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点击
铃木镇一主张从小开始,对儿童进行良好的教育,而音乐才能教育法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一条通道。铃木才能教育的方针是:“为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敏锐的感觉、优良的能力,而让孩子们学拉小提琴即通过小提琴来塑造人。”
铃木认为,能力和智商二者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他说:“能力就是本身所具备的才能,不论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只要是实际的能力,不管做什么它都会作为生命的机能在起作用。”
他还说,能力得不到培养的原因有两条:存在着抑制旺盛生命力的环境条件;没有促进旺盛生命力得以训练和提高的环境。
为了进一步发扬光大才能教育法,铃木先生写成了一本书——《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对才能教育进行了理论总结。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采用灵活的培养方法,任何孩子的能力都会提高;
——为所有孩子提供受最高水平教育的可能性;
——若在幼儿时期培养能力失败,那就无法挽救了;
——生命力是培养一切能力的原动力;
——教育越早实施,其效果就越好;
——在反复训练过程中能培养优越的能力;
——培养能力的好坏与大小是由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优劣决定的;
——教育培养能力,光教不能培养能力;
——创造更加优越的环境条件。
铃木镇一的能力法则
能力法则对所有孩子都是适用的,它既不取决于先天,也不存在任何倾向性。更重要的是,实施才能教育的时间不分早晚。
能力与遗传无关
误区:龙生龙,凤生凤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我的孩子学习这样差,而人家的孩子却学习得那么好,那是因为人家的孩子家长都毕业于名牌学校,有好的遗传因素,而我只有认命啦!”这些都是我们中国家长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我们家长往往会把能力的问题说成是遗传的问题,以致把问题推到不能解决的境地。
遗传有遗传法则,能力有能力法则
铃木对“龙生龙,凤生凤”的说法表示怀疑,并不断开展实验性的教育,从而增强了信心,由此得出如下结论:遗传有遗传法则,能力有能力法则。能力与遗传法则无关,能力是在不断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获得的。
京都大学灵长类研究所久保田竞先生支持这种说法,他指出人不存在能力基因遗传的问题。也就是说,遗传因素对人的能力和性格不构成决定性的影响。
很多人对此产生疑问,他们列举莫扎特、居里夫人母女等例子来说明遗传对能力的发展有多么重要。
铃木并不否认这一点,的确,所有孩子由于遗传造成了生理上的千差万别。但不管怎样,各种能力都是根据出生后的环境条件获得的。与遗传有关的只不过是像哭声有大有小那样对环境条件的感受程度和适应速度的不同而已。也就是说,假如遗传对能力产生影响,遗传能力也只不过是装入能力的容器。遗传能力不是指能力本身,而是指容器的大小。因此,不管它是多大的容器(遗传性能力),如果它没装进多少东西,那么它就比不上装满东西的小容器。 而这个容器到底能装进多少东西,要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
这就是能力法则,该法则对所有孩子都是适用的。
老鼠的儿子一生下来就会打洞吗??未必!因为老鼠打洞的能力是在不断适应生存环境的过程中慢慢获得的。其实人的能力也是如此,总是在生活环境中慢慢积累,从而渐次获得!
没有一个人一出生就懂得语言,这是事实。例如,生于大阪府的孩子们,由于每天受父母大阪口音的熏陶,他们都掌握了大阪语的抑扬顿挫和速度,能流利地说出大阪语。他们的大阪语言之所以运用到如此地步,是因为他们在最好的环境条件下培养的。在大阪的孩子们都具有掌握大阪语言的能力,但在自由运用的能力上是有差异的。这种能力上的差异与遗传毫无关系。这一点,我们应该注意。遗传这种观念会严重束缚孩子们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与其这么说,倒不如说孩子的能力和性格与遗传无关。我相信,遗传不会对孩子的能力和性格产生任何实际性损害。至少,如果想让孩子具备发展的可能性,哪怕有百分之几的因素属于遗传或者先天的,我们也要把孩子的成长看作是环境的产物。这样一来,它不仅对孩子,对父母,甚至对社会都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能力不存在倾向性
误区:能力具有倾向性
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有倾向性的素质。从幼儿开始就似乎出现了倾向或不倾向于什么这一特定素质的表面现象。实际上,当环境条件一改变,也会使其倾向性突然发生变化。在这种表象的迷惑下,有的父母就贸然断定了孩子的“素质”,说出“我的孩子在这方面不会有出息”的话来。
才能不存在倾向性
铃木曾苦口婆心地劝解那些认为“才能具有倾向性”的人们:“在人的能力上根本不存在特定素质这种东西。”他认为,有的人之所以把“倾向或不倾向于什么”也看成是本质性的东西,是因为他们把每个孩子的成长条件看成是一致的。实际上,即使人在几乎相同的条件下教育,也会因为个人禀赋的不同出现相当大的差异。
每个孩子除了身体条件有所不同外,他们所处的环境:家庭结构、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家族的阶层关系以及气候、风土、文化等也不同,因而对孩子的影响也绝不是一样的。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孩子们的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
对此,铃木很是担忧,在他看来,心灵、感觉和性格都是能力。这些能力是可以用一种教育方法去培养的。为了让人们明白这个道理,铃木几乎花了毕生的精力去探讨它,并且用音乐教育的实践向社会表明:“任何一个孩子都有通过音乐达到高水平演奏能力的可能。”因此,他希望人们不要脱离本质东西,而只忙于探索那些根本不存在的所谓“特定素质”。
才能教育从现在开始
误区:才能教育有固定的开始时间
许多人都认为,婴儿比其他刚出生的小动物显得软弱。婴儿一个人不能站立,也不能自己去吃奶。育儿时,需要更多的照料,因而有人得出了人的生命力软弱的结论,从而认为,婴儿根本不能接受才能教育。也有人认为,孩子已经很大了,不再是婴幼儿,接受才能教育已经晚了。
人人都可接受才能教育
