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470100000019

第19章 俞源古村落的农业经济(1)

古村俞源,历来崇尚耕读传家,农业生产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俞源的先辈们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有限的土地上精耕细作,积累了丰富的农耕经验,为古代俞源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农业生产的发展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产业全面发展,农业效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俞源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过程中。

第一节 古村落的农业资源

气候俞源村位于钱塘江、瓯江两大流域分水岭的樊岭和少妃岭的北侧,接近午溪河谷和熟溪河谷的连接点,具有典型的河谷型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9.6℃,1月份平均气温7.5℃,7月份平均气温28.9℃,雨量充沛,平均相对湿度79%,年无霜期280天以上,年日照时数1850小时,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早春回暖早,森林覆盖率为60%,非常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和动物养殖。

水资源俞源三面环山,水资源相对充足,发源于九龙山的两条小溪穿村而过,并在村口合流为俞源溪。溪流常年有水,即使是在干旱季节,也基本能满足全村大部分农田的浇灌。加上20世纪70年代后期修建的两座小型水库,水面面积大约在400余亩,对旱涝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并适合于发展淡水养殖业。

土地资源俞源地处山区,田少人多,人地矛盾突出。1951年土地改革时,全村24户地主,3户富农以及祠堂,所占有的耕地80%都分布在俞源村以外的地方,大多在武义西乡一带。据俞源村基本情况资料统计,1951年土地改革时,全村人口1093人,土地面积14436亩,当时耕地面积1038亩,人均耕地面积0.95亩。其中人均分水田0.7亩。

经过近30年的变迁,到1978年全村人员较解放初增加了近一倍,达2020人,土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耕地面积略有增加,为1150亩,人均耕地不足0.6亩,其中水田面积为1010亩,人均0.5亩。从1979年到2005年的26年间,全村人口基本保持稳定,且略有下降,1979年全村人口为2019人,2005年全村人口为1934人,减少了85人。耕地面积略有减少,由1150亩减少到1095亩,减少了55亩。

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2004年新村建设和旅游公司建设占去近50亩耕地。从这段人口与土地变化的情况来看,人均耕地基本保持在1979年的水平,人地紧张的程度没有进一步恶化。

“土改”至今50多年来,人口已增长一倍多,而耕地是有减无增,但由于实行科学种田,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目前口粮能基本自给自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村民亦工亦商或兼而有之,目前中青年劳动力70%左右在外打工。由于人地关系日趋紧张,村民如果不走市场经济这条路,收入很难增加,生活也难以改善。

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结果,全村现有土地15761亩,水田仅有959亩,都已承包分户种植。2006年全村发展双季稻面积约300亩,由于单产的提高,全村年产稻谷大概80余万斤;全村现有林地14195亩,其中林山7352亩,包括杉木、松木、毛竹等。除毛竹分到户,杉木、松木、荒山仍为集体管护;油茶3760亩,年可产茶油约2万余斤,油茶是传统经济特产;茶叶547亩,茶叶近年来发展增强,速度较快,年创产值20余万元;旱地136亩和园地458亩主要用来发展蔬菜和其他经济作物。另外有水库两座,水面面积400余亩,可以发展淡水养殖。2006年渔业收入达30多万元。

说明:这里的农户总数不同于农村总住户,2004年农村总户数734户,其中2户是外来户,外来人口24人,外出住户7户,外出常住人口23人。

劳动力资源俞源现有人口1934人,60岁以上351人,18岁以下374人,劳动力1209人,其中男644人,女565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劳动力246人,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438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劳动力525人。据2005年统计数据,常年外出的劳动力33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7%。其中出本乡劳动力180人,出本县劳动力135人,出省劳动力15人。在本村从事农业生产和兼业经营的劳动力879人,占全村劳动力总人数的73%。

从劳动力的行业分布来看,从事农林牧渔业即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786人,其中,从事农业劳动力622人,从事林业劳动力2人,从事牧业劳动力160人,主要从事生猪喂养,从事渔业2人。

从事第二产业劳动力总数为60人。其中,从事工业劳动力16人,从事建筑业40人,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35人。

