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居住环境应该有一个主题。艺术修养较高的主人还能够在室内造景、造境。因为有了一个主要的调子,所有着装体和着装形象受众对主人服饰的心理需求也就多了一层调子的和谐。居住处所中的主调如果是欧洲18世纪的,包括建筑格局、家具和壁炉、油画等,那么主人一身古典风格的服饰会与这一切融为一体,使着装者本人和着装形象受众都笼罩在艺术的氛围之间,无形中提高了生活的格调与品位。如果是中国明代硬木家具和中国苏式园林构成的居住环境,那女主人一袭合体的旗袍,尽管不是明代典型汉族服装,但因在近现代已成为华服代表,因此也将是最完美的组合。着装者本人和着装形象受众怎么会不在此感受到心理环流的畅快和由此而产生的种种审美快感呢?
居住环境在人们心中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消闲文化在服饰上的体现也越来越具深邃的内涵。处于居住环境中的服饰当然会逐渐被更新,被予以重新的设计并因此得到大的发展。
社区是由众多住宅与居民组成的地块,既是住宅区,又是小社会。西方唐人街,美国黑人区,旧时中国北京四城的“东富、西贵、南贱、北贫”,都鲜明地反映出社区的特征(图29)。一个个社会内的着装者与受众,与社区也存在着心理环流。华丽的服饰绝非贫民区中着装心理的取向;高等住宅区中,乱头粗服者心理上一定感到无地自容。人本体一定要在同社区心理环流中取得服饰上的适应,保持与社区合目的性的平衡。
3.娱乐社交环境
娱乐社交环境作为人为环境,被注入了更多的人的放纵与做作。因此说,娱乐社会环境较之工作环境多了几分轻狂与率真,较之居住环境又多了几分虚伪与矫饰。当人处于这种环境之中时,总是将注意力更多地投到服饰上。无论是着装体还是着装形象受众,都格外关注彼此的服饰质料、款式、纹样以及整体着装效果。也就是说,既希望自己的服饰与此环境相协调,又希望别人也没有忘记这种环境的服饰要求。只有这样,才可能保证所有在此环境中的人心情舒畅。不管是为社交而进行娱乐活动,还是为了娱乐而涉足社交圈,人们都愿意在这里见到引人注目、令人兴奋的着装形象。时新也好,典雅也好,总之不需要太严肃太刻板,因为娱乐社会环境决定了人们对此的一致认同。否则,就发生了人与该环境的心理环流的障碍。在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就是着装者与着装形象受众。
具体些说,在大型电动玩具城中,人们对服饰的心理需求焦点在于服饰的紧身合体,整体潇洒利落,如运动装或T恤衫、牛仔裤、遮阳帽等。而在舞会上则希望看到雍容华贵、文明考究的着装形象,这才会给所有在场的人带来统一的气氛,不会破坏这种大家希望共同拥有的典雅或热烈的氛围。
娱乐社交环境给人心理上造成的感觉不像工作环境那样紧张严肃,但是用于娱乐社交环境的服饰往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其选择的谨慎、思索的反复、穿着的严格、搜集受众反馈的迫切与认真等等态度,都较之选择工作环境服饰更显得紧张严肃,一丝不苟。因为这里比工作环境有更多的显示个性的机会,而又比居住环境有更大的显示个性的必要性。所以,涉身于娱乐社交环境的着装者大多是抱着积极的着装修饰愿望。他们希望所有在场的着装形象都是美的,以满足其悦目赏心的心理需求。同时,更希望自己成功,最好能得到大多数人对其整体着装形象欣赏、羡慕的眼光或是肯定、赞美的语言。那将使着装者感到莫大的幸福和发自内心的激动,其喜悦的程度甚至超过上司对自己工作的嘉奖。
4.交通设施环境
人不可能总呆在屋子里,要出门又不能只假于双腿。于是,交通工具必不可少,车、船等交通设施环境由于要符合人们对实用功能及心理和谐等诸方面的需要,因而与人们发生了无法割开的关系。对于着装者来说,自然会涉及服饰心理。
欧洲古典马车上,贵妇人那玲珑剔透的服装饰边以及那鲜花装饰的小帽和拖地长裙,使着装者本人与着装形象受众同时感到这一切浑然一体。而现代的摩托车和自行车却不同了,再穿古典拖地长裙,不仅裙裾和飘带有卷进车轮的危险,而且整个风格也相距甚远。贵妇人那矜持做作的华贵仪态是缓慢的,只有在悄然无声和舒缓得几乎静止中才能显出特有的优雅,与摩托车的风驰电掣根本无法融合。因此,现代人看得习惯的,是着短裙、短裤、紧身衣、旅游鞋的时髦女郎驾驶摩托车行驶在公路上,这种和谐统一在速度之中,处处体现了现代味儿。
