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840900000003

第3章 引言:大脑的认知特点和基本逻辑

“能拥有称为‘思想’的脑内小小波动,乃是我们的荣幸。”

——大卫·休谟,英国哲学家

“人类所有问题都有简易解决之道——像模像样,貌似有理,但可惜谬误不堪。”

——H·L·门肯,美国作家、编辑

我们的大脑是一台能做出预测、检测规律的机器,渴望稳定、明确、持续的东西——这听起来挺不错,但它有时会出问题。

上班的第一天,你踏进了新办公室。你浑身紧绷,像在有鳄鱼出没的池塘边喝水的小鹿一样警惕。这不是你第一次踏上工作岗位,你以前也做过其他工作,所以这种感觉并不陌生。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份全新的工作,你跟多年前开始头一份工作时同样焦虑不安。不过,两者还是存在差异的,只是你第一次走过办公室走廊时还没意识到。你一步一步朝前走去,打量两旁的办公室,感受着工作氛围。突然,你有了一种感觉——我会没事的。

为什么这个念头能冲破压力和紧张的束缚,突然浮现在你的脑海中?在你一步步走过走廊,慢慢熟悉新环境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尽管并不显而易见,但这其实是大脑运作的结果。你看到、闻到、摸到、听到的一切都会经过大脑的处理、分析和解码。你的大脑在运用进化得来的能力,而且运用得极为出色。事实上,它用情绪反应战胜了神经反应,让你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当然,这不是说你以前真的来过这里。大脑会分析你当前所处的环境,在新环境中寻找熟悉的模式,也就是过去类似的经验。它得出结论:既然有这些熟悉的模式,你就能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随着你慢慢结识新同事,会有越来越多的信息经大脑处理,越来越多的模式被检测出来。随着时间流逝,你对新环境中的事物越来越了解,原本让你提高警惕的东西将不再被视为危险,也不再需要密切关注。短短一天时间,大脑就勾勒出了一幅微型地图,告诉你如何在新环境中生存下去。这幅地图会增减、变动、调整、扭曲,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变化都源于你大脑识别、编码、归类出来的种种模式。

经过多年的神经科学研究,如今大脑被视为一台预测机器,一个极为复杂的器官。它通过处理信息,能判断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大脑尤其擅长检测模式、发现规律、预测威胁和讲述故事。它喜欢稳定、明确和持续的东西,会将不可预测、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视为对自己的威胁——也就是对我们的威胁。

问题在于,为了规避和对抗这些威胁,大脑进化出了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促进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但也带来了许多副作用,与我们的日常思维和行为息息相关。本书会探讨其中的一些副作用。有讽刺意味的是,它们在害我们摔跟头、掉进陷阱的同时,却会让能预测威胁的大脑非常“快乐”。也就是说,大脑会让我们产生错觉,乐于陷入“套路”。接下来的章节,将探讨以下内容:

·为什么我们渴望确定性,希望觉得自己是对的?

·为什么我们会靠记忆支撑这种感觉?

·为什么我们喜欢给巧合赋予意义,在缺乏信息的情况下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

·为什么我们喜欢“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

·为什么我们会努力规避失败?

·为什么我们会调节道德行为,以此获得心理平衡?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后悔的怪圈?

·为什么该用特殊性策略的时候,我们却爱用一般性策略?

如果我们能不带偏见、误解和妄想地生活,世界将是多么美好。虽然这是不可能的,但我们总是忽略这个事实。我们大部分时候都一头雾水,搞不清自己为什么会那么做,为什么会那么想。这不是因为我们蠢。恰恰相反,只有具备复杂思考和反省能力的大脑才会受蒙蔽,搞不清自己的心智到底是怎么运作的。

不过,在进一步讨论之前,让我们先后退几步,从认知角度看一看我们是从何而来,又要往何方去。

大脑的运作方式,其实很复杂

为了让心智分析发挥作用,就必须弄清目前人类对大脑功能的了解。必须承认,相关知识还很有限。不过,过去几十年中相关研究的迅猛发展,让我们对人类心智的理解有了长足进步,这在一个世纪前是无法想象的。例如,如果你告诉一名20世纪初的神经学家,100年后科技会发展到截瘫患者能靠意念操作机械手臂,他肯定不是哈哈大笑,就是嗤之以鼻。尽管科幻小说和漫画书里出现过类似的技术,但严肃的科学家绝不会指望“这些玩意有朝一日能变成真的”。不过,现在我们知道,这些设想不但可能实现,而且很多已经实现了。此外,我们对大脑有了足够多的了解,知道“身心二元论”的解释早已过时。如今,仍有不少人觉得应该把大脑和心智分开讨论。因为他们觉得,思维如此复杂,竟然发生在大脑里,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正如我母校的一位生物学教授所说:“几十亿个‘开关’怎么可能搞出像心智那么复杂的玩意?”

