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为有了期待,才会失望。
是因为希望别人回馈你的真情意,才会疼痛。
如若这些都没有,
一切反而看得更明白了。
但反过来想,无痛的人生,步步可控的人生,
就失去了新鲜与可爱。
所以,不去期待完满,也不是坏事;
不可控,也未必那么可怕。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狐狸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即当事人制造合理的理由来解释并遮掩自我的伤害,同时通过贬低某人、某物或某事的价值,以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痛苦,让自己获得心理平衡,因此也叫“价值歪曲”。
炎热的夏季,一只狐狸路过一片葡萄园,发现葡萄藤上挂满了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狐狸又渴又馋,在一大串熟透多汁的葡萄下挪不动脚步了。它心想:“我正口渴呢,刚好摘这串葡萄来吃。”于是它后退几步,突然向前冲并高高跳起来,想要够到葡萄。可惜这串葡萄挂得很高,狐狸第一次起跳没有够到。
狐狸并不甘心,它退回去,继续冲刺,跳起来,希望跳得更高,一下子摘下整串葡萄,可是努力了很多次,它总是差那么一点点。跳了很多次,狐狸累坏了,那近在咫尺的葡萄如今看起来竟像远在天涯。
狐狸很沮丧,坐在树边喘粗气。一分钟后,它似乎又恢复了元气。只见它站起来,笑着对自己说:“没关系,反正这串葡萄也是酸的,不吃还好,吃了肯定得酸坏我的牙。”
没有吃到葡萄,通过抱怨葡萄酸来安慰自己,也不失为一种调节心情的方式。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生活全然是不如意,但他总懂得用各种方式安慰自己。可是这样的开心是真的开心吗?光说一句葡萄酸的狐狸真的就获得了快乐吗?
故事还没有讲完,当狐狸抱怨葡萄是酸的时候,被一旁的孔雀听到了。孔雀是这片葡萄园的主人,它生气地说:“这些葡萄都是我种的,每年到这个时候都会结出很甜的葡萄,今年当然也不例外。你这家伙不过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罢了,但事实上确实是甜的。”狡猾的狐狸遭到了奚落,灰溜溜地走了。
心灵悟语
或者是狐狸的努力不够,或者是它的人缘不好,孔雀不愿白送给它吃,总之,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就像这只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的狐狸一样,讽刺别人,自己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抱怨是刺穿心灵的利剑
如果有一天,你在喋喋不休抱怨的时候,去照一照镜子,就会发现镜中的自己看上去很可怕,也很陌生。
有一个男孩子脾气很不好,遇到事情总是容易心生抱怨,而不去想真正的解决之道。因为爱抱怨,他经常同身边的人发生矛盾。
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毛病,却很难改掉。因为抱怨总是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就脱口而出了。有一天,他的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意识到自己抱怨了的时候,就去院子里的篱笆上钉上一颗钉子。
一周过去了,男孩子竟然在篱笆上钉了五十多颗钉子。也就是说,他在一周之内针对不同的事情竟然抱怨了五十多次。
随后,他开始越发努力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再冲动抱怨,于是在篱笆上钉钉的频率逐渐降低。这时父亲告诉他,如果能够在一天之中不抱怨任何一次,就可以拔去篱笆上的一颗钉子。
过了几个月,男孩终于拔光了篱笆上所有的钉子,现在的他生活态度变得积极了,凡事都能够从好的方面去思考,去努力,看世界的眼光也变得柔和了许多。
他去感谢父亲对他的帮助,父亲将他带到了篱笆前,指着篱笆上细细密密的钉子印记对他说:“尽管你通过自己的努力拔除了所有的钉子,可是你看到没有,被钉子钉过的地方已经留下了永久的伤痕,这就像一把刺穿心灵的利剑一样,是很难愈合的。如果你总是抱怨别人,你的内心也不可能得到安宁和快乐。”
不要轻易将不满说出口,因为不满是一种于事无补的情绪。不光如此,人在抱怨的过程中很难将坏情绪完全发泄出去,如果情绪得不到释放,就有可能产生积怨,这样的积怨将会是人际交往当中的一根毒刺。
有一天,美国总统林肯先生正在办公室里准备开始工作。这时候,陆军部长斯坦顿突然怒气冲冲地走了进来,一言不发就坐到椅子上。看着他那副模样,林肯知道他一定又在外面受到什么“委屈”了。
林肯心平气和地问他:“你怎么了?遇到什么麻烦了?不妨和我说说,看我有什么能帮你的。”
斯坦顿像是突然发现了林肯这个发泄对象,他遏制不住地冲着林肯咆哮了起来:“你认识那个少将吗?你无法想象,他居然用那么傲慢的语气和我说话,用无中生有的事情来羞辱我,真是让人气愤至极!”
