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3 著名语言学家讲述说话的艺术
你是个懂得说话艺术的人吗?你是不是以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旁征博引就是会说话?还是你认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才是真正懂得说话的艺术?在这里,一个精通国语、英语、德语、吐火罗语、印度语、梵文、巴利文的“国宝”级语言学家给你讲述什么才是真正的说话的艺术。
委婉的表达远胜于真实的告白
说话是一门艺术,有些人说话给人一种音乐般的享受,有些人说话却给人一种刺耳的感觉。通过自己的语言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是每一个人所希望的,但是说话的艺术却未必被每个人所掌握。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伟大的语言学家,一生通晓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多种语言。他谈及说话的艺术时,非常推崇古人“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与人”的观点,并将他解释为:在与人沟通交往的时候,要将自己的语言说得如同锦绣上的鸳鸯图,十分的美丽,而不要把绣图的针那样锋利的言辞展现给他人,使他人难以接受.
其实,懂得说话的艺术极其重要,美丽的语言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假若在一定的场合中说出不合时宜的话语,那将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季羡林先生就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朱元璋是明代的开国皇帝。但是他的出身很贫贱,小的时候就给人家放牛,给有钱的地主家做工。甚至沦落到做乞丐的地步,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又去当了和尚。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有一个以前的穷朋友想来求见他,获得一官半爵。朱元璋也很想见一见以前的老朋友,可是又害怕他们把自己的老底给揭露出来。犹豫了老半天,心想,总不能让人家说自己富贵了就不念旧情吧。于是就派人把那个老朋友给传了,进来。
那人一进金銮宝殿,就高呼万岁。接着说到:“皇上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兵,多亏菜将军。”
朱元璋听他说得含蓄而动听,心里很高兴,想起当年大家饥寒交迫时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情形,很感动。立刻封了个官给这个老朋友做。
消息传出去以后,另一个当年和朱元璋一起放牛的伙伴也找上门来了,见到朱元璋后,也高呼万岁。接着他说到:“皇上万岁!你还记得咱门小时候吃东西的故事吗?那时候咱们都在给刘大财主放牛,有一次咱们去偷了一些豆子,跑到芦苇荡里,把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吃。结果瓦罐不小心被你给打破了,洒了一地豆子,汤也泼在地上了。你当时饿坏了,抓起地上的豆子就吃,不小心吃了一根红草根,把喉咙给卡住了。多亏我出了个主意,叫你吞下去一把青菜,才把那红草根给咽了下去。
这个当年的伙伴说得很得意,心里想自己马上也要有官做了。可是朱元璋听着听着,脸都给气白了,心想:这个笨蛋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我的丑事都给抖了出来,真让我丢死人了。一气之下对侍卫说:“哪里来的疯子,给我拖出去,斩了!”
季羡林先生通过讲述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运用智慧,巧妙地与人交流,沟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反之,如果说话不分场合,不合时宜,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一件事情,说法不同起到的效果是不同的.所以,在我们与人沟通交流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善于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自己说的话让人听了舒心乐耳,自然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说话技巧是一门大科学,在生活中学会适当地投对方所好,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甚
至可以说一些奉承话。尤其是在提出与对方不同意见的时候,说话一定要注意方式,尽可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委婉的表达远胜于真实的告白!
