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975200000017

第17章 坚守,为了读者为了文学

《收获》的活力,应该来自《收获》对文学理想和文学传统的坚持

《收获》 能走到现在,是文学前辈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现在只是在添砖加瓦

纯文学决不会消亡的,因为人们需要沉静的深刻的东西来作为精神食粮

假如需要像《收获》这样的纯文学期刊去拉动GDP,那是一个国家的悲哀

年轻一批的作家,未来的路还很长,现在就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优秀作品必须经过读者和时间的检验,平庸不可能产生伟大的作品

《收获》现在能做的,最主要是不趋时、不媚俗、不跟风。守住刊物生命,以不变应万变

时代之问

坚守,为了读者为了文学

文学期刊《收获》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简写本”,多少年来,对于广大的读者和作家们来说,《收获》始终作为文学信念的象征被珍藏在人们的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读者都将会回忆起与《收获》杂志一起度过的难忘岁月;他们的文学之梦受到滋养,他们的信心得到有力的支持与鼓舞。作为《收获》杂志现任主编,李小林无疑是中国当代最优秀的文学编辑之一,尽管她很少著述,但这并不影响她作为一个杰出的鉴赏家所应有的修养、气度与真知灼见。不少作家都表示:在与李小林交流时,她个人的人格力量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和影响。这种人格的力量无疑是个人情性、气质、修养以及精神境界的折射,同时也是她一以贯之的某种文学或非文学信念的集中体现。在巨鹿路675号上海市作协三楼的编辑部里,我们第一次见到了李小林,初看之下,她只是个普通的知识女性,但她讲起话来,率真、诚挚、语速很快。我们顿时明白:这就是巴金的女儿,这就是《收获》的主编。

记者:《收获》被认为是一本具有“卓然风骨”的文学期刊,反映了编辑者独特的气质、修养以及智慧的印记。《收获》创刊至今已有50多年,这种精神是如何生生不息、传承至今的?

李小林:一个刊物有一个刊物的精神和品格,《收获》之所以成为今天的《收获》,是几代人共同打造的,包括作家、编辑和读者共同的努力。《收获》在它创刊的1957年,正好提倡“百花齐放”,许多文学大家正是带着他们的文学梦想投入这个刊物的,他们希望做出上世纪30年代《文学季刊》那样的刊物,体现文学百花园百花竞放的绚烂。那时候的编委会大师云集,许多人因此误解说这是一家同仁刊物,其实不是,是大家把文学的理想与五四新文学的精神都寄托在这里了。

1957年,《收获》创刊号上,《发刊词》的第一句话是:《收获》的诞生,具体实现了“百花齐放”的政策,《收获》始终遵循这样的宗旨。柯灵先生曾经撰文归纳《收获》:“一是坚持纯正健康的文学道路,堂堂正正,不走偏锋,不媚时俗。而胸襟开阔,兼容缤纷的流派风格,各取所长,各尽奇妙;目光敏锐,与时代同步,推陈出新,遥承传统而近挹新潮,常葆青春。二是脚踏实地,心无旁骛,锐意耕耘。殷勤奉献,不鼓噪喧嚣、制造舆论、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显得格调清新,趣味高尚,实大声宏。三是敞开门户,打扫园林,以文会友,少长咸集,老一辈作家乐于在此莳花栽木,几辈青壮年作家在此初试啼声,一鸣惊人。做到编者、作者、读者三位一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成为公众心灵世界一种和谐契合的媒介。”

创刊不久,就遇上了反右,形势突变,刊物登载的作品受到点名批判,编辑部都不得不表态,发表批判文章。到1960年经济困难时期支撑不下去了,不得不停刊。第一个《收获》阶段,可谓是小心翼翼编杂志,夹缝中求生存,但现在看,还是发表了很多好作品,比如李劫人的《大波》、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老舍的《茶馆》与柳青的《创业史》等,这些在现当代文学史中都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可以说,《收获》能走到现在,那是文学前辈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现在只是在添砖加瓦。当年参与创刊编刊的前辈们背影已远去,我们特别想在这时与读者共同回忆他们当年的风采,所以在《收获》复刊30周年之际,我们编发了纪念特辑,定的主题就是致敬与传承,不仅是向文学大师致敬,也是向《收获》创始人、老编辑致敬。因为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下依旧坚持着文学的理想,依然坚守着办刊宗旨,我们和他们相比,幸运太多。

