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基本情况
性别:女
年龄:32岁
籍贯:江西
婚姻状况:已婚
文化程度:初中
打工时间:1997年至今
打工地点:浙江嘉兴
打工类型:饭馆服务员
第一次出现在我的面前,她推着辆很破的老式自行车,残破的车篮、皲裂的坐垫、生了锈的车把……车把上是一双粗糙的、瘦骨嶙峋的手,上面的青筋清晰可见,眼角有着不属于她那个年纪的一条条皱纹。但这是一张洋溢着笑容的脸,看不出任何岁月留下的痛苦的回忆。她停下车子,开始给我讲述她的打工生涯。
能简单介绍一下你的家庭情况吗?
我叫安露,今年32岁了,老家是在江西吉安县。我家里共有5个人,公公婆婆、儿子、我和老公。我的公公婆婆都在老家种田,还有照顾孩子。原来我也在老家种田,但是辛辛苦苦一年下来,钱很少,所以就决定出来打工了,不过当时我还是一个人,还没结婚。
你还记得是什么时候从老家出来打工的吗?
我是1997年从老家开始出来打工的,当时我还只是一个人。刚到嘉兴不久,我就进了当地的一个工艺品厂。因为那里招工的说,这个工作没什么技术要求,只要能吃苦就行。然后,我就进了那个厂。我那个工艺品厂的工作是分好几个工序的,有模具、灌浆、绘彩、包装这几道工序。我是做绘彩的,就是涂涂颜色的。我们厂里做这道工序的有好几个组,我们组总共有八个人,都是外地出来打工的。我们的工作是要和油彩打交道的,所以常常会接触橡胶水那些的化学药品。我们组里就曾经有个小姑娘因为皮肤过敏被送进了医院,还休息了好几天哪。
刚来嘉兴的那段日子,你还记得是怎样过的吗?
开始到工艺品厂的日子是很苦的。(她的眼神有点凝重,望了望门外的天空)当时我刚刚从老家出来,一个人到外面打工。每天的工作很多,而且工资又很少,所以很想回家去。但是我后来想想,才刚刚出来,不可以就这么回去了;而且这工作也是好不容易得来的,于是开始的日子里我咬紧着牙关坚持了下来。可是连我自己也没想到这一做就是整整9年。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个月我只拿了200元的工资,后来的几个月里还拿过240元一个月,260元一个月。在工艺品厂里,我们是要吃自己的,住自己的。厂里的食堂是要自己打菜、打饭的。那时我经常会每顿吃一份一元多的菜、一份五毛钱的饭。房子么,我找了我能找到的最便宜的房子,那个房子是乡下的那种土房子,是用残破的石棉瓦盖起来的矮房子,就有点像现在小区里的那种车库。在那个房子里边大概也就只能放一张床、一个锅架子(安露边说边向我用手比划着当时那个房子里的摆设)。但是就算是这样的房子,房租一个月还是要八九十元,我觉得还是很贵,但是没办法,最后还是租了。那个房子离厂很远,每天我们都要走半小时的路上下班。
那为什么不买辆自行车呢?
那时候那么苦,根本没钱买自行车,我记得那时一辆破的自行车都是很贵的,买辆旧的人家都要两百多块,稍微好一点的自行车就更加贵了。不像现在一辆新的,也只要150多块。
在工艺品厂的9年里,你感受最深刻的什么?
我就记得蛮苦的,很累。一年到头,我只记得天天要上班,天天要加班。
每一天上班,我们基本上都是看不见太阳升起,也看不见太阳下山的。早上七点就要开始上班了,于是常常在太阳还没升起的时候就要去厂里了。我们到了厂里一坐下,往往都要一直坐到中午吃饭,才会站起来稍微休息一下。(这时候,她下意识地用手敲了敲自己的腰部,也许那是9年来落下的病根)但是我们中午吃饭和休息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加起来的时间也只有一个来小时,有时候还要少。我们厂每周都有五个晚上要加班,所以我一般都要到半夜才下班的。每天下班后,我再走回家,回到家后再洗洗弄弄一般都要到凌晨一点半才睡。反正,如果在那个厂能干得下来,那去哪个厂都干得下来了,这个厂算是最苦的了。(她的话语中并没有带着痛苦的腔调,反而带着一点自豪,也许因为她能在这样工作强度的厂里坚持9年,也许这已经不是一种坚持,而是一种习惯)
我只记得有一次加班时间特别长,那是个端午节,所以对那次加班印象特别深刻。加班从第一天的上午七点开始,一直到第二天的中午十二点才结束,中间是没有休息的,除了吃饭的时候可以休息一下。但是吃饭,我们也是把饭赶紧吃完就又继续去做了。
工作强度这么大,不是要把人累坏了?