谨于语言,不要摔倒在自己的舌头上
很多青少年朋友们在与朋友或者其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说起话来大大咧咧的,心里想到是什么就说什么。有时候这样是给人一种很率直的感觉,但是更多的时候因为自己的话语,深深地伤害了自己的朋友或者招来他人的怨恨。从而失去了一段非常好的友谊乃至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多了一个敌人少了一个朋友。
中国有句古话: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就是说有些人的话说出来非常的动听,就像玫瑰一样让心赏心悦目;而有的说出来的话,就像长满刺的荆棘一样,狠狠地扎伤别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会说话的重要性。
季羡林先生在谈到语言时曾经说:善良聪慧或温厚博学的语言,能溶化冰雪,排除障碍直抵对方的内心;一句恶毒的语言却足以击破一个人坚实的心灵堡垒,让人—辈子都为之隐隐作痛。
有这么一个寓言故事。在茂密的山林里,有一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对樵夫感激不尽。有一天樵夫迷路了,遇见了母熊,母熊为了报答樵夫对自己孩子的救命之恩。便安排他住宿,还以丰盛的晚宴款待他。第二天早上,樵夫对母熊说:“你招待得很好,但我惟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心里快快不乐,说到:“作为你救我孩子的补偿,你用你的斧子在我身上砍一刀吧。”樵夫按照母熊的要求做了,若干年后,樵夫遇到了母熊,就问到:“你身上的伤口好了吗?”母熊说:“噢,你那一斧子使我痛了一阵子,但是伤口愈合后我就忘记了.不过,那次你说过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这就是我们古人说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言六月寒的道理。语言是一门艺术,它在人们的一生中意义非常重大。我们中国人说话做事非常讲究含蓄而分场合,因为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同的,你说话必须考虑他人的内心感受。季羡林先生说话做事就表现出非常谨慎的一面,他从不夸夸其谈,作为我国现在最伟大的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经常告诫我们: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不但要掌握说话的艺术,而且所说的话要考虑听众的性格、身份和说话的场合。不要因为自己在语言上的过失,而招致不必要的麻烦.三国时期才子杨修的故事,便给我们深远的警示意义。
三国时期杨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曹操很重用他.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吃了一些,就又盖好,并在盖上写了一个“合”字,大家都弄不懂这是什么意思。杨修见了,说道:“这‘合’字是叫人各吃一口啊,有什么可怀疑的!”就拿起勺子和大家把这盒酥给分吃了。还有一次,建造相府,才造好大门的构架,曹操亲自察看了一下,没说话,只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走了。杨修一见,就令工人把门造窄。别人问为什么,他说门中加个“活”字不是“阔”吗,丞相是嫌门太大了。总之,杨修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说话不看场合,不分析别人的好恶。
曹操有两个儿子,长子曹丕、三子曹植,都是曹操选择继承人的对象。曹植能诗赋,善应对,很得曹操欢心,曹操想立他为太子。曹丕知道后,就秘密地请歌长(官名)吴质到府中来商议对策,但害怕曹操知道,就把吴质藏在大竹片箱内抬进府来,对外只说抬的是绸缎布匹。这事被杨修察觉,他不加思考,就直接去向曹操报告,于是曹操派人到曹丕府前盘查。曹丕闻知后十分惊慌,赶紧派人报告吴质,并请他快想办法。吴质听后很冷静,让来人转告曹丕说:“没关系,明天你只要用大竹片箱装上绸缎布匹抬进府里去就行了。”结果可想而知,曹操因此怀疑是杨修帮助曹植来陷害曹丕,十分气愤,就更讨厌杨修了。
建安24年(公元219年),刘备进军定军山,他的大将黄忠杀死了曹操的爱将夏侯渊,曹操亲自率军到汉中来和刘备决战,但战事不利,要前进害怕刘备,要撤退又怕被人耻笑。一 天晚上,护军来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正在喝鸡汤,就顺便说了:“鸡肋。”杨修听到以后,便又耍起自己的小聪明来,居然不等上级命令,只管教随从军士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曹操知道以后,他竟说:“魏王传下的口令是‘鸡肋’,可鸡肋这玩意儿,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正和我们现在的处境一样,进不能胜,退恐人笑,久驻无益,不如早归,所以才先准备起来,免得临时慌乱。’曹操一听,差点气炸,大怒道:“匹夫怎敢造谣乱我军心!”于是喝令刀斧手,推出斩首,并把首级悬挂在辕门之外,以为不听军令者戒。
青少年朋友们,嘴巴和舌头犹如一柄双刃剑,一句话说得不恰当,就会反过来伤害我们自己。俗话所说“口乃心之门”,话是从自己的口中说出去的,别人既然听到了,你就无法阻止别人因为你的话所产生的想法。而由此所带来的影响你根本无法控制。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时说话的人并无恶意,但对听者而言,却可能伤及他的自尊心。所以,说话应谨慎,只说该说的话。季羡林先生就特别推崇孔子“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他说:不爱多说话的人,他内心并不是糊涂得无话可说,而是他明白话说多了很少有不坏事的.所以,在我们开口与人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讲究说话的艺术,切莫使自己像杨修一样,成为一个摔倒在自己舌头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