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进士。他为人慷慨豪迈、胆略过人,喜好谈论兵事,言谈举止之间总流露出解除边患、守土卫国的雄心壮志。
明熹宗天启二年,他进京述职,军事才能受到御史侯恂的赏识,被推荐为兵部职方主事。不久,努尔哈赤率后金军攻陷广宁的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恐。
袁崇焕单骑来到山海关内外勘察地形,回京后详细陈述边关形势和守卫方略,自请戍边,升为佥事。主将孙承宗在他的辅佐和帮助下,很快恢复疆土二百里。
后来孙承宗受魏忠贤的排挤被罢官,他的职务由阉党分子高第接替。胆小如鼠的高第命令明军放弃已经收复的土地,全部撤入山海关内。袁崇焕坚决反对,独自率领军民死守宁远孤城。
1626年,努尔哈赤趁明军撤退之机,率十三万大军前来围攻。袁崇焕率军民浴血奋战,负伤仍坚持指挥战斗。明军的大炮和各种火器给后金军以重创。努尔哈赤也中炮负重伤,不得不下令撤围。此战史称“宁远大捷”。此前,明廷以为宁远必失无疑,当袁崇焕的捷报传来,举朝大喜,明熹宗立即提升袁崇焕为右金都御史。
努尔哈赤撤退以后,伤重不愈而逝,其子皇太极继位。不久,大明王朝的皇位也有了变化。明熹宗死去,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就是明思宗,也叫崇祯帝(崇祯是年号)。
与昏庸的明熹宗不同,崇祯帝是个很有抱负的君主。他刚一登基便铲除了魏忠贤及其党羽。并提拔袁崇焕为兵部尚书,令他负责指挥整个河北、辽东的军事。崇祯帝还亲自召见袁崇焕,问他有什么计划。
袁崇焕说:“只要给我指挥权,朝廷各部一致配合,不出五年,可以恢复辽东。”崇祯帝听了十分兴奋,给袁崇焕一口尚方宝剑,准许他全权行事。此时的大明王朝仿佛出现了一缕复兴的光芒。
再说白山黑水间的皇太极,他对中原的野心与其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忌惮袁崇焕的威名,不敢与之正面冲突罢了。1629年,皇太极率军绕过袁崇焕的防地突袭北京城。
正当京师乱作一团的时候,袁崇焕昼夜兼程,千里驰援,在北京城外同后金军激战,将其击退,取得京师大捷。然而,京师里的人并未因此而感激袁崇焕,反而认为这是袁崇焕将清兵放入关内。朝中的阉党余孽则以袁崇焕曾经未经皇帝允许,擅自与清兵进行议和为借口,污蔑他这次是故意将敌人引入京师,要签订城下之盟,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一向对袁崇焕恨之入骨的皇太极也利用这个时机,开始策划反间计。他故意在商议军情时说袁崇焕与自己有过密约,并让被俘的杨太监“偷听”,随后又故意安排了让他逃跑的机会。杨太监回到北京后,立即向崇祯报告了他的所见所闻。
本来就已经疑神疑鬼的崇祯信以为真,马上下旨召见袁崇焕,并将他逮捕入狱。到了第二年,崇祯帝下令把袁崇焕处以剐刑。袁崇焕没有儿子,他的兄弟、妻子被流放到三千里之外,家产也被抄没。据说,袁崇焕被处死的时候,不知真相的百姓对袁崇焕恨之入骨,人人争食其肉。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智慧心得】
谨慎应对流言和诽谤
袁崇焕为国为民不惧艰险,无论品行还是才能都无可挑剔,却在流言蜚语的攻击之下,变得一无是处;袁崇焕英勇善战,刀光剑影之中毫发无损,再强大的敌人也奈何不了,最后竟然在诽谤声中含冤而死。几百年来,每当人们读到《明史·袁崇焕传》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可是在人们为忠臣义士的遭遇惋惜之余,不禁又要对流言和诽谤的巨大破坏力量感到震惊。纵观历史,在袁崇焕的生前身后,遭受口舌之害的人真是比比皆是。比如,民国时期红遍全国的名伶阮玲玉,就是因为不堪忍受流言的攻击,写下“人言可畏”之后,服毒自杀的。
中国人常说:“死了,死了,一死百了。”是说一切的恩怨和惩罚,等到当事人死了以后也就不再追究了。可是流言诽谤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对死人也不肯放过。魏徵生前受到唐太宗的信任,引起很多人的嫉妒和不满。他们在魏徵活着的时候不敢放肆,待到魏徵死后就开始肆无忌惮地制造各种流言蜚语,贬低魏徵,挑拨唐太宗和魏徵的关系。
有人说魏徵推荐杜正伦和侯君集二人,并不是因为他们有才,而是因为魏徵和他们结为同党。又有人攻击魏徵说,他谏诤唐太宗的奏章,都自己偷偷地抄录下来,交给了史官起居郎褚遂良,为了自己录之国史,名扬千载,而却宣扬了君主的错误。唐太宗听了十分震怒,不但令人毁掉了自己给魏徵写的碑文,而且还废除了将衡山公主嫁给魏徵儿子叔玉为妻的允诺,魏徵的家族也自此开始衰败下来。
鲁迅先生不仅生前遭人攻击,死后也无法摆脱流言蜚语的纠缠,有些好事之徒围绕先生兄弟失和一事,编造桃色情节,并大肆加以渲染。
流言诽谤之词着实可怕,它力量如此的强大,有“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之说,它危害如此的久远,有纠缠生前死后的事实为证。那么,我们如何去防备它呢?
