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立舆论引导机制
房地产界十分重视舆论的营造,也十分重视市场炒作。他们不仅自己赤膊上阵,而且还“豢养”一批“御用文人”,或通过“重金”让一些专家和媒体为其制造舆论。
例如,个别开发商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自己亲自上阵或指使“御用文人”不负责任地发表类似“涨价论”、“地荒论”、“保值论”、“丈母娘论”、“房价便宜论”等扰乱市场的言论,诱导、胁迫消费者,导致消费者心理恐慌,形成抢购商品房的现象,使住房在短期内供应紧张,住房价格也呈现非理性的增长。当国家调控政策一严厉,威胁到他们的利益,日子不好过的时候,又会抛出“危害论”,认为房地产是支柱产业,房地产出了问题,会波及上下游很多相关产业,进而危害整个国家经济。
要建立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发布制度,提高商品住房交易透明度。特别要引导城镇新就业人员树立“先租后买、先小后大、逐步改善”的住房消费观念,引导居民理性消费。新闻媒体要科学、准确、深入解读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的宣传力度,防止虚假信息或不负责任的猜测、评论误导消费预期。对制造、散布虚假消息的,要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第二节收入分配宏观调控风险管理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之前,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国家和人民都不富裕,城市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很小,农村的情况也差不多。1978年之后,城乡收入差距因为农村的经济改革而持续缩小;1985年是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一个年份,此后城乡收入差距开始持续拉大,到2010年达到最高值。
收入分化的现象不仅发生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也发生在行业之间。与此同时,资本收益和劳动收益的差距在拉大。从2000年开始,中国工资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而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上升。贫富分化越发明显,更加剧了收入两极分化问题的严重性。
一、收入两极分化现象
(一)基尼系数分析
居民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是当前人们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收入分配差异的合理与否,一方面可以反映按劳分配原则的实现情况;另一方面是保障居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衡量收入差异状况最重要、最常用的指标是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 Gini)根据洛伦茨曲线提出的判断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设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收入分配绝对平等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右下方的面积为B,并以A除以(A+B)的商表示不平等程度。这个数值被称为基尼系数或称洛伦茨系数。如果A为0,基尼系数为0,表示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如果B为0,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0和1之间取任何值。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越大。
OM为45°线,在这条线上,每10%的人得到10%的收入,表明收入分配完全平等,称为绝对平等线。OPM表明收入分配极度不平等,全部收入集中在1个人手中,称为绝对不平等线。介于二线之间的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就是洛伦茨曲线。它表明:洛伦茨曲线与绝对平等线OM越接近,收入分配越平等;与绝对不平等线OPM越接近,收入分配越不平等。
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来判定收入分配均等程度。基尼系数是介于0-1之间的数值,当基尼系数为0时,表示绝对平等;基尼系数越大,不均等程度越高;当基尼系数为1时,表示绝对不平等。市场经济国家衡量收入差距的一般标准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之间表示较为合理;0.4-0.5之间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说明收入差距悬殊。
用基尼系数分析居民收入的差异,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方法。其特点:一是方法本身具有科学性,基尼系数的计算是将社会经济现象数学化了的办法,能从整体上反映居民集团内部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二是基尼系数反映收入分配的差异程度精确、灵敏,可以反映差异程度细微的和连续的变化。三是在经济工作中可以作为一个综合经济参数纳入国家的计划管理和宏观调控之中。四是基尼系数在国际上应用广泛,便于在实际工作加强横向联系比较,学习和借鉴外地区和国外的经验。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基尼系数已从改革开放初的0.28上升到2007年的0.48,2009年达到了0.496,2010年实际已超过了0.5,未来还有可能不断上升,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
(二)贫困形势严峻
2009年世界银行发布了一份名为《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群:中国扶贫议程的演进》的报告指出,中国官方贫困线标准偏低了。2008年年底之前,中国政府确定的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785元。该标准按照2005年的美元购买力平价约为人均每天0.57美元,而按照美元兑人民币现行汇率则只有人均每天0.31美元。这与世行推荐的人均1.25美元的贫困线相比,差距极为悬殊。1.25美元按现在6.8∶1的汇率水平相当于8.5元人民币,即255元月收入。中国目前的贫困线是2008年确定的,农村(人均纯收入)贫困标准为1196元,农村贫困人口为4007万人。2009年继续实施上述标准,统计局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3597万人。而中国将在“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将贫困标准上调到人均纯收入1500元,这比2008年、2009年1196元的贫困标准提高了25%。按照1500元的标准来计算,中国贫困人口将突破1亿大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贫困形势依然严峻!