当着装者和着装形象受众将本人和对象放在环境之中时,他们都在寻求这种和谐。人力车和畜力车的悠悠衬托着车上着装者的雍容或淳朴,无论是身穿貂皮大衣的贵妇坐在人力车上,还是着花布棉袄、花围巾的村姑坐在牛车上,都会给人视觉以至心理上一种艺术性的美感。因为其中有许多社会化的因素,使人们感到符合规范的就是美。又因为其中有历史性因素,使人们感到符合历史面貌的才真实;反之则感到不正常或不舒服,实际上这就影响了人与物的心理环流。
人为环境在现代社会中要比自然环境对着装体的制约大得多,但是人们又无法摆脱它,所以在着装体和着装形象受众同时面对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时候,都采取一种欲与之相融合的保证心理环流正常进行的心理需求。
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都不会一成不变,因而人在保证与其进行心理环流的时候,就必须尽可能地使自己适应外部环境。因为外部环境虽然可以部分地改变,但仍然需要服饰予以适应。这是被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一条定律,即受众目的性平衡律的支配。几乎没有外部环境去迁就服饰的例子,而服饰却以其易变的灵活性可以完美地适应外部环境,这也正是人的心理作用的杰作。
二、与新事物同步的心理
服饰是人类文化构成成分之一,而且永远是人类最新的文化构成成分之一,这是产生与新事物同步心理的基因。
从广义上解释文化,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值得探讨的是,服饰可以在人类文化的条分缕析的表格分类层中落实到一个较为合适的位置,但是它却不是孤立存在的。这种种门类与科目的划分都有其局限性,不可能将相近的门类以表格的形式截然划分开。就服饰来讲,它不仅与相近学科,如丝绸印染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与建筑、音乐、戏剧、舞蹈、室内装饰、工业设计等学科都密不可分,同时可以明显看出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直接关联。这就使得服饰心理活动中有着欲与新事物同步的心理趋向。说到底,实际上是姊妹艺术互为影响引发着装者群体的一种求“同外”而“异内”的心理。
与此同时,人们又在服饰的造型、质料和加工工艺上寻求一种环流激点,以期达到人与物的单向环行交流。
(一)与服饰外事物趋同
人类早期艺术品中,普遍存在而且出现精彩作品的恐怕就是彩陶了。无论是欧洲、亚洲,还是美洲、非洲,几乎都有绘制花纹的陶罐。不知是人们面对自己绘制的陶罐爱不释手,或是原始的艺术冲动在陶罐上尚觉意犹未尽,还是花纹中寄寓着人类的信仰与愿望,总之人们将这一种绘法用在了自己的颜面上。它不同于文面,不需要忍受痛苦,只是用颜料在脸上绘出所需要的花纹。象牙海岸的舞蹈者们在“画脸”后,狂热起舞,那画得十分规则又非常富有情趣的线条布满脸部,使那圆圆的头酷似一个个舞来舞去的陶罐,用异曲同工的词汇去形容这种艺术手法和表现力的一致,也许太嫌一般了,它说明了人在着装和装扮自己时,也有一种同外的心理在支配着自己。用与服饰以外的事物趋同的心理以及付诸行动,去达到与服饰之内原事物形态的差异,这就是说,同外心理导致了服饰心理的趋异萌动,从而以服饰外事物的具体形态和总体风格影响服饰,最终在服饰上完成全过程。
古风时期的希腊神殿充分采用了柱式系统。柱式的美感,是以形成完全一致的这些部分的相互关系恰如其分的和谐作为基础的,并以承重的部分与覆盖的部分从容不迫的舒畅感觉溢于建筑之外(图32)。其中柱式有两种典型风格,即陶立安式和爱奥尼式。陶立安式体现力的和谐与庄严,爱奥尼式则体现明快、严谨与华丽。在后来的爱奥尼式中,索性以女性着装体充当立柱,显得格外优雅而漂亮。不可否认,希腊人以亚麻为主的衣料做成皱褶后所形成的立体感觉会使建筑家产生美的联想。但同时应该看到,女像柱所刻意追求的通体竖线的突棱排列的规整外形,更激发了人们对皱褶亚麻衣的推崇与热爱。
