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971800000004

第4章 顺逆从容的修身之法

在中国的国学文化中,儒、释、道三家无不重视修身这一问题,三家各有各的修身标准。道家的标准在其“道”,天之道也就是人之法,作为自然法则的大道也是人的行为规范。人可以依照大道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以“仁”作为修身的核心。孔子认为,“仁”即爱护他人,是遵守礼仪,是待人诚恳恭敬、做事勤敏认真的表现。孔子还强调“义”、“礼”、“知”、“信”等修身法则。只有具备这些品格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君子”,才能实现“弘道”的人生理想。

太多现代人陷入名利的漩涡中不能自拔,以欲乱情,所以我们更要学习一下经典,从中汲取一些修身的养料,来安抚忙乱的心。不要让忙碌扰乱了我们恬静的心绪,只有心静了,才能顺应人的本性去行天道;不要让利欲熏染了自己的情绪,只有顺其自然的追求,才能使人生精彩但不虚无。

我很丑,但是我很自爱

生活中,一些对自身长相不自信的人,总会这样想:我长得如此丑陋。或者我个子如此矮小,反正也没人喜欢我的长相,我也不必再保护这个身体了。这是一种自暴自弃或者说是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消极的人生态度。关于此,刘禹锡在其《陋室铭》中给出了这样的回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其中有什么寓意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不必非要长得高大、英俊(漂亮),最为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人格,只要拥有这些,就是有“灵”性了。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陋室当然就是一间简陋的小房子。虽然我的身材不够苗条,或者不够魁梧,但是我有德行,也就是每个人原来具备的良知良能,只要能珍惜和运用它,那就足够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句是形容陋室虽然质朴无华,但它有一股脱俗幽静的风貌。石阶上长满了青苔,窗帘也映照着周围绿草的鲜润颜色,这完全是大自然的风景。这里是说,如果你的长相吓不倒地球人,那就是合乎自然的。外表的质朴无华无关紧要,只要你内心有一种脱俗的优雅气质,那么也是一种让人称赞的美丽。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儒”主要指读书人。我的朋友都是知识渊博的大人物,我从来不与那些大老粗或只字不识的文盲来往。所以,虽然我住的是简陋的茅草房,但我的朋友都是非凡的人物,大家在一起共同切磋学问以及做人的道理,实在是一种乐事。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闲时我就弹琴自娱,静时就细阅《金刚经》。这种境界有多么潇洒,一点俗气都没有。“无丝竹之乱耳”,是说我弹奏只用弦丝、竹板制作的高雅乐器,不会去敲锣打鼓地奏些摇滚乐,吵得人头昏脑涨。更不用每天都赶地铁或乘公交忙着去上班,也不用坐在办公室中忙忙碌碌,受案牍之劳形。生活中没有了这些紧张和忙乱,自然显得悠闲自在。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在南阳,诸葛亮也曾经隐居在经常漏雨的破茅草屋中;在西蜀,扬子云也曾住在一所破旧的小亭子中。这里举出两位高士、隐士,他们不贪慕世间的浮华,而是隐居在陋室之中。孔子曾说:“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的呢?这不是很好吗?

《陋室铭》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不应该贪求外表的华丽,而应该珍惜自身拥有的资源,遵循内心的需求,去过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这样才能不辜负你本身的智慧。

“禁欲”?这叫“养生”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意思是:圣人只求维持基本的生存需求,只要有吃的,能够填饱肚皮就可以了,不能沉湎感官的享乐,因此要有所取舍。

老子始终认为困扰人类生存的五大因素为:五色、五音、五味、田猎和难得之货。其实,这五大因素总合起来,就是人们趋之若鹜的欲望。老子认为,人如果过于贪求物欲,就会迷失本性。当然,他这话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奴隶主而言的,因为声色犬马、大鱼大肉,整日玩打猎游戏以及珍贵的物品并不是一般的普通劳动者可以拥有的,而是贵族生活的组成部分。

老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新旧制度更替、社会动荡不安之际。他指出社会的正常生活应当是为“腹”不为“目”,务内而不逐外,但求安饱,不能纵情于声色之娱。所以,一些学者认为这个观点有点“酸葡萄”的味道,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所持的狭隘、庸俗的反历史观点。

其实也不尽然。我们知道,老子对自身的健康是极为重视的,而且精通养生之道,而那样淫糜的生活是有损健康的。他也只是在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的贪欲的生活。一个人越是投入到外在的物欲的漩涡中,越会流连忘返,产生自我疏离感,心灵则会日益空虚,会使人丧失理智。所以,老子提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的各种物欲诱惑,保持内心的清静,保持自身固有的天性,如此才能活出生命真实的色彩来。