从事服务业293人(包括兼业劳动力)。信息传输、急速机服务和软件业等劳动力14人,从事批发、零售劳动力15人,住宿和餐饮业劳动力10人,其他服务业184人。

生物资源蔬菜品种有190余种,粮食品种有30余种,花卉品种有1200多种,水果品种有116种。区内植被为针、阔叶林混交,主要有:苦槠、麻栎、红楠、枫香、香樟、青冈、杉木、柳杉、马尾松、柏木、油茶、毛竹、茶叶及杜鹃、继木等。畜牧水产以家养为主,主要有猪、鸡、鸭、鹅、奶牛、山羊和多种养殖鱼类。生猪业是俞源村畜牧业的重要主导产业,平均年出栏1000余头,年产猪肉20余万斤。奶牛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产业,目前规模不大,没有普遍养殖,只有个别专业户开始饲养,经济效益并不明显。

第二节 古村落的生产工具

工具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广泛使用的东西。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指示器,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成为我们判断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生产工具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因素,而且是生产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生产工具的制作使用成为我们认识社会经济形态的重要标志。同时,生产工具又是一种文化载体和文化现象,是整个古代文明的重要内涵,生产工具成为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古代农业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它的发生和发展又受到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和直接制约。研究表明,我国古代的生产工具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个是石器时代,或者说是生产工具的非金属时代。第二个是青铜器时代。

第三个是铁器时代,或者说叫古典机具时代。中国古代的农具按功用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高效的取水设备和机具如人们熟悉的水车,也叫“翻车”、“龙骨车”、“水蜈蚣”,它出现于东汉、三国之际,最初只用来浇灌园地,后来被水田区的农民广泛采用,将近两千年来,在生产上一直起着较大的作用。

耕翻平整土地的农具如耒耜是犁普遍使用前的主要耕具,它类似现代还使用的铁铲、铁锹,也有叫臿的。使用耕畜牵引的耕犁,中国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区普及使用。

播种农具最重要的创造发明是耧车,为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大力推广的新农具之一。据东汉崔寔《政论》说:“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三犁”即三个耧脚。山西平陆枣园西汉晚期墓室壁画上有一人在挽耧下种,其耧车正是三脚耧。用耧车播种,一牛牵引耧,一人扶耧,种子盛在耧斗中,耧斗与空心的耧脚相通,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它能同时完成开沟、下种、复土三道工序。一次播种三行,行距一致,下种均匀,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和质量。

中耕除草农具一类是钱、铲和铫,构造大同小异,实质是同一种农具。古代文献往往用来相互注释,《说文解字》第十四:

“钱,铫也,古农器。”这类农具需运用手腕力量贴地平铲以除草松土,也可用来翻土。另一类是耨、镈和锄,就构造说也大同小异,都是向后用力以间苗、除草和松土的农具,比钱、铲、铫要进步些,至今仍被大量使用着。

收获农具新石器时代已有石制或蚌壳制的割取谷物穗子及藁秆的铚与镰。金属出现后,则有青铜和铁制的铚和镰。几千年来,铚和镰的形制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

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这些工具精耕细作,并与小农家庭经营制度相结合,创造了高度发达并且领先于世界的农耕文明。

俞源村创建的时代正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顶峰时代,它从成熟的传统农业社会走来,其间商品经济虽然萌芽较早,但直到解放前的600余年里,就其主体而言,仍然是农耕社会。所以,俞源村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其耕作方式基本是:村民一直使用镰、锄头、木犁、铁耙、畜役、石磨、水车等生产工具,沿袭着春种秋收——种植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的耕作。在农产品加工领域也不过是一些酿酒、榨油的私人手工作坊。除此以外就是走村串户的小五匠——诸如木匠、铁匠、锡匠、篾匠、泥瓦匠之类。纵观俞源古村落从俞始祖建村到新中国成立前的600余年历史,俞源村落的生产工具都没有多大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也十分有限,是中国众多古村落发展状况的一个典型缩影。

