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劳动创造了人类,同时,劳动也发展着人类。我们的祖先用劳动的双手制作工具、获取生活资料。现在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质生产生活工具。实际上,作为同样来自大自然的木器工具,其采集和制作远比石头容易的多。可以推测,原始先民们在磨制石器同时,也大量的制作木质工具。只是由于木头容易腐烂,不易保存下来,以至后人罕有机会看到。在距今7000至8000年的湖南澧县八十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木耒、木铲、木锥、木杵、木钻等木质工具,在淤土中还出土了大量留有砍、凿等加工痕迹的木料和树干。可见,在远古时代,在石器大量使用的同时,木质器物也以其制做简单、质地轻巧、使用方便,成为人们征服自然的强有力工具。
尽管漆器制造所依据的化学原理是在20世纪才最终弄清,然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已不自觉地应用这种原理发明了漆器,认识到漆膜的性能和成膜的条件。人们发现漆,最初是认识到漆的粘性,可用于黏结、加固器物。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又发现漆液涂在木头上可以起到防腐、抗酸的作用。从而开始广泛应用到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漆器就破茧而出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漆的特性并能将漆调成各种颜色、用作美化装饰之用的国家。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氏族公社解体到奴隶社会兴起,我国就有了把漆用在食器、祭器上的记载了。新石器时代的漆器制造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制作生活用品。漆色以红、黑两种单色为主,髹漆工艺仅有彩绘和镶嵌两种。商周时期,漆器工艺技术不但比原始社会更加成熟,而且有了质的飞跃。河南殷墟商代遗址以及在陕西长安、河南洛阳等西周墓葬中出土的各种螺钿、镶嵌、彩绘漆器有了相当高的水平。
第一节新石器时代至夏代漆器
根据古典文献的记载,漆器工艺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尧舜时代。《韩非子·十过篇》上说:“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而财之,削踞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为食器。”在这里,韩非认为,漆器制作始于虞舜。但考古发现证明,漆器其实出现的更早。
1978年,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第三文化层中发现了一件漆碗和一件缠藤篾朱漆木筒。这两件东西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中国古代木胎漆器。
漆碗,呈椭圆形,器壁较厚,以木为胎,敛口,圈足外撇呈瓜棱形。碗口直径9.2至10.6厘米,高5.7厘米,底部直径7.2至7.6厘米。壁外面有一层薄薄的朱红色涂料,微显光泽。经专家用光谱分析鉴定,其光谱图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漆皮的裂介光谱图相似,可以确认涂料的基质是中国生漆。说明那时人们已认识了漆的性能,并能调配颜色。
缠藤篾朱漆木筒,长32.6厘米,直径9.4厘米,壁厚0.7厘米,是用整段木料加工成形后髹漆而成的。它的内外壁厚薄均匀,磨错得光亮洁净,横断面略呈椭圆形。在外壁上下两端缠有几道藤篾,起装饰和加固作用。外壁涂有朱漆,虽因久埋地下有所脱落,但残存的漆皮依稀可见,并有光泽。
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漆品是中国漆器艺术滥觞时期的标志性器物,在中国漆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揭开了中国漆器制造史上光辉的第一页。但是,究竟中国何时开始使用漆、开始制做漆器,目前尚无确切的考证,只能据此推测我国制造漆器的历史已有7000多年。因为,在我们的先人运用天然漆本色(黑色)到发现银朱入漆(红色),中间不知又经过了多少摸索和创造性的劳动。
