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什么都不用怕
热情是幸福者的最主要的标志。那么什么原因会让人失去热情呢?这和一个很重要的字有关,那就是“爱”。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爱是提高热情的最重要的原因;相反,如果觉得没有人爱自己,则会缺乏热情。
一个人之所以觉得没有人爱自己,主要出于三个原因:首先,他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可爱的人,会让别人感到害怕,所以会让人“惧而远之”;其次,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得到的爱就比别人少,久而久之,他渐渐习惯了在“微爱”的环境中生活;最后一个原因,他不爱任何人,也换不来任何人的爱。这很可能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也许他之前受过伤害,从而极大地打击了他的自信心。
面对无爱的困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也许他会做出各种亲昵的动作,卖力地表现自己,拼命博得别人的喜爱,可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因为他的亲昵举止越是夸张,就越容易露出破绽,人们就更容易识破他,觉得他不真诚。
偏爱弱者是人的天性,所以人们更容易把爱给予那些不刻意索求爱的人。那些试图通过开展慈善活动来赢得爱的人,很多时候都会希望破灭,最后反而会让他对那些“忘恩负义”的人彻底绝望。这样的人之所以得不到别人的爱,就是因为他始终相信一个错误的概念,即爱和金钱可以互换。他想要用金钱买爱,可是他给予的物质价值远远比不上爱的价值!金钱有价爱无价,金钱永远无法衡量爱的价值。不幸的是,他竟然一直以这种错误的观念作为行为的向导,结果得不到任何回报,反而增加了他对别人的失望感,让自己越来越不快乐。
那些感到自己不被人爱的人也极有可能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那就是报复,也许会挑起世界大战,向人类报复;也许会发动笔杆子革命,用文字报复,比如斯威夫特。他以笔墨、文字为武器,和厄运作对,然而很少有人像斯威夫特那样强大、坚定,以至于敢和世界为敌。
而绝大多数感到不被人爱的人会选择怯懦的态度,暗自感叹自己的失落,既羡慕那些人有人爱、也怨恨自己没有人爱。最初,他们感受不到爱,后来当他们习惯了没有爱的日子,就开始回避爱,也害怕对别人付出爱,结果他们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自私,也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他们靠习惯敷衍生活,而不是因爱充实生活。
这些人过着单调的生活,成为生活的奴隶。他们对世界怀着一种恐惧的感情,世界在他们看来是那么冷酷、无情。他们以为如果走大多数人曾经走过的路,沿着别人的轨迹生活,就不会犯错误,就能避免和这个世界发生冲突。这是多么可怜的想法。
对生活有安全感的人比对生活没有安全感的人要幸福得多,一个有安全感的人更坦荡、更勇敢,也更有可能化险为夷;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却常常临阵脱逃,向险境屈服。比如你要走过一座横跨万丈深渊的木桥(美其名曰“桥”,其实只是一块狭窄的木板),害怕的人看着一望无底的深渊,可能连脚都不敢迈出去,他踌躇不前,各种不好的念头都在脑子里打转,如果木板突然断了怎么办?走到中间的时候,万一失足踩空了怎么办?所以这样的人很难到达“彼岸”。
相反,如果换作一个无所畏惧的人,他可能在这些糟糕的想法入侵自己的大脑之前就已经穿过桥了。害怕的人比不怕的人更容易失足,也更难成功。面对生活也是如此。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每个人都难免会遇到一些突如其来的灾难,无所畏惧的人勇敢地面对灾难,努力拼搏,最终可能化险为夷、安然无恙;而心存畏惧的人则会暗自悲伤,受尽灾难的折磨。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自信于人有益,而生活的自信恰恰就来自爱。所以人们应该培养需要爱、接受爱的习惯。
接受爱、感受爱会让人获得安全感。我们不仅应该从家人那里获取爱,还应该扩大接受爱的范围。下面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以职业为例,敬仰和爱在某一种程度上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换言之,一个人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也会感到安全、感到快乐。当演员、牧师、演说家、政治家获得人们的喝彩、赢得人们的赞誉时,他们就会燃起更高的热情,大众对他们的热情让他们感到快乐、感到外部世界的美好。所以他们能够安心地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接受人们的敬仰。