公元前5世纪创作的《特尔斐的驭者》,是保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古代希腊原作青铜雕像之一。驭者身穿拖至脚面的长衣,长衣的皱褶自肩向下垂直,除腰间扎系一下之外,其余再无横向折叠,其凹凸鲜明的竖直棱线所组成的形体,恰如一根大理石雕成的石柱。其后米隆的《雅典娜》和阿提喀匠师的《倚在长矛上的雅典娜》等雕塑作品上的服饰都是偏重刻画衣纹皱褶的垂直所带来的立体效果。垂直线具有的力量感和稳定感,正符合建筑立柱的要求,衣纹的线有意拉长并较为密集,则易使柱像形成向上舒展且显高大的气势。当时建筑和雕塑形象的统一风格,不正说明了人们在服饰选择和着装形象塑造中追求一种服饰外的特殊效果吗?这种长衣被称作“爱奥尼”式长衣,除了地区概念以外,更重要的就是服饰追求建筑风格的形象体现。
公元12世纪以来,在法国境内最先出现的新型建筑风格风靡了全欧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影响极广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的式样,而广泛地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诸如此类的精巧设计,是为了创造出一种向上升华、天国无比神秘的幻觉(图33)。而当时的欧洲人,无论国王还是奴仆,都有一种信仰宗教的狂热且高涨的激情。但是在前往教堂做礼拜的广大公众之中,大部分人又没有多少学识,甚至是文盲。于是,这种通过复杂而巧妙的建筑艺术所产生的令人肃然起敬的教堂环境与气氛,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服饰心理。
哥特式服饰,指公元14~15世纪曾经兴起过的一种服饰。例如妇女那高高的圆锥形的帽子,极似那高耸入云的尖尖的教堂顶,只是后面拖有柔软的长长的飘带,使服装更具风韵。男子也喜欢戴系成尖顶形状的头巾,并穿尖头鞋。男女服装上都常常使用剪成各种几何图形的彩色布法作装饰,更明显是受到教堂那镶满彩色玻璃的大窗的启发,特别是男性紧身裤的两条裤腿选用不同颜色的面料,完全可以与哥特式建筑中的不对称表现手法相提并论。
在此以后,即公元17世纪,在文艺复兴高潮之后,形成了绘画和建筑上的巴洛克风格。巴洛克风格的特点主要有:绚丽多彩、线条优美、交错复杂、华美辉煌、自由奔放、富于情感等等,总之是富丽堂皇。在这种绘画和建筑风格的影响下,服饰也出现了与此一致的巴洛克式,如层层相覆的皱褶围领,精美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威尼斯花边,还有各式各样的纽扣、蝴蝶结,都说明人们在服饰上力求以活跃、轻快、夸张和装饰性极强的服饰语言去再现绘画与建筑上的新风格、新形象。
18世纪,建筑上出现了讲求繁缛、纤巧、绚丽、华贵并且色彩鲜明的罗可可风格(图34)。它源于中国园林假山,意为螺贝或人工岩窟。罗可可作品大都具有卷曲线条的装饰韵味和色彩浓郁、繁复无比的绘画韵味。这种新风格出现以后,立即为着装者群吸收和采用。罗可可风格对服饰的影响,还不仅限于欧洲,它甚至漂洋过海,直接导致了中国清代服饰上的繁缛趋向。
由新事物出现而引起服饰变化的例子很多,在设计心理章节中还会涉及。这里旨在说明人作为着装体当与服饰外事物发生心理环流时,往往是以受服饰外事物的影响而终结,只是影响的范围不同,程度各异,因而有些明显,有些却比较隐晦。
(二)受服饰内事物驱动
所谓服饰内事物,这里指服饰内的原材料、加工工艺和款式、纹样等等。这些同样作为物活跃在着装者的心理流程之中。
不管是自然的人,还是社会的人,都会有一种本能的求新求异(它与从众心理并存)的心理,以作为对原有规律和已有现象的否定。只是社会的人,也可直称着装体的心理需求更带有人为的印痕。无论怎样区分,人体之外的很多事物都可以作为物与人本体进行无反应环流。所以,当人面对服饰内的新事物时,同样会为其引发驱动。这也是一种人与物的环流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