斯坦顿抱怨,无非就是希望林肯能够安慰他几句,再顺道和他一起抱怨一下那个少将的行为,以获得内心的平衡。可是林肯并没有这么做,他对斯坦顿说:“这样吧,不如你写一封信,将你现在所有的不满和抱怨都写在这封信中,你可以狠狠地骂他,以牙还牙,直到你感到舒服为止。”
斯坦顿挠挠脑袋说:“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这真是一个好办法,我非得狠狠骂他一顿不可,他怎么能那么轻慢地和我说话呢?”于是他即刻提笔,飞快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洋洋洒洒好几千字。
写完后,斯坦顿把信递给了林肯。林肯一边看,一边说:“没错,骂得不错,要的就是这种感觉。”然后顺手将信扔到了火炉里。
斯坦顿阻挡不及,责问林肯:“你不是让我这么写信的吗?可是写好之后,你为什么又要将它扔进炉子里呢?”
林肯回头笑着对他说:“难道你不觉得写完这封信之后,你的气已经消了吗?要是你觉得气还没有完全消,那么接着再写一封吧。”
心灵悟语
抱怨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将不满情绪一直郁积,然后成天挂在嘴边,这种感觉就像是一把利剑,有时候刺穿的是别人,有时候则刺穿了自己的心灵。无论如何,这都不是一件让人感到愉悦的事情,因为抱怨者本身是愤怒的,他的身体在抱怨中自然受到了损害。另外,不满的情绪还会扰乱人的正常思考,蒙蔽他们的眼睛。而林肯的行事方式则告诉我们,反击回去或发泄在别人身上都不是最好的方法,不妨修炼自己内心的能量,将抱怨转化成一种正面的力量,或许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宁静和快乐。
人人都有红眼病
红眼病一般作为嫉妒的俗称,从心理感受上来讲,前期依次表现为由攀比到失望的压力感,中期则表现为由羞愧到屈辱的心理挫折感,后期则表现为由不服不满到怨恨憎恨的发泄行为。
有个人非常眼红他的邻居,只要邻居开心,他就会非常嫉妒,邻居得到点什么,他就不痛快,邻居家传过来的笑声大一点,他都会烦躁不堪,要是哪天看见邻居买了点什么新东西,他心里几天都不舒服。他每天都暗暗盼着邻居倒霉,可越是这么希望,邻居越是过得好好的,每天见面都喜笑颜开地同他打招呼。他搞不懂,邻居是不是捡到什么宝供在家里了,为什么每天都这么眉飞色舞的。
就这样,他自我折磨着,每天因为邻居的快乐而眼红,胸中像是堵着一块大石头。
终于有一天,他忍不住了,决定给邻居家制造点晦气,让对方倒霉一把。他去花圈店里买了一个花圈,准备偷偷放在邻居家门口。谁知道第二天一大早,他刚走到邻居家门口,就听见里面传来了哭泣声。这时邻居开门了,看到他手拿花圈,赶紧将他迎进去,说:“你真早啊,谢谢了,真是太感谢了。”原来邻居的老父亲头天晚上去世了,这个花圈正好派上了用场。这个人只得敷衍两句,灰溜溜地走了。
红眼病让他总是看不惯别人过得好,结果给自己套上了一把锁,把自己折磨得够戗。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难以治愈的红眼病,他们甚至不是因为别人比自己强就眼红,而是别人过得好就已经开始眼红了。别人取得的成就,别人有能力购买的东西,即使自己不需要,也会因为别人尝到了拥有的甜头,而心头酸溜溜的,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红眼病很容易让亲人反目,朋友变成仇人。
1820年,继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磁针偏转的事实之后,电和磁的实验引起了英法等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很多人都在重复着奥斯特的实验,试图从这个现象当中发现新的奥秘。