接下来,我们讲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孩子把父母的爱视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付出,他们把父母的爱当作一种法则,接受它却不看重它。他也想象外面五颜六色的世界,也想象着去当冒险王、去探索世界。他之所以敢于想象各种冒险的经历,就是因为他心里总抱有一种侥幸心理:即使遇到困难,父母也会帮自己解决,父母永远会是自己的保护伞。所以,一个没有父母关爱的孩子,会胆小怕事、不敢去尝试、不敢去冒险,把自己隔离在大千世界之外,只活在自己创造的理想王国中。这样的孩子往往性格孤僻、内向,沉默寡言。在自己的世界中,他找不到能让自己欢快的事情,所以他很可能在哲学或神学世界中寻找慰藉,探究人类的生死、命运等沉重的问题,慢慢地就会形成一种与其年龄不符的成熟。
这样的孩子害怕外面的世界,对他而言,那是一个喧嚣杂乱的场所,虽然有快乐,但更多的是不快和恐惧。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对外部世界的惧怕引起的,就像广场恐怖症一样,在开阔的场地,他会感到害怕;在四周是墙的书斋里,他却感到安全。要想治愈这种恐惧,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得到更多的爱,克服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恐惧,然后勇敢地从自己的世界走出来,行走在阳光之下,就像那些演员、演说家们一样。
在这里我们需要指出一点,并不是所有的爱都能鼓励人们去冒险。如果想让爱发挥促进冒险的作用,那么这种爱本身就要具备坚强的因素。也就是说施爱者要更多地考虑接受者的远大的未来而不是他目前的安稳。
明智的母亲极具胆识,她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从小就让他接受风吹雨打,她的爱是坚定的。相反,如果一位母亲本身就很胆小,那么她的爱也是懦弱的。她会时刻告诫孩子保持警惕、远离危险。如果她怕狗畏牛,那么她的孩子也会和她一样胆怯、懦弱、时刻没有安全感、随时担心被狗咬。当然,这样的孩子对于占有欲极强的母亲来说是最佳的宠儿。因为她的孩子总会依赖她,丝毫没有独立能力。显而易见,这样的孩子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中会越走越糟。
与其对孩子爱得小心翼翼,倒不如不爱,狠下心来让他自己去成长。很多人在恋爱的时候努力寻找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并希望因此得到别人的羡慕。其实,他们并不可爱,这种做法和逃避无异,就像现在的很多男人一样。他们贪求居家的安逸生活,把家当作避风港。在家里,他们可以躲避社会的竞争、现实的压力,尽享天伦之乐。他们希望妻子能够补偿胆小的母亲无法给予的东西。可是,当他们被妻子当成孩子一样来对待时,自己又会觉得不可思议。
接受的爱有两种功能,在上面的文字中,我们一直都在讲述爱的功能之一--让人有安全感;接下来我们开始讲爱的另外一种功能--激发性爱。
性爱是人和动物最原始、最本质的爱,具有亲本性的特征,会赋予男女最大的乐趣。没有性爱的生活对男女而言,都是一种痛苦。没有性爱,会降低男女生活的热情,甚至还会使他们形成压抑的性格。这种性格缺陷又会导致他们日后求爱失败。
男人对于性爱的需求比女人更真实。男女之间的区别非常明显,除了身体、相貌上的差异以外,在爱好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女人往往看重男人的性格和才能,男人往往追求女人的外表。所以,在择偶这一点上,女人比男人更成熟、更值得称赞。女人为了男人打扮自己,并且深得漂亮的要领;可如果让一个男人为了迎合一个女人去改变他的性格,那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了。
爱分为接受的爱和给予的爱,接受的爱以人为对象,给予的爱以人为主体。接受的爱有两种表现方式,热爱生活和恐惧生活。显然,我们称赞前者。
天空几净、风和日丽,河岸景观,如诗如画,乘一条小船,顺风而行,这时候我们醉心于堤岸风光,会情不自禁地喜欢它、赞美它。此时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完全无关欲望,只是单纯地被外部的客观环境所打动;然而,当你遇上灾祸,比如船只失事,你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求生的欲望,拼命游向对岸,以保生命安全。河边美景和生命安全比起来变得微不足道。由此可见,只有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才会感受生活之美,对生活充满爱和热情,而人一旦有了这种热情,又往往会对很多危险视而不见。