所以,很多人都觉得那些圣人都与正常人不一样,总是告诉世人这个做不得,那个也做不得,使人看到这些让人禁欲的言论就难受,而圣人还把这叫做“养生”。其实,“禁欲”和“养生”只是长得像而已。你什么都不知道,人什么都不让你干你就不敢干,这叫“禁欲”。如果你是通过摸索和取舍,摒除了那些浮华有害的东西,最后保留了对身体和人生有好处的东西,虽然这些东西看起来挺“禁欲”,但你愿意坚持,这就叫“养生”。什么人愿意去探索这些东西并有所取舍呢?用我们凡夫俗子的眼光来看,那些人都是“圣人”。“圣人为腹”,是只求其身得到滋养;“不为目”,不使欲望达到丧失本性的地步。从此处就可以看出,老子并非是绝对的禁欲主义者,而是告诫人们在欲望的满足方面要把握好一个度,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安宁,才能不使心灵有太多的负累,才不会迷失自我。

在这里,我们又发现了《道德经》的另外一个重大作用:能够起到填补精神空虚、抚慰心灵创伤的作用。老子的道法自然、守静抱朴、少私寡欲、身重于物的生活哲学,十分有利于调节现代人的心态,使处在当今商品经济大潮之中的我们的心灵找到了一个避风港,得到了一些寄托和慰藉。

我的,全都是我的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中讲到如何对待名利的问题,原文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故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可以这样解释:名声与身体相比,哪个更宝贵呢?身体与财产相比,哪个更重要呢?得到与失去相比,哪个更有害呢?为此,过分的吝啬必然会招致大的破费,丰厚的储藏必然会带来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大的危险,从而可以长久安生地活下去。

在老子看来,人的最高追求应该是健康长寿,就是想办法使自己活得更长久一些,而不是对名利财物的疯狂占有。过分地追求名利、地位和财富只会引来不必要的灾祸(如争名夺利的过程中,必然会得罪他人,招致他人的记恨;过多的财富会招来更多盗贼的惦记等),还会消耗人大量的精力,人的精力是十分有限的,过分地消耗精力对生命的延续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关于此,孟子也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就是说,要想避免自身的灾难,就要减少自身的欲望,这样才能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活得更为长久。

老子同时认为,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本身的行为是没有错的,但是在追逐的过程中,如果不知足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贪欲是一切灾祸产生的根源,只有学会适可而止才能知足常乐。

名利和财富都不能与生命相比较,当然,老子也不是贪生怕死之辈,只是在提倡一种重生贵己的观点。

“甚爱”就是过度地贪爱虚名和地位,其结果必然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多藏”就是对财物的过度追求。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得到财物与失去人格比起来,实在是得不偿失。

其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老子自身处世观的精华和最为确切的表达,他并非是在玩深沉。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会向对立面转化”,也就是说物极必反,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极限,一旦超过这一限度,就势必会向对立面转化。所以说,学会知足是极为明智的,学会知足就会使生命少一些耻辱,少一些污点;知道适可而止是大智慧的表现,如此才能使自己的一切长盛不衰。当你把一切都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的时候,就不会为彼此的取舍而搭上脑筋了,到那时候如果还有人问你:“名利和身体你选哪个呢?”你就可以在心里偷偷地说:“我的,全都是我的。”

所以,如果你想好好地活下去,就向老子学习知足常乐的精神吧!

“圣人”牌杀虫剂

《论语》中说:“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其实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攻”和“异端”。在现代,许多人都将“攻”当成“专治”,更有甚者,还有将“异端”理解为“不走中道”的,其实这些都是胡解。之所以这样,主要是这些人对孔子和《论语》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断章取义,真是“斯害也已”。

宋代大儒朱熹就将“攻”解为“专治”。“攻”确实有“专治”这个意思,但是老朱完全不明白,“专治”的意思是近现代才出现的。“攻”的本义是“攻击、攻打”的意思。

“异端”,现代许多人都理解为“不走中道、钻牛角尖、标新立异”之类的,这种解释也确实是够不走中道、钻牛角尖、标新立异了。如果说“端”是“头、边”的意思,那么“异”和“端”不正好是“中”?关于这一点,朱熹的解释是对的。他认为:“异端,非圣人之道。”但他将“攻”解释为“专治”,那么,“攻乎异端”就成为“专治非圣人之道”的意思。可惜朱熹没生在当代,否则他一定觉得“专治非圣人之道”就不是“斯害也已”,因为现代医学讲究的就是“专治非圣人之道”去除病灶,这可对我们的身体有极大的好处。

“攻乎异端”,就是“攻击、攻打非圣人之道的人”。“斯害也已”,意为:“这是损害呀!”是对什么的损害呢?当然是对“圣人之道”的损害。孔子认为,对那些不“闻、见、知、行”道之人,不可以用攻击和攻打的手段将他们消灭,否则就违背了“和而不同”的儒家精神。

对于那些行“圣人之道”的君子而言,那些不行圣人之道的不知者,就是他们教育的对象。所有看圣人写的书的人,谁能说自己已经是圣人了呢?如果真是这样也用不着读书了。既然你不是,那你不与那些你攻击的人是一样的吗?所以说对于这些“非圣人之道”的人,君子们不能打击他们、消灭他们,不能把他们看成害虫一样,打着“圣人”的幌子,把“圣人之道”当成除去异己的杀虫剂,整天高举着这儿喷喷,那儿喷喷,弄得圣人们在地底下看着干着急没办法。所以,那些真正能继承“圣人之道”的人责任很大呀,不仅要去教育那些“异端”,通过耐心的教育将他们变成行“圣人之道”的君子,还要与那些伪君子作斗争,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践行“圣人之道”。