才能教育要早期实施,铃木先生认为,可能的话,最好从零岁开始。因为处于软弱状态的婴儿,反而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当妈妈一时忘记喂奶,婴儿就急得哭叫着要奶吃。仅就这一点可知,婴儿是想以旺盛的生命力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婴儿越是幼小,其生命力就越强。
幼儿顺应环境的能力强得惊人,顺应环境而产生的生理反应、生命机能反应乃是一切生物所具有的本能。因此,趁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大时,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其教育内容将会深深地铭刻在他的脑海中,终生难忘。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直接的生命力相应地就发挥不出来了,而只能靠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求得生存。与此同时,应该被开发出来的能力也不断受到社会环境的种种限制。因此,铃木认为,幼年时期的旺盛生命力决不能抑制,要通过锻炼不断提高能力,这一点显得越来越重要。但不能简单地说因身体虚弱而严格锻炼,若是这样,生命力就会受到抑制,只能产生“健壮”的机体。
铃木自认为自己开发能力较晚。由于培养方法不当,在自己的能力提高上确实蒙受了重大损失。但他没有因此而失望,而是认为:不管年龄大小,
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是可以接受才能教育的。重要的是要从幼苗开始精心培养,以良好的方法进行训练,经过努力必然会开花结果。”
能力是脑细胞的逐渐联结
铃木认为,孩子的能力是“天生的”或“固有素质”的说法都是毫无道理的。对此,大脑心理学这一新的学说也做了说明,认为刚出生的婴儿脑子里好像一张白纸一样,空空的,但在以后每天生活的刺激下,脑细胞逐渐联结起来,便形成了能力。
性格就是能力
误区:性格天生
很多家长认为,人的性格从出生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而且性格和能力是不同的。人的活动能否顺利进行,这与能力有关。性格仅仅是表现为人的活动指向什么、采取什么态度、怎样进行。他们认为,一个人识记能力差,说明他的能力有问题,而和性格中的粗枝大叶、马马虎虎没有关系,同样,某人思考一些问题总是很深刻、很有逻辑性是种性格而和能力无关。
性格也是处理事情的一种能力
铃木非常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才华和有本事,应该从这个人的方方面面去看人们常常议论:这个孩子性格直爽、开朗,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那个孩子性格孤僻、阴郁所以失去了他本应该得到的东西。直爽性格和孤僻性格的人,在现实生活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差距。直爽性格的人,易被他人所接受,社交活动范围广泛,有走向各种人生道路的可能性。若性格孤僻,社交活动范围就狭窄,做任何事情都不愿同别人直接配合处理,结果往往是半途而废,走向人生道路的可能性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由此看来,性格也是处理一切事情的能力。
让孩子的性格朝良好的方向发展孩子一生下来,根本不存在什么直爽或孤僻的性格。所谓的性格,很明显是在孩子们的生命力顺应环境条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为什么会出现有的孩子直爽,有的孩子孤僻的现象呢?这些不同的性格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孩子独创出来的。
当孩子的生命力作为现实生活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时,孩子就会总觉得自己与现实生活相脱离,很难去适应。其结果就是孩子原有的那种直爽、乐观、开朗、温柔和刚强的性格得不到体现,反而出现了与原有性格不太一致的不良性格。
所以说性格本身多少都会有些改变,而且会不断地改变。例如,生活环境一旦变化,你的性格也有可能变化。这种性格的变化是由于不能很好地适应变化了的生活环境所造成的。
对与现实生活环境不相适应的孩子来说,父母应该采取使孩子心情舒畅,易于接受的办法来进行教育。如母亲对孩子说:“不妨再来试试看,多反复几次就会适应的呀!”这种办法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核心部分
铃木镇一强调,家庭教育是对一个孩子的全部教育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因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他的生活和成长就不可能脱离父母单独存在。
培养孩子的能力是地球上所有父母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父母所创造的环境——家庭,是培养孩子能力的最重要条件。
良好的家庭环是培养孩子才能的出发点
孩子的身体在生命的作用下迅速发育。同样,孩子的所有能力也是在生命的作用下,在家庭成员的相互接触中不断提高的。在铃木看来,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婴儿的知识的点滴积累,只有通过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日常接触才能漫漫形成。
婴儿在与家庭成员的日常接触中不断理解人的心情、增强感觉和掌握习性。他分不清善恶美丑,他只有通过家庭日常活动,才能使自己的分辨能力不断提高。
所有孩子的能力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适应环境条件培养出来的。无论是出生于西方国家的,还是出生于东方国家的孩子;无论是出生于非洲国家的,还是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孩子,他们的能力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培养的。进而,在这些国家的各个地区又有不同类型的父母和家庭环境,他们培育着与这些环境相适应的千差万别的孩子。
为了尽量把孩子培养成为心地善良、感觉敏锐和能力强的人,家庭日常生活应该是欢乐的、充满爱心的,这是首要的条件。创造夫妻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良好家庭环境乃是实施幼儿教育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