上面描述的爱是因河流产生的自然的爱,还有一种爱包含了主观和自私的成分,比如因为想要继续生存,所以迫不及待地想要抓住生命的稻草,这时候外部环境就会对他产生救援的价值,所以他爱它,爱的只是它的客观价值而不是其内在品质。但是这种爱并不应该受到指责,因为求生是人的本能欲望,满足自己的内、外需求是我们做好其他事情的基础。
任何事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爱也不例外。生活中,其实很难定义给予的爱到底是哪种形式,很多时候是上述两种爱的混合体,既因为外部环境的美好去爱,又因为外部环境的价值去爱。只要爱能够消除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就能激发人们对世界的兴趣,只不过这种兴趣会在生命面临危险的时候被掩盖。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第二种爱虽然具有合理性,但是它毕竟源于对生活的恐惧感,而且掺入了自私的成分,所以这种爱在生活中的地位是不能超过第一种爱的。爱应该促使人产生对生活的期望,激发其内心的快乐,而不是成为其逃避不幸的“保护伞”。
一个把自己封闭起来、不爱人也不接受爱的人,就算他的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也不会快乐。或许因为他在未成年时期有过悲惨的经历或成年时期遭受过不公正的待遇,所以这种人怨恨社会、仇恨人类。自我膨胀的人就像把自己囚禁在一座监狱里,如果想要享受阳光得到快乐,首先就要把自己释放出来,然后去追求爱情、拥有爱情,如此才能彻底地打开内心的枷锁。
任何阻碍爱情发展的因子都是邪恶的,无论它源于心理原因还是社会原因。人们害怕时机不当,不敢表示倾慕之情;担心被人以怨报德,不敢奉献关爱之心。人们在道德或智慧的伪装下,爱得过分小心,在真正需要爱的地方,却吝啬得像一只铁公鸡。而这样做,又会使那些需要爱的人形成懦弱的性格或仇视人类的心理。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弄明白生活、生存的意义,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已经变得冷漠、狭隘,对世界甚至至亲的人都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以夫妻之间的生活为例,如果丈夫和妻子都希望彼此之间保留独立的空间,都不希望对方窥探自己内心的秘密,从而对彼此有所保留,那么这对夫妻实际上在过貌合神离的生活,他们也许在身体上契合,但是在心灵上却各有各的孤独。这样的生活也就失去了婚姻原有的意义。
夫妻之间只有坦诚相见,真诚以待,才能得到真正的爱,这样的爱才深刻、才更有价值;也唯有如此,两个人才能获得人格上的升华。因此,幸福的最大敌人就是:爱,太小心。
最完美的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实在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爱中既有保护的成分又有担忧的成分。我们不会眼睁睁地看着爱的人受伤,也不会看着他们面临危险而无动于衷。但是,我个人认为,在爱中,担忧的成分还是少一些为好。
我们担心别人,是因为内心的占有欲作祟。别人甘愿让我们担忧,是因为别人的控制欲作祟。所以,男人喜欢胆小的女人,因为胆小的女人希望被别人保护,男人企图通过保护女人来占有女人,女人企图通过让男人担心来控制男人。“忧之切,则害之深”,担忧要多少分量才能恰到好处要视接受者的性格和能力而定。坚强、勇敢的人即使忍受大量的关心也能避其害处;个性懦弱的人却很容易掉入关爱的陷阱里,越陷越深。
生活中还存在另外一种十分常见的爱,即只一味地索取,却不付出。很多人带着目的去“爱”别人,通过从别人那里汲取生命精华、爱之精华,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人享受着别人的奉献,压榨着别人的生命,用他人的血液灌溉自己,而被他剥削的人日渐消瘦、形如枯槁,他自己却日益殷实,健壮非凡。这种人自认为爱着别人,为别人付出着,其实他们关心的只有自己,他们的本质极端自私,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性格缺陷。这种缺陷通常伴随着对权力的欲望,对世界的征服。带有这种性格缺陷的人,往往不能理解幸福的真正内涵,他们无法全面地认识让人感到幸福的原因。实际上,幸福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就是彼此互爱、相互关心,这是得到幸福的处方,也是实现共同幸福的接点。
因此,完美的爱应该让付出爱和接受爱的双方都充满生命的活力,既让人欣然地接受又甘心地奉献;每个人都因爱而幸福,世界才会更加美好,人们才会更加快乐。人追寻爱的过程就是一场接力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接受爱,还要把握在手里的爱传给下一个人,只有让每个人都得到爱,爱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舍不得让你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