哪里来的“三座大山”

孔子在《论语·宪问》中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这句话颇有争议,主要在于对“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的理解。很多人将其理解为“仁德的人乐观无忧,智慧的人心无疑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这样的解释无疑是说孔子向我们传达了一句废话,一句可有可无的废话。

因为人人都知道,那些大仁之人,都是心胸宽广、乐观无忧的,那些聪明的人内心当然是无所疑惑的,勇敢的人当然是无所畏惧的。这样直白的道理,确实是在诋毁孔子的智商。

其实,此句话的正确理解是:君子要履行三个准则,我没有能做到的。仁德的人如若真诚地待人如己,就不再会为个人得失而忧愁,也就是说大仁之人不会患得患失;不断地寻求知识,以致不再对事物产生困惑;勇敢地实践前行,以致不会再畏惧任何的困难。于是,子贡听后就对老师说:“这也正是老师你履行的!”

看,一直觉得高不可及的三个境界,对于孔子他老人家原来也是一辈子在做而没能做到的。什么仁者、知者、勇者,压根儿就没有这种人,只是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方向。早知道这样,自己也早去追求了。

对于此话,有学者指出,孔子的这句话是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大力塑造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国民心态”是一致的。就是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分别有利于塑造自身平和、自尊自信与积极向上的心态。

如此可见,孔子他老人家竟然能将人类焦虑产生的缘由概括得如此精练,实属难能可贵。也正是这种直白的话最容易让人误解,让人一看,仁德、学习、勇敢都成为仁者、智者、勇者的事了,自己无论如何达不到那个境界,只能望而兴叹,好端端的人生的三个追求成为阻止人们去追求的“三座大山”和推卸责任的由头。

所以,为了响应国家“塑造理性平和、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国民心态”的号召,更为了使自己不再忧愁、困惑、畏惧,我们就要学习孔子的君子三准则:待人如己,不患得患失;不断地寻求知识;勇敢地实践前行。再也不要一提到“仁者”就想到孔子,一提到“知者”就是那些高文凭、高学历的博士,一提到“勇者”就想到荒野生存和战场战士,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自己。待人如己难吗?寻求知识难吗?实践难吗?都不难,那就去做,如此就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受人尊崇的文明的人。

快速修身法,简称“洗脑”

《论语》中记载:“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思很明显,“弘”是弘扬之意。就是说,人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从而由浅入深地认识“道”来提高自身,必须要经历一个极为苦闷、挣扎、思考直到欣喜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当然有噩梦惊醒,有苦,最终终于云开雾散,阳光普照,内心升腾出一种无以言表的畅然之气。有甜,继而倍增前进的动力,直到觉解的地步,获得无穷的快乐后,就能胸装天下众生,仁者爱人,大济苍生,此所谓“人能弘道”者也。

但是如果将“道”作为装点门面、哗众取宠的工具,并非真心地去领悟自然,领悟人生真谛,也并非诚意去做仁者之事,那就是名副其实的道貌岸然,非但无法畅然人生之正气,更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此乃“非道弘人”者也。用“道”去弘人必将自己置于混沌的人生困境之中苦苦挣扎,必将与生命、人性的美好、伟大无缘。

对此,洪秀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洪秀全从7岁就开始入私塾读书,想“以道弘人”,凭此升官发财。也就是说,对他而言,学儒学不过是他当官发财的工具,他也并未悟得儒学“天人合一”的人生真理,更未认识到“弘道”的中华文明的强大力量。他从13岁到30多岁一直参加科举考试,却连个秀才也没考上。

到了30多岁,洪秀全太受打击,就大病了一场。发烧做梦,据说梦见了上帝,上帝穿着黑袍,将身上背着的龙泉剑交给他说:“你是我的二儿子(上帝的大儿子是耶稣基督),我将龙泉宝剑交给你,到人间斩邪留正!”全能的上帝不知道是如何与他交流的,估计是用客家话吧!