首先,要注意防患于未然。流言诽谤之词虽然大部分都是编造不实的谎言,但是要想让人相信必然要依附于一定的事实。也就是说百分之九十九的谎言加上百分之一的事实就形成了流言诽谤。这百分之一的事实并非是你在为人处事上犯下的本质上的错误,大多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好事之徒或者仇视你的人先将其抓住,接着进行让文学家和艺术家都自愧不如的联想、改编、夸张,使之面目全非之后,就形成了很有杀伤力的进攻武器。
因此,我们平时做事要注意把握分寸,行为要检点,说话不能口无遮拦,尽量不要让搬弄是非的小人抓住把柄。比如,东晋的时候,有人请大将桓温评论一下谢安和王坦之的优劣,桓温刚要开口,忽然想起什么,说:“你这个人爱传话,嘴上没有把门的,我不能告诉你。”桓温这样做是因为害怕自己的话被人传出去之后,被居心叵测的人加以改编,诽谤自己贬低谢、王,无形中得罪仇家。
其次,要学会打预防针。在信息传播学中有这样一种应对反面言论的方式。那就是在反面言论到来之前,先预测一下这些言论可能包括的几种论点。然后提醒可能受其影响的人们,要多加警惕,不要被误导。这样人们就会对谣言的攻击有了一定的抵御能力。因为这种方式同医学界通过为健康人群注射疫苗,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抵御疾病非常相似,所以被比喻成“打预防针”。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通过各种方式在解放区散布谣言,传播虚假的国际、国内形势,诋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期动摇党员干部的坚定信念。为了消除这种危害,党中央决定出版一种报纸,专门用来刊登国内外的反动言论,然后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学习,逐条批驳他们的观点,然后再有针对性地教育广大群众。这样一来,由于人们事先进行了“疫苗注射”,再有谣言来进攻的时候,威力就小得多了。因此,当我们害怕他人编造流言诽谤自己的时候,最好先给主管的领导打打预防针。提醒领导说:“我这个人办事唯一害怕的就是领导的不信任。但是在工作中,同事之间发生矛盾,采用流言蜚语相互攻击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希望如果日后您听到关于我的流言蜚语时,能够仔细考虑。”这看似轻描淡写的提醒,将在日后的工作中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
防微杜渐,消灭隐患于无形当然是最好的。但是,更多的情况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流言诽谤往往防不胜防。因此,一旦发现有关于恶意中伤的负面言论流传,积极运作,进行亡羊补牢也是必要的。
消除流言诽谤的常见方法之一就是推身忍让。卷入流言漩涡的人先不作任何解释和积极的举动,通过时间的推移,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比如,西周初年武王驾崩,成王年幼由周公辅佐,代理国政。周成王体弱多病,周公自剪指甲,沉于河中,祝祷神明说:“成王年少,知识还未充实,若有冒犯天命之处,是我辅佐人姬旦一人的罪过,请上天责罚我,恕罪于成王。”祝祷完毕,将祝词收藏在策符中,成王身体由此渐渐痊愈。到了成王亲自执政时,管叔、蔡叔、霍叔等乱臣忌妒周公,到处散布谣言,极力毁谤,挑拨离间,成王心中也起了猜疑。周公为了避嫌,便离开成王,避居楚地。后来成王打开策符,发现周公为他病中祈祷的书简,感动涕泣,迎回周公。
这种方式虽然有时也很奏效,但只适用于反面言论造成危害的程度较小、范围有限的情况下,给我们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去洗刷污蔑之词。一旦负面言论造成的危害极大,时间急迫,就必须采取积极措施:
第一,流言诽谤之词首先是在地下进行传播的,是在大多数人不知实情的情况下才有市场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公开传播的形式,将事实的真相公布出来,在真理面前,阳光之下,流言诽谤之辞与阴暗角落里的东西就会丧失生存的可能。
第二,既然流言诽谤之词的成分不纯,我们可以通过当面对质的方式就行破除。具体做法是找到流言诽谤的始作俑者,在权威人士在场的情况之下进行对质。谁攻击我谁就要举证,举不出证据的,自然就是无中生有。
第三,降低流言诽谤来源的客观性。我们轻易不会相信广告,是因为我们觉得广告的发布者是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很可能会老王卖瓜自卖自夸。我们愿意相信新闻媒体的信息,是因为我们觉得新闻媒体没有自己的主观目的,能够实话实说。同样道理,人们相信背后的小报告,主要是因为这些传播者都懂得把自己装扮成局外人,以貌似客观公正的模样出现,增加言论的客观性。如果我们将其身份改变一下,让人们觉得他这样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某种目的,那么负面言论的影响力就小了。
西汉时期,宦官赵同受到汉文帝宠幸,他常在汉文帝面前说袁盎的坏话,袁盎对此十分担忧。袁盎的侄子袁种献计说:“你要当着皇帝的面侮辱赵同,这样以后赵同再在皇帝面前说你什么坏话,皇帝必认为赵同是报私仇而不会再相信他了。”袁盎采纳了这一计谋。
有一次汉文帝出宫,赵同陪坐在汉文帝的车辇上。袁盎伏在汉文帝耳边谏劝说:“臣听说与天子共乘车舆的,应为天下英豪之士,如今虽说大汉人才不多,陛下也不必将刀锯刑余之人共载于车辇之上啊!”汉文帝听了以后,马上命赵同下去,赵同气得流着眼泪下车了。从此以后,赵同再在文帝面前诋毁袁盎,文帝就不怎么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