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延徽,字臧明,幽州安次(今属河北)人,初属幽州藩镇刘守光。911年,韩延徽奉命出使契丹。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早闻韩延徽是难得的治国安邦之材,于是就趁机将他扣留,让其称臣归附。韩延徽却拒不受命,惹得耶律阿保机大怒,将其拘禁。
后经皇后述律氏劝说,耶律阿保机又将韩延徽请回,以礼相待。韩延徽终于被打动,归附了契丹,成了阿保机身边的得力助手。在征战党项、室韦等部落的军事行动中,韩延徽运筹帷幄,屡献奇计,使契丹赢得战场上的主动。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韩延徽又参照唐制,协助阿保机营都邑,建宫殿,筑城郭,正君臣,定名份,立法规,改变了当地落后的面貌。
尽管在仕途上成就卓著,但对家乡的怀念却使韩延徽郁郁寡欢。终于有一天,韩延徽下定决心,偷偷逃回家乡。为了能够朝夕侍奉母亲,他投奔了统治中原的晋国。晋主也打算把他留在幕府,但晋主手下的掌书记王缄却妒嫉韩延徽,从中作梗,百般刁难。韩延徽于是便借口回家看望母亲,离开了晋主。
回乡途中,他顺便拜访了老乡王德明。王德明问他下一步的打算,韩延徽回答:“再回契丹。”王德明说:“你私自跑回来,没同阿保机打招呼,现在又要回去,那不是自投罗网吗?”韩延徽非常自信地说:“我就好像是阿保机的眼睛和手,自从我离开契丹,他就如同一个瞎子、残废,现在我回去,等于他的眼睛重放光明,两只手重新长出来,他高兴还来不及呢,哪儿会怪罪我呢?”
果然,阿保机听说韩延徽回来了,不仅没有责怪,反而喜出望外,专门为他举行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同时还赐其“匣里”之名。“匣里”为契丹语,意即“复来”。耶律阿保机决不是做做表面文章,从此以后真的再也不提南归之事,而且更加重用这个叛而复降的汉人。他任命韩延徽为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士,内外大事都要先与他商量之后才最后做出决定。韩延徽也以投桃报李的心态,为大辽国的兴盛竭尽所能。即使在阿保机去世以后,他依然不改忠心,尽心辅佐太宗、世宗、穆宗三朝,直到须发皆白才辞仕回家,颐养天年。
——选自《辽史·韩延徽列传第四》
【智慧心得】
待人以诚,用人不疑
契丹本是生活在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与汉族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初建大辽时,它的政治、经济、文化依然落后于中原。但是,由于辽太祖摒弃民族偏见,毫不猜疑大胆起用来自敌国、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韩延徽,终于使得辽国由蛮夷之地一跃成为北方强国。史载,辽国最强盛时,其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
俗话说,“得人才者得天下”。凡是成就大业的人一定要将出色的人才网罗到自己的旗下。可是,得人才难,用人才更难。如果一个人得到人才而不懂得待人以诚,推心置腹,就很容易挫伤对方的积极性,限制其才能的发挥。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人有自尊,人人都需要有尊严的工作生活。而得到信任本身就是赢得尊重的表现。当领导或者同事老像防贼御盗一样盯着自己,谁的自尊心都难免受到伤害。这时再优越的工作空间也会令人感到窒息,从而丧失拼搏的热情。另一方面,人才与庸才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才拥有创造性思维,敢想他人之所不敢想,敢做他人之所不敢做。可是,一旦他失去了领导的信任,就会变得噤若寒蝉,不求进取,只图自保,忙于避嫌而怠于创新。
后唐韩熙载知兵法、善理财,博学多闻、才高气逸是难得的治世之材。其父被后唐明宗杀害后,投奔南唐。与朋友李谷临别之时,韩熙载踌躇满志地说:“有朝一日,南唐任用我为丞相的话,我一定会率兵长驱直入,平定中原。”李谷回答说:“如果中原用我为相,取江南如探囊取物一般。”韩熙载怀着这样的雄心壮志来到南唐,本想有一番作为。谁想后主李煜猜疑之心极重,不但不给他实权,还派人加以监视。为了自保,韩熙载只能够整天狎妓宴饮以示颓废,后来终于郁郁而终。而他的朋友李谷虽然历仕后晋、后汉、后周三朝,却依然受到后周世宗的重用,曾经执掌兵权,挥师南下,平定淮南,后来官至宰辅。
相反,如果一个领导者能够像耶律阿保机对韩延徽那样以诚相待,使属下体会到上级对自己的信任,就能够在毫无牵挂的情况下,一心一意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时还会激发出无限的热情,创造出辉煌的成就。战国时期,魏文侯派乐羊率领部队前去攻打中山国。乐羊在前方久攻不下,于是不少魏国群臣宾客便纷纷给魏文侯写奏章,弹劾乐羊,说他是中山国的人,他的儿子现在还在中山国,他肯定有二心。但魏文侯对乐毅深信不疑,对群臣的奏章置若罔闻。
