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词的集体意义和个体意义不分
同义词有表示个体和集体之分。如“人口”、“树木”、“信件”、“布匹”、“纸张”等,都是表示集体的意义的;“人”、“树”、“信”、“布”等,都是表示个体的意义的。如果用词造句时不加区别,把表示集体意义的词当作表示个体意义的词来用,或是把表示个体意义的词当作表示集体意义的词来用,就会出现语病。例如:
(1)今天的语文课上,我又学了十几个词汇,老师叫我们记在词语本上,这是丰富词的好办法。
(2)昨天,家里收到了三封信件,一封是爸爸从北京寄来的,两封是江西老家寄来的。
(3)妈妈给我买回了十张不同颜色的纸张。
上面例(1)中的“词汇”,是指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的总称,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它是个表示集体意义的词,前边就不能再加数量词了,所以“词汇”应改为“词”或“词语”。还是这个句子,“这是丰富词的好办法”,不通。“词”是具有一定意义、一定语音形式、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表示个体意义的,可以说“这个词很优美”、“这两个词不好懂”。这里,作者把表示个体意义的词当作表示集体意义的词用了,所以,应把“词”改为“词汇”。例
(2)中的“信件”是个集体名词,前边同样不能加数量词,应把“信件”改为“信”。“信”,既能表示个体的意义,又能表示集体的意义。例(3)中的“纸张”是表示集体意义的词,应该把“纸张”改为“纸”,才能受前边数量词的修饰。
5.选用的同义词不适合使用的对象
有些同义词适用对象不同,所以,在使用时,应该根据不同的接受对象,选用不同的词。如果选用的词跟接受对象不相称,就会出现语病。例如:
(1)迎泽大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十分繁荣。
(2)班主任日理万机,学生们都看在眼里。
(3)这位老太太长得太肥了,所以上楼时显得很吃力。
(4)我期望下一次比这一次考得更好。
上面例(1)中的“繁荣”,是“兴旺昌盛、蓬勃发展”的意思,适用于经济或其他事业方面,如“经济繁荣”、“市场繁荣”等。描述街市兴盛热闹的景象,不宜用“繁荣”,句中的“繁荣”应改为“繁华”。例(2)中“日理万机”只能用于党和国家领导人,不能用于一般群众。应将“日理万机”改为“忙前忙后”。例(3)中的“肥”,应该改为“胖”。“肥”、“肥大”除生理等专用语外,一般用来形容家禽、家畜的体内含脂肪多,不用来形容人。文艺作品中,有时写人也用“肥”,但那是为了刻画人物的需要。如果平时说对方很“肥”,那就明显地含有讥讽的意思。例(4)中的“期望”用得不当。“期望”不能对自己,只适用于对别人,而且多用于上级对下级、集体对个人。如“祖国人民期望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所以句中的“期望”应改为“希望”,因为“希望”既可以对别人,也可以对自己。
用词不当的毛病常常是由于混用同义词造成的,因此,我们对同义词词义上的微小差别必须细心分辨,并了解它在用法上的不同。这样,就可以减少乃至避免同义词混淆的现象。
六字面或词的意思重复
用词造句不仅要求准确、明白,还要求简洁、精炼。如果字面重复或词的意思重复,不但句子显得累赘、啰嗦,而且还会破坏句子的结构,影响意思的正确表达。例如:
(1)我校全体教职员工高高兴兴地欢庆国庆节。
(2)凡是违反学校规定的事,我们都应自觉地不做这些事。
(3)乐于奉献的奥运会志愿者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表率、模范。
(4)这个山洞至多可以容纳百人之多。
上面例(2)中的“高高兴兴”与“欢度”的“欢”重复,“欢”就是“高兴”的意思,再用“高高兴兴”作状语,就完全多余了。可删去“高高兴兴地”。例(2)中的“事”与“这些事”字面重复,可删去“这些事”三个字。例(3)中的“榜样”、“表率”、“模范”意思差不多,都有“值得学习”的意思,同时用上,显得啰嗦,可删去“表率”和“模范”,例(4)中的“至多”和“之多”重复,应删去其中的一个。