认知科学还没能彻底解决这类问题,但在研究大脑之谜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有些问题根本没有切中要害。例如,“开关”的比喻就是归类错误所致。他们认为,大脑不过是由血肉组成的、小巧(尽管很复杂)的电子元件,从这个前提出发,绝不可能解释心智运作的原理,最多只能博人一笑。

认知科学剖析了存储心智的容器——大脑,对我们认知事物的归类方法发起了冲击。设想一下,如果能弄清某种想法、某种情绪位于大脑的哪个部位,那将多么诱人啊!以愤怒为例,我们宁愿相信怒气是从脑门上“冒出来”的,也不愿接受它并非“住在”大脑里的某个地方,而是脑中多个区域相互作用的结果。

说到记忆,人们就更难接受事实了。你10岁时在游乐园玩过山车的记忆到底存放在哪里?由于回忆看起来或多或少是完整的,所以我们相信,它就搁在我们的脑袋里,就像书搁在书架上一样。回忆往事的时候,我们只需要从架子上取下书,翻到恰当的一页就行了。但现在我们知道,记忆并不是这样的。事实上,你关于急转弯和大回环的记忆并不存在于大脑中任何一处,而且也不是完整的。

这些关于大脑的发现让人一头雾水,背后的科学研究也无法为我们提供满意的答案。我们用简单的归类法填补空白,仅仅是因为得不到确切答案会令人不安。由于唯一能提供解释的器官(大脑)是为了解读周边环境而进化来的,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研究大脑自身运作的脑科学会让我们倍感挫折。然而,你我现在能讨论这个话题,正是拜头颅里这个神奇器官产生的“心智”所赐。或者更确切地说,心智不是大脑的产物,而是大脑活动的结果。换句话说,大脑的活动,也就是我们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动,就是我们的心智。用神经科学家西蒙·莱维的话说:“心智不过是大脑在完成自己的工作。”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努力,我们逐渐抛弃了“身体(包括大脑在内)与心智相互独立”的观点,也就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提出的“身心二元论”。用当代哲学家约翰·塞尔的话来说,身心二元论错在“从一开始就将两者一分为二”。但将大脑和心智“一分为二”的理由显而易见:人类从有能力思考这种问题开始,就不喜欢将两者视为一体。如果说心智是大脑活动的结果,那它就仅仅是个生物进程。无论这种进程多么复杂,也不过是血肉、细胞和筋腱的运作。我们作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至少我们自己是这么认为的),怎么可能这么可怜兮兮,仅仅是某些神经科学家所谓的“湿件”(一种生物构件,与电脑硬件相对)?这就是认知科学研究对人类自我理解发起的冲击。随着我们对大脑运作原理的了解不断加深,认知科学带给我们的思想冲击也会越来越大。

打鸡血其实作用不大

既然身心二元论已遭到摒弃,那么未来的解释该是什么?将心智与大脑一分为二的观点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么应该用什么取而代之?这正是本书讨论的核心内容。我们已经迈进了“自我了解”(self-understanding)的时代,而在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研究为我们推开这扇大门之前,要做到这一点还是难以想象的。我们仅仅站在这个时代的开端,必须特别小心谨慎,不能根据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研究成果贸然得出结论。但我们确实已经踏上了自我了解的新征程,不可能再回归“身心二元论”那陈腐的避难所。在这个新时代,提到“心智”的时候,说的就是大脑做的事。提到“思想”的时候,说的就是心智的运作,也就是大脑永不停歇的活动。将两者一分为二的观点已经轰然倒地,随之倒下的还有无数关于心智的错误认识。

也许这正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我们可以借此弄清自己为什么会这样、那样做,以及如何扭转不符合自身利益的想法和行为。如果这让你联想到了“励志读物”,请允许我提前声明:我认为,认知科学研究的新浪潮其实削弱了绝大部分励志建议,接下来还会证明其他建议是多么空洞无物、毫无根据、欺世盗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大脑和心智的误解使得励志读物趁虚而入,从迫切寻找答案的读者手中赚走了数十亿美元。认知科学不能像励志读物那样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心理学这门学科也不会去做那样的尝试。不过,神经科学和心理学能探讨某些棘手问题,让我们评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根据切实的研究成果反思自身行为,要比读励志书更靠谱。我们需要的不是励志,而是科学的帮助。

