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基本情况
性别:男
年龄:35岁
籍贯:贵州(祖籍江西)
婚姻状况:已婚
文化程度:初中毕业
打工时间:1998年至今
打工地点:浙江义乌
打工类型:开棉花
2007年5月5日,星期六,义乌。
从昨晚开始,天空就飘起细雨,气温顿时降了下来,再没有了前几日的闷热,天气凉爽,很适合采访。几番辗转,我和我的好友终于来到了事先约好的采访对象——“开棉花”(把布条变成棉布,即“再生棉”)工人张员喜张大哥的家。
张大哥个子不高,其貌不扬,一身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装扮,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一见到我们到来,便热情地招呼我们先坐下休息。为了不打扰张大哥下午的工作,休息片刻后,我便开始了采访。采访总共进行了两小时,过程极为顺利。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在保留谈话内容真实性的基础上,我对我们的谈话内容进行了一些适当的加工整理,全文如下:
张大哥先介绍一下您的家庭情况吧?
我叫张员喜,今年35岁,初中毕业,贵州人。我妻子和我是同一个地方的人,老家还有两个老人和一个10岁的儿子。我在家中排行老二,上面还有个大哥,在温州。我和我大哥是1999年出来到温州苍南开棉花的,到去年我才从温州转到义乌来,算起来我也是这一行的老手了。(这时,张大哥脸上浮现出自信的微笑)
那当初您是怎么想到要出来打工的?
之前我是一直在家种田的,我们那边都是梯田,不太好种水稻,种的最多的就是玉米,还有高粱,也有人种水果的,但是都不敢种太多,因为多了销不出去。虽然那边也通公路,但是没人来收,只能拿来喂猪,赚不到什么钱。
后来村里有出去打工的,回来都挣了不少钱,家里一商量,就让我和我大哥也出来打工了。前年我回去过一次,现在村里都没什么人了,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年轻点像我这样的都出去打工了,田都荒了大半了。(说到这,张大哥神情有些沉重,眼神中也带着些许的伤感和无奈)
是啊,都没人去打理了。您出来干这行也很久了,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吗?
好。“开棉花”这活比较累比较辛苦,也比较脏。这个活对棉花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我们在开棉花的时候选用的布条也是有规定的,白色的布条最好,其他蓝色啊,也是可以的,但是花布条就不行了。(据张大哥透露,牛仔裤竟是最容易开棉花的,着实让我和我朋友大感意外)一般我和我老婆都是早上五点开工,到晚上十点左右才休息。干活的时候不能开电扇,要不开出来的棉花满天飞,不好收拾。所以夏天开棉花最辛苦,天气本来就热,又没有风,一开机器就不断流汗,身上一有汗就容易粘上棉花,晚上完工的时候,我们身上都是白花花的一层,耳朵、鼻子里面都被棉花塞得透不出气来,天天睡觉之前都得洗澡。
不过干这活有个好处就是比较自由,我想什么时候干就什么时候干,自己想多干点就可以多干些时间,如果觉得累了也可以休息,只要不耽误交工就行了。而且干这活挣得也不少,我们两个人一天可以做600~1000斤,老板来收的时候按吨算,350元一吨,一个月差不多可以挣3000元。当然也不是每个月都能挣那么多,碰到没活干的时候我们就只能去打牌了。所以说这个活虽然脏点,但还是很自由的。
那老板对你们怎么样,还好吗,会不会拖欠工资?
不会的,只不过有时候会晚点发钱。除了收棉花的时候老要讨价还价,把价钱给压下来之外,老板平时对我们还是不错的。你看,(张大哥指了指自己的房子)这房子的房租和水电都是老板替我们交的。你写的这文章会发表吗?(张大哥的表情突然变得有些严肃)
不会的,我们这只是做个调查报告交给学校,不会发表的。
那就好,要是你的文章在报纸被老板看到了,他会以为我在说他坏话,以后我就没活干了。
不会的,您尽管放心好了。那你在这边一年的开销大吗?
还行,一般一个月就五六百元,多的时候也就是1000元不到一点,而且现在我们还在那里(张大哥指了指屋外)种了点菜,可以更省点。我们也不像那些年轻人,他们没结婚也没小孩,没什么好担心的,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我们一般都是能省则省。(环顾张大哥家里,除了一些必备的生活用品,唯一的一件家用电器便是一台小落地扇,上面结了不少灰棉絮,而且屋里屋外都没有进行粉刷)所以我们每年差不多就可以有2万元积下来。
哦,对了,张大哥您过年一般都会回去吗?
很少,我都已经两年多没回去了,过年我们就在这里过。(张大哥无奈地笑了笑)不过我们这的老乡还算多,我们去年过年就到老乡家里过的,大家一起过年蛮好玩的。老板过年过节还会给我们点小礼物。
那您家里人不会很想你们吗,特别是您儿子?
