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207800000005

第5章 用兵纪实

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英雄。他曾在非洲率领军队打败了“沙漠之狐”德军元帅隆美尔。

毛泽东和他很谈得来,曾三度同他握手,还一起回顾了各自的军事生涯。

在1960年的会见中,毛泽东说:“你有35年军龄,你比我长,我只有25年。”

蒙哥马利自豪地纠正说:“我有52年了。”

毛泽东也不示弱:“可是我还是共产党的军事委员会主席。”

坦率的对话,不难看出两个统帅对自己的军事生涯都特别珍惜和自豪。

一年后再次相见,蒙哥马利也再度询问:“在这许多年打仗的时期,主席有没有亲自在战场上指挥作战?还是说主席主要还是在上面指挥?”

毛泽东回答:“22年中,有十几年在战场上指挥,有4年当全国的统帅。”

蒙哥马利或许是明知故问:“主席有没有军衔?”

毛泽东的回答显得漫不经心:“他们要给我军衔,我不要。”

一个统帅竟然不要军衔,蒙哥马利似乎感到不可思议:“主席不想当元帅?”

毛泽东回答很干脆:“将、校、尉都不要。”

不想当元帅的毛泽东,却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大元帅。

只不过在1954年评军衔的时候,他拒绝了大元帅的称号。

孕育中国大元帅的土壤,是中国大地东南罗霄山脉中段一片峭险峻拔的群山,人们称它为井冈山。

多少年来,这里虽然雄伟,却很荒凉。

1927年冬,毛泽东率领一彪人马上了山,同这里的“山大王”王佐、袁文才合兵一处。

翻过年来的1928年4月,一支以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和前敌委员会书记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在井冈山打出了自己的旗号,不久改为中国红军第四军。

这里开始成为一片雄伟而热闹的天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在这里燃起星星之火,井冈山成为了哺育未来新中国的一个摇篮,一个鲜明独到的“路标”。

再往后,伴随着隆隆的一声炮响,催生出诗人毛泽东的一首《西江月·井冈山》,又让这片天地化作了永恒。

从毛泽东成为马背诗人的第一天起,他的诗词,便成为了他领导的战事的真实记录。

而他早期的用兵纪实之作,大都是描写守山固寨、反击“围剿”的历程。

朱德和毛泽东,也被那些要“围剿”他们的国民党军队诬称为了“匪首”。

就连国内其他省份闭塞的穷乡僻壤的土豪乡绅们,也有许多人知道赣省出了让人胆寒的“朱毛”。不过,他们所了解的还只是:“所谓朱毛者,姓朱名毛,字赤匪,江西人也。”

当时远在上海的党中央的一些领导人,对这种表面看来太传统的造反方式,也不大适应。他们说朱德、毛泽东的搞法,只是替农民打抱不平的“梁山泊英雄侠义的行为”。

毛泽东则自嘲地称自己做了“山大王”。

这位“山大王”,在山里写的第一首诗,说的是1928年8月反击国民党军队第二次“会剿”中的黄洋界保卫战。

黄洋界是井冈山的五大哨口之一。这里山高岭陡,仅有的一条羊肠小道在峭壁间环绕,用石头垒起来的哨口设在两峰之间。山顶上云雾弥漫,在头上飘浮的白云似乎伸手可接。

放眼望去,山下一览无余。极目处,是罗霄山脉的各个峰头,此起彼伏,好像整个世界都被这连绵不断的千峰万岭占据着。

黄洋界,实在是一个安营扎寨,易守难攻的好去处。

却说1928年7月初,朱德和毛泽东分别率红四军主力下山袭敌,山上守军不足一营。湘赣两省之敌以四个团的兵力,分两路对井冈山进行“会剿”。

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

井冈山根据地面临着第一次大危机。8月30日下午4时左右,敌人发起了最后的总攻击,驻守在黄洋界的红军以仅有的一门迫击炮向敌人集结攻山的部队轰击。当时只有三发炮弹,不料前两发炮弹都因受潮没有打响,所幸的是,最后一发终于在敌群中炸开了。

