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述巴尼帕图书馆
19世纪中期,英国考古学家在尼尼微王宫的遗址中发现了一个奇特的房间,在房间里发现了许多契形文字的泥板图书。这些泥板图书有许多是皇家档案库的重要文献,还有许多优秀的巴比伦文学作品的抄本。后来学者们陆续发现了很多这样装满泥板图书的房间。这就是亚述巴尼帕的图书馆。这座图书馆是根据国王的命令建成的,它是世界上现今已知的最早的图书馆。
亚述巴尼帕图书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而且管理得井井有条。图书馆的馆藏图书有馆藏图书目录,馆内的图书都在目录上登记,方便查找。亚述巴尼帕图书馆分类编目和今天有很大的不同,他不是按照图书的内容,而是按照图书的大小和形状来分类的。例如,正方形的书分为一类,长方形的书分为一类,椭圆形的又分为一类。大块的和大块的泥板放在一起,小块和小块的放在一起。这样的分类方法在查找图书的时候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好在古代的图书不是很多,读者又只有国王和贵族,否则图书就很难管理了。
亚述巴尼帕图书馆所藏的书是什么模样呢?当时的图书和今天的图书是不完全一样的。他们的大多数书籍,都是用楔形文字写在黏土上做成的,然后用火烧干,使其变得更坚固。这样的图书看起来很笨重,但我们却不能小看它。我们今天所对两河流域有如此深刻的认识,都得感谢这些泥板图书。泥板图书的大小、形状不一,如果一本书一张纸写不下来,则这本书每页的纸都要遍上页码。不过,他的页码可不是1、2、3、4……,而是由后面一页的第一句照抄前一页的最后一句而构成。这样,书的前后顺序就能确定下来,不会互相混淆了。
不朽的泥板书
两河流域没有石料,没有木材,也没有其他可供写作的材料,有的是丰富的粘土,于是,聪明的苏美尔人开始动脑筋,就地取材。他们用粘土制成宽30厘米,长40厘米或是比这个尺寸小一半的长方形板块,用金属、象牙或木制的比较硬的东西做成钝三角形笔,然后,在柔软的泥板上刻上要写的字。为便于长期保存,刻完之后再把泥板拿到太阳光下晒干,或放到灶里焙烧,为了使水分蒸发快一些,苏美尔人还在粘土板上扎许多大小不同的洞。最后,粘土板就像我们现在所用的砖一样坚硬无比,公元前三四千年前,诞生在两河流域的书籍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把它叫做“泥板书”。
两河流域及其附近的人们使用泥板写字,前后长达二三千年之久,一大批泥板书先后问世。但是,泥板书的使用时间毕竟离我们太久远了,使用和保存泥板书的国家几经沧桑分并离合,泥板书也随之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幸运的是,泥板书是由泥土做成的,不会腐烂,又经过焙烧,非常坚固。在几千年的历史变迁中,泥板书虽经战火磨难,水土侵蚀,并与废墟为伴,却大多没有失去原貌。
1887年,一位农家妇女在古埃及一处废墟中,偶然挖掘出300多块泥板文书。经有关专家考证,这里,曾是古埃及新王国十八王朝的王宫图书室,科学家们又经过大量挖掘,果然,里面藏有大量泥板书。这些泥板书多数是在两河流域及其附近的巴比伦国王,亚述国王,赫梯国王以及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小王国国王写给埃及国王的信函。这些信件纯属外交公函,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小国当时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国际地位,他们和埃及的关系是友好还是紧张,是平等还是存在隶属关系,对于研究古代世界历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845~1854年,英国的考古学家,政治家亚德和土耳其的考古学家拉萨姆在两河流域发掘出两万多块粘土板。这些粘土板是公元前8~7世纪,亚述王国皇宫图书馆的藏书。亚述王国是两河流域巴比伦王国之后建立的又一王国。公元前612年,米提亚人和迦勒底联合进攻亚述首都,随着亚述帝国的覆灭,这些泥书也深埋在倒塌的房屋之下。
分析和研究亚述王国图书馆的这些泥板书,使我们对苏美尔、巴比伦最早的文学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原来它们多数是神话和传说。
在一部叫做《基卢伽麦修的叙事诗》中讲到神用洪水淹没一切生物,只有赛斯陀罗根据神的劝告,建造一只大船而得救。这个故事后成为《圣经·旧约》中“诺亚方舟”(或称洪水方舟)故事的渊源。
由人民口头创作形成,最后编写在泥板书上的《吉尔伽美什史诗》,是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
史诗叙述吉尔伽美什因拒绝一个女神向他求爱,触犯了天神,天神发怒,派牛精残害居民百姓,吉尔伽美什不畏强暴,杀死了牛精。史诗通过对英雄的赞颂,反映出人对神权的反抗。
另外一首《主人与奴隶的对话》诗,深刻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有一个奴隶起初对他主人的一切贪婪行为没有反应,最后终于忍无可忍,于是嘲笑地说:“谁能高得过上天?谁又能大得过大地?”当奴隶主扬言要杀死他时,他说:“我死后,你也只能活三天。”可见,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斗争是多么激烈。
