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名称:林则徐
影片分类:历史片故事片
色彩:彩色
出品年份:1959年
导演:郑君里吕宕岑范
编剧:叶元
主演:赵丹韩非邓楠李镛
制片公司:海燕电影制片厂
英帝国主义将大批鸦片输入中国,毒害人民。清朝道光皇帝晏宁特委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去广州禁烟。禁烟一事,遭到反对派头目穆彰阿和琦善的阻挠。他们暗中破坏,并密告英国大鸦片贩子颠地。林则徐到广州后,联合两广总督,共修海防,扣留英鸦片商船,收缴鸦片烟土,于虎门焚烟二万余箱。1840年5月,英政府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英军攻广州不进,移兵北上打天津,威胁北京。昏庸无能的道光帝惧怕英军入京,便以林则徐作为牺牲品,以其禁烟不力为名,革职不用。另派琦善去广州,办理投降事宜。爱国将领关天培孤军抗英,不幸于虎门壮烈殉国。道光帝又将林则徐发配新疆。英侵略军仍不满足,侵华战火四处蔓延,由沿海烧到内地。最后,广州三元里人民在渔民邝东山的领导下,开展了英勇的抗英斗争。
历史人物传记片《林则徐》是新中国电影中的经典性作品,也是我国在美国上映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编剧叶元和吕宕创作的剧本曾获中国作协和文化部“全国电影文学剧本评奖”活动的三等奖。导演郑君里和岑范又着力追求和表现鲜明的民族气派,并将林则徐等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叙述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使得全片具有一种雄伟壮阔的艺术风格。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民沾其惠”“夷畏其威”的封建时代政治家林则徐的银幕形象。
该片编导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对浩瀚的史料进行了精心的选择、剪裁和提炼,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描述了中国近代历史上这一重大事件,推出林则徐这位富有爱国心的封疆大吏的形象,展现了鸦片战争前后朝野上下广阔的历史画面,并在波澜壮阔的禁烟抗英斗争中,突出表现了三元里平英团的斗争,使影片形成了一种雄浑壮阔的艺术风格。
该片的艺术成就,还在于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传统,追求民族特色。影片塑造人物时着意于意境的创造,在意境中烘托人物的感情。如林则徐江畔送别邓廷桢,就化用古典诗词的意境,借画面渲染人物惜别之情,那曲折茫远的江水,显然是与主人公身处逆境、壮志未酬而前程茫茫的心境相呼应的。当林则徐被革职后,影片成功地把人物的内心与外表、心境与环境加以对比,以外界的极度寂静,衬托人物内心的万般激情,把剧情推向高潮。林则徐是著名演员赵丹创造的最成功的银幕形象之一,他的表演吸取了中国写意画的手法,从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和规定情景出发,层次分明,张弛有致,将一个光彩照人的民族英雄形象呈现于银幕之上。此外,该片的美术和音乐,也都在民族风格方面进行了探索,使影片具有一种含蓄、和谐、疏密得当的意境以及鲜活、洗练、韵味久长的抒情色彩。
总之,影片《林则徐》在表现林则徐这位爱国主义者在反帝禁烟的艰巨斗争的同时,又表现出他在这一点上与人民意愿相一致的立场。由于整个清王朝的腐败,所以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只能落得一个悲剧的结局。然而,影片在叙述林则徐的失败时,也同时表现出,人民的抗英运动却正在蓬勃地展开:被谪贬的林则徐正看到三元里人民的“平英团”消灭英国侵略军的惊心动魄的斗争。从此,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可以说,影片《林则徐》正是中国人民抗击侵略斗争的形象史中的光辉一页。
林则徐虎门销烟
道光年间(1820~1850年),清朝政府多次颁布制止鸦片流毒的谕旨,但是,贩入中国的鸦片数量仍在逐年上升。1838年6月,清朝政府中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纷纷上书请求禁烟。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指出:鸦片泛滥将使“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纳之银”。林则徐等大臣促使道光皇帝下了禁烟的决心。
1838年12月,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水师提督关天培等缉拿烟贩,整顿海防,命令外国商人交出鸦片,将英美商的两万多箱(约120万公斤)鸦片在虎门付之一炬。虎门销烟后,英国商务监督查理·义律为了维持对华的鸦片贸易,请求英国政府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英国政府响应义律及英国鸦片贩子的无理要求,向中国发出了挑战书。在这篇挑战书中,英国政府歪曲事实,编造侵华理由,导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