敌人以为红军主力已经回山,连忙在当夜撤走了。

黄洋界上这唯一的一声炮响,挽救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使毛泽东下山前不得已而为之的“空城计”获得成功。否则,红军便将失去立足之地。

9月8日,朱、毛率红四军主力回山,听说黄洋界保卫战取得的胜利,兴奋异常。毛泽东自然涌动起诗情——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诗人写了一场他并未亲眼所见的战斗。他用《西江月》的词牌,为这首词起了一个凝重而固化的名字——“井冈山”。

卓越的诗人,他的使命,不仅仅是写境,还要造境,乃至一挥笔,就是他自己的世界。

诗人毛泽东已今非昔比,他开始营造自己独有的世界。

旌旗、鼓角、围困、壁垒、炮声、宵遁……这些描写战争的常用词汇,开始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出现了。

是英雄必有豪情豪情从来成就英雄。于是,便有了“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在毛泽东笔下,战争不是书生们想象的场面。

笔与剑在交叠,文人与战士在凝结,诗人与军事家开始契合……

在毛泽东笔下,摹景抒情不再空泛,他的诗风转入了纪实。

后来人们说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和战争的“史诗”,无疑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20世纪30年代初,在上海的鲁迅,辗转读到了这首词。他对地下党员冯雪峰说:“颇有山大王的气概。”

1934年1月,冯雪峰来到了江西中央苏区,把鲁迅的这个评价转告了毛泽东。毛泽东听后哈哈一笑。看来是“心领”了。

这是人们知道的鲁迅对毛泽东诗词的唯一评论。

其实,黄洋界保卫战,无疑是一局险胜之棋。无论是毛泽东,还是红军官兵,都联想到了《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于是,在山上开的庆祝晚会上,官兵们编演了一出京剧,就叫《毛泽东空山计》。

戏里有这样一段唱词——

“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举目抬头来观看,原来是湘赣发来的兵……你既来就把山来进,为何山下扎大营?你莫左思右想心腹不定,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你来,来,来!我准备着南瓜红米,红米南瓜,犒赏你的三军;你来,来,来!请你到井冈山上谈谈革命。”

当然,这只是戏里才有的轻松夸张。

为了宣传,为了鼓舞士气,自然是“言胜而忌败”,突出毛泽东“用兵如神”。

事实上,人们始终有一个疑问:从未学过军事的毛泽东,为何能自如地统兵打仗?

就连毛泽东那些远在上海、广州的老朋友,在国民党报纸上读到“朱毛”在井冈山上的军事活动消息,也感到惊讶,他们对这位完全是书生形象的故人如何能指挥军队纵横驰骋,一时感到难以理解。

其实,毛泽东从书生到军人,从政治家到军队统帅,虽然没有一道万里长城相隔,其间的过渡和转变,却也十分的不易,甚至是外人很难体会到的。

听听毛泽东上井冈山之初是怎样说的:“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我不是武人,文人只能运笔杆子,不能动枪杆子。”

的确,一位跟随毛泽东上井冈山的老将军回忆,他只看见毛泽东挎了一次枪,从此不再摸枪。

听听毛泽东在1964年是怎么说的:“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去搞军事,去打仗。后来自己带起队伍打起仗来,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打了一个小胜仗,接着又打了两个大败仗。”

毛泽东说的“两个大败仗”,一个是1928年5月,他让随朱德上山的几千湘南暴动农军返回湘南打游击,结果一去便被敌人击溃。一个是1928年8月,红四军主力再去湘南,导致著名的“八月失败”。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正是发生在“八月失败”之际。

毛泽东接着说:“这两次失败后,我们总结经验。”

毛泽东在延安和当年参加井冈山斗争的部分同志合影(1938年)

毛泽东的总结,有一副他当时撰写的对联为证——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这是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兵法”。

毛泽东从书生成长为军事奇才的秘密,在于他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并且“不贰过”。

