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许多学校为了在现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在寻找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以使学校能够继续生存。尽管现在都在提倡素质教育,社会上素质教育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但由于中考、高考以及来自社会、家长的压力,大多数学校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许多学校教育仅仅停留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原始阶段,所谓的素质教育趋于形式化,可谓是“换汤不换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今时代,青少年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越来越多,不少学校购买、配备了比较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仍大多停留在“老三样”即讲台、黑板、粉笔上,使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大多成为一种装饰物品,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而另一方面,现如今的学生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网络中获取知识更新、更快,知识量也更大,受到现实社会及虚拟网络中不良思想内容的影响也更多,这使得学校教育面临着5+2=0(五天学校教育加上周末两天的社会教育,结果使得学校教育化为乌有)的尴尬境地。
三、青少年思想道德现存问题的对策
解决青少年思想道德中的现存问题是一个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需要开展一系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想切实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必须不断解决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导向和动力作用,全面推进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入手,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家庭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孩子在家庭中接受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教育。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一种割不断的血缘关系和天然的以“爱”为内容的亲情,在这种自然的、毫无造作的亲子环境中受到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极其深远的,人的许多基本能力如言语表达、基本动作、一些生活习惯及某些性格等,都是在这种自然生活的家庭环境形成的。从小到大,人有相当长的时间是生活在家庭之中的,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家庭教育,其言谈举止、道德品质、个性的形成及社会化等都有意无意地受到影响,并且很有可能伴随一生,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家长可以说是孩子的终身教师。总之,家庭教育的早期性、自然性、亲和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使其具有其他教育途径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应重视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指家长或其他长辈在家庭中有意识地、自发地对孩子进行的教育。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家长,为培养子女们健康的人格品质,在家庭生活中向他们传授生活技能、演示行为规范,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子女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重任。青少年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此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敏感时期,家庭生活是青少年个体成长的初始起步阶段,这一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石,具有定型、启蒙等作用,其成败将决定整个教育实践的成败。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家庭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基石作用呢?
1.减少灌输,注重交流,变权威性教育为开放性的民主交流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素,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青少年顺利走好成长中的每一步都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经济关系以及家长在日常生活各方面所起的表率作用,都会使孩子尊敬并信赖家长,而这种尊敬和信赖自然而然就会树立起家长在家庭中的权威性。
家长教育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①家长所希望的,子女能够努力做到、做好;②家长所反对的,子女就自觉地避免、抵制;③家长的教诲,子女能够听从;④家长的批评,子女能够接受;有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进行强制性教育和管理也是家长教育权威性的一种体现。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以权威的姿态出现,强制性地对子女进行管理和教育,家长的权威性越大,对子女各方面生活的约束性就越大。但在现今时代,随着青少年民主、自由意识的增强,这种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前进的要求了,这就需要家长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变权威性强制为民主性交流,在日常生活各方面要充分尊重子女的意见、建议,同时家长还要注重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德服人,这样才能赢得青少年子女的尊重与信赖,切实起到表率作用。
2.注意家庭教育“三型”的转变
家庭教育“三型”的转变主要是指“代替型”向“自理型”教育的转变、“养育型”向“养教型”教育的转变以及“保护型”向“放手型”教育的转变。这些转变要求家长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将子女严严实实的保护起来,对子女所有的事情都包办代替,而是要加大教育的比重,让他们在正确教育内容、方式手段以及正确教育方向的引导下,在家长的鼓励性行为支持中,广泛接触外部世界,在成功与失败中磨炼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家长要给子女一个空间,让他们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有了这份宽容与信任,青少年也许会给家长及社会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3.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注重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般认为智力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六个方面,而非智力因素则是相对于智力因素来说的,一般是指与认知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个性、动机、需要、兴趣、目标、信念、抱负、世界观等方面。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些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因素,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发展的人,即使智力水平比较高的人,往往也不会获得太大的成就;相反,对于一个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发展的人来说,即使是智力水平一般,也有很大可能做出较大的贡献、取得事业上的较大成功。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发展不但有助于个体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而且还可以弥补自身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一个人贪图安逸享乐、缺少坚定信念、没有明确目标等,就势必会影响其智力的发展。具体来讲,非智力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动力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儿童学习的动力,是青少年积极学习的心理机制。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态度、需要、兴趣、目标、抱负等,能提高青少年学习积极性高,使他们拥有旺盛的求知欲、正确的学习态度、集中的注意力以及较强的自制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健康发展。所有这些都助于提高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促使其智能的发挥和发展。反之,非智力因素发展不良的青少年,则会出现学习积极性不高、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涣散、缺乏毅力和自觉性等现象。因此,家庭教育不仅要注重青少年的智力发展,而且还要注意培养他们刻苦学习、认真负责等态度,不断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2)定向作用