想是肯定的喽,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张大哥说着就把头低下去了,神情有些黯淡,哪个人会不想回到自己的故土呢?)我们来回车费都要千把元了。每个人从这里坐火车回去就要180元,那两个人就要360元了,加上周转到我们自己家两个人还得花100元客车费,来回就差不多1000元了。回家其他开支肯定也少不了的,为了省钱我们就不经常回家。我们村有些小伙子还没有结婚就会用自己赚的钱一年回几次家,他们没有生活的压力嘛。
我们不一样啊,我们已经成家了,我们还有小孩要读书的。我们得攒钱回家盖房子啊,供小孩读书的。前年我们就回家待了一年,花了10万元盖房子。
出来打工的人都是一样的,大部分人都很少回去的。我儿子也想来啊,但是没人带他出来。
有具体想过在外面待几年再回去?
这个很难说的,出来打工的人都很难说自己什么时候回家的,这种事不是我们说了算的,挣够了钱自然就能回去了。不过我相信应该不会太久的,现在我的生活正在不断好起来,挣的钱也比以前多了很多,等挣够了孩子以后上学和娶亲的钱,我们差不多就可以回去轻松轻松了。(张大哥的笑声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美好期待)
(采访最后,应我们的要求,张大哥带我们去参观了一下他们干活的地方,就在他们住处后面的大棚里。两台巨大的开棉花机不停地运转,张大嫂正忙碌地把已经开成的棉花再次塞进机器里让它重复的开着棉花)
学干这个活难吗?干这个活有危险吗?
还好吧。如果你只是想知道它怎么操作,用它来开棉花,那你学一下还是很容易的。但是你要想提高棉花的质量,那就要讲究技巧了。你可以去摸一摸,看看感觉怎么样。(大棚里到处堆满了开好的棉花。我走上前去摸了摸这些棉花,很软,很新,就跟家里的棉花一模一样)
要说危险嘛,就是有时候你得注意下机器,不要让自己的手卷进去,不过一般来说不大会的。但是开棉花有个最重要的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千万不要在干活的地方用打火机啊,抽烟啊。这个棉花很容易遇火燃烧的,说不定还会引起爆炸呢,以前我就有见到过这种事情发生,还死了人呢。
张大哥,有没有想过你自己也可以在这边开这种厂呢?
没有那么多钱啊,而且开厂也不是这么容易的。我有个老乡就在这边开厂,结果工商局、税务局什么的都来找他的麻烦。你说本地人怎么会那么容易就让外地人在自己地盘上抢生意呢。这种事不是说干就可以干的,还是安心给人打工比较安稳。
张大哥觉得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
当然是越来越好啊,等挣够了钱,我还想着和我老婆回去后能享享清福呢!(张大哥的脸上再次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访谈员手记:
张大哥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所以在采访的过程中我有些听不清楚的就会让他在纸上写一下。刚开始谈话的时候他显得十分紧张和拘谨,似乎对我有些提防。但一旦明白我们是为了让世人关注他们、了解他们时,他便慢慢地敞开心扉,他让我们有什么想问的尽管问,他都会如实回答的。
访谈结束后,我回想了半天,深有感触。当天晚上就写出了这份关于社会底层农民工的调查报告。虽然这份调查报告字数很少,不太完整,也不专业,因为我对张大哥不是很了解,但从他的言行上我可以判断张大哥是一个不错的人,朴实、热情、诚恳、乐观,是位典型的农民工代表。现在的本地人不管是城里人还是农村的,只要是本地人就会或多或少有些看不起外地的农民工。可就是这一群被忽视、被看不起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弱势群体,他们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应该尊重他们,他们身上有很多其他城里人没有的精神,他们身上有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高贵品质。
他们似乎很难融入这个城市,他们过着低水平的生活,他们仍然保持着农村人的特性。
生于贫穷并非个人过错,无法摆脱贫穷却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不许看不起农民工,说他们怎么坏,他们的行为都是对这个社会无奈的宣泄。尊重是相互的,无须期待你对别人的冷眼换来别人对你的温暖。
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做到对这群社会底层人群的关心,什么时候才能让温暖淌入他们的心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达到和谐社会?
我,期待中……
他们,盼望中……
我们大家,努力中……
最后,我想以一首Beyond的《农民》结束全文,希望农民工的生活能越来越好:
忘掉远方是否可有出路/忘掉夜里月黑风高/踏雪过山双脚虽渐老/但靠两手一切达到/见面再喝到了醺醉/风雨中细说到心里/是与非过眼似烟吹/笑泪渗进了老井里/上路对唱过客乡里/春与秋洒满了希冀/夏与冬看透了生死/世代辈辈永远谨记/忘掉世间万千广阔土地/忘掉命里是否悲与喜/雾里看花一生走万里/但已了解不变道理/一天加一天/每分耕种汗与血/粒粒皆辛酸/永不改变人定胜天
(访谈者:贾俊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