中国革命军事斗争的需要,把这位不愿带枪的文人推到了革命的“山大王”的位置,进而成为红色军队的统帅。

1936年,毛泽东回忆起“逼上梁山”以后的军事斗争,有一个精辟的总结——

“从游击战争开始的一天起,任何一个独立的红色游击队或红军的周围,任何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周围,经常遇到的是敌人的‘围剿’。敌人把红军看作异物,一出现就想把它捕获。敌人总是跟着红军,而且总是把它围起来。”

所以,“十年的红军战争史,就是一部反‘围剿’史”。

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常常在敌强我弱、“围剿”和反“围剿”的较量中得以展示。

犹如两块燧石剧烈撞击,一定会迸出炫目的火花,毛泽东的诗情才华,也常常在充满压力和张力的斗争环境中得以不可遏止的闪耀。

1929年初,毛泽东和朱德率红军主力离开了井冈山,从此转战赣南、闽西,逐步开辟了一大片根据地,即后来的中央苏区。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中央苏区遭遇国民党军队一次又一次的“围剿”。

1930年底,国民党军队集中10万兵力,以张辉瓒为前敌总指挥,开始对根据地分进合击。红军在江西创建根据地以来遭受的第一次规模浩大的“围剿”开始了。

大敌当前,朱德、毛泽东还是用老办法:诱敌深入。主动退回根据地腹地,搞内线作战。毛泽东派一小支部队去引诱张辉瓒,要求是“只许败,不许胜”。

这样的战法,一直把张辉瓒的部队引到了江西永丰县的龙冈。

1930年12月30日那天,龙冈一带下起了濛濛小雨,大雾弥漫。红军主力趁雾埋伏,歼敌先头部队一个师,活捉了张辉瓒。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一人一马也没让逃掉。”据说,发现张辉瓒的时候,他正躲在灌木丛里换士兵的衣服,裤子还没有来得及换上。这条裤子后来曾专门送到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期间的战利品展览上展出。

第一次反“围剿”就这样快捷利索地胜利结束了。

毛泽东在一首词中依然是纪实般地作了描述——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这首《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还只有上阕,就已经写到把张辉瓒捉住了。

不过,南京国民党政府很快就为这首词的下阕送来了素材。

1931年2月,何应钦指挥20万人马,布成700里的弧形阵线,严密包围,步步为营,向中央苏区推进,其势汹汹。

毛泽东便有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的下阕——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词向来便于抒情,而不长于记事。这首《渔家傲》却是典型的用兵纪实,语言直白,不用任何雕饰。诗人省略了繁复的战斗描写,直接写张辉瓒的被捉。

“齐声唤”,看来是先听到战士的高喊,不知怎么回事,细一听,原来是“前头捉了张辉瓒”,诗人显然是在后面指挥时听到这一捷报的。由此渲染出战士们的兴奋之情和疾速进军的行动特征。

“不周山下红旗乱”,则是30年后毛泽东以从容的时间和心态来咀嚼这场战争时,改写出来的句子。

相传远古时期,有一个叫共工的人,敢于挑战权威,同当时的颛顼争夺帝位,不惜以自己的头颅,去碰撞不周山,结果,折绝了天柱地维,使山河改变了形貌,日月星辰也换了位置,于是,旧的秩序被破坏了,新的秩序出现了。

在毛泽东看来,共工并没有死,他是胜利的英雄。

眼前的红军,不正是以“天兵怒气冲霄汉”的英雄气概,进行着一场针对强大旧秩序的伟大挑战吗?他们也像共工那样,充满着献身精神,也充满着悲壮的诗情。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现代的“共工”们打的第二次反“围剿”战斗,不但胜利了,而且胜利得依然是那样的干脆利索。

何应钦指挥国民党军队20万人马“围剿”根据地时,汲取第一次“围剿”“分进合击,长驱直入”的失败教训,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紧缩包围”战术,从江西吉安到福建的建宁长达700里的战线上,从东往西布成一条弧形的阵线,向根据地步步推进。

