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外经贸大学2009 年12 月成立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此外,2004 年12 月还与中法国际管理学院(IFCM)、国际学院(ISE)、北京中国学中心、国际经济伦理协会(AIBE)共同成立国际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一个研究培训类NGO)。
2.以社会工作专业为突破口,链接校外资源
社会工作专业很大程度上与财大其他经管专业在专业特点、价值取向、知识构成、培养方式等方面有许多不同。比如说,金融、会计等专业研究的内容落实到最后多为商业价值或者经济价值,而社会工作关注的是社会价值。不过,社工“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和公益理念倒是非常的一致。此外,社工专业主要培养和训练帮助人们解决心理、行为和社会关系等方面问题的专门人才,非常注重实务。社会工作研究的重点多在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聚集的领域,这和NGO 的服务对象、企业的社会责任部门/公共关系部门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因此,参考上述三所财经类学校的做法,结合目前学校现有学院和专业设置来看,笔者认为,相比其他专业,社工专业更适合作为链接学校与公益资源的突破口。建议以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和社会经济学研究生专业为突破口,结合会计学、金融学、社会保障、工商管理等专业,进行跨学科合作研究,链接公益领域资源。
打造千村调查品牌,发挥社会实践育人功能
——基于体验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财经大学学生处 冯润民 孔德民
[摘要] 实践是道德体验的场所及主体性生成的基础,同时是道德体验深化、发展的动力。人的思想道德认知的形成离不开人的社会生活实践的体验和经验。体验教育对于大学生内化思想道德规范,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辨析体验教育与实践关系的基础上,以我校千村调查为个案,对体验教育的实践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进一步发挥体验教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社会实践 体验教育 千村调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海财经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千村调查品牌,是遵循体验教育的规律,发挥社会实践的体验功能,把社会实践纳入到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之中,推进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促进,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通力协作,探索出一种集社会实践、专业教学、创新人才培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体验教育的内涵和功能
1.体验教育的内涵
体验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及对传统德育模式反思的过程中提出的,对促进德育“由粗放的实践活动向科学、精致的现代教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所谓“体验”,简而言之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体验教育”就是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它要求受教育者用“心”去体验,用 “心”去感悟,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
我国学者对“体验”的涵义进行了不断探讨,主要形成了“情感说”、“特殊活动说”、“意义建构说”、“活动—过程说”、“活动—结果说”、“图景思维说”、“感受—领悟说”等观点。笔者认为体验教育是一种旨在倡导以体验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它围绕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着眼于唤醒、开掘与提升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体验教育的功能
马克思指出:“品德与人的存在是一体的,而人的存在就是他们实际生活的过程。” “日常生活先天的就是对人的最基本的教育。”鲁洁教授、王逢贤教授在《新时期德育基本理论》及《德育新论》中指出:“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受教育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 。朱小蔓教授在《情感教育论纲》一书中指出:“情感教育是情绪唤醒、主体感受与体验的过程。”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只是在知识的传授上,更是在发掘并引领这些智慧的发展”。
从道德发生的意义上看,只有当人内心体验某种价值,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羞愧的情感时,才谈得上道德学习和道德教育的实存性。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教育的成功必须有主体的真切情感,必须有主体的积极参与,要发挥学生的德育主体地位,形成做人为本、立德树魂的共识,改变德育被动灌输的局面。
3.社会实践是体验教育最佳载体
作为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重要任务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要求以“体验”为核心,把教育目标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多元的发展。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且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学习”、“体验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或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的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 因此,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和品行,就必须让他参与生活实践。教育者只有创设让大学生身临其境且真实的教育情境,通过“超乎其外”的实践性活动,产生“入乎其内”的深刻体验,才能促使大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二、我校体验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1.高校体验教育的现状
目前,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对书本知识的讲解,忽视与学生的生活及社会发展相联系;强调服从与循规蹈矩,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强调背诵与技能化训练,忽视教学过程中对知识转化起关键作用的一个环节——个体的亲身体验。传统教育观念缺乏体验教育的基本途径,没有形成将课内所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新体制,从而难以提高和丰富学生的认知,不利于学生知行统一的实现和教育效果的提高。同样,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特别是在道德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那么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讲就是外在的东西,或仅仅是考试时的答案,只有当学生产生了相应的情感体验,他们才能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2.形成体验教育的品牌