二、改革开放前生产工具的发展

在传统农业社会,畜力一直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力。

因此,人们对耕牛非常重视。俞源古村落农业生产设备除了依靠上述的传统农业工具外,主要依靠耕牛。这种状况到改革开放前都基本存在。我们从《俞源村经济统计年报表》中发现,在每年的经济统计中,耕牛的数目是不可或缺的,这说明耕牛在村落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以下为俞源村1959年到1978年部分年份对耕牛的统计,其中包括耕牛存栏数、能否耕田、能否繁育及当年出生的牛。1959年共67头,能繁育的母牛4头;1965年55头;1975为58头,能够役使的50头,能繁殖的4头;1978年44头,能够役使的38头,能繁育生子4头。随着农业机械的逐渐普及,俞源村的畜役力呈现下降趋势。

进入人民公社时期,俞源村农业机械逐渐发展。通过对《俞源村历史资料》和《俞源村经济年报表》中有关数据的整理,我们可以了解俞源村主要农机具变化的基本情况。

统计显示:(1)从1960年开始,俞源村拥有了农用柴油机,1965年全村开始通电,电动机开始进入俞源。但一直到十年后的1970年才在原来一台8马力的柴油机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台3马力柴油机;1965年村里有了电动机。1980年这两大动力分别上升为104马力和103千瓦。(2)农业灌溉机械,1965年才有1台农用水泵,1970年2台,1975年5台,1980年达到17台。俞源村1965年还有人力灌溉水车,以后逐年减少,现在已经不用于生产生活。使用了600多年的人力木制水车,已经完全被现代化的电力水泵所取代。(3)农业植保器具一直使用人力喷雾器和喷粉器,1960年有1台,1980年达到38台。(4)俞源村到1973年才有1台12马力农业生产用的手扶拖拉机,1975年2辆24马力,1980年时2台共24马力。村落机播在1975年才开始,当年机播面积达到300余亩,1980年上升到620亩,占俞源村当年总耕地面积的56%。(5)交通运输工具:改革开放前,村落始终没有汽车,运输除了雇请外面的之外,主要依靠人力胶轮手推(拉)车,这种工具在1960年时有14辆,1975年为48辆,1980年上升为95辆。(6)从1960年起,村落开始使用如碾米机、磨粉机等加工机械,1962年拥有脱粒机。(7)村落用电较早,从有统计的1978年来看,全村年用电39000度,主要用于村民照明及少量用于家电。

用于生产中很少,因此1980年的用电量也只有42000度,增幅不大。

第三节 古村落的农业生产

一、农业产业结构的变迁

古代俞源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则主要以稻米生产为主,辅之以玉米、蔬菜等。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俞源村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历史时期:即从1949年到1978年以前的缓慢变动时期;1979年以来的发展和调整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俞源村所存在的产业部门主要是农业,没有农村工业,只有少量的农村商业,主要是一些小商贩、小手工作坊。在农业产业中仅以种植业为主,在种植业中又以粮食作物为主。林、牧、渔业没有应有的发展,副业比重很小,历史形成的“农业=种植业=粮食”的单一的农村产业结构基本上没有变化。到70年代中后期,与新中国成立时的村落产业结构相比,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缓慢变化,但村落产业结构中农业一直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第二、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低,只是作为农业的必要补充而存在。因此,产业结构在这一个时期的基本特点是单一的种植业结构。

同类推荐
  • 生命与医学

    生命与医学

    《生命与医学》介绍了生命的一些特征和医学的一些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有生命有什么基本特征、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什么是基因、基因工程是怎么开始的、什么是人类基因组计划、你了解细胞吗等。
  • 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

    本书内容包括: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新形势、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新成果、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新规划、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新经验、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新未来等。
  • 解读自身的人体科学

    解读自身的人体科学

    科学普及是一项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兴盛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帮助青少年一代树立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了解科技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提升科学素质,就能够有力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程。本书紧紧围绕人们生活身边的科学,以及青少年普遍感兴趣的科学知识,涵盖了物理、化学、植物、动物、人体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点,能够使广大青少年在轻松的阅读中,增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开阔眼界,启发思维,拓宽知识面,增强科学意识。
  • 世界游戏竞赛百科

    世界游戏竞赛百科

    《世界游戏竞赛百科》一书通过282的有关体育运动的小故事来展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 明清床榻

