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偶读憨山德清的一首禅诗,感慨颇深。
这首禅诗是这样写的:麝因香重身先死,蚕因丝多命早亡;世界从来多缺陷,幻躯哪得免无常。意思是说,麝因为身上有价值连城的麝香而为猎人所追杀,春蚕因为结丝才早早死亡。世界充满迷惑,每个生命都要受到无常的困扰。
对于这首禅诗,人们可以有很多解读。诗后的赏析是这样的,说大千世界缺陷多,尤其无常最可怕。生命不过几十年寒暑,百龄已是高寿,任谁有通天的本领学问,只要大限一到,也一样不能免除无常。若想要摆脱苦海,唯一的出路则是让自己的心灵不断升华。
这种解读当然也不错,但是,这种解读是单向的,它只针对“被贪求”者的一个方面,那么,“被贪求”者的其他方面呢,还有贪求者一方呢?“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典故也许可以分析得全面一点。此典故出自《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原文是: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意思是说:当初,虞叔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没有给他,然后,虞叔为此而感到后悔,说:“周这个地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可是,虞公又来索要虞叔的宝剑,虞叔说:“这实在是贪得无厌。如此贪得无厌,将会给我带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发兵攻打虞公。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那个地方去了。
在这段故事中,虞叔因为担心贪图财宝招来祸患,所以,把宝玉献出去了;但是,虞公得到了宝玉仍不知满足,最终因为贪得无厌而被打败。我们可以看到,《左传》的意思是,自己不要贪图财宝,可以免祸,但是,绝对不是说毫无原则地把自己的所有财宝都送给别人;别人如果贪图财宝,也许一开始能得逞,但是,如果不知满足,也就必然招来祸患。
按照这种思路,我们可以将“璧”用“才”、“财”、“色”等词作换词练习,变成“怀才其罪”、“怀财其罪”、“怀色其罪”等等。问题是,你不去炫耀,别人怎么知道你有“才”、“财”、“色”呢?后来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对孙悟空有两处精彩的演绎,说了这个方面道理。
一处讲悟空为避三灾三难而习得七十二般变化,艺业初成,悟空禁不起同学们的鼓噪,演弄变化。菩提老祖自此断定这猢狲是个惹祸的根子,教训了一番道理:“悟空,过来!我问你弄什么精神,变什么松树?这个功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然后,断然轰他下山,而且绝不许他再提师徒名分。
另一处,是悟空随唐僧取经的路上,途经观音院,悟空卖弄锦澜袈裟,唐僧告诫:“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其后果然惹祸,引出一场灾劫。
吴承恩于是总结:春秋互易之间,福祸相生无常。魔生佛灭,仅为一念;劫起灾至,皆在一瞬。《周易·系辞上传》中说:“慢藏诲盗,冶容诲淫”也就是这个道理。张尔岐先生说:“如慢藏而不知防者,是教人使盗;冶容而好自炫者,是教人以淫,何莫非自致哉!”我们应该好好想一想,这究竟是弊病呢,还是至理名言呢?如果谁愿意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而招致祸患,那么,尽管去炫耀、贪图。
所以,身负绝技也不一定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有的人希望钱财多,人因财死也不乏其例;有的人要求名位高,往往爬得高跌得重。也有人一心追求美艳身姿,可惜红颜多薄命,不少美人因美丽而惨遭杀身之祸!俗话说,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水的,也是这个道理。
这个道理其实麝也懂,翻阅资料就可以发现,“麝栖居于山林,白昼静卧灌丛下或僻静阴暗处,多在拂晓或黄昏后活动,听觉、嗅觉均发达。营独居生活,颇警觉,行动敏捷,喜攀登悬崖,常居高以避敌害。”
那么,想想麝整日独居高寒、东躲西藏的,弄得人生毫无趣味,有谁还抱怨自己的怀才不遇、命运不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