彼时的威廉·沃拉斯顿和戴维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得知奥斯特的实验结果之后,他们一起进行了很多研究,可惜一直没有新的发现。
那时候法拉第刚刚满30岁,在皇家学院还属于年轻的小字辈,没有独立操作实验的资格。但是天生好学的他早就对电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奥斯特的发现更激起了他极大的研究热情,可是以他的资历,要想闯入当时在物理界已然声名远播的沃拉斯顿和戴维的研究领域当中,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不过,对科学的专注让法拉第勇往直前,他花了三个月时间去研究、思考、实验,最后终于发现了通电导线绕磁铁旋转的事实,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
实验成功后,法拉第同意了朋友提出的尽早将成果公之于世的建议,并将此事委托给了朋友,便带着新婚的妻子去度蜜月了。
谁知道回来之后,等待法拉第的不是荣誉和赞扬,而是学术界对其品德的质疑,因为外界谣传法拉第窃取了沃拉斯顿的研究成果。
当时看到法拉第演示实验的只有沃拉斯顿和戴维两个人,而沃拉斯顿已经坦白,自己和法拉第的研究走的不是一条路线。法拉第希望作为他最尊敬的老师的戴维至少也能为他证明些什么,然而他等到的却是戴维无良的沉默。这个沉默也让法拉第失去了加入英国皇家协会的机会。
很显然,谣言是有人故意传出去的,而这个制造谣言的人,也就是最后不愿意说出真相的人。一切的起因来自于红眼病,看到了自己的徒弟超过了自己,戴维的心有些扭曲了,最终做出了小人行径。
可是红眼病并没有让戴维得到任何快乐,他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成就,就是发现了法拉第这个好学生”。
心灵悟语
看来嫉妒的人就算采取行动让别人栽了跟头,自己也未必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总是眼红地盯着别人的人,内心也必然像囚笼般困顿,没有光彩。
这样想要,那样也想要
“拥有幸福需要智慧,智慧的人珍惜得到的东西,有感受爱的能力,而不幸的人们是在计算那些得不到的东西。你静静地坐下想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调整呼吸,心情宁静,阳光照在身上,你觉得自己什么都不需要,可能只需要一袋大米和一桶油,就是这样。”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和佛印禅师两人之间的交情非常深厚,二人时常见面,在一起讨论一些佛法和禅理。
有一次,苏轼又去拜访佛印禅师,两人相聊甚欢,不一会儿,竟然面对面坐起了禅。
苏轼感觉自己坐得已然达到了一种境界,于是就问佛印禅师:“以你看来,我坐在这里像什么呢?”
佛印禅师将苏轼从头到脚打量了一遍,笑着回答:“我看你哪,就像是一尊佛。”苏轼听了很是高兴,心中也免不了得意起来。
佛印禅师反问苏轼:“那么你看我又像什么呢?”苏轼嘴角还挂着得意的笑容,他看佛印禅师穿着暗色僧袍,盘腿坐着,黑黑胖胖一大团,再加上之前同老禅师讨论佛法,自己总是败在下风,于是回答道:“我看你呀,就像是一坨牛粪。”
佛印禅师听了之后没有丝毫生气的意思,只是低头微笑着不说话。苏轼心中暗自想:“哼哼,这次你说不出话来了吧,无言以对了吧。”
于是苏轼满心欢喜地回家去了。到家后,他向妹妹苏小妹炫耀这次赢了佛印禅师的经过。谁知苏小妹听完,并没有像他那般高兴,反而叹了口气说:“哎,你这次还是输给佛印禅师了呀。”
苏轼感到很迷惑,怎么会呢,自己分明说得禅师哑口无言了呀,怎么可能还是输呢?
