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读讲传”活动自身有着无限的实践内涵和无穷的实践资源;此外,理工科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创造活力和对人文艺术素质提高的期待为“唱读讲传”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而构建“唱读讲传”活动长效机制,就是要充分调动上述有利资源,将理工科大学生的创造活力、殷切期待与活动的资源无限性结合起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作用,营造红色文化永在身边的氛围,编织红色文化永久传播的纽带,形成红色文化永恒传承的精神和机制。只有这样,理工科大学生开展“唱读讲传”活动才能从“作秀”的质疑中走出来,而成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理工科大学生乃至广大师生思想的罗盘和坐标,成为心灵的寄托和归宿,成为行动的指南和遵循,达到理工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知其然”、“信其道”、“践其行”。
二、实践路径
(一)第一课堂教学融入
挖掘课堂教学的可利用资源开展“唱读讲传”活动,将“唱读讲传”活动的开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在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发掘寓教于乐的良好教学形式,促进教学相长,形成乐教、善教、乐学、勤学、善学等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其一,将“唱读讲传”活动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生动化、形象化的教学方法。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精神,持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成效的现实需要。“唱读讲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形象化、大众化载体(即“唱读讲传”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理论化、体系化融合起来。这种融合,既能使教师所教授的思想政治理论形象化、具体化,赋予其文学艺术品格,又能使理工科大学生所开展的“唱读讲传”活动拥有理论的高度、形成一定的体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化“唱读讲传”活动的思想深度和广度;通过别开生面的“唱读讲传”活动,内化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识。在这种相互交融的情况下,达到两者的互相影响和互相促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采取课前五分钟“唱读讲传”,以朗诵、表演、歌唱、竞赛、微博原创/转发等形式形象生动地表达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后的心得体会或思考,从而进行“唱读讲传”活动的实践。充分利用“唱读讲传”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自的优势,拓宽两者互相促进、互相融入的途径,从而获得实效。
其二,将“唱读讲传”活动融入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就是要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动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全方位的提高;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相关专业的国际国内奠基人、知名专家学者的优秀事迹和感人经历,教育理工科大学生热爱本专业,关心历史发展动向,激发其专业上的探索精神。“唱读讲传”活动融入教学中,并非刻意套用,而是有意识地“融入”,将专业学习中所获得的科学精神与“唱读讲传”中彰显的人文情怀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以先进的思想影响学生,以先进的文化武装学生,从而达成理工科大学生能文能武的教育效果,促进“唱读讲传”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
将“唱读讲传”活动融入课堂教学,旨在发挥各自优势,整合有利资源,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活动的融入应坚持适度原则。不能为了开展“唱读讲传”活动或者借“唱读讲传”活动的名义,将整个课堂转变成“大合唱课堂”、“读经典课堂”、“故事会课堂”、“传箴言课堂”等,否则课堂教学就失去了独立性。总而言之,课堂融入“唱读讲传”活动,就是要打造具有文化内蕴的独特性的课堂,而非失去了独立性的课堂。
(二)第二课堂品牌打造
第二课堂是理工科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广泛猎取知识、锻炼才智的载体,更应该成为“唱读讲传”活动开展的重要阵地。理工科大学生开展“唱读讲传”活动的第二课堂,一般用于开展学生活跃、参与广泛的团学活动或者红色主题突出,理论学习比例较大、组织纪律性强的党组织活动。“唱读讲传”活动的长效开展,就需依靠第二课堂这一重要阵地,打造活动品牌,形成活动文化,彰显影响力。
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分为党的活动、团学活动和其他课外活动等。“唱读讲传”活动的开展,需要依托第二课堂,分别渗透进入上述活动区域,在各个区域形成一定影响力,再通过区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各自影响力汇聚成更为广泛的吸引力。在党的活动中,“唱读讲传”的开展能够丰富活动的内容,同时提升了党组织的文化内涵。理工科大学生中的基层党组织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将“唱读讲传”的个别子项活动提炼出来,作为自身的特色活动进行精心组织,作为提振基层党组织的“精气神”有计划地打造精品,从而形成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在团学活动中,“唱读讲传”活动的形式可以更为多元化,形成系列化。在团学活动中,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诸如“唱读讲传”知识普及竞赛、“唱读讲传弘扬红色精神”的文艺竞赛、“唱读讲传”校园形象大使选拔赛、“唱读讲传”原创作品比赛、大学生“唱读讲传”进乡村(社区)等活动。这类团学活动可以定期化、常态化、长期化,从而在一定的时空里形成群体性的期待,在长期的时空里形成品牌的影响力,进而带动其他团学活动的发展。
在第二课堂开展“唱读讲传”活动中,应注意构建起各种机制,以充分发挥活动负责人、组织者、参与者各自的职能和作用。党团组织的负责人(主要是教师)应自觉把握活动的主控权,用好活动的主导权,适度体现自身的示范作用,以使理工科大学生能够明确整个活动的主题、目的和意义。利用第二课堂所开展的“唱读讲传”活动应注意强化组织性以及党团学生干部的领导力和执行力,扩大活动的参与范围和覆盖面,彰显理工科大学生的参与精神;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导向性,切实有效地体现“唱读讲传”活动作为理工科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地位;不断创新活动开展的思路和形式,搭建活动开展的多样平台,构建活动开展的效果评价机制;应鼓励理工科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唱读讲传”作品原创,并为原创作者施展各自在“唱读讲传”中的才华搭建具有影响力的平台;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奖励机制,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在第二课堂及课外参与“唱读讲传”活动的积极性。上述的目的正在于形成理工科大学生利用第二课堂及课外参与“唱读讲传”活动的长效机制。
(三)网络专题运作
当今信息社会,计算机互联网络的普及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变迁(不仅仅是变化)。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唱读讲传”活动,既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唱读讲传”活动的阵地建设,又可以利用网络加大“唱读讲传”活动的宣传深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