跪拜在“上帝”的脚下后,洪秀全就举起了反清、反孔的大旗。他打下一个村后就自称“天王”。此时,他已经对儒学产生了极大的排斥,当他开始丢弃辉煌数千年、慰藉中华民族心灵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的文明精神的时候,却不料曾国藩举起捍卫儒学的大旗,便顺其自然地合众人之力将其消灭。

洪秀全的一系列做法并非是在“弘道”。他本想“以道弘人”,但终不得而背叛之,原因之一是他忽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文明传统,忽视了这传统拥有的伟大力量,因此他的灭亡绝非偶然,自有其道理。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真正地学点东西,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于是就被骗了。还有的人急功近利,就相信那些所谓“一分钟改变你的人生”、“快速致富一点通”什么的,这个培训,那个讲座,这个成功学,那个新理论的,几个小时出来整个人都变了,什么都想速成,那除了被“洗脑”还有第二种可能吗?所以,一定要肯下工夫去认真地思考和学习,这样得来的知识才是靠得住的,否则你就等着被忽悠吧。

郭靖郭大侠来头不小啊

《论语·子路》有语:“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这句话很好理解,关键字在于“刚、毅、木、讷”这几个字。《论语别裁》中说,这几个字概括了“仁者”应该具备的三种个性。刚,很刚强,换句话说就是有脾气,而且很明显的有脾气,心里有话就说,绝不放在肚中,一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你教他做不合理的事情,他认为不对也绝对不去干,这就是“刚”。毅,指果敢,有决断能力。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绝不会扭扭捏捏、故作姿态。木讷,就是看起来笨笨的,脑神经经常短路,但是很厚道、朴实。

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仁者”应具备四种因素,即“刚、毅、木、讷”。许多学者都认为,“木讷”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并列合成词,不可以解释为“厚道朴实的笨”或者是“笨笨的厚道朴实”。应该将两者分开来解读似乎更符合孔子的原意,即为“木”和“讷”,木有木的“质朴无华”的含义,讷有讷的“谨慎迟钝”的含义,二者应该是并列的关系。这是因为,孔子还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说明“讷”字是可以单独做动词用的。所以说,“仁者”应该具备四种因素:刚强、果敢、质朴、沉默寡言。

许多人都喜欢《射雕英雄传》中那个憨厚可掬的郭靖,他很傻,但是傻得可爱,傻得坚强,傻得潇洒,甚至傻得有些让人向往,因为他符合真正的“仁者”的形象——“刚、毅、木、讷”。

很多人会问,郭靖那个傻小子对谁都木头木脑的,他也有“刚”的一面吗?他也有脾气吗?那是相当地有。小时候和拖雷一起出去打架,那不要命的样子对手是见了就怕的。华筝贵为蒙古公主,郭靖在她面前怎么样?那叫一个脾气大,从来就没有低三下四过,而且从来不惯她的小姐脾气,不能让的时候就是不让,那么多的男孩子,华筝还就服他一个。面对金兵,郭靖从来就是不手软的,而且怒气那个大。面对如此刁钻、任性、聪明的黄蓉,郭靖竟然从来就不是一个怕媳妇的主,对的我听,错的我是绝对不听……看看,什么叫“刚”知道了吧?练降龙十八掌的主那可不是盖的。

郭靖“毅”吗?当然毅。虽然他有个老爱挠头的毛病,且脑子反应一贯都不是那么快,但别人“啪啪啪”把问题一说出来,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那叫一个清楚。别人说,靖儿,你太单纯了,做人嘛要怎么怎么样,他一脸坚定的表情说,可是怎么怎么样,弄得对方也无话可说。你见过郭靖扭扭捏捏吗?没有。为什么?因为他是非分明,认准的事情就一条道走到黑,认不准的事情就坚决不做,打死也不做。任那么多人比他聪明,他也有自己的主见。不服真是不行。

郭靖“木讷”吗?废话。放在当今社会郭靖肯定会有一个“木讷哥”之类的头衔,看看一开始对“木讷”的解释,“看起来笨笨的,脑神经经常短路,但是很厚道、朴实”,这简直就是按照郭靖的性格定义出来的嘛。所以,金庸他老人家在塑造郭靖这个人物的时候一定是费了苦心的。很多不信孔子说教这一套的人,在郭靖身上也就信了。

其实,这些品质在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学形象中都有所体现,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推崇,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品质都是真实的,出于人性的仁德,是不能被时间或文化的差异和变迁磨灭的,所以这些发自内心的仁德将会永久地受到人们的推崇。

再克制就克制到死神那里去了

《论语·颜渊》中有“颜渊问仁”的记载。原文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古往今来,许多人都将此句话解释为:颜回向孔子问仁德的含义。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都符合于礼。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天下都会变得仁德了。”这样的解释看起来是合理的,但是仔细推断又有些不妥的地方。

我们知道,在孔子众多的学生中,颜回最好学,也是资质最好的一个。孔子曾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思是说,颜回这娃儿,没有帮助过我什么,但是对我的说道无不开心。

同时,他也是道德最为高尚的一个。孔子曾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为:颜回是个贫穷的娃儿,每顿都吃粗茶淡饭,喝一瓢水,住在阴暗破旧的小黑屋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而他仍然不改变向道的志向。真是贤德呀!

