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新技术人才
以电子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利用、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兴起,是一批高科技人才研究、开发的结果。因此,多数国家均在制定跨世纪人才培育工程规划、兴建科技园、创办高科技产业、招揽高科技人才,使高科技人才的竞争达到白热化的程度。高科技人才竞争的焦点是年轻科学家。因为,根据韦伯尔分布,重大科学发现的最佳年龄峰值为37岁,最佳年龄区为25-45岁。这是科学中的一个明显规律。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世纪末,我国一些主要的科研单位有80%的高级科研人员要退出科研一线。此数据表明:一是我国杰出的中青年科学家数量较少,还未形成科研的主力,不能承担起科研的重任;二是对中青年科学家的成长、培育、开发不够,没有使其得到尽快的发展。此种情况,不但直接影响我国现在及未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而且将使我国在21世纪的科技大战中削弱竞争能力。因此,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培育和扶植中青年科学家是当务之急。
(二)信息技术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工业化社会将在21世纪逐步过渡到以信息价值的生产为中心的“全球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全面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为人类提供新的思维、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为社会提供新的发展手段和新的就业机会。在信息社会,知识和信息能更快、更有效地转变为物质财富。哪个国家在信息技术上占有优势,哪个国家就会高速、高效地发展。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公开宣称:“今后的时代,控制世界的力量不是军事力量,而是以信息能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因此,工业发达国家不惜重金,培育、招揽信息技术人才、发展信息产业、建造信息高速公路,使争夺信息技术领域主导地位的竞争日趋激烈。目前,我国的信息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从事信息服务业的人员较少,信息产业还比较落后。信息产业的振兴,需要信息技术人才。我国培育多少信息技术人才,才能满足信息业的需求呢?如果按照劳动者的10%计算,至少需要600万。培育600万信息技术人才,对于我国来说,已并非一件容易之事,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显然,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仅有600万信息技术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
由于微电子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工业自动化的程度大幅度提高。新的机电设备和产品将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大幅度地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提高制造技术水平,实现生产方式向柔性方向发展;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节约能源和材料消耗,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机电一体化已是当今世界及未来机械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向,也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现有的机械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当今机械工业的发展极不相称。学机械专业的,对电子、自动控制技术懂得较少;学电子专业的,对机械专业知识掌握得也不多,不能将机械与电子进行有机的结合。此外,由于近20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数机械专业人员知识老化,对新知识、新技术了解甚少,难以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因此,除现有机械专业人员需知识更新,解决机电一体化人才短缺的部分问题外,急需大批量培养这类人才。
(四)农业科技人才
人口增加,耕地减少,中国人将来吃什么?已是国内外普遍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据统计,1957-1977年的20年里,全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8亿亩,相当于减少了20个福建省的耕地面积。1978年后,耕地以平均每年460.5万亩的速度递减。进入90年代,开始向每年减少1000万亩挺进。而人口呢?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96年2月15日人口已达到12亿,2000年达到13.5亿,2030年将突破16亿。我国土地对人口的合理承载量为8亿,最大理论承载量为15亿-16亿。合理的安全界线早在1969年就被打破,形成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4倍的人口密度。也就是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靠科学技术,靠科技人才,向科学技术要粮,这是唯一出路。农业科学家们提出了发展我国农业的新思路:即跳出单纯靠传统种植业发展农业的旧框套,改造传统种植业为“绿色生态立体农业”、创建以微生物工厂化生产为特征的“白色农业”、发展以海洋养殖耕作为特征的“蓝色农业”。这“三色产业”规划的实施,完全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如果没有足量的“三色农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三色农业”也就不可能实现。因此我国21世纪所需的农业科技人才,不是几十万,而是几百万。所需人才的专业门类,不仅包括传统的农、畜、牧专业,而且还需大量的生物工程、海洋养殖耕作等现代化的新型专业人才。
(五)外贸人才
外经贸复合型人才要求既懂外经贸实务、又懂国际贸易通行规则,既懂法律又精通外语,能胜任外经贸企业的财务总监、市场营销策划、海外企业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中高级职位,如此一专多能的高层次人才在我国尚属“珍稀资源”。外经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也存在着“青黄不接”的问题。不少20世纪80年代起家的外经贸企业经营管理层年龄老化,综合素质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而新一代经营管理人员尚缺乏磨练,一时难以“接班”。即使是基础最扎实的外经贸实务人才库也需要补充新鲜“血液”。一些外经贸企业过于依赖经验丰富、客户渠道广的国际市场“老手”,而不愿花钱锻炼、培养新业务员。
WTO事务专业人才,是指一批了解国外动态、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能直接与国际交流的人才。WTO事务专业人才要能熟练地用外语对话,是外语人才;还要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是国际经济法律人才;还要与外商谈判交流,必须是谈判人才。这样的WTO事务专业人才我国是少之又少。
(六)物流人才
加入WTO后,随着我国在公路货运、仓储、海上运输、船舶代理等方面进一步开放市场,我国的相关行业和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将开展全面合作,这意味着,我国的现代物流将进入快速增长、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专家预计,今后10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国物流业将接近或赶上发达国家的物流发展水平。目前,国内需要600多万中高级物流专业人才,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现在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就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运输及物流经营型人才,他们的年薪最高可达100万元。物流规划咨询、外向型国际物流、物流科研这三种人才在业内最为缺乏。
由于近几年来,以新型流通方式为代表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各大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急剧上升,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体系。比如,从事物流教育的大专院校数量就较少,加上许多院校过去从未涉及物流教学、研究,不少学校也是近几年才开设此类专业,而近些年培养出来的学生离市场的要求差距仍然很大。且各校仍处在自行筹划设计课程与实践阶段,在课程设置、教材选取、培养方向等方面缺乏规范性,培养出来的人才参差不齐。另外一些中专和高校虽都开设了物流专业,但培养出的人才大多从事操作性工作,至于管理层面的硕士或是博士几乎找不到。仅有的几个也成了各大猎头公司争相抢夺的目标。在这种背景之下,人才已成为物流发展的瓶颈。
(七)环境能源类人才
环保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环境保护投入的大幅度增加,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较快,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产业的发展之快,效益之显着,无疑是环保技术人员的研究与开发的结果。但目前,我国环保产业面临严重人才不足,现有的环保技术人才难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环保技术人员占环保从业人员的比例按5%计算,将需要50万人。而我国现有的环保技术人员离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培养环保技术人才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也成为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的政策支持、社会的认可及中国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使得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八)金融类人才
一般说来,金融人才主要指的是从事银行业、保险业、基金业、证券业等行业的专业人员。高级金融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我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和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瓶颈。我国紧缺的金融类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类。
金融分析师(CFA):自1963年在美国首度开考以来,全球至今仅有3.55万人通过考试。我国内地目前只有50多人拥有CFA资格,以上海为例,未来3年对CFA的需求量是3000人,而目前只有30人。因此,CFA将成为炙手可热的金融人才。
财务策划师:必须要在金融机构工作5年以上,拥有良好的经济学基础和至少精通两个投资领域,“门槛”之高很少有人能够迈过。中国加入WTO后,中外金融机构均将未来拓展中国市场的重点定位于个人理财服务,而上海是国外各大金融机构的必争之地,因此对此方面的人才需求更加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