苏小妹摇着头说:“佛印禅师之所以说你像佛,那是因为他心中有佛,所以他看什么都像是佛。可是你不同,你说他像牛粪,那是因为你心中只有牛粪。佛和牛粪相比,很显然,你又输了。”
心中有佛,自然看什么都是佛;心中有善念,自然看什么都心怀善念;心中有满足之感,自然不会随意地去奢求那些不必要的东西。
所谓欲壑难填,有些人的欲望像深谷一样,很难填满。这种人的内心混浊不堪,理不清头绪,一味盲目地去追求,不择手段地去获取,直到最后才会发现自己一直心心念念追求的一切,未必就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道德经》中曾这样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人的欲望会左右人的价值取向,而价值取向又会左右着人的生活习惯,进而决定着人的行为结果,欲望太多,会给人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宫、商、角、徵、羽乃基本音调,但是如果毫无规律地混合在一起,就会形成嘈杂的音调,影响到人的听觉,甚至会让人的心智颓废。
酸、甜、苦、辣、咸本是五味,可是如果每样都来点,放在一起调和,口味就太重了,不但会影响到人的味觉,还会干扰人的正常摄入,造成体内营养比例失调。
喜好奔驰狩猎本来是健康的,可是常常这样做的话,会让人变得狂野,心浮气躁,长期剧烈运动对身体也是有伤害的。
喜爱那些珍稀的、奢侈的东西,甚至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收入而盲目购买,只会使自己的生活陷入一团糟。
心灵悟语
人生应该更务实一些,而不是讲究那些虚的东西,真正需要的就去努力,不需要的就应该懂得放开。这样也想要,那样也想要,只会把自己变成一个贪婪的人。欲望太多会蒙蔽双眼,看什么都是不满的,也就很难有快乐的时候。
感染了踢猫效应
“世上没有真正不快乐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
一位女医生去商店买围巾,看着满货架的围巾,她几乎挑花了眼,这个也喜欢,那个也喜欢。她让售货员拿给她试试,一会儿要这条,一会儿又要那条,站在镜子前照来照去,几乎把所有围巾都试了,还是难以决定要买哪一条。售货员脸上的表情越来越难看,最后忍不住抱怨道:“你到底是来买围巾的,还是来试围着玩的?”
这句话让女医生的热情降到了冰点,她愤怒地走出商店,撂下了同样愤怒的售货员。可是女医生的气并没有消,她把这份坏心情带到了医院。
一位病人来看病,女医生给他开完处方以后,病人指着其中一味药说:“这个药实在是太苦了,能不能麻烦您给我换一味药效差不多但没有那么苦的?”
女医生抬起头,没好气地说:“换药?你到底是来买药的,还是来尝药的?”病人一下子说不出话来,拿着药方生气地走了。
这位病人是位老师,他在回程的路上越想越气,恨不得返回去打那个医生两巴掌。结果上课的时候,整堂课都语气“不善”。课后,一个学生因为听不懂某个问题而询问他时,他不耐烦地说:“你这个脑子长着是用来思考问题的,还是用来装糨糊的?”说得那个学生霎时间眼泪汪汪。
也许那个学生至今都不知道那天为什么遭到老师莫名其妙的责骂,而老师也不知道为什么医生会莫名其妙脾气糟糕,说话呛人,当然医生也未必能知道售货员到底因为什么情绪不佳。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们都被坏情绪感染了,而且不自觉地将被感染上的坏情绪传到了别人身上。
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作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的故事起初是这样的。一位公司董事长为了激励下属勤奋工作,决定以身作则,宣布自己上班必然早到晚归。
可是有一天,他早晨边吃早餐边看报纸,居然忘了时间。等到抬表一看,发现要迟到了,于是匆匆开车朝公司赶,在路上超速驾驶。
倒霉的是,他被交警堵下了,开了罚单,最终还是迟到了。到了公司,他为了不让大家注意到自己迟到的事情,便把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没头没脑地训斥了一顿。
大清早触了这个霉头,销售经理当然愉快不起来。回到办公室,他又气愤地把自己的秘书叫了进来,找碴训了一顿。
秘书更加觉得莫名其妙,于是回头又把手下的助理指责了一番。
助理无故被人挑剔,当然气愤异常,可是他没有下属可找碴了,直到下班,还是垂头丧气,回到家就无缘无故地对着儿子大发雷霆。
儿子没弄明白自己犯了什么错而被父亲骂了一顿,却又不敢反驳,于是便转身把家里的猫狠狠踢了一脚。
小猫莫名其妙被踢,跑出家门,过马路的时候被疾驰而来的车子撞死了。
在生活当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可控制的坏情绪,有时候是自己造成的,更多的时候,或许是别人莫名给予的。而大部分人调节的方式,就是找到一个在一定程度上比自己弱的人,将这种情绪变相发泄出去。可惜的是,很多人在莫名其妙地向别人发火之后,不一定能够获得快乐,反而会将事情演变得更糟糕。
心灵悟语
坏情绪的传染速度超乎想象,而且在传染的过程中,威力并不一定会降低。结果就是本来只有一个人因为一点儿小事不开心,但最后却扩散到让很多人都不开心的程度。与其随便地去发泄,倒不如遇到问题就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及时作出调整和改正,在自己身上就将坏情绪遏制住,那么不但不会让别人感到莫名愤怒,自己也可能在看明白、改过之后,变得开心起来。
总之,每个人都不应该轻易去踢那只无辜的猫。
原来自己才是浑身紧张的刺猬
有时候,抓得太牢只会形成逼人之态,快乐和幸福都被逼得无处摆放,不如放轻松一些,让自己,也让别人获得自在。
一天,慧海师父的一个弟子来问他:“师父,什么是修行?”