    明清床榻

    本书图文并茂,不仅介绍了床榻造型的演变轨迹,还对明清床榻所承载的文化含量和历史信息进行了开创性的系统研究。
热门推荐
  • 传世法师游暗黑

    传世法师游暗黑

    马克带着自己架设的传世服务器,来到了暗黑破坏神的世界。看马克如何在暗黑的世界,驰骋纵横笑傲天下。你是天才,修炼速度超快?不好意思,我有经验卡,比你更快;你有绿色套装,实力超强?不好意思,我还有传世装备,加上暗黑装备,比你更强;你有召唤兽,可以围攻我?不好意思,我有诱惑之光,可以控制BOSS,比你更多……
  • 我的小说成为了现实

    我的小说成为了现实

    我叫顾秋,今年二十一岁,刚刚大学毕业,父母健在。现为qd小说网的一名扑街作者,虽然拿不到多少的薪资,但是好在凭借着手速比较快,也不至于饿死街头。平常没有不良嗜好,我不抽烟,酒也仅止于浅尝。每晚熬夜加班码字到十点,十一点睡,每天都要睡足八小时。睡前,我一定会和一杯温牛奶,然后才上床,上了床,马上熟睡,就好像是熟睡的婴儿一样,一觉睡到天亮,绝不把疲劳和压力留到第二天。医生都说我很正常,很健康……但是直到那天,我植物一般的生活被打破了,我……上一本被切的小说,变成了现实。这么说或许不对,应该说,他笔下所写的小说里的剧情情节,成为了现实!而且每一个细节,包括对话,行动,样貌全部都和他小说里所描写的,他的设定图中表现的一模一样,如出一辙。没有一丝一毫的差异!可是,老天爷总爱跟自己开玩笑。就在他刚刚因为中二的想要成为幕后反派,并成功的通过他自己小说里的剧情,包括他写下的设定。成功的夺取走了幕后大反派的大量科研资料,与“潘多拉盒子”。就在他借由自己小说后期的设定,与科研资料,成功的开发出腰带时……他现在那本还没有被切的小说,也化为了现实,令国家发现了他……这下子该怎么办才好呢……还是怂了吧……
  • 诸神陨落之晨曦

    诸神陨落之晨曦

    诸神的黄昏即将来临,各大主神之间恩怨一触即发。人界海盗世家式微之际,少年横空出世。习得神秘技艺,驾驭黑羽龙雕,拯救苍生,挽救世界!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家族从种植开始

    家族从种植开始

    如果一个世界百分之八十皆被沙漠所覆盖,那会怎么样?赵敏来到了这样的一个世界,成为了一个即将要灭绝的天师家族家主这个世界的沙漠有着一种独特的力量,可侵蚀植物,可诞生荒兽。同时这个世界的植物也有着一些特殊的能力。人类和其签订契约,可得力量,称地师。人类服用植物所产之果实,可强于自身,称人师。那作为天地人三师的天师又拥有着什么样的特殊能力呢?(种植,轻松,发展)
  • 道途仙梦

    道途仙梦

    玄荒大陆,人妖并存,三教并立。亿万生灵,都在追求着天地大道。一个少年,不愿就此平淡一生,碌碌无为。毅然踏出了复仇的第一步!我有一剑,可证天地至道!(新书第一卷可能会平淡点,比较多的都是介绍和铺垫,希望各位朋友不要放弃,精彩一定会有!还望各位书友持续关注,记得收藏和推荐哦。)
  • 甜甜的药

    甜甜的药

    在现实与幻想之间反复跳转,殊不知哪个最真实?不管是哪个,都要努力地活下去。
  • 宝塔之传说

    宝塔之传说

    女娲补天时,女娲石产生摩擦产生火花,变成五方神焰,落入人间。
  • 全民在线升级

    全民在线升级

    身为唯一个内测玩家原想这回要原地起飞结果发现周围全是挂逼这年头当谁不会开挂一样都闪开我要开大
  • 通天圣人

    通天圣人

    以书为例,填充大海;以笔为例,杀人千里;以墨为例,掌控天下;以人为例,谈吐之间便能断定。这是一个圣人成圣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屌丝逆袭的故事。现代都市2035年,天斗中学,一位长相平平,性格自卑,唯一的爱好就是与同学一起上网聊天,而他的名字却取得很特殊,叫什么呢?就.......听完故事就知道他的名字了,不过,他便是屌丝逆袭成圣的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