经过三年的战争,乐羊终于攻克了中山国的国都。庆功宴上,魏文侯交给乐羊一只箱子,那里面装的全是诽谤和弹劾乐羊的奏章。乐羊看后,对魏文侯的信任感激涕零。试想,有这样的知遇之恩,即便是上刀山,下火海,乐羊也不会皱一下眉头了。
其实,疑心是人人都有的,只不过真正富有智慧的人坚持糊涂一世,聪明一时的原则,表面看起来对什么都漠不关心,实际是为了节省精力办大事。正如方以智所说的那样:“善疑者,不疑人之所疑,而疑人之所不疑。”
安史之乱以来,唐朝在军事上主要依赖于名将郭子仪。特别是到了唐代宗的时候,郭子仪已经成为朝廷平叛御边的王牌。可是,随着威望的提高,关于郭子仪的各种流言蜚语也开始传到唐代宗的耳朵里。有一次,郭子仪的儿媳妇升平公主与驸马吵架。驸马受不了皇家小姐的气,顺口说了句:“你父亲是皇帝有什么了不起,给我们当皇帝,我们还不要呢!”公主听了以后马上到宫中告御状,说郭子仪一家试图谋反。唐代宗听了以后说:“要知道若不是郭子仪在战场上拼死抵抗,收复失地,我们李家很可能就丢了江山,凭他的威望和能力,做皇帝的确是可以啊!”接着又安慰到宫中请罪的郭子仪说:“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小儿女们吵架的气话,我们怎么可以当真呢?你可千万不要放在心上。”
正是由于唐代宗做到了对正直的大臣毫无戒心,对小事又聋又痴,才保证了他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在朝堂上先后除去专权宦官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在战场上讨伐叛将史朝义,最后平定安史之乱。
但偏偏还有那么一类人,对任何人都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一般人认为无所谓的细枝末节,这种人会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一定要琢磨一下别人是否隐藏着什么动机。这样自寻烦恼,成天提心吊胆,如履薄冰,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察言观色,揣摩别人的言谈举止上,结果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而世间的事情从来都是这样,你要想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容易,要想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却是轻而易举,到头来闹得个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汉朝的赵广汉就是这种典型。本来他为官清正,行事干练,很受时人推崇。可就是有个最大的缺点——疑心很重,总担心同僚嫉妒自己,有倾轧之心。恰巧有一天他的一个门客因为私自卖酒被长安丞相手下人所抓获。赵广汉怀疑这是同僚苏贤汇报的结果,便找借口将苏贤治罪。苏贤的父亲上疏告状,赵广汉受到贬斥。他又怀疑这是同邑人荣畜的阴谋,于是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此事被揭发出来,汉宣帝责令丞相御史查办。赵广汉知道以后想来个先发制人,扳倒丞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他打探到丞相魏相家中有一个婢女自杀,就怀疑这一定是被逼迫而死的。于是派人以此威胁丞相。不想弄巧成拙,丞相自认问心无愧,反而加紧调查。
不得已,赵广汉要来个鱼死网破,向皇帝弹劾丞相逼死婢女。皇帝果真下令调查此事,最后发现那个婢女是因自己有了过错被逐出相府,自惭自愧自缢身亡的。赵广汉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不仅没能要挟丞相,还增加了一项诬告的罪名,最后被处以腰斩的酷刑。
疑心太重是一个人致命的缺点,对于成大事者更是极为有害。因为你的这一缺点很容易被人利用。中国历史上经常提到的“权谋”,实际上就是利用人的猜忌心理使敌对阵营内部相互怀疑,自相残杀。
当年名将乐毅奉燕昭王之命攻打齐国,一路势如破竹,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最后仅剩下两座小城没有投降。此时乐毅审时度势,觉得在民心不服的情况下,即使强行攻下城池,也难以守住,犹如以前齐国灭掉燕国一样,其民未服,终被燕民赶走了,所以他决定采取困而不战,逐渐争取民心的政策,以德服人。
不想这时对他信任的燕昭王病逝,继位的燕惠王对乐毅的策略表示怀疑。再加上此时齐国的田单派人到燕国制造谣言说:“乐毅之所以迟迟不夺取剩下的两座小城,是因为他想自己在齐国称王。”燕惠王听了以后马上派骑劫代替乐毅,并命令乐毅马上回国。乐毅害怕被诛杀,逃到赵国。不久齐国军队在田单的率领下将燕军全部赶出齐国。
因此,一个明智的人千万不能聪明反被聪明误,因为一个“疑”字众叛亲离,因为一个“疑”字使自己功败垂成,令亲者痛,仇者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