我们有时候只能靠直觉行事

我是个实用主义者,喜欢实实在在的东西,不怎么喜欢“依靠直觉”。不过,我能理解也能接受,人有时候只能靠直觉行事。虽然直觉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却能将我们引向答案。况且,做研究也离不开直觉。我认识许多优秀的研究人员,他们都很擅长依靠直觉。有时候,他们会在吃早餐时突发灵感,想出极具创意的研究方法。有时候,他们仅仅从直觉出发,就能发现前人作品中的错漏。我就做过不少类似研究,进而写出了这本书。这段经历证明,有时候应该相信直觉。

不过,在相信直觉的同时,我们也得当心过于轻信。励志读物通常会给神经科学研究草率下结论,试图给出解决问题的万灵药。我们渴望得到答案,愿意听那些声称能给出答案的人侃侃而谈。我们想迅速解决问题,好让自己尽快安心。但真相是残酷的:我们往往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至少跟原先设想的不一样。对于别人给出的“答案”,我们本该持怀疑态度,但轻信的力量极其强大,会战胜这种怀疑。如果我们不当心,刨根问底的渴望就会变成对虚妄废话的盲从。

例如,我们必须特别当心,避免从脑成像研究中得出定论。对于大脑不同区域被激活意味着什么,神经科学研究领域至今尚无定论。在脑成像研究能给出确切答案之前,我们还有一大堆问题需要探讨。例如,为什么在两项不同的研究中,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大脑被激活的区域不同?大脑在重复实验中表现不同,这对研究人员来说也是个大问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提供可靠的解决办法。有人甚至提出,应该在法庭上运用脑成像技术,给嫌疑人定罪或证明清白——如此信任一种远不够完善的技术实在是太可怕了!类似的问题还有许多,但这个例子足以说明,科学研究不是为了给我们提供确切的答案,让我们每天都能睡个安稳觉。事实上,在任何值得探讨的领域,我们都应该期待发现更多的问题,而不是更多的答案。

但话又说回来,建立在一次又一次研究基础上的科学调查本身就能激起人们的希望。正是它将科学论断与伪科学论断和毫无依据的励志口号区分开来。科学调查对研究人员提出了高要求,因为这个过程本身就带有自毁倾向。它不会带来令人艳羡的完美成果,只会动摇人们原以为无懈可击的观念,进而踏上全新的征程。

简而言之,这就是本书的出发点。科学只是一种工具,但它是我们用来解决重大问题的最佳工具。我相信,要想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背后的动机,它也是最有效的工具。要想弄清我们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会这么做,就必须深入挖掘问题的核心,同时承认探索过程的内在局限性。

关于本书的事先声明

我要对本书的一些内容做些事先声明。首先,我在书中故意用了一个过于简化的比喻——“快乐的大脑”。当然,从严格意义上说,大脑不能用“快乐”“悲伤”“愤怒”来形容,它也不会“渴望”“要求”“声明”或“承诺”。用纽约临床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陶德·埃希格的话来说,就是:

大脑不会“渴望”,就像肺叶不会唱歌,膝盖不会打破跳远纪录。大脑会对我们造成影响,使我们渴望某些东西。在大脑与“渴望”之间,总有一个身处某种情境、某种文化的人。

我用“快乐的大脑”这个比喻想表达的是,在许多情况下,大脑会将规避失败、降低风险、防止受伤视为重中之重。这是大脑进化而来的功能,大多数情况下都对我们有好处。然而,这些自保倾向(我称之为“快乐大脑”倾向)有时会做得太过火,反而对我们造成阻碍。我们要弄清的是,什么时候应该违背大脑的直觉去思考问题、采取行动,从而做出正确的决定,采取正确的行为。

其次,这不是一本探讨精神病理学的作品。我不是心理学家,也不是精神科医生,不打算通过书籍或其他媒介扮演心理治疗师。我也不是神经科学家,不会宣称自己拥有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获得的神经动力学知识。我只是一名对大脑工作原理感兴趣的科普作家,一心想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与广大读者分享。我还是一名公共教育专家,用多年时间制定和推行策略,使特定的目标受众提高意识、改变行为。我非常了解“知行合一”有多难。我们大多数人能意识到问题,甚至能找到解决方法,但通常仍会失败。我正是有感于“知”与“行”之间的鸿沟,才决定写这本书。我想知道,为什么人类总会做对自己没有好处的事情。具体来说,我想知道,在每个人都为之感到折磨的自毁想法和自毁行为背后,大脑究竟是怎么运作的。

三年前,我刚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打算主要探讨认知偏差——经常导致我们犯错的心理误区。但在阅读大量研究报告,并跟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专家深入讨论后,我发现了认知拼图中更关键的一块。它能解释是什么让我们的大脑如此“快乐”。

我的研究还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仅仅知道大脑存在缺陷,其实并没有多大用处。大多数讨论大脑缺陷的作品都是点到即止。但如果不能为此做些什么,知道这个又有什么用呢?大家也许知道该采取行动规避诱惑,但实际做起来又是另一码事了——这就是“知”与“行”之间的鸿沟。事实上,弄清这一点跟弄清是什么让大脑如此“快乐”同样重要。

