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缆车行到他的面前时才将思想拉回现实,迈步上了缆车。
同上一架缆车的还有两对年轻情侣,都是男俊女俏有说有笑。宗勖扫了他们一眼,扭头望着脚下渐渐伏低的山峦,心中又回忆起与元凤、严冯婵玥和姚誉君同游终南山时的情景。
论起巍峨突兀、气势磅礴,终南山远远比不上峨嵋山。但是,或许正因为山路难行,隐士们才更加青睐终南山而非峨嵋山。
若论起环境之优美,气候的怡人,还是沧山更适合流连山水的人们。这也是为什么当年的周辰东会在沧山西海买地建庄园,而严明宗一家也经常到山南西海别墅度假。
说话之间,缆车已经抵达了上山的第一处景点儿神女峰,一对情侣下了缆车,又上来一对老夫妇,缆车朝着下一站竹林寺进发。
同行的老夫妇与三个年轻人攀谈起来,问他们从哪里来?要去哪儿玩儿?程宗勖实话实说,由京城来上竹林寺看望一位朋友;对面的小情侣显然不太高兴,只有小伙子吱呜了几句,程宗勖也没听清楚。
他本来可以通过梵音神功听一听两人内心的想法,但他并没那么做,因为年轻情侣的心声实在不宜聆听。
老夫妇自报家门,乐山市人,年过花甲,去年退休了。
宗勖向他询问了一下退体后的生活,老人说刚开始的时候有些不大习惯,渐渐地就适应了,平日里与老伴游山玩水日子过得还算逍遥自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想念孩子们,看到别的老人都在含饴弄孙为乐,自己虽然有一双儿女却都还没有结婚,自然没有孙男弟女给他们带。
“哎!小伙子结婚了没有?几个孩子啦?孩子子给谁带的?”典型的灵魂三问。
宗勖淡淡一笑,点头道:“前年结的婚,孩子有五个,家里请了四个保姆,我岳母跟我们住一起。”
“什么?”老人有点儿不敢相信,对面的小情侣也停止了胡闹一齐瞪眼望着他。老人家虽然不认识程宗勖,但是他们却认得,只因为高攀不起才没有搭话。
老人问道:“你们是不是结婚之前就有孩子了,而且还生了不只一个?”
老人家倒是口快心直,想到什么就问什么。
宗勖微微一笑,欠了欠身道:“一个是我大舅哥的儿了,一个是我前妻的女儿,一个是她二婚的儿子,剩下两个才是我老婆生的一对龙凤胎。”
小情侣对于他的前妻的说法没有感到丝毫奇怪,似乎像他这样的公子哥如果没有离过婚反倒奇怪了,只是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收养前妻二婚所生的孩子?难道这个孩子也姓程吗?
程宗勖当然不会跟他们的思想辩论,望着山上山下的风景微笑不语。
因为缆车快到站了,老人也没再多问,只是提醒程宗勖别坐过站,“不然从上面再回来又得半个小时。”
宗勖道了声谢,起身下了缆车,举目望着前方的竹林寺。
竹林寺位于山腰间的一块平地上,有足够的土壤和水源供养着寺院内外的苍松翠柏,以及随处可见的丛丛簇簇的竹林。寺院正殿有五重,前面有前院后面有后庭,座北朝南,东西各在两个跨院,山门正对着盘山公路,东西两面各有道路通往脚下的山谷。
寺中建筑是非常典型的传承自三国时期蜀汉的古建风格,不论是亭台轩榭都是八条脊,飞桅斗拱异常气派。从外面看正殿都是两层,而里面则只有一层,错落有致十分耐看。
青砖砌的院墙,墙上挂的也是青色的墙瓦,两扇红油漆的山门上面有一块红松木匾,木匾黑底金字,上书三个大字:竹林寺。
相传峨眉山像一头步履矫健的白色神象,这和普贤菩萨骑象登山创建道场的记载极其吻合,故后世学人建竹林寺并在山上清修。
《大日经疏》云: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
《普贤行愿品》是普贤菩萨为菩萨众所说,先长行,次偈颂。长行中揭示了普贤菩萨十大行愿:礼敬诸沸,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
竹林寺山门前也有石阶,级数只有二十八级,下面连着盘山公路。
无论是台阶上还是山门内外都有许多游客,其中不乏善男信女,多数人身上都带着一串念珠,拿到手上或者挂在脖子上。
山门前有块平地面积不小,两侧各有两排地摊,卖一些礼佛用的物品和旅游纪念品之类。程宗勖拾级而上,无心细看便迈步进了山门。
前院殿前正中有一块青色大理石,石上雕刻的正是笑口常开的布袋和尚,俗称大肚弥勒佛,使人见之都会开心一笑。表示笑口常开,断尽烦恼之意。
程宗勖本想给罗衍打个电话请他出来一下打个招呼,又担心会打搅到他的清修,手指在钻戒上晃了两晃又放弃了。
第一重大殿乃是天王殿,供养的是持国、广目、多闻、增长四位天神,又称护世四天王,佛教看俗称“四大金刚”。四天王各护一天下,即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现行世界就位于南赡部洲。