《收获》创刊50多年来,有15年处于停刊状态,两次停刊两次复刊,原因都和时代息息相关。第一个阶段1957年创刊,1960年停刊,为什么会停?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纸张短缺。我那时还是《收获》的一名小读者,亲眼见到它的印纸从白到黄,从黄变到黑,最后连黑的纸也没有了。第二个阶段1964年复刊,紧接着运动开始,那时的《收获》经常登政论性文章,转载社论,到“文革”开始又停了。第三个阶段是1979年到现在,挺幸运的,走到了今天,走过整整30个年头了。社会毕竟有了进步,时代的氛围也宽松了许多,我们能比前辈们更充分地体现他们的文学理想了,也能够大胆地去追寻我们的文学梦想了。

记者:现在纯文学期刊受到很大冲击,但《收获》还能稳定在每期发行量10万份,在读者中享有崇高的声誉,还获得了“上海市著名商标”称号。而且《收获》多年坚持不登广告、不评奖,《收获》的活力从何而来?

李小林:《收获》的活力,应该来自《收获》对文学理想和文学传统的坚持。一个刊物最主要是靠质量说话,评奖?现在铺天盖地都在评奖,有权威吗?《收获》为什么沉得住气?我觉得最主要的可能是这个杂志比较稳定——不仅是办刊宗旨、价值标准、作品风格,还包括班子与编辑人员方面的稳定。巴老生前一直担任《收获》主编,我们这个班子1985年以后也很稳定,人员很少变动。有些编辑刚进来时还是小姑娘,现在已经人到中年。他们对这个刊物有深厚的感情,愿意为之奉献,所以能够一直跟着《收获》走下去。

比较其他文学期刊,《收获》1986年就进入市场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没有行政拨款,最初遇到的问题,许多文学刊物上世纪90年代才遇到。市场中该经历的大风大浪我们都经历过,所以才不会慌神。举例子说,《收获》1988年就遇到过一次经济危机,全球纸张暴涨,印工也飞涨,刊物价格年初定的又不能改动,我们印量又大,真的是陷入困境。令人感动的是,好多作家都表示可以不要稿费挺《收获》,像马原、余华等,巴金、萧乾带头捐稿费,海内外作家还有读者也跟着捐,媒体也在呼吁,我们终于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借款,渡过了难关。后来我们把刊物价格提高了一点,读者也表示理解,到了来年,发行量不降反升,这更增加了我们的办刊信心。

《收获》第一次获得“上海市著名商标”是2004年,这是每隔4年需要重新认定的,2007年,《收获》第二次获得“上海市著名商标”称号,表明对《收获》业绩、稳步发展的市场、不断提升的社会影响的肯定。《收获》开始自负盈亏以来,实际上一直经受市场经济的波澜起伏,《收获》发行量稳定在10万份以上,《收获》的长篇小说增刊也成为衍生产品,每年两期,每期刊登四部长篇小说,发行量也在六七万份。

如今,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日新月异,文学的价值和认知也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注意力经济”已成为大众话题,文学的发展在多维的文化空间展开,因此,《收获》也必须注重自己的品牌保护。现状提示我们,作品是否在精神与观念上提供新鲜的探索,作家是否在建构人的生存心灵世界时永远保持敏锐和创造的活力,一份文学期刊是否能确立自己独特的品位和风格,都会影响文学期刊的生存基础。

未来,《收获》仍将坚守文学的理想,包括《收获》传承下来的文学传统与办刊方针:不趋时、不媚俗、不跟风;不唯名人,不薄新人;多出作品,多出人才。

记者:纯文学期刊能够稳定发行10万份,在当前文学期刊中,相当可观了。但是,现在文学期刊生存都非常困难,有些甚至不得不停刊,《收获》还能坚持多久?