那时候是很累很累的,但这也没办法,货是必须要赶出来的。
你每天工作那么苦,在回家后躺在床上睡觉的时候都应该会很想家吧?
我都没时间,也没力气去想。因为一天工作下来,人很累了,躺到床上马上就睡着了。(听到她每天的生活就是这样,我有点诧异于这样的工作强度,但她却一直这样微笑着,平淡地诉说着发生的一切)
后来,做久了,生活应该好多了吧?有没有出去逛逛街啊?
后来打了几年工,工资是涨了,生活也不这么紧巴了,但是根本不能去超市、去街上逛逛。我们厂常常都是两三个月休息一天,有时候甚至是四五个月休息一天,或者半年才休息那么一天。难得放了个假,就让自己在房里好好休息那么一会儿,难得有空想吃点东西,也只是到租的那个房子附近的小店,去买包便宜点的话梅吃吃。
你们家一直都是你一个人在嘉兴打工吗?
不是的,在2000年的时候我回了老家,结了婚,生了孩子。后来是和我老公一起出来打工的。记得那时候,我是请了三个月的产假,但是前前后后的,实际也就请了那么40天。生完孩子不久,我就又马上回到嘉兴打工。那次我把孩子也带了出来,可是孩子一来,自己夫妻俩也没时间照顾她,所以我婆婆也来到嘉兴,帮忙照顾孩子。但是四个人在这里的消费真的是很高,每个月都要用掉很多钱。于是孩子刚断奶,我就马上让婆婆带着孩子回去了。前年暑假里,我又把孩子接到了嘉兴,本来是想他能好好在这里玩玩,自己也能多看到孩子几眼,但由于厂里的工作真的很忙,所以我还是照样看不到孩子(她显得有些无奈)。因为每天我都是早早地出去上班,太阳还没完全升起,孩子还在睡觉;晚上我又是加班到很晚才回来,深更半夜的,孩子也早就睡了。只有在每个星期不加班的那两天里,虽然我回来也很晚了,但是总算是能和孩子在一起玩玩啊,一起讲讲话,这样也让我感觉很开心,一个星期的生活有了更多盼头了(她的眼睛里流露出些许憧憬)。
我生了孩子后,每年必须要回老家两次。因为当地政府要求已经生过孩子的女的每年要到政府规定的地方去做两次检查,其实那个就是要防止你在外面再生孩子。每年来回两趟我就要花去好大一笔钱买车票;另外,厂里请事假都是要扣工资的,而且一扣就是每天100元,而这来来回回最起码也要个5天。由于厂里赶货的时候往往很多,想请个假也不容易,很难。如果请不到假就自个儿回去了,厂里罚得就更厉害了,每天要扣三天的工资,有时候索性就300元一天。这样辛辛苦苦地来回奔波,不仅几天不能好好合个眼,而且还要扣掉这么多的工资,想想当时工资也就这么点,扣了之后,当月的工资基本是付不起当月的生活费了。如果老家的检查不按规定的日子赶回去,还要罚款,而且罚得又厉害,距截止日期晚一天,就罚500元(那是一个让人看到就会害怕的数字)。反正就是,两边都难啊,两边都压得紧(她的眼里再一次流露出无奈的眼神)。
那你回家,可以回家去看看孩子,也挺好的吧?