之后,属马家浜文化的常州圩墩也出土过2件喇叭形漆木器,其中一件上端稍细,下呈喇叭状,内空,并有被烧灼的痕迹,器表上端涂成黑色下端涂成暗红色,残高18厘米。另一件器表涂黑色涂料。这两件木器的涂料,黑色表面还微有光泽,直观同现在的漆没有差别。
在长江下游地区,3300年至2200年的良渚文化遗址也有漆器出土。除了在反山、瑶山、汇观山等大墓中出土精美绝伦的嵌玉漆器外,在上海马桥、江苏吴江梅堰团结村、浙江杭州水田畈、余杭良渚一带也经常有漆绘陶片及漆片发现。其中在瑶山良渚文化方形祭坛墓葬中,不仅发现了朱红色的漆皮残痕和200余颗用于镶嵌的玉粒,并剔出木漆器两件。其中一件为朱漆嵌玉高柄杯,器作敞口圆筒形,下接细而弯的喇叭形圈足,形似现代的高柄酒杯。出土时胎体已朽,但通体内外壁原髹漆膜仍保持原状,朱红色漆膜涂布均匀,仍有光泽。在杯体与圈足接合部及圈足近底处的外壁,分别镶嵌平面椭圆形、正面弧凸、背面平整的玉粒一周,这是我国迄今已知最早的嵌玉漆器。卞家山遗址在2003至2005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批良渚时期的漆木器,器形有锤、觚、筒形器、豆、盘、勺、屐、球、器盖、柄、陀螺等,数量多、种类丰富、保存良好。
在中原和北方地区,山西襄汾陶寺新石器遗址出土了前2600年至前1900年的鼓、豆、案、俎、匣、盤、觚、杯等漆器,辽宁敖汉旗大甸子遗址墓葬出土了前1600年至前1400年的觚形薄胎朱漆器。特别是山西陶寺遗址墓地出土的彩绘木器,胎骨虽已腐朽,但根据漆膜,还可以辨认出鼓、案、几、碗、勺、俎、盘、豆等器形,而这一发现也填补了漆器发展史的一段空白,还将案、俎、盘等器物的出现时代提前到前2400多年。从器形和彩绘纹样还可以看出与商、周漆器的深厚渊源,为中原地区漆器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多数学者的意见,河南偃师二里头属于夏文化。该遗址墓葬也出土有漆器。
根据史料记载,夏代的木胎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祭祀,并常用朱、黑二色来髹涂,于是“觞酌有采,而樽俎有饰”。韩非子在其《十过篇》中留下了“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祭器,黑漆漆外,朱画其内”的文字记录,《禹贡·夏书》更把漆列为贡品之一:“济河惟兖州,……厥贡漆丝。”可见,当时统治阶级对漆器是相当重视的,用作贵重的祭器。
新石器时代的漆器制造处于探索阶段,主要制作生活用品,有碗、案、俎、豆、盆、杯、几、匣、勺、盘、觚、钵等,胎体以木质为主,还兼有陶胎。漆色以红、黑两种单色为主。我们知道,树漆自身是棕色的,带有一定的光泽。如果在漆的依附物上,一层层累积涂刷,氧化后,就会变成黑色。如果在树漆中加入朱砂,就会变成红色。这是古代漆的三原色,是我国古代先人用得最多的色泽,尤其是黑红二色。从考古发现的漆器来看,当时髹漆工艺还仅有彩绘和镶嵌两种。
这一时期的漆器,虽然漆的耐腐性高,但由于时代久远,我们今天能够出土的东西,木胎多以腐烂,留下来的往往都是残片,甚至只是漆膜的痕迹。但正是这些若隐若现的点滴光芒,让我们看到了漆器发展的曙光。
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和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在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经说过漆器可能是人类最古老的工业塑料,有人甚至说漆器是近代高分子材料的始祖。大量出土的漆器历经几千年的沧桑依然艳丽照人,它所具有的耐酸碱、耐腐蚀等特性是现代合成高分子材料所无法比拟的。这是我们祖先于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为人类做出的伟大发明。
第二节商代漆器
到殷商时代,漆器工艺的制作水平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已有“石器雕琢,觞酌刻镂”的漆艺。发现的漆器数量显著增多,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殷墟的部分大中小型墓葬、敖汉旗大甸子、偃师二里头、河南罗山夫湖商代墓地和山东益都苏埠屯商代墓葬等都发现了商代不同时期的漆器和漆制品。台西出土的商代薄板胎漆器,表明在商代中期漆器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只是多数器物的胎骨已腐朽而难见全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