慧海师父回答说:“饥餐困眠就是修行。”意思是饿了的时候就吃饭,困了就去睡觉,其实就是修行。
徒弟想不通,接着问:“我也是饿了就去吃饭,困了就去睡觉啊,可是为什么我不觉得自己在修行呢?”
慧海师父答:“世上的人大部分如此,在吃饭的时候,通常都不想着好好吃饭,还在花心思想别的事情;睡觉的时候也不好好睡觉,甚至在梦里都是东想西想,不肯安宁。所以其实他们吃饭的时候没有在好好吃饭,睡觉的时候也没有在好好睡觉,自然不是在修行。”
吃饭睡觉,这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但是成了很多人的烦恼,因为我们总是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脑子里还乱七八糟地想着别的事情。
文静是一个成功的女强人,创业,奋斗,再加上结婚生子,一瞬间就过去了十多年。可是据她自己说,这十多年间,她没有一天是轻松的,因为总是有操不完的心,处理不完的事情,从公司到家庭,到孩子,没有一分钟省心的。
对孩子的教育,文静和先生的意见一直没有完全协调好。先生主张让孩子随性发展,做家长的只要给予一些适当的引导就可以了,完全不需要束缚太紧。可是文静还是时刻紧张不已,没事的时候经常跑去孩子的学校,找老师不停地问这问那,甚至站在窗外观察孩子上课时的表现,稍微有些什么异常,她就要拉住老师焦躁地喋喋不休。
回到家,她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妈妈,望子成龙的心太过迫切,又缺乏应有的耐心,和孩子没好好说上几句就发火,孩子经常被她吓得号啕大哭。
不仅如此,在先生面前,文静也没有什么好脸色,不是抱怨公司同事如何办事不力,就是抱怨先生不关心家庭。总之,家里时刻都处于低气压中心。
家中气氛不好,先生试探性地问文静:“你是不是压力太大了?不如找个时间出去休息休息,到处走走,放松一下吧。”
文静想想,自己似乎已经十年没有空出时间出去玩了,刚好一个朋友组团去海边度假,她也就跟着去了。
可是在外面游玩的文静并没有一刻感到轻松,刚下飞机就迫不及待打电话回家查岗,去到酒店也是一百个不放心,惦记孩子的作业有没有完成,惦记父亲有没有吃药,更惦记公司员工会不会因为自己不在而常常迟到。这样的紧张让她完全忽略了临海的酒店是那么的具有异域风情,海边的风景又是那么的美丽醉人。就连出去购物时,她也是心不在焉,同行的朋友甚至不知道该如何继续陪伴她了。
结果,计划十天的旅行被文静紧张地缩短了一半,第五天她就急匆匆地赶回家了。推开家门的时候,老公和孩子刚刚吃完饭,正在笑笑闹闹地收拾桌子。两人看到她,都是一脸的诧异。文静走过去,拥抱住父子俩,“我一分钟都舍不得离开你们。”
可是拥抱并没有成为温馨的开始,第二天,习惯性的生活又开始了。文静给孩子的班主任打电话,听到孩子这次测验分数有所下降之后,非常紧张,迅速赶到了学校。她在路上就给先生打电话,说她很担心孩子的成绩,还抱怨先生似乎对孩子一点儿也不操心。
还没有从前天的温馨中走出来的先生突然有些愤怒,他吼道:“你难道没有发现,你这种紧张其实根本没什么实际作用吗?你不光对孩子这样,对我,对你父母,对公司的员工,你都是这样。你的紧张搞得我们都莫名其妙陪着你紧张,实话告诉你吧,你不在家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有多快乐!”