七生造词语,更换成语里的字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在不断发展,新生事物在不断涌现,因而新鲜的词语也在不断产生。但是,新造词语必须遵循两点:.一是已有现成的词就用不着再造一个同样意义的新词;二是造的新词不能让人费解,使人看不懂,更不能生硬拼凑,使人产生歧义。例如:
(1)我的文章写得不好,主要问题是思路不展阔,词汇贫缺。
(2)“难道就这样度过一生?”这个问题一直缠萦在他的脑际。
(3)他给我介绍了一处小小不知的名胜:望乡山。
上面例(1)中的“展阔”、“贫缺”,令人费解。已有现成的“开阔”和“贫乏”,又有什么必要生造“展阔”和“贫缺”呢?所以,应把“展阔”和“贫缺”改为“开阔”和“贫乏”。例(2)中的“缠萦”是从“缠绕”一词中抽出“缠”,从“萦绕”一词中抽出“萦”,拼凑而成的。作者以为“缠萦”能收到两词并用的效果,殊不知,这种生造的词语非但不能加强语意,反倒使语意模糊不清了。例(3)中的“小小不知”,猜测作者的意思,大概是要说,“望山乡”是个小小的名胜,不很出名,鲜为人知。但凑在一起,实在令人费解,不知要说的是什么意思,不如用“不见经传”这一成语,人家一看就明白了。
生造词语,容易造成语言的混乱,所以,必须坚决反对。造新词语是语言发展的需要,但是必须遵循造新词的原则。
成语是广泛流传、长期沿用、结构固定和具有特定意义的短语或短句。使用时,1.不能任意拆开,也不能随便增减或更换成语里的字;2.要先弄懂成语的特定含义,不能望文生义;3.要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分清使用对象;4.要了解成语的发展情况,恰当地使用。如,有的成语在意义上起了变化:“万紫千红”本是描写自然景物的,现在也可以用来比喻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有的成语在褒贬色彩上有了变化:“千方百计”,本指想尽一切办法干坏事,带有贬义,现在也
可以用来形容想尽办法做好事,又带有褒义了,因此,这个成语也转化为中性的了。
有的成语经过改造,赋予了新意,如“知难而退”改造为“知难而进”,“前仆后继”改造为“前赴后继”,表示更积极的意义,这种创新的现象,叫作成语的活用或套用。了解了使用成语时应注意的事项,可以避免出错,也不至于随意改动成语,把“变本加厉”写成“变本加利”了。
八“骑马字”造成的误解
汉语的书面语言是用一个个汉字接连写下来的,不像拼音文字那样把词与词分开来。有时,在一句话中,有的字或单音词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构成不同的词语,这种字或单音词就叫“骑马字”。骑马字使用时要慎重,如果不注意,使用不当,就会造成词与词的界限分不清的毛病,使人产生误解。例如:
(1)已完成作业的和尚未完成作业的同学都到操场集合。
(2)李平和王立是好朋友,王立生病了,李平和就帮他补习功课。
(3)这句话不详细看不明白。
上面例(1)中的“尚”是个骑马字,可以跟前面的“和”字组成“和尚”,也可以跟后面的“未”字组成“尚未”。所以,如果有人念成“已完成作业的和尚/未完成作业的同学/都到操场集合”,那就成了笑话了。当然,从这句话整体来看,倒不至于引起误解。为了避免读错,“尚”字可以改为“还”,这样,读起来就不会出错了。例(2)中的“和”,也是个骑马字,容易理解为连词,必须看完后一句,才知道“李平和”是个人名。所以,在第一个“李平和”的后边应该加上“同”或“跟”字,词与词的界限就清楚了。例(3)中的“细”字,既可跟前边的“详”字组成“详细”一词,也可跟后边的“看”字组成“细看”一词。所以,读者可以理解为:这句话不详细看/不明白。(如果详细看,还是可以理解的);也可以理解为:这句话不详,/细看(后还)不明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或是在“看”字后边加上“就看”两字,或是在“详”字后边加个逗号,并在“看”字后边上“后仍”两字,就不必让读者去猜测了。
上述情况虽然不多,但只要一出现,就容易使人误解,因此,碰到这种情况,都应想办法分清词与词的界限,不至于使人产生歧义。
九称代混乱
代词是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词,它也能代替短语或句子。使用代词,可以避免语言的重复,使语意前后呼应,但是一定要使用得当,不然,称代混乱就会影响思想的正确表达。
代词使用不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指代对象不明
人称代词所指代的人必须明确,否则就会含混不清,使人看不明白。例如:
(1)教室里只留下陶陶和乐乐两人,他对他说:“快下去吧,比赛开始了。”
(2)姐姐和她的同学在操场上玩飞盘,她扔给她,她又给她扔回来。
上面例(1)中的两个“他”,究竟各指谁,不明确。碰到一个代词可能替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这种情况时,应该明确指出这个代词指代什么人。这句中的第一个“他”,可根据实际情况改为“陶陶”或“乐乐”。例(2)中的四个“她”,指的是两个人,可以看出第一、四的“她”是同一个人,二、三的“她”也指的是同一个人,但不明确哪两个
“她”是指代姐姐,哪两个“她”是指代姐姐的同学,所以,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改为“姐姐扔给她,她又给姐姐扔回来”,或是“她扔给姐姐,姐姐又给她扔回来”。
代词指代事物时,如遇到一个代词可以替代两个以上的事物,同样必须明确指出这个代词指代的是什么事物。例如:
(3)我主张这个问题应该在班会上讨论一下,班长主张在班委会上讨论就行了,多数班干部同意这个意见。
(4)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上面例(3)中的“这个”意见所指不明确,到底多数班干部是同意我的意见呢,还是同意班长的意见呢?“这个”,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改为“我的”或“班长的”,句意就明确了。例(4)有歧义,“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此”是指“只是嘴上说说”还是指“要采取果断措施”,句意不明。
2.错用人称代词
在一个句子里或一篇文章里,人称应该统一,如果人称前后不统一。或是在引用别人的话时,把人称搞错,都会出现语病。例如:
(1)张勇同志为抢救落水儿童不幸牺牲了,他的死,是光荣的,人民不会忘记你的,你安息吧!
(2)妈妈常对我说:“我小时多病,体质差,现在我要加强锻炼,不然,学了本领,没有一个好身体也不行呀!”
(3)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上面例(1)中的“他”和“你”都是称代“张勇”的,可是一会儿称“他”,一会儿称“你”,前后不一致。有两种改法:二是把第一个“你”改为“他”;“你安息吧”前边的逗号改为句号,并加“敬爱的同志”。全句改成:“张勇同志为抢救落水儿童不幸牺牲了。他的死,是光荣的,人民不会忘记他的。敬爱的同志,你安息吧!”二是把“他”改为“你”,并在“他”的前边冠以同位词“敬爱的同志”,前边的逗号改为句号。全句改成:“张勇同志为抢救落水儿童不幸牺牲了,敬爱的同志,你的死,是光荣的,人民不会忘记你的,你安息吧!”例(2)中引用了母亲的原话,那么,引号里的人称代词“我”,所指就不明确了,究竟是指“母亲”,还是指作者自己?从这句话的意思来看,“我”,显然是指作者自己,因此,就要用直接引语,引号内的“我”应该改为“你”。例(3)中的“自己”是代指“我”还是“老师”,指代不明。可将“自己”改为“我”。
3.人称代词出现的次序不对
使用人称代词指代名词时,前边应当先出现名词,后边才能用人称代词来代替。如果把名词和代词的位置先后颠倒了,就会出现语病。例如:
(1)大清早,我去找他,他站在窗前。我大喊一声:“杨杨!”把他吓了一跳。
(2)他在NBA退役,这是姚明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上面例(1)中的三个“他”都是指代“杨杨”的,但是前两个“他”出现在名词“杨杨”的前边,违反通常用法,使人看不明白“他”究竟指谁,要等到看完全句,才知道“他”就是“杨杨”。要是没有“我大喊一声……”这一句,那么,这个“他”就永远也无法知道是“谁”了。应该把第一个“他”改为“杨杨”。例(2)中的“他”就是“姚明”,但不应该先出现人称代词,后出现人名,使人看时还要猜测一番,应该把“姚明”和“他”对调一下。
4.两个代词的风格或用法不一致
代词虽然能代替其它实词,但是代词彼此却不是都能互相代替的:有的由于风格色彩不一样,有的由于用法有区别。如果放在一起代替同一个人或同一事物,就会显得很不协调,甚至出现语病。例如:
(1)我这点小病不算啥,俺能挺得住。
(2)晓明刚转学到我们班里,小刚你多给它介绍一些学校的情况,让她尽快熟悉周围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