上海财经大学从2008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组织上千名本科生、研究生深入农村参加社会调查,每年莘莘学子的调查足迹遍布全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一千多个村寨,近万个农户家庭。三年来,千村调查分别围绕“农民发展状况”、“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农民收入状况”三个主题,共形成了3379篇调查论文(报告)。在千村调查优秀学生论文(报告)中有1篇调查论文(报告)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有3篇调查论文(报告)分别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海市特等奖、一等奖;有5篇调查论文(报告)在全国核心期刊(CSSCI)公开发表。千村调查优秀论文(报告)集《中国千村农民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008》已由学林出版社正式公开出版。每年的千村调查阶段性成果均呈送国家财政部、卫生部、教育部以及上海市政府作为决策参考。社会、地方政府、家长对创新财大人才培养模式的做法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千村调查进行了报道。2009年1月6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发表题为《上海财大学生走千村访万户读中国》的专题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对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做出批示:“组织大学生深入实践,体察国情民情,受教育、长才干,是培育人才的好形式。”
3.科学设计活动原则
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必须突出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思考、探索、体验、发展,并最终形成深刻的道德认知、健康的道德情感和积极的实践行为,因此,体验教育的实践必须做到“四结合”:
(1)把道德教育和时代要求结合起来,使德育工作既体现历史的传承又保持时代的活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循序渐进,不断发展。
(2)把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贴近现实,走近生活,实现道德教育实践生活化。
(3)把体验活动和学生内心的道德需求相结合,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准、成长规律,恰到好处地寻找体验的诱发点。
(4)把道德引导和自主创造结合起来,倡导个体体验和自主创造,实现道德教育的规范化、生成化,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4.明确体验教育主题
遵循体验教育的规律,根据体验教育设计的原则,我校以改革开放30周年为契机,开展千村调查活动,正是基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三农”问题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三方面的考量,才受到大学生和家长的普遍欢迎。我校千村调查已确定的四年主题分别是:农民发展状况(2008年)、农村医疗卫生保障(2009年)、农民收入状况(2010年)、医院(2011年),以此形成系列。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科特点是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的,经济学为“经世济国”的致用之学,作为当代财经专业大学生,更应该去了解中国的现实,并将所思所想、所见所闻转化成理论性成果。
5.提供体验教育的组织保障
(1)举校重视。千村调查从筹划起便得到学校领导关心与支持,得到学校各职能部门的配合与协助。千村调查被列入学校“十一五”“211工程”三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每年给予经费支持。校发展规划处、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部、团委等职能部门为千村调查前期规划、宣传献计献策,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为及时解答同学在调查当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各位专家学者和学生工作部(处)全体工作人员放弃暑期休息时间,照常上班,随时关注、指导和协调我校学生在全国各地调研开展情况,保证千村调查安全、平稳、有序、高质量地完成预定目标。各院(系、所)也分别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从各方面保证了千村调查的顺利开展。
(2)专家参与。全员育人是我校多年来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之一。每年千村调查的主题得到学校各专业领域、不同学科专家的高度关注与支持,先后有40名来自农村经济、卫生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学、金融学等研究领域专家对项目进行指导,一些来自中央部委、上海市政府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也亲自参加有关专家咨询会议,对每年千村调查的主题选择、问卷设计、数据处理、调查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议。
(3)专业教师倾注极大热情。一些专家对千村调查多次给予赞扬并认为:“中国的经济问题最根本的是农村的农民问题,中国农村是经济学最好的自然实验室,大学生将在这个实验室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大学生最好的课堂。”千村调查还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了第一手数据和材料,也为学校教师进行科研提供了研究数据,促进了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6.促进体验教育成果的升华
组织者的精心设计,促使知识与实践碰撞出了火花。大学生们在实践中反思最多的就是:农村要发展,自己能做什么?每次参加千村调查的同学大都有类似体验,这种体验犹如催化剂,将知识经验酿制成醇香的美酒,引领当代大学生从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以至超境,对人生有所感悟。在这种状态下,德育的内涵更加丰富了,过程更加顺畅,效果更加明显,德育渐渐接近了它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增强。
如今,千村调查已成为上海财经大学师生和学生家长热议的名词,千村调查网站和千村调查博客的点击率达到40000人次,学生纷纷反映通过此次调研收获很大,学生家长也通过各种方式表示支持和认可,仅公管学院就有275名家长写信表示支持并鼓励自己的孩子参加千村社会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宣传体验教育的成果,我校还成立了千村调查宣讲团,对调查当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涌现出的先进事迹进行展示和宣讲。宣讲活动列入我校新生入学教育议程,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关注并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使更多的同学接受教育,让中国的农村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广阔课堂。组织者期待着更多的大学生受到千村调研有形或无形的影响而实现道德升华这一目标正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