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好奇心,孩子才会产生观察的兴趣,才会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因此说,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之一,它们不会将任何事物视作理所当然,而倾向于亲身体验和研究。对于它们来说,无论是一根驯鹿的骨头、一只鹿角、一块野牛皮、一颗小松果,还是露营者遗留的登山背包,抑或是背包里面所包含的各种物品……大自然里每一种了无生机的物品,都有可能成为它们的玩具,每一种事物在它们的眼里,都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可能——神秘、新奇的发现或意外的惊喜,这些都令它们感到惊异与神奇。
因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狼与狼之间,甚至狼群与狼群之间会经常进行各种嬉戏。它们有时扭打,有时则躲藏在树木或者岩石后面,然后设陷阱偷袭彼此;它们有时是玩“躲猫猫”,以各种各样的方法追逐友伴。在这种竞赛的过程中,狼从中学到了“自信”,同时也提高了捕捉食物的技能。
其实,人也一样。如果一个人对任何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的观察力、研究欲、创造力就会很强。因为好奇心的推动,在别人看来是很平常的事情,也会驱使他不断进行观察和学习,并最终做出成就。后来,人们将这种好奇心巧妙地称为“狼性法则”。家庭教育中,如果能够让孩子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则有利于他日后有所成就。
心理专家解析:强烈的好奇心铺就精彩的人生路
美国科学家阿西莫夫说:“好奇心是人类精神最崇高的特征之一。”好奇心是推动每个人获得新的认识的主要动机。没有好奇心,人的探究精神就会缺失。限制和扼杀好奇心,会阻碍个人的发展。幼儿时期的那颗纯真的好奇心是智慧的火种,如果能加以保护,定能形成燎原之势,照亮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道路,成就精彩人生。因此,为人父母者如果想让孩子的智慧之花早日绽开,让孩子有创新的灵感和激情,就应该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安静的孩子。爱因斯坦夫妇赫尔曼和波琳认为他“或许太安静了”。爱因斯坦到三岁时才开始说话。父母差点就误认为他是反应迟钝,但有一个明显的事实打消了他们的疑虑,因为他真的开口说话时,说出的话便异乎寻常。
两岁时,母亲波琳许诺给他一个惊喜。小爱因斯坦非常高兴,以为妈妈会带给他一件有趣的新玩具。但当妈妈把刚出生的妹妹玛嘉抱到他面前时,小爱因斯坦只是以疑虑的眼光盯着她,最后说道,“车轮在哪儿?”这个时候,父母发现,小爱因斯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夫妇两个决定对他的这种好奇心加以培养。
五岁那年,父亲赫尔曼送给他一个新玩意。正是这个小玩意启动了他的智力。那是小爱因斯坦第一次见到指南针。他不停地摆弄这个东西,认为自己能将指针糊弄到指向另一个方向。但是无论他怎样摆弄,指针却总是会回到原来指北的位置。“真奇妙。”他想。正是因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踏上了穷其一生的探索之路,并做出了巨大的科学贡献。“我没有特殊的天份,”他常常说,“我只是有强烈的好奇心。”
父母错误做法:对孩子的提问置之不理或直接告知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自己不了解的或是好奇的事情都想要问个究竟。例如孩子小时候经常会问“为什么晚上就没有太阳了”、“为什么叫爸爸的妈妈叫奶奶,叫妈妈的妈妈叫姥姥”、“为什么冬天会下雪”等等。久而久之,即使是最有耐心的父母也会觉得带孩子真麻烦,教孩子真费劲。于是,父母对孩子的问题置之不理,或是不耐烦地用一个简单的答案搪塞过去。其实,父母的这种漠然态度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问题很无趣,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压制孩子的好奇心。
心理专家建议:向爱因斯坦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发明大王爱迪生则说:“谁丧失了好奇心,谁就丧失了最起码的创造力。”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殊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关于怎样培养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有过精辟的论述。简单来说,他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为人父母者可以借鉴:
(1)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爱因斯坦认为:“好奇心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2)用直观性的实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还认为:“惊奇行为,似乎只是当知觉同我们充分固定的概念世界有冲突时才会发生。每当我们尖锐而强烈地经历到这种冲突时,它就会对我们的理性世界产生强烈的影响。这个理性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感的一种抑制——对‘惊讶’和‘奇怪’的不断的摆脱。”因此,他主张,应该让孩子多看具有直观兴趣的实验,以激发好奇心。一个能引起儿童好奇与追求的实验,比从抽象思维的闷罐里得来的二十个公式更有价值。
(3)让孩子充分接触大自然
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愈强烈,探索的目光就愈明亮,许多自然界的秘密就会暴露在好奇心的巨大视野之内。”因此,他建议让孩子与大自然充分接触,因为大自然中奇妙的动物、植物、机器等,都可以引起儿童极大的求知热情,进而激起孩子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