泥板书是两河流域最原始的文字记录。大量拥有这些书籍,无疑可以填补历史研究中的某些空白。所以,近百年来,美国、英国、德国等各国历史学家,先后在两河流域及其他地方开展“挖地”工作。他们找到很多古代图书馆或档案馆的遗迹,从中发掘出大量泥板书。书的内容有宗教铭文、传说、神话、文学作品、天文观测记录、医学、数学、化学、植物学等,还有许多年表、法典、外交文书、法律、条约、信函、命令等资料性书籍。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在泥板书中几乎应有尽有。所有这一切,展示了两河流域发展的历史,也把我们带回到那遥远的古代文明社会中去。
学校和教材
至少在5000多年前,在苏美尔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尼普尔是教育中心。两河流域的学校大约在4000多年前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大约在3000多年前发现了数百块泥板书,上面记载了当时使用的教学用书,大概是学生的习题册。上面有各种各样的习题,供学生们在课堂上完成。它使我们搞清了苏美尔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并且对其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可以作出一些有趣的结论。
苏美尔学校的教师,和我们现在的教师一样,也喜欢舞文弄墨,不过,他们的大块文章并不是为了晋级升职,而仅仅是抒胸中之情。其中很多文章都是有感而发,涉及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我们对学校的教育方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师生关系都有比较清晰明确的了解,知道几千年前学校教育的情况,这些在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
苏美尔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就业。学校必须把学生培养成王室和神庙结构的管理人才,这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在这一点上,很有点像现在的职业教育。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也逐渐成为苏美尔文化的传播中心。
古代苏美尔不存在义务教育,学生必须交纳学费,因此,学生都出自富贵人家,因为穷人的子女没有钱接受长期的学校教育。
说到学校的教材,人们已经发现并知道了很多。从学校找到的泥板文书,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写的潦草不堪的作业本,到高年级毕业生创作的作品都有。有的作品非常完美,使人难以分清它是学生还是老师创作的。他们也是世界最早、最古老的的教材。
根据当时的教材,我们可以判断它的教材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科技作品,第二种是文学作品。
当时的科技教材,绝对不是为了讲授科技知识而编写的,它只是为了帮助学生记忆、背诵和抄写苏美尔文字而编写的一种课本,是当时的老师为了改进教育效果而创造的一种教育方法。大约在4000多年前,这种科技教材开始成为苏美尔所有学校的标准教材。
所谓的文学教材,即具有文学色彩的课本。教授这些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背诵、抄写文学作品。他和中国古代私塾教材《唐诗三百首》的目的大概是一样的。这种文学课本有好几百种,几乎都是诗歌。每首诗歌作品长约50行——1000行。课文的风格,体裁各不相同,有神话、史诗、歌颂、哀歌、教论性作品。苏美尔出土的许多文学性泥板文书,很多就是学生抄写的课文。
关于苏美尔文化的传说
在公元前2000多年,曾经居住在中东一带的苏美尔人就开始记载他们先人的灿烂文化了。但至今我们对于这一古代民族的来龙去脉仍然所知寥寥。我们所知道的就是苏美尔人曾给闪米特人带来一种非常先进的文化。我们还知道,苏美尔人总是在高山顶上寻找他们的神。如果在他们居住的地方没有山,他们就在平原上堆起假山。
他们的天文学非常发达。他们对月球自转的观察结果和我们今天对月球的观察结果只差了0.4秒。在库云底亚克山上,人们发现了一个计算题,其计算结果是一个15位数字,而我们经常引以为荣的古希腊文化的全盛时期,通常的计算结果也只能达到一万而已。大于一万的数,古人就认为是无限了。
苏美尔人的神都不是拟人型,每个神都与一个星星有关。他们绘图中的星星的样子和我们今天画的星星完全一样。更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这些星星周围围绕着数颗行星。苏美尔人在缺乏我们今天这样的观测技术和设备的条件下,是如何知道一个“不动的星”都带有几颗行星的呢?