李小林:现在的市场化环境比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处境严峻多了。泛娱乐化、更商品化、文学也更边缘了。我们虽然目前还可以自负盈亏,但很难说以后不碰到什么难题。

《收获》的发行量在最高时有七八十万份,后来由于市场的冲击和读者的分化,发行量降至10万份左右。当然这也是很正常的,而且这个数字在现在纯文学期刊中还算很不错。现在每年政府给我们财政拨款只有30万左右,是差额拨款,给基本工资的50%,其他自筹。我们这个发行量,就是不做广告,养活自己也没问题,但稿费无法改善,付给作者的稿费也还是十几年前的标准,只有每千字80块钱,即使是向黄永玉这样的名人约稿,也只有每千字100元这点稿费;而韩寒的《独唱团》已经给到每千字1000元、甚至2000元的标准。这给我们的压力是很大的。

记者:您认为纯文学期刊会消亡吗?

李小林:纯文学绝不会消亡的,因为人们需要沉静的深刻的东西来作为精神食粮。也许现在关注文学的人不多,但民族需要一种顶尖而恒久的文化。时尚和流行可以倡导瞬间的高潮,但是稍纵即逝。网络和高科技提供的是新的样式,可是不能也不会替代纸质的精神产品。这就是为什么这几年喜欢在征婚启事上附加“爱好文学”这一条的人又逐渐多了起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之后,文学洗尽铅华,依然鲜丽。当然,我们也要反思,但《收获》坚信,文学的潜在读者应该是越來越多,关键就看办刊人是否了解读者真正的需求。

对我们来说,现在的市场化环境确实严峻,这是我们比上一代人无奈的地方。在推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我觉得有关部门能不能不一刀切,对一些已形成品牌的文学期刊,在政策上是否应该有所倾斜?《收获》这些年所缴的企业所得税,逐年递增,而且和一般流水线作业的企业标准相同,也没有享受到其他文化报刊的增值税退税优惠,是不是有些不公平?一个民族需要文学,一个文学期刊形成品牌不容易,倒下去后再想扶持,就很难了。

纯文学期刊如果没有政府的扶持,是可能消亡的。我认为,对于纯文学杂志,政府就应该大力扶持,时尚类的、娱乐性的东西可以让他自生自灭,但国家必须有代表国家脸面的东西,要有代表今天中国文学高度的标杆存在。文化产业没有错,但假如需要像《收获》这样的纯文学期刊去拉动GDP,那是一个国家的悲哀。

记者:不久前出版的一期《收获》长篇小说专号,刊登郭敬明的小说《爵·迹》引起争议。一些读者和评论家批评说,《收获》一直都是一份门槛较高的严肃文学刊物,此次刊登一位“80后”作家的玄幻小说,有些轻率,且有借郭敬明挽救发行量惨降局面之嫌。

李小林: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根本不需要靠郭敬明来拉动发行量。《收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他们对《收获》的热爱不亚于我们,这么多年来他们始终不离不弃,陪伴我们一路走来,但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为此,我们有意识地想拉开正刊与增刊的距离,增刊的定位也因此有了一些改变。比如长篇增刊今年新增设了一个栏目“延伸阅读”,旨在延伸各种文本,包括网络文本的阅读,以开放的空间为读者提供形式多样的作品,并对一些热点小说进行评析。郭敬明的小说就是发在这个栏目中的。我本人并不喜欢这部小说,但问题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孩子追捧他呢?这难道不是一种文化现象吗?我们不能简单地去排斥,应该探讨一下。其实我们的编辑也是由好几代人组成,其中也有年轻编辑,他们会在网上去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有潜力的作家和作品。去年我们发过一个长篇,王微的《等待夏天》。作者就是搞网络出身,他自己在美国留学时写了这篇小说,但没想过发表,是被我们编辑发现后与他沟通修改才发出来的,我记得很短的时间就通过了四审。

