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小小说集,阅读这些文字,你可以了解冀中的风土人情。这也是一本童年回忆录,阅读这些作品,你可以探知作者年少时的一些经历,那些我们所不能触及的过往,那些随着时间业已流逝的过往,也许,才是我们所想真正了解并愿意感同身受的。
作者的文字,可以这么说吧,是我在目力所及的范围之内,所见过的最好的文字。我一点也不想吝啬我的赞美之词,因为无论如何褒扬,作者都当之无愧。在许多的篇目之中,在许多的文字之中,他是独一无二的,是卓尔不群的,是唯一的。我能够从繁芜中很容易地捡出属于他的那一篇。比如,《姥姥门上看大戏》这一篇,在网上看了文章我就觉得非此作者莫属,后来在这本散文集中再次看到,我的心中就窃喜,果然不出所料呢!
只是因为,他的文字有独特的风格。清新隽永,朴素自然,娓娓道来,所有的人和事,信手拈来皆可成文,且篇篇皆是文中精品。这种风格是不着痕迹的,是浑然天成的,是道法自然的,是刘兴华式的。在小小说世界里,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甚而可以说,他是可以独领风骚的。
真的,谁能够如他这般把文字掌控得如此自然?谁能够如他这般把人事描写得如此细腻?谁能够如他这般把情感拿捏得如此恰到好处?放眼寰宇,怕是不多的吧。作者是文字的有缘人,他注定与文字息息相关,只有烹煮文字,浸淫其间,在文字的国度里闲庭信步,他才安心,这与使命无关,而与性情和禀赋有关。诚然,他是有天赋的,但是,他更是勤奋与努力的,这本小小说集,据他所说,几乎是一天一篇,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随即写就了的。所谓下笔如有神助,所谓文思如泉,说的应该就是这种情形吧。
这里的一些小小说,就其内在的容量,完全可以当短篇来读。故事中有故事,故事外仍有故事,一桩桩,一件件地喃喃诉说,一环扣着一环,让你心甘情愿伴随着作者的文字,一起悲伤,一起欢喜,一起静默,一起怅然。我喜欢这样的文字,我也喜欢这样的风格,在我的眼中,如果有完美,那么,这些文章就是完美。
故乡是内心里永远的暖与软,那里的一枝一叶,一人一事,每每回首,常品常新。作者是敏感的,是细腻的,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为他的内心也是美的,善的,是带着芬芳气息的。那些流年,那些日历与日历交接处的春华秋实,或浓或淡,都在作者的心中留有痕迹。也许有那么一段时间,那些痕迹会如冰般凝结,但终有一刻,这些痕迹将如电光火石般照亮我们的人生。一句言语,一个微笑,一节音乐,一次回眸——是呀,一次回眸,我想着在冀中平原上,年少时的作者,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在他的故土之上,一定有过这样的一次回眸。那时候,他看到有鸟群鼓翼而飞,身姿优美,穿云破雾,越飞越高,那些在高处的精灵,一定能够清晰地看到北,看到南,一定能够在往昔俯视而今,看到今天的你和我。我这样想着,目光就追寻着抚摸着这些文字的手指,想读前言,想看后语,想在语意的苍茫大海上,为自己的灵魂寻求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这冀中,仿佛就成了我们共同的乡土了。
真的,你就安静了心,放下心中的尘埃,品读这些文字吧。在我,我很想也拥有这样的一个家园:台阶旁种有石榴,院子里槐树成林,鸡窝里住着叫芦花的鸡,狗是细狗,追野兔子贼快,而那只放生在了野外的兔子,我要重新把它寻回来在家好生养着,屋子里雪白的墙上,我要贴上手拿花篮的仕女年画,看她是不是寻着烟火下凡来,门口的剃头挑子正在剃头,挑子的一头热气腾腾,媒婆还在我村走家串户地保着媒……
这样子想着,一个好人家,一份好姻缘,一场圆满的人生,仿佛就都在了。
徐诺
2012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