孔子还肯定地说:“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意思是说,颜回是个听话的孩子,他的心可以在长时间内不离开仁德,而其余的调皮学生只能在短时间内做到仁而已。

如此可见,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如此优秀的学生还让他克制自己什么呢?再克制不就更早地克制到死神那里去了吗?颜回的身体本来就弱,死得够早了,孔子当时也确实悲伤了一把。在这样聪颖和心爱的学生面前,孔子岂能说出那样没有意义而又随随便便的话语来?他应该也一定是在向颜回传授一些更为深刻、更为高远的东西。

孔子永远是深沉的。在这里,他是在极为凝重和严肃地劝告颜回:摒弃一切一般性的人生目标和生活目的,而唯独以恢复和创建一个有序的,一切符合于礼的理想社会来作为自己此生的终生使命,一改目前“八佾舞于庭”的混乱状态。当然,这样的神圣理想是“临终授命”式的神圣赋予,而绝非刻板、教条式的礼教说教。的确,在孔子众多的学生之中,也唯有颜回才配得起担当如此重大的使命。

其实,这里的“克己复礼为仁”都是对那个理想社会的描述,而绝非是对颜回礼教的要求和对“仁”的解答。

此外,对于“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竟然还有一种理解是:“你颜回一天克制自己了,全天下也就跟着变仁了。”这未免有些牵强。颜回只是孔子的一个穷学生,即使他克制自己一辈子,全天下的人也不可能全部跟着变仁。所以,此句应解释为:“一旦建成有序、一切符合于礼的社会,天下就美好了!”

这样分析起来,以上的解释更符合现实,那种“克制自己”的解释确实是牵强人意,不能全信。

由内到外透着那个美

关于君子,孔子有很多定义。在《论语·雍也》中有: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是孔子用来教育儿子孔鲤的。

有一天,孔子在家里的屋檐下晒暖儿的时候,看到儿子孔鲤穿着大袍,邋里邋遢地在院子中瞎转悠。孔子就感叹道:“君子是不可以这样整天吊儿郎当不学习的,与人会面不可以不修边幅,这样是对人的不尊重。对人不尊重就等于失礼,失礼就不能立于世。那些站在远处就显得光彩照人的,是修饰得有整洁仪容的人。与人接近而让人心中洞明的,是胸中有学问的人。就像地势低洼的地方,雨水聚集在那里,就会长出草来,从高处看,谁会不知道这是从地下喷涌出来的泉水呢?”

孔鲤听到父亲一大早就教训自己,心中有些不高兴,就反问父亲道:“你的意思是说君子就一定要善于修饰自己了,可是您不是经常教训我说,君子只要保持质朴本真就可以了,不需要讲究文采吗?”

孔子说:“鲤儿呀,你这个榆木疙瘩脑子怎么还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呢?文采如同本质一样重要,文质彬彬才能够成为一个君子。如果一个人过于质朴、缺少文采的话,就会显得粗野,非为君子;但是也不能太讲究文采,如果一个人太过于追求文采,文采多于质朴的话,就会流于虚伪、浮夸。你整日出去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是很少有什么良心、仁德的。只有质朴与文采搭配恰当,这才是个君子啊!”

听到父亲这样解释,孔鲤不得不服,谁让父亲是一位教育家呢?!

其实,这句话一方面体现了孔子竭尽全力推崇的“君子”的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出他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也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配合得当,这才是君子。

依孔子之言,“文”主要指合乎礼节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够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即礼与仁的关系。只有二者相辅相成,且配合适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悠哉快乐的小日子

一个人如何不被物质所累,避免成为财富的俘虏?老子认为,应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这里的“见”通“现”,显现、呈现。“素”指白色没有杂色的丝,这里指单纯。“抱”指抱持。“朴”,古为未经雕琢的木材,这里指质朴。这句话的意思是:要保持平凡,坚持朴实,并且要减少心中的私念,尽力克制内心的欲望。

关于个人修养方面的经典语句,老子的这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可谓是经典中的经典。这八个字并不深奥难懂,不迂回转折,直接道出真言。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大千世界中,人们最初的那份真诚和单纯离我们越来越远。如果不保持一种平凡质朴的心态,其思想和精神世界就很容易在自身欲望的驱使下偏离正轨,人也会处于接近崩溃的边缘。

其实,在任何时候,“朴”与“素”都是这个世界的最为本质和最为真实的呈现,并不是不美观,只是极少人能够体会到罢了。有诗云:历尽劫波身长在,浮华褪尽始成诗。这个浮华褪尽应该就是回归了“朴”与“素”吧。“朴”与“素”不是一种外在,而是一种内涵,一种淡淡的对自己的守望的情怀。先看这个“朴”字,是个木字旁,有种古木直立的坚强和古老,右边又加了一个“卜”,占卜,极像古老的、神秘的巫术,仿佛能够使人感受到曾经在千百年前,那个坐在古木旁边,淡淡地闭上眼睛,抛下占卜的石子后,然后离世而去的巫师,身上穿着极为简单的衣服,甚至十分破旧,但是心中有着极为坚定的信念:这个世界是可以被感觉到的。在临别的那一刻,他的心中只是专注着占卜,因为他看到了直立恒久的树木,他感觉到自己可以陪伴着那种淡然和宁静。

再说这个“素”字。素雅,是个极为干净的字眼,它清澈,中空,没有任何尘埃,每个人都热爱这种纯粹的生活,它可能是没有多少色彩的,但是它胜在干净和纯粹,没有虚伪和烦恼,也没有狡诈和欺骗,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加快乐。