毛泽东采用的依然是调动敌兵打伏击的老办法。红军在江西吉安的东固一带,秘密埋伏了25天,在5月16日那天,出其不意地对来犯之敌发起攻击,全歼敌人一个师。接着,转入反攻,由西向东横扫700里,16天中打了5个大胜仗,歼敌3万余人。

毛泽东后来称这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他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也写得痛快淋漓——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古代写战争场景的诗人,多是一介书生。出色一点的,也多只是一员战将。

在刀光剑影中奔突的诗人毛泽东,不只是战场的亲历者,不只是一般的战场指挥者,作为一方的统帅,他常常还是整个战役的导演者、策划者。

于是他有了和古代战争诗人不同的感受——“枯木朽株齐努力”;不同的视野——“七百里驱十五日”;不同的气魄——“横扫千军如卷席”;不同的诗趣——“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这首《渔家傲》,也同前面那首一样的直白。

“枯木朽株齐努力”与“雾满龙冈千嶂暗”相呼应,有些斩木为兵的味道。

“飞将军自重霄入”则同“天兵怒气冲霄汉”相衔接,生动写出红军如神兵天降的态势。

“七百里驱十五日”则如“前头捉了张辉瓒”一样,明明白白的纪实,没有任何雕饰,却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抒发。

第二次“围剿”结束不到一个星期,蒋介石便开始筹划第三次“围剿”。这一回,他决心亲自出马了。他心中显然存有一个大疑问:当年耍笔杆子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代理部长,哪里学来这等打仗的本事。

1931年6月,蒋介石亲任总司令,率30万人马,采取“厚集兵力,分路围攻,长驱直入”的新战术,意在寻红军主力决战。

3万红军主力四面受敌,可以回旋的余地仅方圆几十里。毛泽东亲率主力从敌军结合部实行穿插,竟在蒋介石的眼皮底下突破重围,然后从后面打一个措手不及。毛泽东为这一战法取了一个兵书上无法找到的名字——“钻牛角尖”。

古人说:行非常之事,得非常之功。

这一战,打得很险,也更精彩。

可毛泽东却没有写诗。

这时候,他在党内的地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开始受到党内“左”倾路线的排挤和打击。

谁不希望脚下的道路平坦,然而坎坷更能使意志顽强,才华横溢。

正是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造就了政治家毛泽东。

正是革命战争的严酷悲壮,造就了军事家毛泽东。

也正是战争生涯的惊涛骇浪,造就了诗人毛泽东。

同类推荐
  • 世界十大股神

    世界十大股神

    2007年,中国股市以逼空式的上涨不断改写着各项新的纪录,股指、成交量、开户数屡创新高。在这一轮气势如虹的上涨过程中,全国上下掀起新一轮“全民炒股”的热潮。殊不知“股票有风险,人市需谨慎”,著名的科学家牛顿在1720年炒股赔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其实,技巧和方法因人而异。这本书将通过对世界十大知名股神炒股方法和投资技巧的介绍来告诉大家如何制定一套屡试不爽的炒股圣经。
  • 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本书介绍了各个时期最优秀的作家,透过他们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或是学习他们的成败之道,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 未来无限可能:林书豪给你的10堂人生启示课

    未来无限可能:林书豪给你的10堂人生启示课

    “林书豪的崛起是一个伟大的传奇故事,这甚至已经超越了体育本身的意义”。美国总统奥巴马这样评价林书豪的疯狂表现所带来的“linsanity”。林书豪的崛起当代最好的励志故事,我们可以从他身上看到很多成功人士的特质,从他的身上发现值得自己效仿的闪光点,每一个年轻人都可以从他的经历中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六

    中国历史名人传记——中国历史名人之六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的政权,建立了宋朝,历史上称为北宋。北宋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手工业生产有了显著的进步,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显著的。火药兵器的出现,罗盘针在航海上的使用,毕昇活字印刷的新创造,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它们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 中国古代宰相传

