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环境
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有赖于先进文化的引导和支撑。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以反映师生共同价值观和信念的校园精神为核心、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明确提出:“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高等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来说,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进取的创造精神,明确的社会责任感,人际交往中的宽容与合作精神,都需要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来实现。但由于理工科院校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导致理工科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对薄弱,学生的人文素质偏低。强化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于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显得尤为必要和关键。因此,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校园和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必然要求。
理工科大学生校园文化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构成及功能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指的是生长在高等教育环境下,为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的,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特色、传统并反映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各种物质形态、精神形态、制度形态、行为方式和活动的总和。所以,校园文化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不是单一的、杂乱无章的,而是多元的、有序的。校园文化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综合形成的复合体。从总体上讲,大致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第一,物质文化层。即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外在体现,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最外层,主要包括校园自然环境、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活动场所、绿化和文化传媒设施等校园校貌各个方面所形成的环境文化。物质文化层虽然是校园文化的表层,却是学校形象、价值构造的物质依托和外在形象展示,也是师生员工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一个学校的校园物质文化,渗透着这个学校的精神特色和文化传统。
第二,行为文化层。即行为规范文化,即由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中所表现出来的,既有明文规定的显性文化,也有约定俗成的隐性文化。显性的行为规范文化是指学校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公约守则、道德行为准则等,即学校的校训、校规、校纪等,具有强制的刚性约束力。隐性的行为文化是指全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实践中传承积淀而形成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礼仪风俗等,是被学校成员在潜意识中默认、约定俗成的文化形态。行为文化体现在师生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道德心理、言行举止、接人待物、作风习惯上,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和感染性。
第三,活动文化层。活动文化包括各种教学科研活动、课外文化活动、组织管理活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各种具有学校特色的传统礼仪庆典活动等等,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层面。这些活动不是杂乱无章、随意举办的,而是围绕着一定的主题、方针,体现着学校的精神理念,并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开展的。它是师生员工的行事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形象、学校精神和价值观的折射。
第四,精神文化层。即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精神特质,包括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精神、管理哲学、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道德情感等内容,集中反映了一所大学的特殊本质和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其中本质的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正是根据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才形成了学校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最内在的和本质的东西,它渗透在校园物质文化、行为活动文化、制度文化之中,又决定着校园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活动文化的发展方向。
校园文化的这四个层面是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物质文化是最外层,是校园文化的基础;行为文化和活动文化是中间层,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保证;精神文化是核心,是校园文化的本质。它们相互影响、并行发展,共同构成校园文化的完整体系。
(二)校园文化的构成及其功能
校园文化属于社会大文化系统中的一个亚文化系统,其内容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校园物质文化。它是校园文化赖以生存并求得发展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环境以及各种社团组织等;二是校园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各种社团的章程、师生的文化价值观念、人生价值观念、道德价值观念、生活观念;三是校园行为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主要指师生的行为趋向和行为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风、学风、教风、班风。校园文化作为具有一定能动性的有组织的整体,其内部各要素之间,要素与整体之间,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物质文化的创造、精神文化的孕育、行为文化的选择,都无不受到系统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作为校园文化系统的外部环境也无一不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校园文化系统应当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校园文化在高校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第一,育人功能。这是校园文化最重要、最根本的功能。它包括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教育,高尚情操的陶冶、个人兴趣、爱好特长和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以及知识面的扩展,是学校第一课堂的补充。高校中普遍兴起的社团活动,如文学欣赏、书法讲座、辩论赛、演讲赛、知识竞赛、歌咏比赛等,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作为校园文化拓展、延伸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创造力,加速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第二,导向功能。学校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校园文化的内容、方式以及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均是学校精神的具体体现,对青年学生有着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深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格、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如高校普遍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讲座、道德系列讲座、学生心理咨询,理想、奋斗、成才的讨论会和辩论会等等,这些活动倾注了学生对自身价值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求,吸引着众多的学生。举办的党章学习小组、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等形式的活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学生在思想政治上追求积极进步的要求和愿望。作为校园文化拓展和延伸的勤工俭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青年学生的踊跃参与,也激发了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引领着他们不断迸发出旺盛的学习激情和创造力。
第三,调适功能。校园文化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进行社会化转变的通道,它以变通了的、能被大学生接受的行为样式和规范促进他们逐步学习社会规范、人际交往技能和书本以外的知识,并经受各种成功与挫折的考验。校园文化的调适功能还表现在缓解与减少大学生的重大越轨行为。青年学生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好冲动,他们十分好动而又难于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这种特征使青年学生很容易以激烈行为来释放他们青春的能量并导致越轨。校园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将不正当的越轨行为的宣泄转移到有益的活动形式上来。
二、构建理工科大学健康校园文化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构建理工科大学健康校园文化的研究背景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各种意识形态先后涌现,受到西方思潮的一些影响,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冲突,使得在校的年轻大学生失去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中国传统文化更是面临着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困难。
3.很多理工科的学生在高中时期因为文理分班,所以传统文化素养不高,在大学的学习中由于受到学科专长的影响,人文素质、艺术素养缺乏。加上理工科高校文科院系比较少,而且对文科类的学科建设不是很重视,导致所形成的校园文化理工科的气氛很浓重,让大学校园看起来更像座工厂。加强理工科的大学校园文化,可以起到平衡文理特点,使得理工科的大学校园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二)构建理工科大学特色校园文化的意义
1.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胡锦涛主席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学校教育应把育人放在首位。通过构建校园文化,可以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进而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性,使得他们能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和谐,具有协调、融洽、合作等意义。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和谐关键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学校这个范围上讲就是学生之间的和谐、老师之间和谐、师生之间的和谐。从宏观上也可以说是人与学校这个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学生间的和谐相处,老师间的和谐相处,与学校环境的和谐相处,从整体上构建了我们的和谐校园。
3.陶冶情操,促进理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很多的压力,一旦这些压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就会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众所周知,理工科大学男生偏多,部分男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别人交流,存在心理疾病的隐患;当代的大学生的个性比较喜欢争强好胜,无论什么事情都希望做得比别人更好,一旦受到一些挫折也会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一些困扰着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借助国学中一些经典书籍来释怀,比如开办国学经典读书月及国学经典导读讲座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教授孔子、孟子等古人的相关思想,来指导学生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处理因人际关系的不当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在学习这些文化精髓的过程中得以很好的疏导。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向上的、健康的校园文化将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依托校园文化优化艺术素质教育环境的可行性及切入点
一、依托校园文化建设,优化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环境的可行性
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工作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方面与校园文化是相互渗透的,校园文化成为优化理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环境的重要载体,是由其自身的特征功能所决定的。因此,依托校园文化来优化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环境是可行的。
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参与特征。作为广义上的校园文化,它所涉及的范围是全方位的。从校园文化的主体看,既包括学生,又包括教职员工;从形式上看,既包括丰富多彩的各种具体活动,又包括更深层次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以及文化育人等教育方式;从内容看,既包括精神文化的培养,又包括校园布局设施、规章制度等对人的风貌有较深影响的物质文化建设。广义上的校园文化,客观上决定了它广泛的参与特征。理工科高校能够依托校园文化建设,调动广大大学生的积极性,开展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