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银川一中校长王力争剪影
每年的“五一”劳动节,我国要在最高规格的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热烈的全国劳动模范等个人与集体的表彰大会,众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披红挂彩的受表彰者无不荣耀至极。2008年,这一受到最高表彰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队伍中,有一位戴着眼镜、文质彬彬、一脸真诚笑容的知识分子型获奖者,他就是宁夏银川一中校长王力争。
银川一中是宁夏唯一的百年名校,业绩彪炳辉煌;首屈一指的自治区重点和一级示范高中,在全国也颇富盛名;多少革命志士、将军政要、专家学者、高考状元……从这里走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又顺势发展为“教育集团”。能当好银川一中的校长并获得全国表彰,他一定有不可多得的过人之处与独特“内涵”。“解读”他,会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锋芒初露别样风景
王力争出生于1964年,著名的“支宁”企业——大河机床厂,曾是他生活的摇篮。父母都是大河厂职工,因此,他身上自然地承袭着工人阶级正直、勤劳、进取、奉献的优良品质。他打小聪明好学,上学阶段成绩一直很不错,顺风顺水,16岁时就一举考上大学,1984年宁夏大学数学系毕业获得教育学(理学)学士学位时,年仅20岁,是同学中的“小弟弟”。那时还是分配制,因而,大学一毕业,他就被分配到中卫县西园中学当老师,由此步入教育行业。
西园中学在县城几十公里外,是个乡镇中学。因学校周围有好几家厂矿企业,所以学生较多,老师也多。刚分配到学校,他就被安排带两个高三毕业班的数学。这在老师中引起不小震动。一般来说,刚参加工作没有教学经验的新老师,都是先教初中,然后才过渡到教高中、教毕业班的,他一来就教毕业班,这不仅让与他一起分来被安排教初中的新老师觉得“不得劲儿”,更让一些颇有水平的老教师,特别是早他多年工作的“学兄”们,觉得没颜面。当然,校领导的安排自有其道理——乡镇中学的老师都想往县城调,时而有老师另寻“高枝”,包括一些优秀教师,当时学校缺少合适的高三数学老师,而他在大学学的就是数学,且学习成绩优秀。当时王力争还幼稚,对这些一无所知,只觉得学校对他很信任,沉浸在出乎意料的喜悦和大展身手的情怀里。
此种情况下,想获得老师们的友好协助显然不会顺畅。特别是刚开始,王力争虚心地向一些老教师请教教学方法和管理班级的经验(他还是班主任),被虚虚地支应几下,使他有所求而无所得;提出到一些老师的课堂去听课,被“学校没安排”为由而婉言拒绝。农村中学学生基础知识的参差不齐,使他感到一时难以适应。更可气的是,他年龄本来就小,面相又显得稚嫩,而农村中学学生年龄悬殊较大,有的学生十八九岁,个子比他都高,就欺他是个“娃娃老师”,故意不遵守课堂纪律,出他的洋相。他心里有些急,但还是很能沉得住气,暗中积极应对。他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感觉哪些地方需要与有关老师讨教、交流、切磋,就谦虚地“缠”着不放,直到获得了个“所以然”;觉得谁的课应该听,就早早搬个凳子坐在后面,拿着书和笔记本,像学生一样认认真真地听讲,认认真真地做笔记,讲课的老师也不好再拒他于门外。自己有了好的教育教学方法,则毫无保留地告诉有关老师,老师们觉得他上进性强,单纯、真诚,对他有了深切的好感。
令同事们想不到的是,一个新手,面对高三毕业班的具有挑战性的课程,他居然在不长的时间就“显山露水”起来。期中测验,他教的两个班成绩明显有所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都非常爱听他讲课,连有些一说数学就“头疼”的学生都成了“数学迷”。老师们觉得不解,就去听他的课,一节课下来,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不简单,知识丰厚,思维敏捷,形式活泼,程序严谨,课讲得那么清晰,那么吸引人!后来他们探到了“谜底”。王力争这小伙子不仅数学知识扎实,还很会吸取其他老师的教学长处及教育书刊杂志上介绍的外地名校名师的先进教学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班级情况搞许多探索与创新。比如,他讲课前每次都要把备好的课,像过电影一样过一遍,面前好像是满教室学生,然后怎样引入课题,怎样过度,怎样讲解重点、难点,提哪些问题,让哪些学生回答……
毕业班一年的校园生活,紧张忙碌中飞逝而去,迎来了令人期待、欣喜而又忐忑不安的高考。王力争不负所望,带的两个班,数学成绩非常出色,不少学生因数学的高分而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
第二年,即1985年初秋新学年开始,学校一下给王力争分了四个班——两个高二应届班和两个高考复读班。四个班还分属文、理科,四个课头,每周18到20个课时。王力争二话不说,带就带!这时他已小有名气,别的乡镇甚至县城里,都有人把孩子专门送到他们学校就读,并点名要进他教的班。好在他是单身,吃住在学校,只是星期天经常忙得回不了家。老师们对他都很佩服,戏称他为学校的“数学老大”,有了难题都来问他。又一年下来,他教的学生数学成绩再度“大放异彩”。由于他工作格外出色,5年后的1989年,他即被提拔为副校长,时年25岁,是全县最年轻的副校长。
在这辛勤而愉快的教育工作中,他还收获了甜美的爱情。女朋友和他青梅竹马,看他这么上进,这么有出息,当然万分乐意嫁给他。
教育寻梦上下求索
1990年,在担任西园中学副校长一年多时,王力争被选调县教育局教研室,投身全县的教育研究工作。5年后,他又被调回到西园中学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99年,他升任县教育局副局长。