心灵悟语
有些人一直以为自己天生就是操心的命,只有自己辛苦来照顾身边的人,殊不知原来自己才是浑身紧张的刺猬。自己的紧张并没有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自己也未能真正获得快乐。
快一点,再快一点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说:“我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了,钱也多了,但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抑郁,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也大大下降。”
向往繁华都市的澳大利亚姑娘爱丽终于来到了快节奏的美国纽约求学。
她一下飞机,就感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气氛。爱丽激动地看着这一切,心里充满对新生活的期待。
“嘿,姑娘,你怎么还在这里发呆!”一个爽朗急切的声音在她耳边响起。
爱丽回头一看,原来是接机的学姐,“不好意思,我才刚……”
“行了,我知道你想说什么,我们每个人刚来的时候,都有同样的感触。”学姐豪爽地拍拍爱丽的肩,拉着她的胳膊往停车场走。“你有大把的时间来细心观察机场,不过可不能是这个时候。今天一整天,我们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
“噢,学姐……”爱丽刚想给学姐道谢,学姐就说:“别客气啦,明年说不定就轮到你来机场。现在我们还是尽快到学校吧。”学姐利索地把爱丽推进车里,把行李放到后座。“你可以先休息一会儿,飞机上一定不好受吧。”
一整天,爱丽跟着学姐东奔西跑,把入学和入住的手续都办理妥当了。爱丽在心中惊叹,“大都市的生活节奏果然更紧凑,这样我应该会学到更多东西吧。”
很快,爱丽就融入了新生活,她的脚步一天比一天快,每天在校园里来去匆匆。
不知不觉中,爱丽脸上宁静的笑容渐渐消失,一种严肃急迫的神情占据了她的脸庞。她不自觉地紧绷着脸,心里的时钟跑得飞快。“糟糕,快要迟到了!”“我还有一个报告没完成呢!”
当我们在心里催促自己加快脚步的时候,我们总是难以保持心灵的平静。当我们每天都与时间赛跑的时候,我们没法克制自己的焦虑。
爱丽也是如此,不过即使这样忙,她还是乐在其中。“如果一分钟当成三分钟来用,那就等于自己延长了三倍的生命。”爱丽这样坚信着。
暑假,爱丽的表妹从澳大利亚过来看望她。一见面,表妹就发出一声惊叫,“天哪,爱丽表姐,我几乎不敢相信这是你了。你看起来又严肃又焦急,难道最近过得不好吗?”
爱丽茫然地摇头,“我们赶紧走吧,让我带你去看看我的学校。”
一路上,表妹总用奇怪的眼神打量爱丽。
终于,当爱丽皱着眉头等红灯的时候,表妹开了口,“爱丽表姐,等红灯不是很正常的事吗,为什么你看红灯像是看仇人?”
“等红灯的三分钟里,我可以看十五页报告,或是吃一顿午餐,或是洗个澡。可是我却不得不把时间浪费在无用的等待上,这难道不值得怨恨?”
表妹摇摇头,“你曾经说过最喜欢等红灯的三分钟,你说可以用这三分钟听音乐,看街头的帅哥,或是吃点零食。”
“那些都是浪费时间,我现在经常为以前的散漫后悔。”
“从前的你总是面带笑容,看上去好极了。而现在的你总是板着脸,总是在抱怨,看起来很糟糕!”表妹大声地说,“难道留学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为什么在你的脸上只能看到焦虑?”
“我并不是……”爱丽开了口,却不知道自己该辩解点什么。通过后视镜,她看着自己的脸,确实是一张看起来充满苦闷和焦虑的脸,把皱眉当做习惯,是记忆中全然陌生的脸。
我们并不是为学习而生,也不是为工作而生。在学习和生活之外,还有其他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经营的事业,比如让自己过得快乐。
固然我们需要抓紧生活中的每一分钟,不过这并不是说我们就一定要强迫自己加快脚步,时刻牢记日程表的安排。
心灵悟语
绷得太紧的琴弦容易断裂,走得太匆忙的人会错过路上的风景。一味朝终点赶路,只顾日夜兼程,又怎么能体会到奋斗过程的快乐?要知道成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到达终点。很多时候不妨慢一点,稳一点,让自己开心一点,让结果随它去吧。快乐箴言
英格丽·褒曼说过,健康的身体加上不好的记忆,会让我们活得更快乐。的确,世上的闲言闲语实在太多了,不值得让它们留在脑海中。
快乐有两种:物质的和精神的。物质的快乐有限,最多能持续一天、一月、一年,不会有结果。精神的快乐无涯。
过去的快乐留待回忆,未来的快乐正在计划,但快乐只能现在感受!
快乐之道不只在于做自己喜爱的事,更在于喜爱自己不得不做的事。
积极的人像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快乐的钥匙一定要放在自己手里,一个心灵成熟的人不仅能够自得其乐,还能够将自己的快乐与幸福感染周围更多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