此一处上香者不多,多数都是纯粹的游客,拍照留念的居大多数。程宗勖匆匆扫了一眼便朝后面去了。
第二重大殿为华严殿,供养的是华严三圣,释迦牟尼佛居于正中,左为文殊菩萨,右为普贤菩萨。泥塑金身宝相装严,令人肃然起敬。
这里上香的人很多,无论居士、信徒还是游人基本都会燃上几柱,而且多数人烧的都是高香,可见求愿之心相当恳切。
程宗勖不知道有几个人发了真心,又有几个人用用的是诚心,当时无心理会穿过二重院子向后面走去。
第三重大殿供养的是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居于正中,东侧是观世音菩萨,西侧是大势至菩萨,同样都是宝相装严的泥塑金身。此处香火最盛。
第四重大殿供养的是地藏菩萨,上香者寥寥,远不及九华山金地藏的道场香火鼎盛。程宗勖见这里人少,于是得空儿上了柱香并捐了一万元钱,顺便向知客僧请教冥明法师的般若法会在哪里进行。
知客僧介绍说法会在东侧跨院举行,“八点整开始,眼下已经一个小时了,您来得有点儿晚了。”
宗勖迈步行至东跨院,院子很小,主要建筑是一座讲经堂。正门挂着厚厚的棉布帘子,里面身着咖啡色袈裟的冥明法师正在坐在讲台上讲解《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正讲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一段。
“呵呵!来得正是时候。”
程宗勖心中一喜,瞥见前排还有几处空位,于是欠身坐下细心聆听起来。
因为讲堂里僧俗众多,他既没必要也没功夫看一看罗衍是不是也在其中,就算找到了也没法打招呼。
冥明法师诵读了一遍一经文之后,稍加解释:“这两句经文的字面意思是,凡是有形象的事物,都是虚而不实的。如果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也就等于见到本性了。”
接着解释道:“物质虽然有外表,有形相,其实内部空空无有实质。从科学的角度讲,由原子向内部观察细分,直到最后最微小的粒子,往里看就什么也没有了,空空荡荡的没有实体。”
“事物为什么会有个形象呢?根源在于我们的心中有想,有念。好比晚上做梦一样,现行世界与梦幻世界并无二致。如果有人能止息一切妄想,心地清净明亮就有能力见到物质的本质,即万事万物其性本空,空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
接下来,冥明法师又举了诸多经典疏抄来进行解释,程宗勖耐心聆听着,心中细细体会着“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义理,若有所悟。
尤其冥明法师还提到了“道法自然”这句话,谓“法自然之道相当于原理或定理,依然是可以把握的有形事物,只有自然才包含了宇宙中全部的道理,道家学人若想理解自然之全部,唯有从佛陀的经典中才能找到方法与答案。”
关于这一点,程宗勖自然能点头称善。只不过,就算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对于秘术阵法的修习和境界的提高,至少就眼前看来并没有多少助益。
讲完了这一段后,时间已经是十点钟了,冥明法师起身宣布今天的法会结束,并“诚心邀请诸位大德同修明天还来参与”。
程宗勖决定明后两天都来参加,等到周日下午再乘高铁赶往太木镇。
冥明法师离开之后,学人们下课稍适休息。宗勖发现多数人都呆在座位上没动,少数人到院子里活动一下,吸两颗烟聊几句天,只有很少的人离开东跨院走了。
程宗勖掀开门帘正要出门,不想身后有人在他的肩膀上轻轻地拍了一下,口中说道:“外边天那么冷,还是在屋里呆着吧!”
“罗衍!”宗勖急忙回身一瞥,身后站着的正是灰布海青的罗衍师父,伸手与他握了握,笑着说道:“你果然在这儿,刚才肯定看见我进门了吧?”
“嗯。”罗衍合十微微稽首,淡淡地问道:“你只听了两句经文,有什么感想和体会没有?”
宗勖摇了摇头,学着他的语气不紧不慢地道:“体会没有,感想虽然有但并不深刻,说出来怕贻笑大方,还是不说了。呵呵……”
“没关系,你可以接着听。”
罗衍继续用平淡的语气说道:“接下来这一小时零四十五分钟,会从我们这些年轻的出家众中选出一位来进行复讲。等会儿抽签,不知道今天会不会轮到我。”
说完之后下意识地攥了攥拳头,显然因为要上台讲经而感到紧张。
宗勖不解地问道:“为什么不按顺序轮着来,非要事到临头再抽签决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