王力争是一个教育的寻梦者、探索者,为搞好教学、办好教育,他常有创新、探索和改革的冲动。不论是在之前当任课老师、班主任、教研组组长、教导处主任、副校长,还是以后在县教研室任教研员和各级领导,他的工作在扎实细致中,总会显现出独具特色的新做法、新方式。
做班主任工作,老师们一般都是亲自抓班级,亲自管学生,应该这样不准那样,劲儿费得挺大,学生还厌烦。他注重抓班干部,平时经常与他们交流各种看法,人生理想、前途出路、道德情操、现在未来、学习工作、先进落后、城市乡村、家庭社会、优点缺点等等,帮他们分析同学的状况,探讨解决班里一些问题的办法,具体工作如开班会等,他在幕后、场下,由班干部出面去做。他谓之为“民主化管理”。他利用自己擅长体育活动,在大学时得过两次全校跳远第一和全县教育系统乒乓球比赛第一的优势,和学生打成一片,打篮球、排球、乒乓球,踢足球,以“球王”的威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每个班都难免有个别“问题学生”,就他们那儿的情况来说,如偷人家的萝卜、西瓜等。问题当然要重视,但他一般不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而是背后去查问,也不歧视他们,有好的表现更注重表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则经常见他去学生宿舍或骑自行车到学生家“聊天”中去做。结果是,哪个班到了他手上,学生都会显得十分阳光、上进。
教学研究是一项独具重要性的教育工作,对推进教育教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王力争在县教研室的五年里,大力推广“目标教学”和上海青浦的教学经验,跑便了全县各个学校,效果显著,为此他荣获当时的银南地区教育先进个人,他所在的教研室也获得先进集体。这期间,他通过不断的学习、调研、考察、思考,撰写和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其中有许多不可多得的真知灼见。针对一些教师把体罚学生说成是“无奈”之举,他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及缜密的论证,说明体罚学生是教师“无能”;对启发式教学中存在的教师“以练代启”、过分追求教学形式活跃的“以活代启”和“以己代生”的几种误区,给以深刻剖析;针对当时一片叫好的小学生成绩评定“等级制”,他明确认为其不是素质教育的灵丹妙药等。当时教师们普遍感到为难的中学德育教育,他也有鲜明的新思考,论文《对中学德育工作的思考》荣获自治区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他的《办学先要“办文化”》和《校长应常有理想的冲动》等,不少中学校长和教育界人士读后,都觉得获益匪浅。
不了解王力争的人都佩服他思想活跃,观念新颖,学识渊博,能紧跟形势的发展。但王力争心里清楚,他这些见解的“矿藏”,源于与时俱进的学习。他是个“书迷”。刚工作时他的月工资仅60多元,他一年订的报刊费就达200多元,抵上三个月的工资;后来他每逢出差,到哪儿都必进书店,每次回来都是一大包书,要花几百元钱。
在西园中学当校长的几年,同事们评价他为人正直,对事业讲奉献,与同志团结友爱,廉洁奉公。学校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全县最好的乡镇中学,“两基”攻坚的典型。
名校带民校展雄才
2002年2月,一个新的机遇出现在王力争面前——自治区教育厅面向全区公开选拔宁夏银川一中副校长。王力争时任副局长以来,他积极协助局长抓好全县的教育工作,分管的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成效斐然,县上已有意让他全面负责县里的教育工作。这当然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行政职位,但他喜欢在一线做实实在在的教育。于是,他决定竞聘银川一中副校长。
挑战是严峻的,全区选拔,英才济济,高手如云,竞争果然异常激烈。但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王力争在几十名竞争者中,以笔试、面试均第一的成绩脱颖而出,顺利获聘。
第一年,他负责全校德育工作;第二年,他被点将兼任民办中学原建华高级中学校长。
朋友们听说他要兼任建华校长,纷纷劝阻。因建华当时的情况非常糟糕。这所学校是20世纪90年代“民办学校热”中建起来的,与其他民办学校一样,红火过几年,但其时几乎是朝不保夕。投入6000多万元、占地80多亩的校园里,只有40多名教师和200多名学生,学校经费十分困难。学校在社会上信誉极低,教师和学生均人心思动,当年的教师流失率超过40%,学生流失率达到30%,且还处于流失中。而且,民办学校生源起点低,教学难度本来就非常大,后来的教学又不正常,已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而所在的老师,不是为解决两地分居暂时在那儿任教的,就是一些原不够正规的厂矿子弟学校的老师和新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有几个退休教师虽有教学的经验和水平,可体力又不济,难以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如此状况想把这所学校救活并振兴起来,显然非常不易,风险太大。
利与弊王力争当然清楚,能否救活这所学校,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考验,更影响到银川一中的声誉。但他还是坚定地去了,全面负责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他首先觉得,自己应该挺身而出挑起学校交给的这一重担;其次,他也想通过亲身投入,探索出一条民办教育的新路。
经过实地调查分析,他从几个主要方面,同时进行突破。