在库云底亚克山里,还发现了雕刻在12块陶制书板上的一首英雄叙事诗。其中第七块书板上记载的,从现在看来,是人类亲眼目睹宇宙旅行的记实。书板上的故事是这样的:
恩克度被一只巨鹰的铜爪抓着,在空中飞行,飞了4个小时后,一个声音忽然对他说:“你看看下面的大地,大地像什么啊?你再看看大海,大海又像什么啊?”大地像一座高山,大海像一个湖泊。他又在空中飞了4个小时,那个声音又响起:“你向下看看大地,大地像什么?你再看看大海,大海像什么?”大地这时像个花园,大海像花园里的水渠。在他又向上飞行了4个小时后,那个声音又对他说:“你向下看看大地,大地像什么?再看看大海,大海像什么?”大地像米粥,大海像个水槽。
这些比喻必定来自某个曾在我们地球上空飞行的生物,因为这些比喻太真切了,不可能纯属想象。如果对地球没有感性认识,谁能想象陆地像粥,大海像水槽,因为从高空中看,地球确实像粥和水槽相互交错在一起。
其他的考古发现证实,4万年前,在苏美尔人居住的区域内,曾有各种原始人类。后来忽然出现了苏美尔人,创造了高度的苏美尔文明。至今,史学家尚不知道他们先进的文明是从何而来的?
苏美尔文化的成就
苏美尔人突出的文化成就是他们的法律体系。它是地方惯例逐渐进化的产物,在公元前3000年中叶以后,终于汇集成一部全面的法典。这部法典只有个别片断流传下来,但意义十分重大:它几乎是后来闪米特各民族法典的基础。苏美尔法律的特点是:
1.以牙还牙的惩罚法。
2.执法的半私人性。受害者本人或其家庭有权控告罪犯。法庭主要是原告与被告间的公断者,而不是维持民众安全的国家机构。
3.法律面前不平等,法典把居民分为贵族、平民、奴隶三等。伤害贵族,其惩罚要比伤害平民重得多。但令人惊讶的是:贵族犯了同平民一样的罪,其惩罚亦比平民重得多。
4.过失杀人与蓄意杀人,惩罚有所区别。
苏美尔人的宗教发展程度不高,但却独特,他们崇拜许多男神女神,所有的神都能赐福降祸。他们的宗教不主张有什么极乐的、永恒的来世。谁也不能指望在另一个世界复活并安乐永存。人死后,鬼魂只能存在一段时间就消失了,这种信念使苏美尔人很少留意他们的尸体及后事。可能由于洪水的肆虐和环境的恶劣,苏美尔人对生活的态度是消极和悲观的。埃及人写诗赞美尼罗河泛滥所带来的肥沃,苏美尔人却诅咒带给他们洪水的大河。他们说“初生的婴儿,无不性恶”。苏美尔人认为:人类是马尔都克神创造出来为诸神奉献祭品的,建造庙宁和奉献祭品就是人类生存的全部意义。苏美尔人的创世与洪水的史诗是粗糙而乏味的,但可以肯定,《旧约》中“诺亚方舟”的故事,是以苏美尔人关于洪水的传说为范本的。在增进知识方面,苏美尔人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他们创造了一套文字,直到苏美尔民族衰落之后,这种文字还使用了l000多年,这就是楔形文字,用平头的芦秆印刻在泥板上。起初它是一种象形文字,渐渐地演变成一个音节符号和音素符号的集合体,总计约350个。这种文字始终没有形成字母表。苏美尔人没写出任何哲学作品,但他们在科学方面却取得了一些成就。在数学方面,他们能演算加法和除法,能求出平方根和立方根。他们还采用了十二进制和六十进制,根据月亮的运转制订了一种不准确的阴历。苏美尔人的天文学基本上是占星术,医学是草药和巫术的结合,医生的职能是念咒驱魔。苏美尔人作为艺术家,善长金属工艺、宝石雕刻和立体雕像。他们制作了一些出色的写实性作品,如兵器、器皿、首饰、动物图像。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苏美尔人技术娴熟,极富想象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