人们好像对《收获》有误解,认为它只发名家作品,其实不对,当年许多未成名作家,都是在这里发表的处女作或成名作。像余华的第一个中篇,就发在《收获》上。我们对年轻作家是欢迎的,但并不意味着会降低标准。在《收获》发表作品,一直都要经过严格的四审,有时还要和作者沟通修改以提高作品的质量,这是《收获》老一辈留下的传统,我们觉得,这对作家好,对刊物也好。

有些人认为,现在的“80后”作家整体水平不如前辈。这个问题现在还很难说,年青一代的作家,未来的路还很长,现在就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事实上,当年苏童、余华他们那一批“先锋作家”初登文坛时,也遭遇过类似的质疑,但事实胜于雄辩。对于现在的年轻作家来说,关键问题不在于外界如何评价,而在于他们自身能坚持多久、该坚持什么。

记者:很多年前,我在湖南一个偏僻的乡村小道上,看到一幕很感动:有个在瓜棚看瓜的女孩,手里就拿着一本《收获》。很多人都在说,读者期待伟大作品。

李小林:确实很感人。为了这样的读者,我们也要坚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文化的熏陶。我很困惑,为什么我们经济腾飞了,GDP上去了,而国民的整体素质却下降了?在国外的时候,我与女儿出门看地图,马上就有人过来问:“你需要帮助吗?”现在中国呢?有人倒在地上都没人去扶,也不敢扶。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民族的文化素质还需要大大提高。文化问题归根结底是教育问题。我们的人文教育,需要从根本抓起,从娃娃抓起,从娃娃的老师抓起。教育者应该是值得尊重的,不要让他们光想到外面去赚钱去,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我们这一代是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能价值观与现在的年轻人有点不一样,我们身上多少还有一些理想主义的成分。但是做人一定要有道德底线,要有是非观念,要正直善良,要有爱心和责任心。现在有些孩子不懂得这些做人的基本道理,他们只知道你爸爸开的是什么车、是什么官。都说教育平等,但在钱、权面前,根本就是不平等的。现在贫富差距这么大,好学校要交多少钱?!而为了前途、为了改变命运,所有人都想要进好学校。进了学校就像进了“竞技场”,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们要承受多大的压力!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吗?……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扼杀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童年,也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能担当振兴中华的大任吗?要改变,不是让孩子多念几遍“弟子规”就可以做到了。

作品跟人品是一致的。要是我父亲不对我们这个国家、我们的民族爱得这么深,也不会写《随想录》,不会提倡“讲真话”,不会去倡议建立“文革博物馆”。他是因为太爱这个国家了,希望这个国家能好起来。现在我们很多作家,哪肯静下心来好好写?多清苦。严肃作品基本上不赚钱的,很多作品是不畅销的,一些出版社就要考虑了:作品赚不赚钱、犯不犯错误?

伟大的作品,该如何界定?伟大的作品不是抓出来的,不能命题作文,更不能急功近利。一部优秀的作品,必须经过读者的检验,经过时间的考验。平庸不可能产生伟大的作品。创作繁荣必须有天时地利人和,要有宽松的环境,要有自由讨论的空气,要让大家畅所欲言,要有思想交锋、思想交流。主管部门的领导,不要管得太具体,可以批评,可以讨论,但不能压制,要给文学创作者一块宽松的土壤,要让作家觉得心情舒畅,让大家知道应该为民族做些什么、为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只有“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

要出伟大作品,我们一定要正视历史。比如“文革”。国外对“文革”的研究非常透彻,搜集了大量资料,也许弄到最后,研究文革要跑到国外去找资料,那就太可悲了。现在有些人还活着,还可以说,还可以谈。文革的资料,非常有必要整理;文革博物馆,非常有必要建立。要让子孙后代知道:我们这个国家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这个事情对中国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人性是如何变为兽性的,我们灿烂的文化又遭到了何等的摧残。千万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这是一个生动的思想教育。但是现在的孩子一点都不了解文革是怎么回事,觉得“不上课是很好的事啊”,觉得把老师打一顿,造造反简直是好得不得了。孩子们都不懂什么是对是错,是非观念是非常模糊的。有些年轻人甚至根本不相信我们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这样的浩劫。这相当可怕。