首先抓教育的主体教师,树立教师的信心,稳定教师队伍,在学校内部形成一股合力。他以银川一中的品牌效应为后盾,与教师共同分析民办教育的发展形势,出台了切实具体的学校发展规划,使教师看到学校的发展希望;以诚信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兑现过去的承诺,给老师们办理养老、医疗保险等“三金”,提高工资福利,消除他们对民办机制的不安全感,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引入先进的“微格教学”培训青年教师,每月进行一次教师“充电考试”,开展以转变观念为目的的专题辅导,积极创造条件外派教师到全国名校学习取经等,让教师感受到学校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能得到良好发展。这样一来,不但原有教师稳定住了,还吸引来了另一些优秀教师加盟,老师们的精神面貌与工作积极性焕然一新。
同时以德育为突破口,狠抓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建立良好的校风。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建章立制,加强教育和督查,从细节入手,矫正学生的每一个行为问题;实行“导师制”,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品德教育,从关爱的角度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推行“问候制”,要求教师见到学生首先问好,以教师的以身作则,影响和带动学生的文明言行,陶冶情操;等等。
民办学校学生基础差,抓好教学是至为关键的一环。根据实际情况,他们在全校普遍实施了自创的“三清”教学法。堂堂清:确保学生当堂的学习任务当堂完成;日日清:确保学生当日的学习任务当日完成;周周清:坚持周验收制,不积累问题,不留教学尾巴。到周末,如果有学生本周所学知识掌握还不太好,不完全达标,学校再免费予以辅导。这样做,扫清了学生的认知障碍,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一年努力,学校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社会评价越来越好,学校当年净增400名学生。一年后,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建华学校与银川一中原创办的民办初中部振华学校合并,组建了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仍由他兼任校长。
历经辛勤努力和不断的教育教学改革,现在的银川外国语学校已有3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00余人,教职工130多名,其中有不少名师。学校拥有2幢教学楼、4个多媒体教室、2个微机室、5个理化生实验室,以及图书馆,音乐、美术等多个专用活动室;2幢可容纳600余人住宿的学生公寓,4个可容1200人同时就餐的餐厅;每天有18辆大轿车接送学生……学校成为宁夏民办学校中十分有影响力的品牌学校。那些望子成龙成凤的家长最看重的当然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2007年中考,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在5门学科中,有4门平均分列全市第一,班均600分以上者达38人;2004年12月举行的“全国英语翻译大赛”初一年级组比赛中,该校有4名学生获得一等奖(全国共50名),13名学生获得二等奖,14名学生获得三等奖;2005年3月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六届“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宁夏赛区的比赛中,全区初中组入围决赛的20名选手中,该校有9名入选。现在,想进银川外国语实验学校上学,已成为很难的事。更重要意义在于,他们有效解决了民办学校长期徘徊在低层次水平办学的状况,探索出了一条“名校带民校”的改革之路。
执掌名校追求卓越
2007年9月底的一天,即将放学,王力争正在与同事兴致勃勃地打羽毛球,突然接到通知,说上级领导找他谈话。他赶紧撂下球拍去见领导。没想到,却是让他主持全校工作。2008年初,他被正式任命为银川一中校长。
王力争虽具有开拓创新和献身事业的精神,也曾表现出杰出的领导才能,因工作成绩突出,过去受到过各种表彰,获得过许多荣誉,但他本质上是个质朴的知识分子,不论在什么岗位上,只是一门心思干好工作,不喜欢迎来送往,知识分子的品格也决定他羞于跟领导谈自己升职之类的事。现在既然领导这样看中他,让他担任一中校长这一很重要的职务,同事们也都拥戴他,他真是深怀感激,就只有“士为知己者死”,殚精竭虑地当好这个校长。银川一中这所百年名校,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现在又搬进了现代化的花园式新校园,具有了浓郁的现代学府气氛,就应该继往开来,更上一层楼。执着的思考与实践、辛勤的追求与探索,是他的良好品性,在领导岗位多年,又培养锻炼出了他领导者的高瞻远瞩与运筹帷幄,于是,经过反复讨论,他们出台了一个越上新高度的“三年发展规划”。按照这一规划,他们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出成绩、出亮点、出经验,建立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学校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一级示范性高中的模范作用,成为宁夏第一、西北一流、全国知名、某些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名牌学校。
(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