每年虽然说有两次机会回家,但是每次回家都是匆匆忙忙的,只是回去的时候顺道回了趟家,去见见孩子,逗留了一会也就走了。短短的时间内,根本没什么时间好好说上几句话,好好地看看孩子……(当她说起每一次离家的情景时,她一直平静而微笑着的脸开始变得有点僵硬,泪珠也开始打转。我慌忙中抽出了张纸巾给她)我每一次走的时候,孩子总是紧紧拉着我的衣服,哭着叫着“妈妈”,不让我走……我也不想离开孩子啊,但是没办法,我也只能每次哭着,把孩子拽着衣服的小手使劲掰开,赶紧离开。孩子在后面大声又哭又喊着“妈妈”,还常常追出来……(说到这些,她有点失声了。
当她平稳下来之后,继续讲道,语气中带着点无奈)但是孩子再哭,也没办法,还是要走啊。我的工资本来就只有那么一点,那每天一百元的请假费用,真是太贵太贵了,为了能多攒点钱也没办法啊。
和我一起打工的一个小姐妹,孩子出生后不久,就一直留在了老家,交给公公婆婆看管,他们俩夫妻就在外面打了三四年工后才回了家一趟,其实为的也就是节省那来来回回的昂贵车费,把钱好好地攒起来。记得那一次他们回去的时候,当他们刚到家门口时,孩子看到他们回来了,就高兴地跳着去告诉奶奶,“外面来了个阿姨……”当时我的那个小姐妹真的不敢相信她看到的和听到的,自己的孩子竟然连妈妈都不认识了。其实他们在外面打工那么多年不回去,孩子那么久都没有见到爸爸妈妈一面,而且孩子那么小的时候就一直留在老家,那个时候孩子本身就没什么记忆的,这也难怪会不认识爸爸妈妈了。我比起他们来,我知道自己是蛮幸福的了。因为我的家不是在吉安县嘛,回家一趟比那些四川、云南的打工妹方便许多,而且每次回去孩子都还清楚记得妈妈的样子,都还是跟我很亲。
那你为什么干了9年之后就不干了呢?是不是因为工作太辛苦,工作条件太艰苦了?
工艺品厂的工作虽然很苦、很累,但是却还算稳定,还能积攒下点钱。
(她的神情还是那么平静)但是厂子由于老板的问题,我也搞不懂,听别人讲,好像是有个老板贪污了,反正在2006年4月厂子就倒闭了。当时知道这个消息时,心里很难过,做得好好的,厂子居然就倒闭了。毕竟我在这个厂做了整整9年了,大家相处得都还可以,所以还是非常舍不得离开的。而且一旦离开,找工作又是个大问题,想到我自己又没有技术在身,更是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厂子倒闭后的大概一个多月里,我每天都在奔波着找工作,最后我决定要去制衣厂工作。但如果要进制衣厂,就必须去一个什么技术培训中心。
于是我就在那个培训中心交了100元,但在那里基本上是没学到什么东西,只是到时候了就引荐你到某个制衣厂工作。新到了一个制衣厂,每天还是很累,也常常要加班。想起原来在工艺品厂的工资随着工龄的增长,工资还算可以了,而现在在制衣厂里,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工资非常低。虽然国家现在规定有最低工资保障,但是管理人员却对我们说:“人家是有技术的,才有那保底工资;你们没有技术,不会做的,所以就没有保底工资!”对于组长说的,我们也搞不懂,即使明白估计也没什么用吧。我们只知道那些人很看不起我们。由于这样,我的工资往往只有三四百元一个月。现在的厂里虽然是包吃的,但是她们每顿饭只有一个菜,一碗饭,而且那碗菜总是素菜,有时是青菜稍微加几根肉丝。她说运气好的时候,能多打到几根肉丝,但常常都没有肉丝,只有小小的一碗菜,而且是不怎么加油的,甚至有时只有榨菜加几条肉丝。
你们的工作强度是这么大,伙食又是这么差,这怎么行啊?