老子用寥寥数语道出了欲望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乃至与其人生观的关系,非常令人佩服。他的这个观点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平平淡淡才是真”是一致的。老子在两千年前就领悟了快乐之源,并过上了优哉快乐的小日子。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更要努力克制自身的欲望,抵制各种诱惑,努力保持心底的那份最为纯净的“朴素”,那么,你就为自己的生活种下了快乐的种子。

克服四种毛病

《论语·子罕》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说,孔子完全没有四种毛病:不凭空、胡乱猜测,不固执己见,不顽固拘泥,不自我膨胀。这四点都是自我修养很重要的方面。

首先来看“意”。每个人都有想象力,在一件事情还未发生之前,都喜欢胡乱猜测,没有任何证据和理由,就认为该如何如何,或者对别人指点江山。或者还会曲解真相,把黑的说成白的,指鹿为马,颠倒黑白。还有的人喜欢玩小聪明,凡事都是先预测结果,猜对了是先见之明,而如果猜错了,则会说事另有蹊跷,等等。人们总是喜欢这样,没有任何根据地瞎想,孔子则不会犯这个毛病,“毋意”,不凭空揣测,给自己添麻烦。

其次,“必”,坚持己见。“毋必”是指不全盘地肯定,顽固地坚持自己的看法,哪怕自己错了,还非要与人家争个脸红脖子粗,为了一点小事与人家起争执、吵闹。这是小心眼儿的表现,孔子不会这样。说话、判断都会留有余地,尊重事实,并且能够以宽容的心态对待问题。

接着,“固”即不知变通的意思,换句话就是死脑筋,或者说脑子里面就像插了一根笔直的竹竿,不会转弯的意思。自己无论作了什么决定,一旦作出,就不改,僵化而不懂变通。但是,时代变了,趋势变了,你如果一味地坚持以前的老思想、老做法,就成为老顽固了。孔子“毋固”,很懂得怎么紧跟时代或事实的变化去变通。

最后,“毋我”即不自以为是。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不自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不会因为取得一点点成绩就在别人的面前耀武扬威。孔子不会这样做,因为儒家对人我关系很注重一个“恕”字,“如心为恕”,就是凡事都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

“意、必、固、我”是连续发展的步骤,不小心一步走错,那就步步错。如果这个人天生爱主观臆测,固执己见,不懂变通,那就容易自以为是。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主要是化解我执,避免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困局之中。如果一切都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极易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将自己的主张组成一套更为“合理”的系统,让人觉得无懈可击;面对别人的质疑,也会说得头头是道,结果就酿成大错。孔子是天资极高的人,在各方面都是有造诣的大思想家,但是他能够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困局。“意、必、固、我”这些文化人身上常见的毛病,孔子一点也没有。这种高深的个人修养是需要下很深的工夫的。这值得我们当今的每个人去学习。

我真是太欣赏你的志向了

曾点是以“孝”著称的曾参的老爹,也是孔子的弟子。在整部《论语》中,曾参多次出现,曾点只出现过一次,但就这一次使孔子对他的表现大加欣赏。

有一次,孔子闲来无聊,就与众弟子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四人聊上了。孔子说:“我比你们几人年长,你们可别因此觉得别扭呀。平日中你们常抱怨说没有人能够理解你们,假如现在有人理解你们了,你们会怎么样呢?”就是说让他们四个人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就先说了。子路年纪大,长得也比较粗壮,性格又比较勇猛,就先说话。他说:“如果是只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城外有敌军侵犯,国内又发生饥荒;如果让我来做,不出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得勇猛,并且懂得人生的道理。”子路的志向一向是治国、平天下,这个志向当然是好的,但是会使人觉得这话说得有点太满了。所以,他讲完后,孔子一声都没吭。

冉有接着说,他说话比较谦虚、客气。他说:“纵横六七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来治理,不出三年,肯定能让百姓过上小康生活。但是礼乐方面的教化,则要另请高明。”冉有的志向也是要去治理一方,但是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会搞经济建设,礼乐方面的教化则要另请高明。最后轮到公西华。他也十分谦虚,说:“我不敢说自己可以做到,是想要这样去学习:宗庙祭祀或者国际会盟的时候,我愿意穿上礼服,戴上礼帽,去做一个小司仪。”公西华的志向是做一位外交官。三人讲完后,还剩下曾点没说。这时候他正在负责聊天的背景音乐。四人聊天,他在一旁鼓瑟,像演电视剧一样,演员说到深情处,还必须加点音乐才能烘托气氛。孔子就问:“曾点,你的志向是什么呢?”这段描写得十分生动: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意思是说,曾点鼓瑟的声音慢慢地停了下来,然后就“铿”的一声,帅气地将瑟甩开,站起来回答:“我与其他三位同学的志向有些不同。”孔子说:“没有什么大碍,只是表表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暮春三月时节,穿上春天的衣服,陪同五六个志同道合的人,六七个小孩子,到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凉风,然后再一路唱着歌回家来。”这么没出息的志向,孔子一听可能会嘲笑他,然而事实却相反。孔子一听,赞叹道:“曾点呀,我真是太欣赏你的志向了!”