(三)行业收入差距悬殊
30多年来,我国企业特别是广大职工和基层科技人员,为发展我国制造业、扩大对外贸易和开拓国内外市场都做出了很大贡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年来,财富却越来越多地向企业高管集中,而广大职工却没有相应提高收入和福利。从中国与发达国家小时工资水平比较看,中国大约是0.2美元左右,欧美国家大体上是25-30美元。这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竞争优势,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劳动力价格低估和扭曲的问题。全国总工会2010年4月发布的一个调研显示,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而资本所有者和政府占比却大幅提高。从1997年到2007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0%下降到39.74%;企业盈余占GDP比重从21.23%上升到31.29%,而在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中,证券业平均17.21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倍,其他金融业人均8.767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1倍,航空业人均7.58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而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国有行业的职工不足全国职工总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却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
近几年来,大企业特别是金融业领域高管与广大职工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特别是国企央企管理层自己给自己定的天价薪酬而造就的暴富者群体,已经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据统计,我国现有央企155家,央企管理层年薪动辄数十万、数百万甚至上千万,而大多数员工月工资一两千元,差距悬殊。如此巨大的收入差距,不仅严重脱离我国国情和基本收入分配原则,而且有违公平。
世界银行报告显示,美国是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则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4%的财富。中国的财富集中度甚至远远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
(四)国家和人民在财富占有上的不均等
按世界先进国家的理念,政府如果花不了那么多钱就不该收那么多税,百姓把钱交给政府是为了让政府把钱花到为百姓服务上。然而央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政府存款”项目下的资金额从1999年的1785亿元一路上升到2008年的16963.84亿元,猛增了9.5倍!20年来在劳动报酬和居民储蓄所占份额越来越萎缩的同时,政府储蓄率却在节节攀升,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0.95%升至20.57%,若加上预算外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及中央和地方国企每年的未分配利润,政府的大预算收入几乎占到了国民收入的30%。
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为83080亿元,比上年增加14562亿元,增长率为21.3%。我国的财政收入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但有的领导干部还说8万亿元不是小数目,但平均到13亿人身上,却相当“拮据”。
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在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已增长了87倍,而且近年来平均每年增长23%,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2003年已上升到19.03%,比日本、英国、韩国、法国、加拿大、美国分别高出16.65、14.84、13.97、12.53、11.93和9.13个百分点。2005年,仅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三项加起来就高达6000亿元,占国家财政收入的20%,相当于全民义务教育投入的5倍。我们的官民比已达到1∶26,从公务员与GDP的比例指标来看,我国公务员数量相对国民经济发展而言确实较多。尽管多年来为机构“消肿”做了大量努力,但至今仍未走出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的怪圈。
因此,表面看起来中国的储蓄率很高,但其中真正属于百姓的储蓄占比并不高,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07年我国企业储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从10年前的12%上升到23%,而家庭储蓄所占比重却一直徘徊在20%左右。
(五)中小企业和普通民众的盈利空间被挤压
由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对权力没有形成有效约束,腐败官员的涉案金额逐步上升,官员动辄贪污受贿几百万、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案件令人震惊。不少官员或通过审批项目和提拔官员大举敛财,或在各类企业中拥有干股分红,让拥有官股保护的企业获得暴利的同时,却使通过正常渠道办事的普通守法企业举步维艰,使社会的整体运行效率大大降低。
前些年的国有企业资产贱卖使许多有权者获得了暴利,而大多数工人失业或收入下降。近几年的土地买卖,也在不断上演少数人暴富而大多数农民被严重剥夺的过程。许多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失去今后的生活来源,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此外,股市也成了扩大贫富差距的工具。通过不完善的发行制度,公众投资者比大小不等机构的持股成本高出十几倍,超高市盈率发行使股市在成批制造亿万富豪的同时,却使亿万股民辛苦积蓄一生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这样的制度形成对一部分人明显的利益输送,而对众多股民、基民则构成财富掠夺,使大多数投资者的消费能力受到重创。
另据社科院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2008年开始实行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由于投资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基础设施行业,主要是资本密集型,创造的就业机会较少。由于更多资源流入强势企业和部门,对中小企业形成进一步的挤压。据统计,2009年上半年,占全国企业总数1%的国企获得全国借贷的91.2%,而民营企业仅获得8.2%。
(六)未富先奢
2010年5月底,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发布的《商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09-2010)》令人瞩目——截至去年(200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增至94亿美元,全球占有率为27.5%,并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仅次于名列首位的日本。预计未来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将占据全球奢侈品消费额首位。
改革开放30多年过去,中国成为奢侈品消费大国,这固然表明一部分人确实“先富”起来了,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但对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奢侈品消费世界第二未免过于超前。与奢侈品消费迅速增长相反的却是我国内需不振。虽然国家年年采取措施扩大内需,但是内需不振的趋势没有根本好转。这也说明了我国收入两极分化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