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念有想念的意思,却并不是想念,多了种牵挂的意味,也多了份草根的情怀。
中午外出,手机落在寝室。走到半路本想回去取,又急于奔赴一场宴会,一想反正下午又没有特别需用手机的时候,便作罢,带着一丝自责继续前行。
整个下午,一切活动都在计划中前行,忙着奔前走后,可心中总有一丝丝隐隐的触动。每有一刻闲暇,就把手伸进平时装手机的那个衣兜,还没伸进去又立刻退出来——想起了自己并未带手机。偶尔听到身边传来手机铃声,又无意识地把手伸向衣兜,就像有种轻微的强迫症。甚至,有几次,明显感觉自己的手机在响,铃声一遍遍地重复,可四周看,没有任何异常。想想,应该是幻觉,只是暗自责怪自己出门时的大意。
我把这种感觉倾诉给友人,都表示深有同感,如今手机是不能离身了,一旦找不到,心里总有种放不下的情愫。
晚上归来,走在路上,就觉得手机上肯定有很多未接来电,甚至想到一会儿回电后必定是声声责骂,不禁打了个冷战。无形中,步子渐行渐快。走进门,第一目标就是找到手机,满怀期待地摁亮屏幕。不想,显示在眼前的是再熟悉不过的墙纸,还有时间日期,没有一个电话,也没有一条短信。顿时重重地坐在椅子上,徒增失落。继续看着手机,也多了份安慰,一颗心似乎是从悬崖走到了平原。
或许,这就是挂念吧!
无须一言,只是默默牵挂,深深念想。
还没恢复心情的平静,思绪就有种似曾相识的情节。那一刻,突然想起远方已过中年的父母。儿时的我们,也是这样被父母挂念吧!
从学会走路起,顽皮的孩子总是喜欢悄悄藏东躲西,过了好久母亲大声呼唤,却故意默不作声。好不容易被母亲找到,母亲刚说了句语调稍重的“在家里玩不行啊,要到处跑”哭声就来了,至少也是撇嘴了,心中还抱怨——父母没有给自己更自由的天地。上学后,母亲一边看着孩子蹦跳地离开,一边嘱咐要在路上小心、在学里听老师话;而我们总是头也不回,逃似的,走过那个拐弯,母亲的视线已经拐不过来了,声音却还在,我们总是故意不回应母亲一句,哪怕是最简单的“知道啦”,心中还抱怨——母亲真唠叨。
那么,那些我们不在家的日子,父母是怎样度过的呢?有没有挂念呢?而往往是,我们往往几周都不向家里打个电话——其实只是几句简单的问候,也常常被我们省略。
儿时的无知,隐藏着多少世上最真、最纯的情感啊!
即使成年,走到青年,步入中年,我们还会珍惜这份情感么?生命最重要的片段就是珍惜,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懂得珍惜的时候,那段芳华已经不再,留下的更多是遗憾。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从读懂挂念开始。