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群主之邀,在下和诸位文友共同探讨代表儒家思想的论语,在下不才,未敢忝居开坛说法的宝坐,只是和朋友们一起交流心得,多谢群主盛意,借群主宝地,给在下一个向朋友们学习的机会。
众所周知,论语只是记录了孔子和他学生们的言行,论语也被历代名家注释,比如张居正和朱熹。当然论语流传至今,因为文字的发展革新,无论任何人也不可能孔子肚子里的蛔虫,不可能完全解读孔子的思想,个人认为,儒家思想只是被历代统治者和理学家人为美化,其思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化民众,巩固统治。就如同鸡生蛋,蛋生鸡;人本善,人本恶至今仍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
自古有半部论语知天下之说,论语作为历代王朝的行政纲领,其影响之深远人所公知,至今孔子和他学生的言谈仍被现代人作为格言警句朗朗上口。比如开篇中孔子说的有朋自远方来、其为人也孝弟;曾子说的吾日三省我身;有子说的和为贵;子贡说的贫而不谄,富而不娇等等。都出自学而第一篇。
建国短短几十年,我们的国人就失去信仰,以金钱和权利作为图腾,人性的贪嗔痴暴露无遗,几千年传承的儒家思想如同一个虚设的道德栏杆,被轻而易举的推翻跨越,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彻底土崩瓦解,老子的无为而治,孔子的为政以德,恐怕在当今社会没有立锥之地,我赞同孔子学而知之的观点,但对论语为政第二不敢苟同,我认为任何学问都是为政服务,老毕事件正默默告诉我们答案。一言以弊之,思有邪。当今社会人欲已经战胜了天理,为富不仁府拾都是。只有好的德政才能涌现出和谐正能量的好的文化,如今养痈为患,仅凭习大大一己之力很难根治。话唠了,言归正传。
论语第二篇除了延续学篇外,还教我们知礼守信,谦虚勿躁,诸如我们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知之为知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是可忍,熟不可忍,出自论语第三篇,此篇讲了君臣礼数和相处之道,此篇孔子提到诗经的第一篇关雎,对诗经我知道很少,但我记得有一个新人结婚时贴的对联,上联,诗歌杜甫其三句。下联,乐奏周南第一章。朋友们有知道其三句是哪一句?
论语的第四篇开篇讲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他的意思是人要选择仁德的地方居住,后来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孟母三迁可能是他最好的解释。远小人,近贤人。依有者不穷,依贤者不惑都是这个道理,大概就是我们当今社会所谓的圈子。在此篇中,孔子从心理和言行上对君子和小人作出自定义,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讷于言敏于行等。此篇对孝道也做了一简单的阐述,父母在,不远行,游必有方。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我个人观点更倾向鲁迅的话,人只有活得好,爱才会有附丽。我们对父母对家人的爱,银子才是硬道理。这一点南方人要比北方人做得好。北方人讲究床头孝,膝前孝,没钱全是扯蛋。北方人的豪爽粗放,仍然活在朝闻道,夕死可以的清贫中,信奉落叶归根,自以为是,实在可笑。是愚孝。我们活在功力的社会,北方人的观念也在改变,唯利是图。我认为为如果单纯信奉孔子思想,正如尼采所担心的,真诚的人如何活下去将是个难题。究竟是谁的责任?
论语第五篇,教人戒骄戒躁,取长补短。培养人们温良恭检让的美德,耻于巧言,令色,足恭。开篇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谁强,子贡答,颜回能举一推十,我只能举一推二,不及他。此篇我们熟悉的名句,三思而后行,不耻下问,对劝学篇又作了更深的注解。
其三句,洞房花烛夜
关于论语第七篇,在下又郁结于胸,想一吐为快,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求的话,即使是一个看门的我也愿意干。如果不可取,还是****喜欢的吧。原文是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执鞭之士原指拿着皮鞭开道或维持秩序的人,古称为皂隶或衙役吧,今天是指开着公车执行公务的人,孔子称执鞭低贱工作的人,如果按现代理论,人无贵贱之分,只是分工不同,可见孔子也非贤,世界大同在那个时代也是理想国吧。孔子在此篇提倡文行忠信,反对怪力乱神,本人认为应该是此篇精髓。此篇经典语录,三人行,必我我师。还是延续了学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成为我们经典的口头禅。最出名的还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第六篇,贤哉,回也!孔子曾说我不及颜回,孔子此篇表达了对他学生的哀思,称颜回为單食瓢饮在陋巷的高洁之士,并称再也没有这样爱好学问的人了。推理,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之皆以美之为美,斯恶也。就如当今社会我们呼唤道德和良知的回归,是不是这个社会道德和良知已经凤毛麟角?套用时下流行语,如果你太了解这个社会,那么他就失去了美感。不难看出,孔子年代,并非人人都信奉儒家思想,生存才是第一要素。他的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为统治者准确搔痒。在此篇中孔子提出儒家以中庸为最高道德标准,不偏为中,不变为庸。青涩年代,我一度认为中庸为明哲保身的处世之道,在儒家思想中,其实不然。此篇名句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关于知之,好之,乐之的递进关系,在我的小说中更有通俗易懂的阐述,在此不做赘述。
论语第八篇,我认为大有君子趋利避祸的意思,比如有危邦不入,乱邦不居的说辞。其中一句话更是被历朝奉为治国宝典,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唉,作为一介草民,只能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了。此篇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首句曾被骆宾王在著名的讨武则天檄文中借用。
孔子在第九开篇提到他决不犯四种毛病,不凭空想象,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主观武断,对此我深以为然,记得在甄嬛传中,最后甄嬛对皇后说,将来的史书工笔不会留下你只言片语。我们现在看到的史书,也许只是一层幕布。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內里谁又能说得清。孔子在此篇还披露了人性的弱点,他说,我没见过喜欢道德胜过喜欢美色的人。真是一语中的。本篇刘禹锡曾借用一名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此篇有很多名句,如逝者如斯夫,匹夫不可夺志,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最令我赞同的是那句后生可谓,孔子说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如果没有声望就不可怕了。真寒心啊,我们的治国之策也正如此,少年强则中国强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论语第十篇讲孔子回家时,在乡邻前很恭顺,完全不会讲话的样子。而在宗庙和朝廷上却讲话流畅,他同下大夫讲话侃侃而谈,同上大夫和颜悦色,同君主恭敬不安,我没看过诸位名家对此有何注释,自认为孔子周游列国,是一个善于斡旋的人,与他所不耻的巧言令色矛盾。
單食瓢饮在陋巷
累了,明天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