非智力因素把儿青少年的认知和行为统一起来,使他们把精力集中于学习活动,用于记忆、想像和思考所学习的内容和所观察的事物等方面。许多青少年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智商低、智力差、不如人,而是由于学习精力不集中、自控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因素所造成。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在青少年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引导的作用。
(3)巩固作用
青少年的学习活动,不仅要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使他们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更重要的还要使他们经常保持刻苦学习的积极性和勤奋向上的情绪,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和个性品质的坚韧性,这样青少年才能在遇到困难、挫折时毫不气馁,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现今时代不断前进。反之,如果是任性、懒散、娇气、脆弱等消极因素起主要作用,情绪忽高忽低,缺少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就不可能巩固青少年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可以对青少年的学习等各种活动起到巩固的作用。
(4)弥补作用
对于智力发展不是很好的青少年来说,如果非智力因素能够得到很好的发展,就可以弥补其智力因素方面的不足,正如俗话所说的“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等就是这个道理。如,智力低下的卡尔·威特,在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促进下,一跃变成了神童,竟然在16岁的时候成为世界著名大学——柏林大学的教授;大发明家爱迪生、著名科学家居里等,在小的时候被人斥之为笨蛋、没有出息的人,在最后他们却为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由此可以证实,得到良好发展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具有很重要的弥补作用。
总之,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相互补充、共同作用才能构成青少年个体较为完善的人格品质,当今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明显地证实个体成功的关键越来越多的依赖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而思想道德教育在非智力因素中又是重中之重。正如古人所云“德为才之师,才为德之资”,有德无才是庸人,有才无德是废人。为人父母首先要教子女学会如何做人,使他们养成集体主义的精神、勤俭节约和文明礼貌的习惯以及尊老爱幼的意识,培养青少年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而在这些过程中,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为孩子树立较好的榜样,帮助青少年走好起到奠基性作用的每一步。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课堂。据有关调查显示,由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低、综合素质低而导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不良与欠缺,是致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外部因素;而家长只注重子女的智力发展而忽视对他们的思想道德进行教育,则是青少年走上邪路的重要原因。家庭中成年人的义利是非观念、美丑善恶评价标准、为人处世的方法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对青少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最形象、最直接、最具说服力,必须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并给予充分重视。
总之,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成熟过程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阶段;是青少年继续社会化进程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是个体适应周围环境、适应社会,同时通过不断的发展、内化来实现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的必需程序。对青少年个体成长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更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起点,因此,应充分重视并做好家庭教育,不要把家庭教育的课留给学校、社会去补。家庭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陈旧落后的“成才观”,不能只重视青少年的学习成绩,还必须重视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身心健康,只有这样才能把青少年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真正人才。
(二)学校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必须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整个青少年各种教育的全过程;要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摆在当前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并且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因此,我们必须矫正教育“指挥棒”的指向,改进传统的教育理念,调整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目标,把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同时要切实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少先队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改进教育的评价标准和机制,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从根本上扭转目前学校教育“重智轻德”的错误做法。
家庭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个体一生中的启蒙教育,而入学后的思想道德教育则更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和艰巨任务。学校青少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环境,是进行青少年思想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各种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以及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形势依旧非常严峻,学校以及各方面教育工作者都决不能掉以轻心。为加强学校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教育工作,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学校要更新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观念
在素质教育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学校首要的是要树立正确而全面的素质教育观,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教育观念,明确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处的核心地位,要改革学校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教育教学奖励政策与职称评定制度等,切实激励与保障教师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既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摒弃传统的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教育的形式主义,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建立健全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的政策机制、管理机制以及实施机制。只有这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从狭隘向着正确的方向、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