孔子为何对前三位学生的志向都没有进行特别的赞赏,却极力欣赏曾点的理想呢?在许多人看来,曾点这算是什么远大志向呀,不就是春游嘛,有什么了不起呀!孔子为什么单单赞扬他的志向呢?其实,孔子当然有自己的道理。因为在孔子看来,前三位同学的志向都是有条件的。不管是去搞内政、外交、司仪等,只有别人给他们机会,才能实现。假如一辈子得不到机会,那这一生不就不能实现志向了吗?所以,那三个人的志向都必须要有求于人的,正所谓“有所求,必有所待”,而“遭时不遇,有志未伸”的情形比比皆是。但是曾点不同,他的志向是配合天时、地利、人和,追求的是一种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

第一,“天时”。春天快结束了,这时候你就做春天能做的事情。如春游,不去想夏天要干什么,秋天去干什么,冬天又如何如何,只要把握住眼前一刻就好了。

第二,“地利”。沂水在鲁国曲阜附近,你住在附近,就到那里洗洗澡、吹吹风,就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不能说一定要去游长江、游黄河才算是快乐。河边还有舞雩台,就是古代求雨用的台子,也算是个不错的景点,爬上去玩耍一番也挺好嘛!

第三,“人和”。大人五六个,小孩子六七个,反正是有几个算几个,不一定非凑够多少人才出门。另外,大人与小孩在一起,有说有笑,真是太开心了。

因此,曾点短短的一句话就将“天时、地利、人和”都概括了,任何时候都可以自得其乐。以此为志向,其实说明他追求的是一种惬意的生活态度,一种生命的情调,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工具来使用。其实,一个人活在世上也就那么几十年,你所有追求的功名利禄都可能会失去,因为那些都是外来的。唯一不会丢失的,是由内而生的幸福和快乐的感觉。用现代的话来说,人的最大幸福无非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神马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什么房呀、车啊,等等,神马都是浮云!

你不需要靠别人给你机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就叫做“无志于外,有志于内;无志于用,有志于体”,表面来看似乎是以无志为志,其实可以怡然自乐,使人生实现其真正的价值。所以,孔子才会深叹一口气,说:“我认同曾点的志向啊!”

由此处可知,孔子虽然拥有“治世精神”,到处驾着破马车周游列国,奔走呼号,希望天下能走向正途,但是他很清楚,这需要许多客观条件才能完成,只靠自身的努力是不行的。他除了有求善还有求真的天性。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也可以培养自己的悠闲自在和快乐的生活情调。孔子绝非是狭隘的道德主义者,他其实很向往那种情调生活,自得其乐,任意逍遥,没有烦恼忧愁,那样才是生活的真谛,人生要追求的真正的东西所在。

虽然孔子内心十分羡慕和向往这种类似道家隐士的生活,但他毕竟还是一位儒家,又生逢乱世,百姓颠沛流离,作为当时的有志之士,应该秉承起入世济世的使命和责任,不忍心为追求个人幸福而弃天下苍生于不顾。所以,对于这样的生活,孔子只能表现为赞叹一下罢了。

同类推荐
  • 每天一堂幽默口才课

    每天一堂幽默口才课

    《每天一堂幽默口才课》内容简介: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片语可以辱国。说话虽是简单的事,但是说话却不容易。学会坏话好说、狠话柔说、大话小说、笑话冷说、重话狠说、急话缓说、长话短说、虚话实说……不但能让你魅力倍增,还能让你办起事来得心应手。
  • 职场潜伏秘籍

    职场潜伏秘籍

    本书是让员工从优秀到卓越能力的升华,只有拥有了良好的工作技能,态度和人际关系,永远保持积极的进取心,才能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全书共分二十个章节,通过直白的语言和事例来告诉年轻人,初入职场怎样才能受到领导赏识及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怎样修炼好自身的修养及预防职场危机和风险。
  • 格局

    格局

    格局是一种气魄、一种胸襟,也是一种智慧,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法宝,更是获得成功的奥秘。格局决定着你的未来!本书旨在指导读者如何颠覆传统思维方式,打破格局框架,为未来赢得先机。人生的格局在于你如何看待自己,在于你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在于你如何选择未来的道路,在于你面临困境时的应对。本书从格局进阶的五个角度——格局的大小、格局的真谛、格局的形成、格局的影响和格局的修炼——全方位指导读者提升个人格局,获得成功。
  • 成功出自正确的思考