其实,《收获》现在能做的,最主要是不趋时、不媚俗、不跟风。守住刊物生命,守住精神家园,以不变应万变。

李小林小传

李小林,四川成都人,著名作家巴金的女儿。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历任浙江省文化局《浙江文艺》编辑部编辑,《收获》文学杂志社编辑、副主编、编审,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副会长,上海作家协会第六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大型文学期刊《收获》杂志主编。

同类推荐
  • 浪漫是情场的官僚主义:鲍尔吉·原野幽默散文选

    浪漫是情场的官僚主义:鲍尔吉·原野幽默散文选

    鲍尔吉·原野的发诸两端:急智与悲悯。习见的生活现象经他点拨,露出可笑的一面,并因此可爱。除部分代表作品,本书集合了作者2002年的新作,秉持醇正的幽默品质,令人开怀,又带一些忧伤。
  • 红星照耀中国(少年版)

    红星照耀中国(少年版)

    《红星照耀中国》是西方记者对红军的一部采访记录,也是新闻史和报告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书中不仅记载了大量有关中国红军和苏区,以及毛泽东等革命领导人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革命做出了客观的评价。由于其对历史的权威记录,以及对历史趋势的准确预见,本书成为风靡全球的经典名著,被译成近二十种文字。2016年,本书入选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目。
  • 最好相思不相负:古代才女的情与诗

    最好相思不相负:古代才女的情与诗

    作者才情堪比安意如、白落梅,用绝美的文字风格,辅以情意缱绻的古典涛词,讲述了33位古代著名才女且行且爱的一生:上官婉儿与初恋李贤、蔡文姬与夫君卫仲道、薛涛与才子元稹、鱼玄机与词人温庭筠等。她们为了一颗初心再次相逢,她们为了一次邂逅恋上红尘,她们为情一次次爱恨缠绵抛却锦瑟华年。中国古代至真至情的女诗人,从历史长河中踏歌而来,掀起阵阵涟漪。她们为情而涛,因爱而行。无法拾捡过去、将来,只在当时付与了一行行倾心刻骨的诗句。美好的爱情令人心动,痴情哀婉的诗篇催人泪下。翻开这本书,拉开历史的罅隙,让所有喜欢古典诗词、向往爱情的文艺青年总能想起自己的青葱岁月。
  • 走向“经典”之路

    走向“经典”之路

    本书湖梳理了历代诗评对《古诗十九首》的经学阐释和文学阐释,将这一文学经典的建构过程明晰地展示与人,为古典诗歌经典研究开拓出了更为宽广的路径。
  • 海明威书信集:1917-1961(上册)

    海明威书信集:1917-1961(上册)

    《海明威书信集(1917—1961)》将呈现一位有史以来最为有趣的书信达人。作为百年来所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最为我国读者所知的一位作家,海明威的公众形象、传奇人生早已通过其作品为人所知,但这批世人陌生的私人书信却让一个崭新的海明威浮现出来。海明威研究专家卡洛斯·贝克从海明威留给世人的卷帙浩繁的海量书信中精选了其从18岁至逝世这40多年间写就的近600封信件,书信中的海明威用作品外的“私人”语言坦诚地向各色人群——家人、朋友、敌手、编辑,以及当时几乎所有的知名作家——揭示了自我,记录了他生活与写作生涯的方方面面,称他为有史以来最为有趣的书信作家也不为过。作品所选的书信不仅记录了作家人生各个转折点,更展现了他的性格与智慧,及其对狩猎、垂钓、饮食等的特殊嗜好。其流露出的幽默与狂野大大超过了他的作品,称得上是一部非常规的作家自传。而其中描画的众多国际性、社会性事件,以及一众名噪一时的艺术家、文学家,更是从侧面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国际风云与艺术影像。这些信不仅成为一般读者的指南和阅读享受,而且为认真研究文学的人提供了考证二十世纪美国文坛巨人之一的生平与成就所需的原始文件。
热门推荐
  • 高智商低情商

