故事,在年龄与爱情面前,他们又将如何做出选择?面对爱情,我们都还不懂事。剧情透漏:“安菡,如果当初我不那么任性,如果当初我不那么自以为是,如果当初我能认真了解你,你是不是就不会离开我?”“华俊熙,你的如果太多,想煽情,今晚洗好了等我。”女人说完头也不回的往前走去。华俊熙又羞又气,低吼道:“冷安菡,我此生唯一的目标就是,能上你!”
  • 撒旦夺欢:误惹狂夫

    撒旦夺欢:误惹狂夫

    她冷情冷性,对周遭的一切都不以为然!18岁叫她嫁人,她默认,反正嫁人是早晚的事!所嫁之人同样冷漠,她也默认,因为她只要结果,至于过程,她并不在乎。可是,当一个男人以撒旦之名夺取了她的清白,并在她婚礼上大放厥词,说她是他的女人时,她火了,她什么都可以忍受,但这无厘头,她却不能!于是,神秘的组织里,变成所有男人趋之若鹜的妖娆女子。看她如何在男人统治的世界里翻云覆雨!从今天起,我要彻底将男人踩踏在脚下!
  • 异界之逆天废物

    异界之逆天废物

    “诸雄乱世,废物当道”在这样的天地规则下,特别是从地球这样的地方走出来,你没有废物过,你敢自称是妖孽吗?
  • 快穿之宿主她可盐可甜

    快穿之宿主她可盐可甜

    (1v1,苏爽宠!)一代妖神霓彤挂了,众女神欢呼!终于不用担心男人为这个小妖精茶不思饭不想了!她们不知道的是,霓彤只不过是被司命轮回系统选中,前往N个小说世界替那些伟大的反派角色们完成心愿去啦!然而……霓彤发现那些看似恶毒的反派们除了要改变悲惨命运之外,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谈!恋!爱!这还不算什么,毕竟撩汉子是霓彤最最最擅长的事了!可是谁来告诉她,这个系统随时随地发布沙雕附加任务是怎么回事?某系统:给金主洗个头,可获得10积分!某系统:给隔壁小哥哥贴个面膜,可获得15积分!某系统:给影帝涂个指甲油,可获得20积分!霓彤:……
  • 她若要,倾尽天下又如何

    她若要,倾尽天下又如何

    一朝穿越,使她的世界观颠覆了,她原是头脑一热想用防护罩把日本罩起来,再放一颗原子弹,轰隆百年大恨就此完结。却没料到最后一刻,死的是自己,居然还穿越了。斗渣男:某可怜的娃结婚的那天,她亲自送上一副对联,上联渣男配狗。下联天长地久。横批狼狈为奸。之后便创立了妇女协会,专门保卫妇女权益,抵制渣男!某女说:“她这一生没有什么绝活,最擅长的便是吃,打脸和哄她家宝贝。”某男说:“虽然你丑,脾气还不好,但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就勉为其难娶了你吧。”某女:“滚!某男你若要,倾尽天下又如何?”某女:“宝贝,我心悦你!”小编保证此文绝不小白,玛丽苏;绝虐渣男,黑女配,白莲花。我发四,我绝对是亲妈
  • 古风百媚,幻轻妃

    古风百媚,幻轻妃

    一缕清风拂过,伴着花香,一个白衣少年出现,他抱着一个女子,对天大喊,棉儿!眼泪从他的眼睛落下。想要看清楚他的面容,又一次从梦中惊醒。
  • 原来七月没有不见

    原来七月没有不见

    原来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七月,原来历尽千帆之后忘不掉的还是七月。“七月,是姹紫嫣红;七月是最后的那一次的长久。”【甜文,男女主身心干净,1v1宠文】
  • 霸道少主的风云甜妻

    霸道少主的风云甜妻

    她,身份尊贵,聪敏过人无人能及却命运多舛,屡遭追杀,不得不隐瞒身份,隐匿于都市。他,黑白通吃,杀伐果断令人望而生畏。儿时一次意外接触都在彼此的心里留下影子,且看他二人如何在险境中相知相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