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全世界计算机和通信业的专家学者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第一届国际计算机通信会议,就在不同的计算机网络之间进行通信达成协议,会议决定成立Internet工作组,负责建立一种能保证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标准规范(即“通信协议”)。1974年,著名的TCP/IP协议(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络协议)研究成功,电脑商纷纷将TCP/IP的通信标准纳入其产品中,使得网络间的通信更为畅通。由于网络上的电脑不会因不同品牌而无法沟通,计算机互联的主要障碍扫除了,大发展的时期随之到来,因特网的规模呈指数级增长。1979年形成新的网络协议TCP/IP(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Internet一词正式出现,1982年美国国防部命令所有连入网络的计算机必须采用IP协议(即Internet协议)互连,这也是今天国际互联网叫Internet的原因。因为,TCP/IP协议产生以后,计算机之间可以实现互联、无论是在同一城市的,还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无论是美国的产品,还是英国、法国或者日本等国家的产品;无论是IBM电脑,还是Compaq电脑。也就是说,TCP/IP协议产生以后,计算机网络真正地实现了国际互联。
1983年,美国国防部通信署DCA(Defense Communication Agency)将ARPAnet分成了两个独立的网络:一个仍叫ARPAnet(用于进一步研究),一个叫MILnet(用于军事通信),但是这两个网络并非独立而是互连互通的,他们之间仍可以通信和资源共享。1985年,美国国家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undation)为了使科研人员可以共享以前军方只为少数人提供的超级计算设施,专门出资在全美建立了五大超级计算中心,并于1986年建立了一个称为NSFnet的高速信息网络。该网络互连了NSF的所有超级计算机,并连入了ARPAnet。这样NSFnet取代了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NSFnet面向全社会开放,使Internet进入了以资源共享为中心的实用服务阶段。从此,Internet在美国和全世界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今天家喻户晓的因特网。之后,世界各地网络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微机局域网更是成为办公自动化和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的必备工作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网络相互连接,规模逐渐扩大,最终形成覆盖全球的国际互联网。
因特网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在因特网的产生过程中,分组包交换技术、TCP/IP技术、WWW和Mosaic、浏览器技术以及电邮技术、电子公告板技术等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经过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因特网成了军事、科研、教育和培训的有力工具,因特网为人际交流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网络的发展非常迅速,用户范围指数级增长,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商业部门以及各政府部门、军队、政党等,从公司、团体到家庭、个人,几乎“一网打尽”。网络的发展是人类继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又一次巨大的技术革命,它必将引起全球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尤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与生存方式,它突破了传统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网络世界。“天涯尽在咫尺”的童话变成了现实。这一切都昭示着人类正在进入网络化时代。如果说,手推磨是农业社会的标志,蒸汽机是工业社会的标志,而互联网可以说是知识经济型社会的技术标志。
20多年来,因特网已陆续为用户提供多种服务,大多数服务是免费提供给上网用户使用的。互联网强大的服务功能主要包括:电子邮件(E-mail)、远程登录(Telnet)、网络新闻(Usenet News)、文件传递(FTP)、网络浏览(WWW)、阿奇(Archie)、电子公告板(BBS)、在线数据库(on-Line Database)、综合文件系统、连线导线系统、多人交谈系统、图书馆查询、多人游戏等。借助网络,使用者可以到各大图书馆搜寻信息、下载数据及软件、与网络上各式主题的讨论组交换意见及心得。网络为人们的行为、思维乃至社会结构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形式,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社会推动作用。
从网络发展过程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代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第二代以储存转发技术为基础,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第三代是以Internet为代表的使用分层结构技术的互联网。未来第四代网络将可以同时承载多种媒体为特征。网络不仅是一个个用计算机互相连接的传载信息的媒体,而且是一个个庞大而实用的信息源。
(二)互联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
我国于1986年开始建立国际联网试验,从1987年9月20日,钱天白教授发出的我国第一封电邮,“越过长城,通向世界”,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开始,到NCFC的建立,到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我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1995年中国互联网接入和服务面向社会正式开放,网络在中国开始迅速发展。我国的因特网接入问题和内部网建设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因特网的联通,使我国的因特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最初的NCFC——因特网主要在两所大学和中科院被使用,到今天九大网络——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金桥网(CHINAGBN)、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长城互联网(GWNET)、中国联合通信网(UNINET)、中国网络通信网(CNCNET)、中国移动通信网(CMNET)、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网(CIENET)的建成,我国网络用户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分布在各行各业。