    中国古代宰相传

    宰相在历史政治舞台上一直扮演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他们几乎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相权的大小,无不直接影响政治局势能否稳定,天下能否长治久安,从历史发展的大体形势看,相权重,国势强;相权轻,则国势弱,因而了解了宰相的历史,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那个时代的历史;也就关注了历史。为此,编撰了《中国古代宰相传》一书。本书汇集了先秦至清朝的著名的宰相。
热门推荐
  • 洞玄灵宝五感文

    洞玄灵宝五感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在火影开排位

    我在火影开排位

    冯因玩山寨版的火影荣耀,结果手机爆炸,穿越到火影世界,成为了漩涡一族的骚年,还附带了排位系统。冯因:这尼玛好真实,我再也不想玩排位了!系统:不行,请宿主加油,到达黄金段位!
  • 宠女无度:一晌贪欢

    宠女无度:一晌贪欢

    幼时一场火灾毁了她精致如瓷娃娃的脸,却还给她一个宠自己入骨的“爹地”。她生性懦弱遭人欺负,他却愿意把她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下不让她受到外界一点的舆论。当他们两情相悦却遭到百般阻挠,离别,孤独,重逢。再度回来的她还是当初的她吗?“欢颜欢颜,爹地希望你永远有欢乐的容颜。”“可若不能与爹地在一起,欢颜怎么能有欢乐的容颜呢。”
  • 未离初心

    未离初心

    如果你要问何轻叶是如何交到男友的,那她可以义正言辞的告诉你“姐是被骗来的!!!”当大三无知少女逼疯腹黑少年时,孟清夜告诉你“”狗急了也是会咬人的!!!"少女和少年一步一步走进时。。。。。。“孟主任,以后麻烦你可不可以运动完后洗个澡?”片段一“何轻叶!帮我复印资料!”“是!”“何轻叶!准备手术!”“是!孟主任!”“何轻叶!准备结婚!”“是!老公!”片段二“你说我是断袖?”“没错。。。”“哎哎!别脱我衣服啊!”“没什么,就让你看看我是不是断袖。”
  • 见月闻铃思魂归

    见月闻铃思魂归

    铃响招魂归,以吾之念,唤汝之灵,以吾之令,召灵为军,魂归来兮~魂归来兮~她其实从来搞不懂这世间的一切,她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因为好像她做什么都是错的,但那又如何呢?她孑然一身来到这世上,便注定无牵无挂,随心所欲,毫无畏惧,不问对错,只管开心就好。可后来有一个人的出现,教会了她,这世间万物的因果对错皆有迹可循,但求问心无愧,即是错了,及时回头改正,也可被原谅。或许是他来得太迟,也或许是她天性如此……也是,本就身处深渊,竟还妄想抓住天上明月。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粉身碎骨,可若终点是他,好像也没那么不甘……
  • 穿衣心境

    穿衣心境

    散文,主要是我的一些小短文,由穿衣折射出人间百态
  • 博望侯张骞

    博望侯张骞

    《博望侯张骞》一书,用历史资料翔实、完整、全面地介绍了张骞开远夷、通绝域的事迹,非常感人,读来引人深思。能进一步使人们认识到张骞爱国、爱人民的赤子之心、赤子之情。使张骞的开拓精神、雄伟业绩得到弘扬。对宣传张骞、倡导开放精神、启迪人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振兴中华有着深远的意义。
  • 召唤世界之蛋蛋召唤

    召唤世界之蛋蛋召唤

    一科学家实验失败死亡后,来到了召唤世界,在这里没有那些所谓的科技或魔法,只有召唤书。召唤书5岁时每个人都会觉醒体内的书,如果你有法杖那你就是魔法师,如果你有....在这里她是一名....大家好,我是小懒猫,我呢小学还没毕业,所以呢请大家多多支持我。
  • 鄂州龙光达夫禅师鸡肋集

    鄂州龙光达夫禅师鸡肋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生活总会带点甜

    生活总会带点甜

    生活并不如想象中苦,只要你细品总能发现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