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时读史,不经意间读到了大圣人孔子的一则故事。
孔子从35岁那年起,迫于政治上的压力,不得不带着他的学生们出走鲁国,周游列国。孔子先后到过齐、宋、卫、陈、蔡等国,到处向国君们宣传自己的主张。开始,孔子凭着自己的才华和名气还是吸引了一些国君的注意力,做过一些大大小小的官儿。但都是好景不长,几起几落,数年奔波于到处乱跑自我推销之中,因为没有一位国君肯重用他。
有一回,在“找工作”途中,孔子和学生们被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粮食都吃光了。为了分散对肚皮的注意力,孔子只好带着大家诵诗弹琴。后来幸亏楚人发兵来救,孔子师徒才没有饿死。楚人临走时对孔子说:“你既有学识,又有名气,为何不利用办学来宣扬你的主张和学识,而非要做官呢?”
这句话让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孔子沉思良久。之后,孔子逐渐清晰了人生“抱负”的定义,明确了最适合自己的奋斗方式,加之苦难通常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所以在及时调整人生战略后,孔子又回到了鲁国,专攻学术和教育,整理出了《诗经》、《尚书》、《春秋》等不朽名篇。韶华流转,孔子成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在生前尽管没有得到国君的重用,但他的思想在死后的几千年中,却得到了无数的国君的赏识和重用。
这则故事令我顿生感慨。可以想象,孔子在作这个决定前是多么的痛苦和彷徨。圣人也是人,更何况在没有成为圣人之前,已经具备了做官条件的青年孔子也是非常渴望升官的,但社会却没有给予他机会,只给予了他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孔子以超人的魄力和勇气抗击了生活给予他的击打。在生活中,我们总可以看到那些遇到挫折或不顺心的人们,他们有的终日自怨自叹,无所事事;有的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整日沉浸于牌桌舞池之中。世界这么大,成功之路有的是,须不知审时度势,及时“转型”,重新定位,这也是一个人摆脱困境,追求成功最重要的一点。
我终于明白,圣人并非与生俱来,圣人也是常人,高瞻远瞩的目标也不是在娘肚子里就能定位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圣人比一般人坚强、自信,善于积累和投资,善于观察和分析,把握住一切机会,创造无限可能。我们可以想象,孔子其实和我们一样,也曾经焦急过、动摇过、彷徨过、痛苦过,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探索,有时甚至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在与现实的每一次较量中,他比别人更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所以他最后成了圣人。
瞬息万变的世界给予了我们许多机遇和挑战,让我们不妨学圣人那样,励志一回,认真勾勒我们自己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