    高智商低情商

    放在千金大小姐不当,偏要当打工妹,无奈老哥不同意,只能以死来相逼。出门遇到神经病,死缠烂打不放弃。在他的不懈努力在下,有点心动,却又在他的刺激之下,愤怒回家··············
  • 连锁为王

    连锁为王

    求神拜佛时许愿,结果愿望成真,慕天宇回到了2008年,从小小的卤菜店起航,以连锁店为基石,以平台外卖为加速器,创造出一个庞大的连锁帝国。
  • 网游三国之征途

    网游三国之征途

    众玩家:“凭什么武将、美女都是他的?!这游戏不公平!我们不服!”许逸:“不服?那就打到你们服为止!元霸、奉先何在?!““末将(某)在。”看着自己的两大依仗一左一右护在身旁,许逸趾高气扬地问道:“你们不服?好,不服者,就出来与他们中的一人单挑吧。”众玩家齐齐往后退一步,“我们服了。”。。。分割线。。。。许逸机缘巧合之下,在《征途》正式开服之前进入了游戏,然后被告知不会再有第二个人有机会提前进入《征途》。那么,他是不是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内测玩家”,而且是唯一的“内测玩家”呢?答案是肯定的。……且看主角许逸,如何凭借他“内测玩家”的身份,在《征途》中铸造属于他的一代传奇!
  • 我想听听你说话的声音

    我想听听你说话的声音

    林念念美丽又骄傲,大学毕业后留在南方的一个城市里工作,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然而工作与生活总是有诸多不如人意的事,令她常常很郁闷,直到有一天,方勇出现了,生活开始不同了……
  • 我只是想玩个游戏

    我只是想玩个游戏

    开什么玩笑?!我游戏ID呢?开服就成NPC是闹哪样?!
  • 纵横一方

    纵横一方

    一个出生豪门却遭遇权术暗害的少年,历尽风浪终于拥有自己的一方霸土。
  • 毒妻二嫁:侯爷,请让开

    毒妻二嫁:侯爷,请让开

    那年落雪无痕,她全家皆灭,唯她一人独活!重生归来,决不能像前世那般窝囊!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只是谁能告诉她,这傲娇霸道的侯爷为何步步紧逼,一直缠着她,“侯爷,我到底有什么好?我改还不成吗?”他嫌弃打量她一眼,“你哪里都不好,只可惜举世无双!”什么!某人一个白眼,上一世明明是你不要我的,这一世,还想我嫁给你?你si不si傻啊?
  • 我真没想当漫威英雄啊

    我真没想当漫威英雄啊

    穿越到漫威世界,没钱搞高科技,没胆量去变异,面对馋着自己身子的紫薯精、无时无刻不想着搞事情的大反派,也就只能凭借着记忆装成一个大预言家,抱抱娜塔莎、旺达等人的大腿,和托尼、班纳、索尔等人当当兄弟这个样子,才能活下去啦!我是从来没想过当超级英雄啊!
  • 青鸟纪之拜托了灵女陛下

    青鸟纪之拜托了灵女陛下

    身怀强大异朮的天才风水师裴紫罗,也同时身缠着诡异的诅咒。你,不许爱上任何人~可是,当她遇到那个坐拥神秘帝国的霸道男人之后。一切,就都不由自主的失控了。 …… 最终,当她破茧成蝶,浴血成凰。 看看谁,还敢拦在她的面前! (本书1v1,女强,双洁,升级打怪,无限爽,欢迎入坑。)
  • 千万梦醒:散文集

    千万梦醒:散文集

    此篇小说为散文,一章一个故事,字数不限,更新全靠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