    成功出自正确的思考

    思考,就是喷涌而出的漱玉灵泉;就是阴天时突然从云端扯出的一缕阳光:就是心情郁闷时的豁然开朗;就是剪断一团乱麻的利剪;是秋天枝头那红艳艳亮晶晶的硕果;是通向成功的那座桥梁;是成功者甜蜜蜜的梦: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灵感……一个人能办事和会办事是社会对这个人的肯定性评价。要想得到这样的评价很难,因为能办事和会办事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它不仅包括个人的语言能力、思想品位、情感商数、性格取向,也包括涉世的城府深浅、经验的积累厚薄、内在心理素质的高低以及外在形象的设计对环境的适应程度等。把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综合形象,这个综合形象对一个人在社会上能不能办成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说办事要有一个好形象,起码有两方面值得特别注意:一是外在形象设计,二是内在形象设计。
  • 忘不了的小事(心灵感悟书坊)

    忘不了的小事(心灵感悟书坊)

    众人的一生中,总有让你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大事和小事。本书主要为您记录了一些生活中具有启迪意义的小事。事虽小,却件件忘不了。您在轻松的阅读后,会不由自主地为生活中的平时不易发现的细节和小事而感叹,如参禅般顿悟,您会感到不虚此“读”。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艾泽拉斯的不朽者

    艾泽拉斯的不朽者

    吾等从来都是隐于世界阴影之中的无尽梦魇,在沧海桑田的的岁月中编制无数喜闻乐见的的恐怖传说,在无数分奔离析的文明中品尝甘甜可口的恐惧哀嚎。短浅愚昧的凡人种族之间的相互残杀是吾等在闲暇时间的调味剂,而他们的绝望祈求则是我们重回这个世界的最初号角。吾等将会在诸神的残骸中开怀畅饮它们的血肉,也会在末日的世界中观赏它们的挣扎,而最终吾等将以古神之名泯灭洪荒。—出自暗黑帝国代言人不朽者伏尔特斯
  • 我的时尚帝国

    我的时尚帝国

    梦回93,很多人都把这一年,看成国家经济开始迅速腾飞的开端,很多最后的成功人士,也都把这一年,真正当做是人生的龙门与分水岭。服装设计大师陈旭,重生归来,在那个既纯真而又同样机遇和危险的年代,用自己以往的专业知识和阅历,谱写了一本属于服装人的青春舞曲!
  • 霸道总裁之娇妻很可爱

    霸道总裁之娇妻很可爱

    (一对一宠文,欢迎入坑,另推荐《纯爱,天上掉下个豪老公》)莫然被竞争对手设计,逃掉了狼窝,掉进了虎穴,最后还是调不掉被吃干抹净的命运!第二天,莫然醒来后,发现身边睡着个赤果果的美男,吓得她脚一伸,睡美男被她踢下了床,从此后美男总是无处不现在....莫然人生第二次醉酒,醒来发现身边坐着个小正太,两眼直放光地盯着她瞧,见她醒来,第一句就问到“你就是我的嫂子?”莫然一懵就忘了反应,小正太眉头一皱“看来嫂子有点笨笨的,不过模样还算的过去,我就答应你当我嫂子了”
  • 灵魂之抉择

    灵魂之抉择

    一个神奇的世界拥有一种叫做灵魂者的神奇职业八个天才少年,各怀身世,走到了一起,创造了许多辉煌和奇迹。但正当他们要走向更高,追求更完美的境界,享受友情与懵懂爱情时。身世却一一揭开,黑暗也随之降临......面对各自的宿命、前所未有的强大敌人、生死兄弟、恋人他们应如何选择?(处女作,有很多构想来自于其他小说,并可能存在一些错别字,请谅解!)
  • 0号系统完善中

    0号系统完善中

    首先申明,我是0号,一个居家系统。其实我以前也是个人类,一名元帅!当时联邦还很弱很穷,于是,本着不浪费的原则,当我在一场大战时因受到重创而亡后,我的精神体被联邦制成了联邦系统的主神。但是我的精神体受重创实在是太严重,即便是联邦强大后也无法治愈,于是乎,联邦就让我“入乡随俗”,“下乡”去体验别人的生活,希望我能够自愈成功。但是又因为我的强制性(这是军人的本能)太大,我总是遭到一个又一个主人的嫌弃……简言之,这是一个兼人类与系统身份的不明物体(←_←)的进化史!
  • 蝶梦仙经

    蝶梦仙经

    凡人村落一孤儿,被一把仙剑逼着吞食悟道果,获得堪比帝境的修为。为将仙剑送回蝶梦谷,他被卷入一场惊天阴谋里……
  • 霸道少爷VS倔强丫头

    霸道少爷VS倔强丫头

    提到司徒昊,整个艾瑞克斯无人不知——华尔街第一财阀的少主,整个学院最最迷人的男生。洛琪琪?那是谁?在遇到司徒昊之前得前十八年一直平凡无比,却因司徒昊的一句话顿时成为全名公敌。这个该死的男人,遇上他简直是这辈子最倒霉的事情,洛琪琪发誓与他势不两立,却一次又一次沉醉在他的温柔里,不能自拔……
  • tfboys:简爱

    tfboys:简爱

    那年,转学,偶遇。却没想到想到成了同桌,还随之出道。友情,会不会变成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