我没什么技术,只能咬紧牙关努力地多干点活,希望能多攒点钱。因此,在那里,一天到晚我常常只知道用力地踩机子。
虽然工作、伙食都很差,但是最让我感到难受的是厂里的公平问题。你知道吗,在制衣厂里,制衣服也是有不同的工序的,而不同的工序是有不同价钱的,像做个领子就是五角,而弄颗扣子只有几分钱。在她们小组里(大概20个人),有几个人和组长是小姐妹,组长呢,就把那些好做的,价位又高的工序拿给她们做,而另外的就留给其他人。等到发工资的时候,还有其他不公平的事。因为上面发下来的工资都是给组长的,再由组长按平时的工作记录,发给各个组员。有时候一个月算出来自己能拿个600多元,但发的时候却只有400多元,要是去问组长,她会说:“你就那么点,就做了400多元,你不要的话,就走人好了!”我一开始的时候也去会计处查过,但是具体怎么算他们是不会告诉的,只是说哪里哪里扣了……但是,那些组长的小姐妹平时整天说说笑笑、玩玩的,根据平时的记录去算,估算出来的工资是很少的(虽然她们的单价高,但她们做得很少),但是结果发工资的时候却竟然有千把块钱。在那里,我算是知道了“公平”两个字是不存在的。(说到这里,她的语气中开始带有一些怨愤,这也是整个访谈中,唯一一次看到她那么激动)
既然制衣厂里有那么多不公平的事,你为什么还要干下去呢?
其实我也早就想走了,虽然当初进来的时候也花了100元。但是厂里有规定说,本月的工资要到下下个月的十五号才发。也就是说六月的工资要到八月十五号才能拿。如果辞职不干,半个月的工资一分也拿不到,而且上个月的工资还要扣掉。也就是说,若是八月十五号拿了工资后,再不干,那么八月份的半个月也就白做了,连七月份的工资还要扣掉一部分。另一方面,要找份工作也很不容易啊。所以我也就一直拖着,一直没辞掉这份工作。虽然很累,很苦,主要觉得这里很不公平。后来,一家小饭馆要招服务员,我就辞掉了制衣厂里的工作,在2006年11月的时候,开始在小饭馆里当起了服务员。在饭馆里,工资待遇还不错,有1000元左右,虽然现在每天要更早起床,晚上也不见得早收工,而且每天还要在冷水中洗碗、擦桌子……
但是我还是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的。
原来我老公是和我一起在嘉兴打工的,但是在今年一月初的时候我老公已经先回家去了。因为我和我老公一起打工,到现在为止,也攒了一些钱,所以他先回家去盖楼房了。等到快过年的时候,我也会回老家去过年。
(说到这,她由衷地眯起了眼睛,发出了笑声……)
访谈员手记:
在访谈中,我感受到了许多很久没有感受到的、甚至未曾感受过的情感。我为之感动,为之震撼。
初来异乡的他们在几近恶劣的环境下,咬着牙关努力着。简单而粗糙的伙食,简陋而狭隘的矮房,不见天日的工作强度(用她的话讲就是常常看不到日起日落),这样的生活重担,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挑起的。但她却一挑就是10年,为家庭、为孩子、为生存。10年的打工磨砺生涯,她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她有过徘徊,有过孤单;岁月在她额头平添几条皱纹,但没有为她卸下那副担子。她每天披星戴月地早出晚归,只是希望在这个城市,有一点立足之地。但在心如坚冰又加设密码的今天,很多事往往不尽如人意。她忍了,一心一意地坚持着,像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一样。而且在整个访谈过程中,我在她的脸上、她的眼中看到了对现实的乐观、对未来的希望。
大部分外来打工者是没有什么技术的,因而他们承受着城市里最苦最累的活。无论是制衣厂女工,还是每天起早贪黑的马路清洁工,正是他们的努力,才造就了整个城市的繁荣与和谐,才造就了广大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我们却看到一些工厂老板对外来农民工的欺压,使他们本就艰苦的生活平添了更多的困难。原本她以为,是苦是累,只要自己努力了、付出了,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但是在制衣厂里的工作经历,让她体会到了不公平的存在。即便这样,她还是没有放弃,她相信这样的日子终究都会过去。
在日常的生活中,有些当地人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这些外来打工者,有时甚至看到他们还躲得远远的。当地的一些打工者,虽然也和外来打工者一样在无奈与希望中工作着,但是当地打工的人却也看不起这些外来打工者,总是与他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为什么同样是打工者,当地打工者却还要如此对待跟他们身处同样境况甚至更加艰难处境的外来打工者?为什么外来打工者肩负着比别人更多的包袱与重担?为此,我们是否该做些什么,来为那些为我们城市作出努力的外来打工者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让他们在异地他乡能够安心工作。
国家和政府在努力改变这种情况,新政策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情况的不断完善,但是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
(访谈员:钟王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