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境内的战国秦长城,后来被汉所利用,史载秦有增筑,“汉承秦制”。
在秦兼并六国期间,匈奴开始南下,进入黄河以南地区。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以武力最后统一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秦始皇命令将军蒙恬统帅30万大军出击匈奴。秦军主力由咸阳出发,沿黄河北进,迫使匈奴渡黄河而北遁,秦帝国大军一鼓作气“却匈奴七百里”。秦国收复黄河河套以南地区后,将黄河作为一道防御天险,并沿黄河修筑长城,徙军卒屯驻,加强对匈奴的防务。蒙恬还因地制宜,开始将战国秦长城向东扩张,并连接整修战国燕、赵长城,使三国长城连贯为一,形成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的军事防御工程,这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
黄河以南尽入秦帝国的版图后,随着秦帝国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张,宁夏境内的长城远离前线,失去了直接防御匈奴的前沿阵地作用。但长城属整体工程,宁夏段长城虽偏离边防线,但还处于防御匈奴第二道防线的战略地位。为此,秦兵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对固原境内的长城进行修缮,便于继续利用。有此防务,以后数年间,匈奴不敢南下秦北地郡管辖的六盘山地区袭扰牧马。
秦始皇当政时修筑长城,给劳动人民带来了灾难,长城又成了秦朝暴政的历史见证。宁夏民间也流传着类似“孟姜女”的故事。彭阳县的孟塬乡据说就是“孟姜女”的故乡。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故事,也向人们深刻地揭露了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在那个劳动工具极其简陋、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口基数又相对较少的年代,修筑万里长城实在是太难了,工程浩大、劳役繁重、生活条件艰辛是明摆着的事,修筑长城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一个贫弱女子能够哭倒一座长城,那显然是不可信的,不过其中隐约表达的却是劳动人民积郁心底的怨愤。孟姜女的大贞大烈展现了中华巾帼的古典风姿,她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优秀也是最典型的代表。
秦王朝的暴政决定了秦帝国的短命。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二世胡亥听信谗言,欲诛杀蒙恬,蒙恬被逼自杀,导致国内大乱。守卫在秦国北部边塞的士卒纷纷逃散,可谓“徙谪戍边者皆复去”,秦国北疆防务一片空虚。此时,匈奴正处于强盛时期。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冒顿单于开始加强内部组织,建立军政制度,东灭东胡,西逐月支,北服丁零,南服楼兰、白羊二王,实际上统治了漠北广大地区,并乘秦朝防务空虚,一举进占了秦的河南地(今河套一带),甚至势力及至先秦时修筑的旧长城一带,再次对秦朝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
秦朝灭亡,楚汉相争,都无暇北顾对匈奴的防御。此时,匈奴的力量迅速壮大,势力直抵朝那(今固原东南)、肤施(今陕西榆林南)等地,拥有作战兵力达30万人。西汉初立,国力薄弱,百业待兴,仍然对匈奴基本采取防御政策,还伴以当时人们认为耻辱的和亲之策对付匈奴。这时的秦长城又上升到防御匈奴的头道防线。到汉文帝时,仍以防御为主,但兼有军事反击。汉文帝三年(前177年)五月,匈奴右贤王扰掠河套以南地区和北地。六月,汉文帝派丞相灌婴发车骑8.5万余人反击,将匈奴逐出塞外。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冬,匈奴单于率骑兵14万人,突破长城防线,大举南下攻入北地朝那、萧关(今固原东南),北地太守孙卬为抗击匈奴而献身,人口、畜产大批被掠。匈奴还乘势东进,袭击并焚烧回中宫,前哨骑兵进到东距长安仅300里的甘泉宫。汉文帝急忙调动骑兵10万人屯驻长安周围以备匈奴进一步进犯。又以魏遫为北地将军,增强北地郡的防守。另派张相如为大将军,大举反击,双方20余万兵力激战月余,匈奴才渐渐不支,逃出塞外。
西汉后元六年(前158年)冬,匈奴3万人扰掠上郡(今陕西榆林南)等地,汉文帝令将军张武等领兵屯驻北地及其地要冲。由于西汉军队有备,加以不断出击,匈奴单于在西汉内地留驻一月多,再次远离了上郡、北地,撤回到塞外。汉军也只尾随匈奴出塞,不敢追击。
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增强,对匈奴采取主动攻势的策略。西汉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令将军卫青、李息等率兵出击匈奴,收复黄河以南的富庶土地,重新修复秦始皇时在黄河沿岸修筑的城塞,凭黄河天险设防。这次军事行动,不仅将匈奴逐出河南地,西汉中央军还乘胜在灵州境内架设桥梁,北渡黄河越贺兰山,挺进腾格里大沙漠,采取大迂回包抄战术,最后在今黑河流域同匈奴进行决战,创造了中国骑兵集团军远程奔袭作战的典型战例。
西汉元朔五年(前124年),匈奴右贤王扰掠朔方,卫青等率10余万大军,深入塞北六七百里,对匈奴进行外线军事打击。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夏,霍去病、公孙敖同时从北地出击,主动寻求战机迎战匈奴。霍去病独军挺进,过居延直达祁连山,打败匈奴。此役,标志着西汉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匈奴经过这次重创,再无力南下扰掠,北地、陇西、河西等地从此免除了匈奴的威胁。
匈奴虽然经过西汉的军事打击远遁漠北,但面对这个曾经强盛一时的民族集团,西汉并没有放松警惕,反而进一步加强了对匈奴的防务。宁夏全境虽然纳入中央版图,但宁夏仍然处于防御匈奴的要冲,西汉中央政权也就进一步加强了对宁夏的综合治理。
据文献资料记载,汉初,继续利用秦长城,被动实行对匈奴的防御。西汉元鼎二年(前115年),汉王朝确定了从东西两侧切断匈奴与别的少数民族联系,积极从正面防御的策略。太初三年(前102年)汉武帝决定在五原郡以外的高原上兴筑长城,作为防御匈奴南下的前哨阵地。由于这条长城兴筑在五原郡、朔方郡以外地方,也就简称为外城。相对而言,战国、秦汉时代在北地郡修缮维护的旧长城就统称为“内城”了。
汉代的长城是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主体建筑包括外城、内城两部分。外城属新筑,内城属修缮与维护。西汉修缮的内城,就包括宁夏境内南部山区这道古老的长城。汉武帝分别于元鼎五年(前112年)、元封元年(前110年)、元封四年(前107年)三次巡视北方,每次都来到宁夏,并将地处宁夏的长城防御工事作为视察重点。可见,宁夏不仅在战国、秦朝时期是军事要地,到汉代在军事上的战略位置也极其重要。
汉代城址遗迹遍布宁夏山川大地,长城沿线的城池布局更为众多而集中。固原城就筑于汉代,当时称高平县城,是安定郡的驻地,因战略地位的重要,被称为“高平第一城”。
汉代在长城沿线的附属设施和边防报警通信设施比之秦代更为完善。
汉代也有不少与长城有关的传说,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昭君出塞”了。昭君出塞,有可能就经过了宁夏地区。
王昭君,身为汉宫宫女,她远离了长安,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为她修建了坟墓,并奉为神仙。王昭君无愧于中华民族,是一位和平使者,是一位伟大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