最后,你会在接下来的章节中看到五花八门的话题。我有意不去纠结技术细节,而是关注我认为跟本书讨论有关的内容。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还能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希望随着讨论的展开,你既能获取信息,也能得到帮助。

同类推荐
  • 人生总会有办法:思路决定出路

    人生总会有办法:思路决定出路

    本书即旨在帮助读者找到成功的思路、塑造成功的心态、掌握成功的方法,在现实中打破思维定式,克服心理与思想障碍,确立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握机遇,能为人之不敢为,从而开启成功的人生之门。
  • 面对抉择

    面对抉择

    人生路上,总会来到无数十字路口,去向何方,应当如何抉择?配偶,职业,居住地……面对影响人生方向的大事,应该遵循怎样的原则来决定呢?本书就为您一一道来。
  • 改变你一生的态度

    改变你一生的态度

    态度决定人生:积极的态度能为人带来有意义的人生,消极的态度则会使人生变得黯淡无光。
  • 心理诊所的私密档案

    心理诊所的私密档案

    一个午夜殉情的男子,一个离奇的车祸幸存者,一个有着处女情结的男子……当我像剥洋葱一般,把所谓的问题渐渐剥离成一个“核”的时候,他们竟然认为事情远远不是这样简单,其实是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固执与幼稚罢了。
  • 恐怖密码

    恐怖密码

    为什么你在独处时会产生恐惧感?为什么恐惧感觉会在毫无征兆中突然到来?为什么你会惧怕进行社会交往?为什么劳累过度是滋生恐惧的根源?《恐怖密码:那些你恐惧的行为,心理学都有答案》这本书,将会从多种角度出发,掀开“恐惧”的面纱,解释那些隐藏在你心中的恐惧。帮助读者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有效规避恐惧心理,不断超越自我,让我们的任何行为不再受到恐惧心理的干扰。
热门推荐
  • 似槿辰光

    似槿辰光

    本文走小清新风,轻松,无小三,无误会~婚前,林槿和白辰大神的相处方式是这样的:“白辰,我累了~”“我去洗碗,你把桌上那道题算了。”“别啊,你不能那么对我!我去洗,我洗还不行吗?”“不行。”“(T……T)”婚后,林槿和白辰大神的相处方式是这样的“白辰,我累了~”“那就不洗碗了,回屋睡觉吧。”“别啊,白辰,你不能这么对我!”“嗯?”“(T……T)”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神禁之子

    神禁之子

    神禁之书化身灵子降生古玄界,拥有从无尽时间长河之中窃取神通秘法的神秘能力。也许,静待千年,他终将成为一界至尊。却没想到,开局没多久,便被一个未知空间选中……
  • 向天借命

    向天借命

    万年沉寂后,大路上一个孤僻的少年,一个灵动的少女,一段不凡的历程,一次偶然的邂逅,一幕向天问道的故事。请跟随命城一起走完一段不平凡的路程。向天借命粉丝群535320239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之星图

    重生之星图

    睁开双眼你看到的是什么?睁开双眼,我看到的是一张胖嘟嘟的小脸,自此此生命途都被这张小脸的主人绑着。带着逆天的的作弊器,同时也带着逆天的风险,拉着忠实小伙伴的手,一同闯天下,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 累了毁灭吧

    累了毁灭吧

    我可是这个故事的主角,你们干嘛都跟我作对?!就不能让我默默地走上人生巅峰?累了,不爱了,都毁灭吧……
  • 只为你一笑,永远的爱你

    只为你一笑,永远的爱你

    一指毁天灭地,一指破银河。他们都是蚁喽。我为你守护此地数亿年,就是为了等到你转世!天下人没人阻止你重生。我所有的一切都可以为你放弃。你的笑容比全世界都美,只为你一倾城一笑,我可以屠尽天下人。我只为得到你芳心。请你再爱我一次,好吗?
  • 万界至神

    万界至神

    总体来说,莫凡还是挺满意自己的生活的。练练功,踩踩人,报报仇,装装哔。最幸福的,莫过于自己还有个能干的姐姐。………………这是一个少年走向万界至神的故事。
  • 灾难不停的地球君

    灾难不停的地球君

    虚空潮汐,诸天万界中数万个纪元都难得一见的现象。其中蕴含着庞大的机遇,也隐藏着足以湮灭数万名执掌一方世界大能的危机。它改变或发展着核心世界的一切,使其总体一切向一流世界发展,也吸引着无数名执掌一方的大能,使其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世界。而地球,就处在这种危机变得多灾多难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