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其巨大的潜力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地了解、利用互联网络,关于互联网络的各种宏观、微观的统计调查资料和这些调查本身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诸如我国上网计算机数、网民数、用户分布、域名注册等方面的信息对于我国的政府、企业动态掌握网络在我国的发展情况,提供决策依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基于此,1997年原国务院信息办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英文简称CNNIC)工作委员会研究决定由CNNIC联合我国的几大互联网络来实施这项统计工作。中心从1997年开始到1999年,每年发布一次我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从2000年起改为每年发布两次我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至今已经发布了23次,揭示了我国互联网发展概况。
2009年1月1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网民规模较2007年增长8800万人,年增长率为41.9%。中国网民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宽带网民规模达到2.7亿人,占网民总体的90.6%。手机上网网民规模达到11760万人,较2007年增长了133%。农村网民规模增长迅速,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人,较2007年增长60.8%,增速远远超过城镇(35.6%)。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中,西部省份网民增长最快,网民增速达到52%,远远超过中部(40.6%)和东部(39.3%)地区。我国的IPv4地址资源依然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达到181.273.344个,较2007年增长34%。尽管IPv4地址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依然赶不上我国网民的增速,加上服务器、路由器等其他互联网设备上的对IP地址的占用,IPv4地址在我国的紧缺局面非常严峻。截至2008年底,中国的域名总量达到16826198个,较2007年增长41%,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
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通信、网络技术正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以多媒体及其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体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写道。信息高速公路最大的益处将来自于它在教育中的技术应用。多媒体及其网络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教育的结果,不但会引起教育的时间与空间表现形式的变化,还必然引起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这三个教育基本要素之间发生实质性与结构性的变化,从而导致教育模式的彻底革命。
(三)网络的特征解读
1.数字化。就是将各种复杂多变的信息,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为这些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模型,最后转变为一系列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二进制代码,实现信息在计算机内部的储存和相互之间的传输。数字化将现实事物的千差万别、林林总总的信息转换为可以被计算机识别、储存、传输的统一的数字信息“比特”(Bit),从而使信息传播的形式和储存的空间得以拓展。由于有了数字化技术,网络得以通过特殊的介质储存信息,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集传统媒体之所长,真正实现了多媒体汇集,使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网络呈现在世人面前。
2.开放性。通常,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会受到班界、地域、人际关系、社会地位、行业、人的素质等因素的制约,信息交流总呈现一定的封闭性。然而网络在技术上第一次完全克服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使得信息传播真正实现了全天候、全空域、超国界、超语言、超意识形态、超学科进行,保持了高度的开放性。
3.交互性。传统媒体有一个特点,就是信息传播的单向性,信息由发布者制作并提供,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发布者和受众之间是阻隔的,发布者不能够根据受众的兴趣和要求来提供信息,也不能够立即从受众处得到信息反馈。而网络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它利用交互式通信的优点传播信息,使人们在吸收信息时有更大的选择性和主动性,信息发布者也可以直接从受众的每一次选择中得到信息反馈,增强了信息发布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有利于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真正实现信息互通、心有灵犀。网络正是在信息的无限提供和用户的一次次点击回应中得以迅速发展。
4.即时快捷性。与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相比,网络集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报、电话、传真诸手段的优势于一身,它能够以光和电的速度完成信息快速、及时、同步传播,比传统媒体更灵敏更快捷,使人们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正因为如此,自从网络诞生以来,战争状况、比赛消息、事件进展的报道,甚至丑闻的披露,都为网络所折桂夺冠,传统传媒无法与其争宠夺势,只好依托网络寻求自身的第二个春天。
5.信息海量。随着信息储存和传播方式发生改变,信息储存的空间被大大缩小,一个汉字只占2个“比特”,一个图书馆的藏书用薄薄的一张光盘就可以轻轻松松装下,庞大的实物可以转变为计算机屏幕上逼真的三维图像,遥远的信息可以瞬间展现在眼前,天文地理、历史现实未来无所不包。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交互功能将大大增强,网上信息的共享程度将大为增加,这将使网上信息如太平洋的水,显得海量无限。
6.高自由度。人们在网上的行为选择和意思表达几乎不带任何强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在网络延伸所至的任何地点、任何时间索取自己所需要的国内的、国外的、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任何信息,也可以同样输出信息,表达自己的观点,享有选择的高自由度和行为的强烈自主性。网络高自由度把人们从现实世界的全面规范约束中解放出来,一方面给人带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感,另一方面又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人们感受到了这种超自由所带来的无措、彷徨,甚至惊恐。这种震撼甚至可以类比于社会制度的变迁所引起的心理动荡。社会对网络带来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难以立即作出常态反应,将有一个较长时期的适应过程。
7.平等性。在网络平台上,各主体都以相互区别的数字代号平等存在,平等对待,平等交流,喜欢了多聊几句,不喜欢则马上“拜拜”,甚至摔门而去。这里没有身份、地位、金钱的区别,甚至最起码的男女之分,大家都脱离了现实社会的种种角色,成为心理上完全平等的网民。平等交往是网络社会最重要的特征和原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